资源简介 8.2.2 稀酸的化学性质素养目标1.化学观念:通过阅读教材、教材实验,知道物质具有多样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认识“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实现物质转化”的重要性。2.科学思维:通过教材实验的探究,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形成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建构模型并推测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能力。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酸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酸性物质进行梳理和归纳,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探究、小组交流,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具有安全意识和合理选用化学品的观念,提高应对意外伤害事故的意识;发展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保持对化学学习和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酸的通性。2.教学难点:酸的通性及其原因。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前面学习过哪些有盐酸参与的化学反应?(Fe+2HCl===FeCl2+H2↑;CaCO3+2HCl===CaCl2+CO2↑+H2O)提出问题:盐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合作探究探究点 稀酸的化学性质提出问题 稀酸具有哪些化学共性?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实验验证稀酸与指示剂反应实验操作:在白色点滴板上分别滴入两份稀盐酸、两份稀硫酸,再分别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稀酸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后的颜色变化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后的颜色变化稀盐酸 变红 无变化稀硫酸 变红 无变化实验结论:稀酸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稀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与稀盐酸反应 与稀硫酸反应铁 Fe+2HCl===FeCl2 + H2↑ Fe+H2SO4===FeSO4+H2↑铝 Al+6HCl===2AlCl3 +3H2↑ 2Al+3H2SO4 ===Al2(SO4) 3+ 3H2↑实验结论:稀酸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氢气。思考与讨论 以上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都会生成氢气,另一生成物是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盐)。酸+活泼金属→盐+氢气)稀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实验8-7】稀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回顾 链接《化学》第一单元1.3[实验1-13]稀硫酸滴入氧化铜中,生成蓝色溶液H2SO4 + CuO ==== CuSO4+H2O(酸) (金属氧化物) (盐) (水)实验 选择合适的反应物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备选试剂:稀盐酸、稀硫酸、氧化铜、锈铁钉(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Fe2O3)实验记录 编号 酸 金属氧化物 现象与化学方程式① 稀盐酸 氧化铜 现象:黑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化学方程式:2HCl+CuO===CuCl2+H2O② 稀硫酸 氧化铁 现象:铁钉表面的铁锈被除去,溶液变为黄色化学方程式:Fe2O3+3H2SO4===Fe2(SO4)3+3H2O③ 稀盐酸 氧化铁 现象:铁钉表面的铁锈被除去,溶液变为黄色化学方程式:Fe2O3+6HCl===2FeCl3+3H2O实验结论 稀酸的化学共性:酸+金属氧化物→盐+水思考与讨论利用稀酸清除铁锈时,能否将金属制品长时间浸泡在酸中,为什么?(不能,铁锈被除去后,酸能和铁继续反应。)【实验8-8】稀酸与盐的反应回顾 链接《化学》第五单元5.3 实验室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2HCl+CaCO3===CaCl2+ CO2↑ + H2O(酸)(盐) (新盐)[新酸(碳酸)分解所得]实验 选择合适的反应物与稀酸溶液反应,观察现象。备选试剂: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钾溶液、碳酸钠溶液实验记录 编号 酸 加入试剂 现象与化学方程式① 稀盐酸 碳酸钾溶液 现象:有气泡产生化学方程式:2HCl+K2CO3=2KCl+CO2↑ +H2O② 稀盐酸 碳酸钠溶液 现象:有气泡产生化学方程式:2HCl+Na2CO3=2NaCl+CO2↑ +H2O③ 稀硫酸 碳酸钾溶液 现象:有气泡产生化学方程式:H2SO4+K2CO3=K2SO4+CO2↑ +H2O④ 稀硫酸 碳酸钠溶液 现象:有气泡产生化学方程式:H2SO4+Na2CO3=Na2SO4+CO2↑ +H2O实验记录 稀酸的化学相似性:酸 + 盐 → 新盐+新酸归纳总结1.酸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2.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利用此性质在实验室可用酸制取氢气。3.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利用此性质可用稀盐酸或稀硫酸除铁锈。思路与方法导引依据物质类别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已知性质共性其他物质性质↓结论←设计实验验证【板书设计】第2课时 稀酸的化学性质稀酸的化学性质1.酸与指示剂反应。2.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3.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作业布置 请完成《学练优》对应课时作业。【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本节课不仅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探索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足之处 酸有一定的腐蚀性,在教学中应加强对酸使用的安全教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