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课标内容 知能目标 核心素养3.2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1.通过了解具体实例,理解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2.能够理解文化发展要求加强文化交流。3.能够结合事例,分析文化交融促进文化的发展。 科学精神:分析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作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必备知识梳理案1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表现: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__________。(2)原因①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______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__________。②正是坚持求同存异、__________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③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____________的宏伟画卷。重要动力创新推动作用取长补短交流、交融2.推动文化交流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____________,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__________,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文化多样性相互借鉴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1.文化交融的作用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融而丰富。2.文化交融的意义(1)人类正是通过__________,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______、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2)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__________。文化交融自信必由之路核心素养探究案议题一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2议题二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素养目标:结合中西文化差异的相关背景材料,理解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 情景探究某位名人中国文化晚宴上,用诙谐趣味的方式为包括多国最高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商界大腕儿在内的领袖人物巧妙解析了中西方文化。他讲道,儒家讲究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佛家讲究人与自身的和谐,“儒释道三家代表着眼光、胸怀、实力,它们的背后是脑力、心力、体力。三者结合统一,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中国传统文化里所信仰的理念是和谐而不是控制,是共处而不是支配,是担当而不是要独占鳌头。西方的哲学思想讲究对抗,战斗开启必是你死我活。而中国的思维则如太极一般,讲究相对力,蕴含辩证思想,好似太极八卦图一般,交融和谐,共存是前提。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持有的是一个寻求共同发展,为世界经济赋能,拒做“出头鸟”的中庸姿态。探究1 简要说明中西文化的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提示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探究2 怎样理解西方“战斗开启必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思维不利于世界文明之园万紫千红、生机盎然?提示 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重难突破1.推动文化交流的原因(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需要交流的前提。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2)我们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有利于借鉴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人民与其他国家的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有利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2.文化交流的措施(1)态度原则: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途径: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商业贸易、人员往来、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3)手段: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文化交流。· 典例印证A1.孔子、老子、庄子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编纂、修订《诗》《书》《春秋》《道德经》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开创诸子学派。正是由于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争鸣,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地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这表明(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②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中华文化是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发展起来的 ③文化发展要经历由对立到逐渐统一的过程 ④中华历史文化的发展根源于文化的争鸣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B2.中式英语词汇“add oil(加油)”被英国《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此前,《牛津英语词典》先后收录了“kungfu(功夫)”“guanxi(关系)”等中国特有的一些词汇。当“add oil”进入《牛津英语词典》时,“拓扑”“博客”等舶来词也让中文变得丰富多样。这说明( )①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锋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②中英文化在互鉴中趋同,在趋同中走向共同繁荣 ③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④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素养目标:以不同国家美食相互融合设置情境,考查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情景探究美食在交流中联结起世界,也联结起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一带一路”倡议逐渐把百姓餐桌变成欣欣向荣的美食之汇。古有葡萄、石榴、核桃、香菜、黄瓜、芝麻沿丝绸之路广泛传播,今有异国红酒、咖啡、干果、肉类、海鲜、奶制品翩翩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墨西哥向中国出口牛油果数量增长迅速,智利向中国出口油桃量逐年大幅增长。义乌商品也远销欧洲。河北藁城宫面历史悠久,以“面细能穿针,空心有韧性”的独特工艺名扬四方,不仅行销全国各地,还出口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探究1 不同国家美食相互交融有何意义?提示 不同国家美食相互交融有利于借鉴各地美食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丰富美食文化。探究2 文化交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提示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 重难突破1.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1)表现不同:文化交流需要一个过程,是彼此间文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文化的有无,促进文化丰富与发展。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文化得以传播。文化交融是一个结果,指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难分你我。(2)结果不同: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文化交融侧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甚至是冲突碰撞之后的发展升华,产生新文化的过程。(3)意义不同: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文化交融的意义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联系(1)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的。(2)文化交融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果之一。· 典例印证3.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这体现了( )①传统戏曲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②戏曲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中华文化呈现出博大精深的特点 ③不同戏曲之间交流借鉴融合是戏曲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④坚持文化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特色戏曲文化的重要因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4.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一场世界范儿、中国风的全球园艺盛宴。丹麦设计师从中国水墨画中汲取灵感,定义新园林;美国设计师带来“东西园”,探索寻找东方与西方园艺空间的“和而不同”;英国设计师受古丝绸之路的启发,用植物铺了一条“从北京到西方”的花园丝路……由此可知( )①文化具有同一性,各国坚守共同的文化根脉 ②文化具有世界性,各国在园艺方面美美与共 ③文化具有传承性,各国对传统文化继承创新 ④文化具有多样性,各国文化相互借鉴与融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 知网概览学业质量落实案3A1.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品尝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碍我们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B.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C.相互尊重、日渐趋同D.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D2.伦敦华埠迎来新春庆典,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揭幕农历新年主题展,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点亮“中国红”……五大洲多个国家,处处能感受到中国年的“国际范儿”。中国春节在全球赢得大批“粉丝”说明( )A.要努力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与趋同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C.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是文化建设之重D.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交流中增强C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与这一思想相符合的是( )①加强交流,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 ③兼收并蓄,通过文化交流与交锋实现文化创新 ④增强自信,抵制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传播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这说明( )①不同民族要通过对话,消除分歧走向统一②不同民族的平等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繁荣③各国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认同,共同发展④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画卷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中国举办的又一场重要外交活动,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际盛会。将进一步推动亚洲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在取长补短中实现共同进步。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知识,分析应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答案 ①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首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充分利用商业贸易、教育、人才交往等活动,借助大众传媒手段,推动中外优秀文化资源和信息的相互传递、沟通和共享,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③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文化交流互鉴,促进国家民心相通。课时作业巩固案4B一、选择题1.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传统特色之一,就是与会领导人穿上主办成员提供的服装来个家庭式大合影。这一形式不仅宣传了东道主的文化,还体现了各成员共同创建“亚太大家庭”的理念。这说明( )A.作为精神力量的文化能转化为物质力量B.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起推动作用C.文化活动影响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C2.从故宫文创口红被海外消费者抢购,到以三星堆文创、敦煌文创等为代表的博物馆周边产品海外热销,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承载主体。这些国潮产品,在海外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助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由此可见( )A.民族文创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B.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C.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D.中华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D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存在差距,在文化发展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要反对文化封闭主义,扩大中华文化对外交流 ②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③要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我国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存在“文化逆差”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4.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汕头市考察时指出,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潮汕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海外谋生的过程中创造的潮汕文化,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体现了以海洋文化为主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新时代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加强文化交流,使潮汕文化传播更深更远。这启示我们要( )①消除民族差异,做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 ②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发展 ③坚持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主流文化 ④坚持文化多样性原则,在交流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B5.状如花树,金枝摇曳,花树状金步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慕容鲜卑特有的一种冠饰,源于西亚,通过草原丝绸之路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传入我国,流行于辽西地区。它的样式不仅影响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乃至东亚地区,更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这表明( )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②在交流中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趋同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6.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 )①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 ②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 ④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A7.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华文化概括了世界文化的共性 ②各国之间应该加强文化交流 ③中华文化的个性中包含着世界文化的共性 ④中华文化能够同化世界其他文化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D8.自孔子周游列国开游学风气之先,历代儒生学士背井离乡、负书担囊,游学成为古人的重要学习方式。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及出国政策的优化,海外游学热的出现可谓应时当令。从文化传播角度看,海外游学( )①在寓教于乐中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②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有利于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④取决于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A9.我国曾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中医针灸铜人雕塑,向联合国赠送“和平尊”,向英国女王赠送苏州刺绣,也曾收到过卢旺达的非洲皮鼓、印度泰姬陵的仿真石质模型等国礼。赠送国礼有利于( )①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共通共荣②以独特民族文化促进外交关系的发展③展示本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特征④提高本国文化产品的市场利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10.“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犹如两座高峰,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这二者之间,尽可互取所长,为两峰增加高度和阔度,这是十分必要的。”这一观点认为(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②文化交流和借鉴总能融汇出新文化③文化交流和借鉴能够促进文化发展④文化差异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1.我国著名翻译学家许钧在谈到中西翻译的逆差问题时说:“解决这种问题需要文学界、翻译界、对外汉语言文化推广和传播机构的努力,也需要不断加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从文化的角度看,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是( )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世界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④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D12.2023年12月,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在广西南宁举行,展览涵盖中国及东盟民俗风情、书画艺术、传媒出版、创意休闲、工艺美术等内容。此举的意义在于( )①能为文化交流互鉴、民心相通注入新动力②坚持和睦相处原则,增进彼此的文化认同③展示各国的文化底蕴,彰显各自的优越性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13.乾隆年间,英国公使秘书用五线谱的方式将我国民间小调《茉莉花》记录成乐谱,并把它传到了西方,后来意大利歌剧《图兰朵》以《茉莉花》为主要音乐素材,在意大利演出后造成了非常强烈的“中国震撼”。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②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④中华文化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二、非选择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外交、政治外交之后的又一大亮点,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在美国举办“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中国天津周”、在荷兰举办“中国文化艺术节”,另外还有“中华文化非洲行”“海湾中国文化周”等大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这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运用哲学与文化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答案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以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也具有相互交融的特点,并且这一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显著。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的民族文化可以相互交流、融合。中华文化也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汇各民族文化,同时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不断交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成长起来的。开展文化外交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积极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快的今天,我们必须发展文化外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第二课时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课标内容 知能目标 核心素养3.2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1.通过了解具体实例,理解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2.能够理解文化发展要求加强文化交流。3.能够结合事例,分析文化交融促进文化的发展。 科学精神:分析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作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INCLUDEPICTURE"必备知识.TIF"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表现: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2)原因①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②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③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2.推动文化交流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1.文化交融的作用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融而丰富。2.文化交融的意义(1)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2)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INCLUDEPICTURE"核心素养.TIF"议题一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素养目标:结合中西文化差异的相关背景材料,理解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INCLUDEPICTURE"情景探究.TIF"某位名人中国文化晚宴上,用诙谐趣味的方式为包括多国最高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商界大腕儿在内的领袖人物巧妙解析了中西方文化。他讲道,儒家讲究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佛家讲究人与自身的和谐,“儒释道三家代表着眼光、胸怀、实力,它们的背后是脑力、心力、体力。三者结合统一,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中国传统文化里所信仰的理念是和谐而不是控制,是共处而不是支配,是担当而不是要独占鳌头。西方的哲学思想讲究对抗,战斗开启必是你死我活。而中国的思维则如太极一般,讲究相对力,蕴含辩证思想,好似太极八卦图一般,交融和谐,共存是前提。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持有的是一个寻求共同发展,为世界经济赋能,拒做“出头鸟”的中庸姿态。探究1 简要说明中西文化的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提示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探究2 怎样理解西方“战斗开启必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思维不利于世界文明之园万紫千红、生机盎然?提示 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INCLUDEPICTURE"重难突破.TIF"1.推动文化交流的原因(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需要交流的前提。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2)我们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有利于借鉴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人民与其他国家的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有利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2.文化交流的措施(1)态度原则: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途径: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商业贸易、人员往来、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3)手段: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文化交流。INCLUDEPICTURE"典例印证.TIF"1.孔子、老子、庄子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编纂、修订《诗》《书》《春秋》《道德经》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开创诸子学派。正是由于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争鸣,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地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这表明(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②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中华文化是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发展起来的 ③文化发展要经历由对立到逐渐统一的过程 ④中华历史文化的发展根源于文化的争鸣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 A2.中式英语词汇“add oil(加油)”被英国《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此前,《牛津英语词典》先后收录了“kungfu(功夫)”“guanxi(关系)”等中国特有的一些词汇。当“add oil”进入《牛津英语词典》时,“拓扑”“博客”等舶来词也让中文变得丰富多样。这说明( )①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锋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②中英文化在互鉴中趋同,在趋同中走向共同繁荣 ③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④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B议题二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素养目标:以不同国家美食相互融合设置情境,考查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INCLUDEPICTURE"情景探究.TIF"美食在交流中联结起世界,也联结起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一带一路”倡议逐渐把百姓餐桌变成欣欣向荣的美食之汇。古有葡萄、石榴、核桃、香菜、黄瓜、芝麻沿丝绸之路广泛传播,今有异国红酒、咖啡、干果、肉类、海鲜、奶制品翩翩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墨西哥向中国出口牛油果数量增长迅速,智利向中国出口油桃量逐年大幅增长。义乌商品也远销欧洲。河北藁城宫面历史悠久,以“面细能穿针,空心有韧性”的独特工艺名扬四方,不仅行销全国各地,还出口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探究1 不同国家美食相互交融有何意义?提示 不同国家美食相互交融有利于借鉴各地美食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丰富美食文化。探究2 文化交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提示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INCLUDEPICTURE"重难突破.TIF"1.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1)表现不同:文化交流需要一个过程,是彼此间文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文化的有无,促进文化丰富与发展。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文化得以传播。文化交融是一个结果,指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难分你我。(2)结果不同: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文化交融侧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甚至是冲突碰撞之后的发展升华,产生新文化的过程。(3)意义不同: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文化交融的意义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联系(1)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的。(2)文化交融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果之一。INCLUDEPICTURE"典例印证.TIF"3.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这体现了( )①传统戏曲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②戏曲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中华文化呈现出博大精深的特点 ③不同戏曲之间交流借鉴融合是戏曲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④坚持文化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特色戏曲文化的重要因素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D4.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一场世界范儿、中国风的全球园艺盛宴。丹麦设计师从中国水墨画中汲取灵感,定义新园林;美国设计师带来“东西园”,探索寻找东方与西方园艺空间的“和而不同”;英国设计师受古丝绸之路的启发,用植物铺了一条“从北京到西方”的花园丝路……由此可知( )①文化具有同一性,各国坚守共同的文化根脉 ②文化具有世界性,各国在园艺方面美美与共 ③文化具有传承性,各国对传统文化继承创新 ④文化具有多样性,各国文化相互借鉴与融合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CINCLUDEPICTURE"知网概览.TIF"INCLUDEPICTURE"Z87.TIF"INCLUDEPICTURE"学业质量.TIF"1.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品尝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碍我们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B.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C.相互尊重、日渐趋同D.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答案 A2.伦敦华埠迎来新春庆典,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揭幕农历新年主题展,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点亮“中国红”……五大洲多个国家,处处能感受到中国年的“国际范儿”。中国春节在全球赢得大批“粉丝”说明( )A.要努力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与趋同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C.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是文化建设之重D.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交流中增强答案 D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与这一思想相符合的是( )①加强交流,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 ③兼收并蓄,通过文化交流与交锋实现文化创新 ④增强自信,抵制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传播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C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这说明( )①不同民族要通过对话,消除分歧走向统一②不同民族的平等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繁荣③各国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认同,共同发展④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画卷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D5.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中国举办的又一场重要外交活动,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际盛会。将进一步推动亚洲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在取长补短中实现共同进步。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知识,分析应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答案 ①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首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充分利用商业贸易、教育、人才交往等活动,借助大众传媒手段,推动中外优秀文化资源和信息的相互传递、沟通和共享,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③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文化交流互鉴,促进国家民心相通。INCLUDEPICTURE"课时作业A.TIF" 一、选择题1.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传统特色之一,就是与会领导人穿上主办成员提供的服装来个家庭式大合影。这一形式不仅宣传了东道主的文化,还体现了各成员共同创建“亚太大家庭”的理念。这说明( )A.作为精神力量的文化能转化为物质力量B.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起推动作用C.文化活动影响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答案 B2.从故宫文创口红被海外消费者抢购,到以三星堆文创、敦煌文创等为代表的博物馆周边产品海外热销,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承载主体。这些国潮产品,在海外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助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由此可见( )A.民族文创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B.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C.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D.中华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答案 C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存在差距,在文化发展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要反对文化封闭主义,扩大中华文化对外交流 ②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③要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我国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存在“文化逆差”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D4.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汕头市考察时指出,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潮汕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海外谋生的过程中创造的潮汕文化,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体现了以海洋文化为主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新时代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加强文化交流,使潮汕文化传播更深更远。这启示我们要( )①消除民族差异,做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 ②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发展 ③坚持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主流文化 ④坚持文化多样性原则,在交流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③④答案 B5.状如花树,金枝摇曳,花树状金步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慕容鲜卑特有的一种冠饰,源于西亚,通过草原丝绸之路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传入我国,流行于辽西地区。它的样式不仅影响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乃至东亚地区,更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这表明( )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②在交流中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趋同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B6.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 )①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 ②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 ④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①③答案 A7.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华文化概括了世界文化的共性 ②各国之间应该加强文化交流 ③中华文化的个性中包含着世界文化的共性 ④中华文化能够同化世界其他文化A.②③ B.①②C.①④ D.③④答案 A8.自孔子周游列国开游学风气之先,历代儒生学士背井离乡、负书担囊,游学成为古人的重要学习方式。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及出国政策的优化,海外游学热的出现可谓应时当令。从文化传播角度看,海外游学( )①在寓教于乐中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②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有利于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④取决于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A.①④ B.①③C.②④ D.②③答案 D9.我国曾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中医针灸铜人雕塑,向联合国赠送“和平尊”,向英国女王赠送苏州刺绣,也曾收到过卢旺达的非洲皮鼓、印度泰姬陵的仿真石质模型等国礼。赠送国礼有利于( )①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共通共荣②以独特民族文化促进外交关系的发展③展示本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特征④提高本国文化产品的市场利润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A10.“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犹如两座高峰,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这二者之间,尽可互取所长,为两峰增加高度和阔度,这是十分必要的。”这一观点认为(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②文化交流和借鉴总能融汇出新文化③文化交流和借鉴能够促进文化发展④文化差异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答案 A11.我国著名翻译学家许钧在谈到中西翻译的逆差问题时说:“解决这种问题需要文学界、翻译界、对外汉语言文化推广和传播机构的努力,也需要不断加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从文化的角度看,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是( )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世界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④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答案 D12.2023年12月,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在广西南宁举行,展览涵盖中国及东盟民俗风情、书画艺术、传媒出版、创意休闲、工艺美术等内容。此举的意义在于( )①能为文化交流互鉴、民心相通注入新动力②坚持和睦相处原则,增进彼此的文化认同③展示各国的文化底蕴,彰显各自的优越性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B13.乾隆年间,英国公使秘书用五线谱的方式将我国民间小调《茉莉花》记录成乐谱,并把它传到了西方,后来意大利歌剧《图兰朵》以《茉莉花》为主要音乐素材,在意大利演出后造成了非常强烈的“中国震撼”。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②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④中华文化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C二、非选择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外交、政治外交之后的又一大亮点,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在美国举办“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中国天津周”、在荷兰举办“中国文化艺术节”,另外还有“中华文化非洲行”“海湾中国文化周”等大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这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运用哲学与文化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答案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以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也具有相互交融的特点,并且这一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显著。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的民族文化可以相互交流、融合。中华文化也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汇各民族文化,同时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不断交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成长起来的。开展文化外交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积极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快的今天,我们必须发展文化外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二课时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案.doc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二课时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