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二课时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二课时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第二课时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课标内容 知能目标 核心素养
3.3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1.结合实例,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懂得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3.结合实例,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2.科学精神: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培养理性思维。
INCLUDEPICTURE"必备知识.TIF"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总体要求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依靠人民
(1)原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2)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3.为了人民
(1)原因: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2)要求:必须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1.必要性
(1)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2)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2.重要性
(1)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2)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3)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1)总体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2)具体表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INCLUDEPICTURE"核心素养.TIF"
议题一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素养目标:结合文艺创作导向的相关背景材料,理解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容,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政治认同。
INCLUDEPICTURE"情景探究.TIF"
“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是发人深思的提问。“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这是振聋发聩的回答。70余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70余年来,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创作了大批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为人民大众”,成为中国进步文艺的一个重要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以谦卑之态面对人民、以真诚之心面对生活、以虔敬之意面对文艺创作。文艺工作者只有摆正与人民、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才能走上创作的坦途,迎来事业的辉煌。我们相信,始终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进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能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聪明才智。
探究1 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探究2 “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是发人深思的提问。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提示 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
INCLUDEPICTURE"重难突破.TIF"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文化。
(2)要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依据
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②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4)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2.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特点进行文化创作
文化需求的特点 文化建设的要求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热切愿望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INCLUDEPICTURE"典例印证.TIF"
1.古人劳动的时候,发现喊有节奏的劳动号子,能减轻劳作时的负担,于是最原始的文学——诗歌就产生了。《诗经》里面多数是西周各国劳动人民田间地头劳作时唱的歌,统治者派专人搜集,是为了了解民情民意。结果,这些诗就被保存下来,慢慢地在传承过程中成了经典。对此,下面理解错误的是(  )
A.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
C.必须重视文化工作者的主体作用
D.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答案 C
2.山西省开展的文化下乡系列活动,取材于农村生活实践的舞蹈、戏曲、武术等节目赢得了观众的青睐。这启示文艺工作者要(  )
A.努力提高村民对高雅艺术的理解能力
B.坚决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
C.让村民接受大众传媒,享受各种文化快餐
D.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答案 D
议题二 立足时代、融通不同资源
素养目标:以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设置情境,考查立足时代、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INCLUDEPICTURE"情景探究.TIF"
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开拓文化强省新途径”的重要部署。要对齐文化赋予更有当代特色、更具普遍价值、更加特点鲜明的硬核表达,多方面进行富有时代特点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让聚光灯照亮“儒商”这个文化品牌。
探究1 “对齐文化赋予更有当代特色”给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
提示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探究2 进行文化创新,仅需文化传承吗?
提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INCLUDEPICTURE"重难突破.TIF"
1.文化的时代性
(1)文化的时代性的内涵:指社会群体文化的存在具有时代特征,代表着时代特色,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2)文化的时代性的表现
①文化的存在是时代性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要求和文化特色。
②文化的创造是时代性的: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具体的时代被创造出来的。
③文化的传承和淘汰也取决于时代:文化的传承和淘汰并不是对文化形态或文化内容一味地全盘接受或否定,而是对其核心部分进行传承、改进、改造。传承与淘汰是同时进行的,但从本质上看取决于时代的需要。
2.融通不同资源,正确处理古今中外文化关系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着眼点 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植根塑魂 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养料和活力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内容 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源头,也涵盖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要求 要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度认同、倍加珍惜、大力弘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 更加主动地学习、借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精髓,坚决摒弃心胸狭隘的排外主义和妄自尊自大的自我中心主义;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大国气度,了解并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殊性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大力创新、不断创新、永远创新
INCLUDEPICTURE"典例印证.TIF"
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学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天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这启示文学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  )
①立足当代现实,反映时代呼声 ②继承优秀传统,奉献文化精品 ③传承经典文化,摒弃流行文化 ④弘扬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4.吴桥杂技自成一派,别具风格。一招一式几乎都是经师承传递,表演起来依旧保持了古朴之风。另一方面,吴桥人又重交流,被誉为“现代马戏之父”的孙福有当年在俄罗斯偷学《空中飞人》、穆文庆学习东洋戏法等,皆是吴桥杂技史上的美谈。这说明(  )
①文化发展首先必须认同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②文化交锋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③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土壤 ④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优秀资源,推动文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INCLUDEPICTURE"知网概览.TIF"
INCLUDEPICTURE"Z90.TIF"INCLUDEPICTURE"学业质量.TIF"
1.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这要求文艺工作者(  )
①以创作流行文化作品为主 ②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③以阐释经典文化作品为主 ④创作健康的、有益的、多样的文化作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2.一款由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古蜀萌娃”表情包走红社交媒体。表情包以三星堆青铜面具为原型,原本一脸严肃的青铜面具化身喜怒哀乐皆具的“古蜀萌娃”,再配上有趣的四川话,形象生动可爱,受到了青少年的追捧。“古蜀萌娃”表情包的推出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②融入时代元素,有利于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③立足创新,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更好地传承 ④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融合是文化富有活力的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3.广彩是一种产自广州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它融合了北方传统瓷艺彩绘与岭南派技法、中国彩瓷工艺与西洋瓷艺及绘画技术,仿照织锦图案,绚彩华丽,辉煌夺目。广彩作品在题材上不拘于传统的花鸟鱼虫,拥抱年轻人喜爱的卡通等潮流形象,生产出手机壳、保温杯等跨界文创产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广彩的发展说明(  )
①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交融才能实现其价值 ②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内容使其更具生命力 ③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可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④融通不同文化资源,有利于实现文化综合创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4.2024年9月,聚焦“深化文化交流实现共同进步”这一年度主题,北京文化论坛安排了6个平行论坛,32场专业沙龙,多项成果发布、多个项目签约……,800多名中外嘉宾相聚一堂,共鉴中华文化之美,共促文明交流互鉴。这表明我国文化发展应(  )
①立足社会实践,实现综合创新
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③弘扬民族精神,丰富时代内涵
④坚守中华立场,融通不同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5.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化读书类节目《朗读者》播出以来,以高而不冷的气质赢得观众的喜爱,取得了极大成功。节目采用讲述个人的经历——朗读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人们精神需求的契合点,将高尚的精神追求、民族的精神气质、先进的价值引领融入看似平凡朴实的朗读中,给人温暖、启迪与力量。节目中的朗读者有把大半辈子献给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有白手起家闯出一片天的民营企业家,有以壁画为伴的考古学家,也有备受瞩目的话剧演员,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读者。朗读以最简单朴素的形式使所有观众建立一个情感和价值的共同体,高质量地满足了人民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再现了一个活力四射的文化中国。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简要分析《朗读者》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 《朗读者》的成功之处在于:①它立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集中展现了当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②它以人民为中心,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高质量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③它挖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④它的内容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INCLUDEPICTURE"课时作业A.TIF"
一、选择题
1.在“你最喜爱的业余文化活动”的问卷中,我们给出了包括“看电视”“玩手机”“读书看报”“看电影”选项,结果85%的人选择“玩手机”,8%的人选择“读书看报”,4%的人选择“看电视”,3%的人选择“看电影”。这表明(  )
①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②大众传媒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影响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 ③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与文化资源缺乏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2.电影《八佰》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中,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并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主创团队精良的制作水准、题材本身展现的中国烈士们的精神和民族气节,使得该片在上映之后掀起了观影热潮,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该影片的成功启示我们(  )
①立足实践,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②要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倡导多元文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借鉴外来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3.山东日照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着力为群众提供更加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加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联盟“文艺”项目已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0余场,培训学员2 000余名,打造了3个“文艺”服务点,服务覆盖近5万人口,真正做到服务百姓、文化惠民。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
①坚持经济效益优先原则,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②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广阔文化舞台 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④大力宣传先进文化,弱化大众文化的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4.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对青年人寄予厚望
毛泽东: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习近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作为青年人,你认为要担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须(  )
①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②坚定地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③带领人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④不尚空谈,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5.近年来,红色旅游与演艺、文创、科技、体育等不断融合,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各地的红色旅游线路纷纷增添“时尚”元素,智能导览、互动微游、趣味答题等新形式吸引了年轻人主动探索发掘红色文化和历史。这说明(  )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重大影响
②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仍然具有时代价值
③文化发展应立足时代之基,顺应时代潮流
④革命文化因融入时尚元素具有了永恒魅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6.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期间,某镇开展秋季村晚、送戏下乡、全民阅读、公益电影放映等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氛围。该系列活动的开展旨在(  )
①发展文化产业,保障村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建设精神文明,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③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④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7.2023年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乔叶的获奖作品《宝水》讲述了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全体村民在党支部书记带领下,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新型乡村的故事。她表示:“每次走进村庄,我都会让自己沉浸式地倾听和记录,然后保持诚实的写作态度,遵从内心感受去表达。无数扑面而来的鲜活细节让我真切地意识到,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所构成的正是这个大时代。”这启示文艺创作应该(  )
①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②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④立足革命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A
8.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丹顶鹤象征着圣洁、高贵,无数文人雅士以鹤自喻,折射出人们对它的喜爱。现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人们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高度来欣赏鹤、喜爱鹤、保护鹤。鹤的寓意的变化表明(  )
①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价值观念的影响 ②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④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会趋于一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9.文学大家叶圣陶在谈创作体验时曾提到:写文章就是生活本身,车间码头工人、乡野田亩农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文章若是溪流,生活则是泉源,泉源丰盈,溪水长流。这说明(  )
①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学创作要坚持紧紧依靠广大群众 ②文化创造的主体是文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③文艺工作者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作品绽放生活的光芒 ④人民生活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学创作必须完全反映生活的现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10.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是中国高校建筑中西合璧的代表。其中作为学校“名片”的大礼堂作为宫殿式建筑,同时融进欧洲风格,简单朴素的青砖灰瓦,雄伟的西洋巨型立柱与精巧的飞檐走兽相衬,雄浑中透射精致,华美中洋溢淡雅。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文化创新(  )
①需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②就是对古今中外文化的融合
③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④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11.构建“中国演剧体系”,就是要在世界戏剧之林,树立特色鲜明的中国形象体系。这个体系无愧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又具有充分的现代性,在现实中国和未来世界都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材料告诉我们,构建“中国演剧体系”需要(  )
①自觉推动戏剧艺术的中国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③树立民族观念,弘扬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主动吸收外来优秀文明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里强调的有(  )
①文化创新要立足于融通中外文化资源 ②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才能推进文化创新 ③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是推进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 ④文化创新的本质在于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13.现实主义作品《平凡的世界》描写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给中国乡村带来的冲击,刻画了两代农民在变革潮流中的命运沉浮,塑造了一代新农民形象,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影响了亿万中国青年。这部作品的成功启示我们(  )
①如实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 ②文学作品必须倾听时代声音,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③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综合创新 ④要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为奋斗歌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专家指出:特色文化小镇的建设,除了需要有经济支撑和差异性概念,更需要有一批真正理解、懂得本地历史传统与民众情感的“文化人”“乡贤”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扎根生活,联结社区,自觉承担起本地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建设和品牌营造的重要责任,并且在正视、尊重、敬惜、爱护和善待本地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持续培育出独特的、有品质的、可持续的地方文化。而这种基因性的文化建设工作,不是简单拿投资、拿规划就可以解决的,既不能全盘照抄古人,也不能搞拿来主义,必须依靠小镇居民的共同努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知识,说明如何建设特色文化小镇。
答案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色小镇建设必须依靠小镇居民的共同努力。②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③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特色小镇的建设要符合我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④融通不同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现综合创新。特色小镇建设需要一批真正理解、懂得本地历史传统的民族情感的文化人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扎根生活,联系社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1张PPT)
课标内容 知能目标 核心素养
3.3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1.结合实例,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懂得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3.结合实例,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2.科学精神: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培养理性思维。
必备知识梳理案
1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总体要求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__________理想信念,坚持以______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________和落脚点。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共产主义
人民
出发点
2.依靠人民
(1)原因:______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______________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__________。
(2)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__________,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__________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人民
社会实践活动
创作源泉
创作导向
精神风貌
3.为了人民
(1)原因: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________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__________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________、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______________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2)要求:必须加强社会______________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________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__________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________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享有者
人民大众
多层次
思想文化道德
公共文化服务
发展好
喜闻乐见
高品质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1.必要性
(1)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__________的展现。
(2)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__________,体现时代特征,反映__________,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时代精神
时代特色
时代风貌
2.重要性
(1)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完成时代任务。
(2)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__________。
(3)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__________发展的时代号角。
回答时代问题
社会进步
经济社会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1)总体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____________为指导,要融通__________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2)具体表述:我们要坚持__________、吸收外来、__________。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
古今中外
不忘本来
面向未来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核心素养探究案
议题一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
议题二 立足时代、融通不同资源
素养目标:结合文艺创作导向的相关背景材料,理解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容,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政治认同。
· 情景探究
“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是发人深思的提问。“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这是振聋发聩的回答。70余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70余年来,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创作了大批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为人民大众”,成为中国进步文艺的一个重要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以谦卑之态面对人民、以真诚之心面对生活、以虔敬之意面对文艺创作。文艺工作者只有摆正与人民、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才能走上创作的坦途,迎来事业的辉煌。我们相信,始终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进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能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聪明才智。
探究1 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探究2 “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是发人深思的提问。对此你该如何回答?
提示 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
· 重难突破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文化。
(2)要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依据
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②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4)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2.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特点进行文化创作
文化需求的特点 文化建设的要求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热切愿望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 典例印证
C
1.古人劳动的时候,发现喊有节奏的劳动号子,能减轻劳作时的负担,于是最原始的文学——诗歌就产生了。《诗经》里面多数是西周各国劳动人民田间地头劳作时唱的歌,统治者派专人搜集,是为了了解民情民意。结果,这些诗就被保存下来,慢慢地在传承过程中成了经典。对此,下面理解错误的是(  )
A.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
C.必须重视文化工作者的主体作用
D.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
2.山西省开展的文化下乡系列活动,取材于农村生活实践的舞蹈、戏曲、武术等节目赢得了观众的青睐。这启示文艺工作者要(  )
A.努力提高村民对高雅艺术的理解能力
B.坚决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
C.让村民接受大众传媒,享受各种文化快餐
D.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素养目标:以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设置情境,考查立足时代、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 情景探究
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开拓文化强省新途径”的重要部署。要对齐文化赋予更有当代特色、更具普遍价值、更加特点鲜明的硬核表达,多方面进行富有时代特点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让聚光灯照亮“儒商”这个文化品牌。
探究1 “对齐文化赋予更有当代特色”给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
提示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探究2 进行文化创新,仅需文化传承吗?
提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 重难突破
1.文化的时代性
(1)文化的时代性的内涵:指社会群体文化的存在具有时代特征,代表着时代特色,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2)文化的时代性的表现
①文化的存在是时代性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要求和文化特色。
②文化的创造是时代性的: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具体的时代被创造出来的。
③文化的传承和淘汰也取决于时代:文化的传承和淘汰并不是对文化形态或文化内容一味地全盘接受或否定,而是对其核心部分进行传承、改进、改造。传承与淘汰是同时进行的,但从本质上看取决于时代的需要。
2.融通不同资源,正确处理古今中外文化关系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着眼点 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植根塑魂 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养料和活力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内容 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源头,也涵盖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要求 要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度认同、倍加珍惜、大力弘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 更加主动地学习、借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精髓,坚决摒弃心胸狭隘的排外主义和妄自尊自大的自我中心主义;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大国气度,了解并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殊性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大力创新、不断创新、永远创新
· 典例印证
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学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天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这启示文学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  )
①立足当代现实,反映时代呼声 ②继承优秀传统,奉献文化精品 ③传承经典文化,摒弃流行文化 ④弘扬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4.吴桥杂技自成一派,别具风格。一招一式几乎都是经师承传递,表演起来依旧保持了古朴之风。另一方面,吴桥人又重交流,被誉为“现代马戏之父”的孙福有当年在俄罗斯偷学《空中飞人》、穆文庆学习东洋戏法等,皆是吴桥杂技史上的美谈。这说明(  )
①文化发展首先必须认同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②文化交锋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③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土壤 ④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优秀资源,推动文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 知网概览
学业质量落实案
3
D
1.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这要求文艺工作者(  )
①以创作流行文化作品为主 ②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③以阐释经典文化作品为主 ④创作健康的、有益的、多样的文化作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2.一款由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古蜀萌娃”表情包走红社交媒体。表情包以三星堆青铜面具为原型,原本一脸严肃的青铜面具化身喜怒哀乐皆具的“古蜀萌娃”,再配上有趣的四川话,形象生动可爱,受到了青少年的追捧。“古蜀萌娃”表情包的推出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②融入时代元素,有利于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③立足创新,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更好地传承 ④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融合是文化富有活力的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D
3.广彩是一种产自广州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它融合了北方传统瓷艺彩绘与岭南派技法、中国彩瓷工艺与西洋瓷艺及绘画技术,仿照织锦图案,绚彩华丽,辉煌夺目。广彩作品在题材上不拘于传统的花鸟鱼虫,拥抱年轻人喜爱的卡通等潮流形象,生产出手机壳、保温杯等跨界文创产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广彩的发展说明(  )
①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交融才能实现其价值 ②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内容使其更具生命力 ③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可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④融通不同文化资源,有利于实现文化综合创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4.2024年9月,聚焦“深化文化交流实现共同进步”这一年度主题,北京文化论坛安排了6个平行论坛,32场专业沙龙,多项成果发布、多个项目签约……,800多名中外嘉宾相聚一堂,共鉴中华文化之美,共促文明交流互鉴。这表明我国文化发展应(  )
①立足社会实践,实现综合创新
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③弘扬民族精神,丰富时代内涵
④坚守中华立场,融通不同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化读书类节目《朗读者》播出以来,以高而不冷的气质赢得观众的喜爱,取得了极大成功。节目采用讲述个人的经历——朗读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人们精神需求的契合点,将高尚的精神追求、民族的精神气质、先进的价值引领融入看似平凡朴实的朗读中,给人温暖、启迪与力量。节目中的朗读者有把大半辈子献给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有白手起家闯出一片天的民营企业家,有以壁画为伴的考古学家,也有备受瞩目的话剧演员,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读者。朗读以最简单朴素的形式使所有观众建立一个情感和价值的共同体,高质量地满足了人民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再现了一个活力四射的文化中国。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简要分析《朗读者》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 《朗读者》的成功之处在于:①它立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集中展现了当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②它以人民为中心,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高质量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③它挖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④它的内容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课时作业巩固案
4
D
一、选择题
1.在“你最喜爱的业余文化活动”的问卷中,我们给出了包括“看电视”“玩手机”“读书看报”“看电影”选项,结果85%的人选择“玩手机”,8%的人选择“读书看报”,4%的人选择“看电视”,3%的人选择“看电影”。这表明(  )
①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②大众传媒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影响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 ③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与文化资源缺乏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A
2.电影《八佰》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中,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并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主创团队精良的制作水准、题材本身展现的中国烈士们的精神和民族气节,使得该片在上映之后掀起了观影热潮,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该影片的成功启示我们(  )
①立足实践,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②要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倡导多元文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借鉴外来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3.山东日照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着力为群众提供更加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加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联盟“文艺”项目已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0余场,培训学员2 000余名,打造了3个“文艺”服务点,服务覆盖近5万人口,真正做到服务百姓、文化惠民。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
①坚持经济效益优先原则,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②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广阔文化舞台 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④大力宣传先进文化,弱化大众文化的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对青年人寄予厚望
毛泽东: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习近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作为青年人,你认为要担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须(  )
①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②坚定地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③带领人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④不尚空谈,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B
5.近年来,红色旅游与演艺、文创、科技、体育等不断融合,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各地的红色旅游线路纷纷增添“时尚”元素,智能导览、互动微游、趣味答题等新形式吸引了年轻人主动探索发掘红色文化和历史。这说明(  )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重大影响
②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仍然具有时代价值
③文化发展应立足时代之基,顺应时代潮流
④革命文化因融入时尚元素具有了永恒魅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6.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期间,某镇开展秋季村晚、送戏下乡、全民阅读、公益电影放映等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氛围。该系列活动的开展旨在(  )
①发展文化产业,保障村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建设精神文明,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③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④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7.2023年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乔叶的获奖作品《宝水》讲述了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全体村民在党支部书记带领下,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新型乡村的故事。她表示:“每次走进村庄,我都会让自己沉浸式地倾听和记录,然后保持诚实的写作态度,遵从内心感受去表达。无数扑面而来的鲜活细节让我真切地意识到,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所构成的正是这个大时代。”这启示文艺创作应该(  )
①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②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④立足革命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B
8.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丹顶鹤象征着圣洁、高贵,无数文人雅士以鹤自喻,折射出人们对它的喜爱。现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人们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高度来欣赏鹤、喜爱鹤、保护鹤。鹤的寓意的变化表明(  )
①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价值观念的影响 ②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④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会趋于一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9.文学大家叶圣陶在谈创作体验时曾提到:写文章就是生活本身,车间码头工人、乡野田亩农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文章若是溪流,生活则是泉源,泉源丰盈,溪水长流。这说明(  )
①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学创作要坚持紧紧依靠广大群众 ②文化创造的主体是文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③文艺工作者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作品绽放生活的光芒 ④人民生活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学创作必须完全反映生活的现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10.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是中国高校建筑中西合璧的代表。其中作为学校“名片”的大礼堂作为宫殿式建筑,同时融进欧洲风格,简单朴素的青砖灰瓦,雄伟的西洋巨型立柱与精巧的飞檐走兽相衬,雄浑中透射精致,华美中洋溢淡雅。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文化创新(  )
①需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②就是对古今中外文化的融合 ③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④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构建“中国演剧体系”,就是要在世界戏剧之林,树立特色鲜明的中国形象体系。这个体系无愧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又具有充分的现代性,在现实中国和未来世界都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材料告诉我们,构建“中国演剧体系”需要(  )
①自觉推动戏剧艺术的中国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③树立民族观念,弘扬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主动吸收外来优秀文明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里强调的有(  )
①文化创新要立足于融通中外文化资源 ②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才能推进文化创新 ③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是推进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 ④文化创新的本质在于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13.现实主义作品《平凡的世界》描写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给中国乡村带来的冲击,刻画了两代农民在变革潮流中的命运沉浮,塑造了一代新农民形象,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影响了亿万中国青年。这部作品的成功启示我们(  )
①如实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 ②文学作品必须倾听时代声音,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③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综合创新 ④要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为奋斗歌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专家指出:特色文化小镇的建设,除了需要有经济支撑和差异性概念,更需要有一批真正理解、懂得本地历史传统与民众情感的“文化人”“乡贤”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扎根生活,联结社区,自觉承担起本地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建设和品牌营造的重要责任,并且在正视、尊重、敬惜、爱护和善待本地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持续培育出独特的、有品质的、可持续的地方文化。而这种基因性的文化建设工作,不是简单拿投资、拿规划就可以解决的,既不能全盘照抄古人,也不能搞拿来主义,必须依靠小镇居民的共同努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知识,说明如何建设特色文化小镇。
答案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色小镇建设必须依靠小镇居民的共同努力。②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③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特色小镇的建设要符合我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④融通不同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现综合创新。特色小镇建设需要一批真正理解、懂得本地历史传统的民族情感的文化人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扎根生活,联系社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