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2张PPT)课标内容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3.1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2.明确法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3.简述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 1.政治认同:坚持依法治国,认同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法治意识:生活中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必备知识梳理案1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__________的产物。2.法律的功能:法律体现着__________的意志,是实现__________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__________。历史阶段统治阶级国家职能社会生活3.法律的发展历程(1)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__________,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2)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__________逐渐成为现实,______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等级制度人人平等法治(3)我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历程辉煌的历史 中华法系__________,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曲折的历程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__________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源远流长变法图强提醒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西汉时期强调礼法结合;唐朝形成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拓展 夏、商、周时期的古籍《尚书》最早记载了中国法制内容;春秋时期的史籍《左传》和《国语》最先使用“法制”一词。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1.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2.法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________因素。根本利益共同意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性3.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4.法的特征(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__________的一种社会规范。名词点击 社会规范: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2)法是由国家____________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3)法是由国家________保证实施的具有____________的社会规范。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社会关系制定或认可强制力普遍约束力5.法的职能①法的政治职能:指法维护一定__________的作用。②法的社会职能:指法管理一定社会__________的作用。6.社会主义法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体现。阶级统治公共事务根本利益共同意志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原因(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______和__________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2)__________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3)在____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情社会制度依法治国党2.成就(1)形成了以_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拓展 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宪法(2)__________ 和__________水平不断提高。(3)______ 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4)在习近平__________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人权法治思想(1)自从有了法律以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成了现实。( )提示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2)法在国家治理中只有政治职能。( )提示 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自我检测××(3)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级决定的。( )提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4)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提示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5)我国形成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提示 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核心素养探究案议题一 中华法系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议题二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素养目标:通过分析我国古代法治的发展历史,认识我国古代法治的意义。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和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和意义,培养科学精神。· 情景探究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已经产生了奴隶制的习惯法。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出现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唐朝(618年~907年)时,中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中华法系成为世界独树一帜的法系,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所创立的无产阶级法学理论和学说。它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思想的积极因素,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法的本质和法律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法学成为真正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法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随之消亡。探究1 结合材料一,如何评价我国古代法治发展的历史?提示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探究2 根据材料二,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人类历史上的法治理论的关系?提示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在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的法治理论的基础上才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推动了人类法治理论的进步,谱写了人类法治理论史上的新篇章。· 重难突破1.全面了解中华法系(1)中华法系开始形成于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到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成熟。最初的国家与法产生于夏朝,以后经商朝到西周时期逐渐完备。(2)中华法系以中国传统思想为理论基础,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学说的精华,其主要特点有:第一,法律以君主意志为主。第二,礼教是法律的最高原则。第三,刑法发达,民法薄弱。第四,行政司法合一。这些特征是中国古代社会农耕生产、宗法家族、集权政体三合一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3)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法系不但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中华文明圈国家的法治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4)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中华法系的多元性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法的决定因素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的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法的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的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3.准确理解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职能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区别 含义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表现 ①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②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④维护经济基础 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②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发展社会文化;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 典例印证A1.在中华法系中,与商业有关的民事法律得不到充分发展,重视公权益即国家利益,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私权益即庶民个人利益,却得不到应有重视。材料表明中华法系( )A.重视维护君主专制B.基于小农经济和宗族社会C.维护商品经济秩序D.侧重协调人与人的关系2.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是在强调( )A.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B.法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取决于特定的生产方式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D.法维护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B素养目标:通过分析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培养政治认同。· 情景探究中国的法治建设在路上。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1982年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1999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揭开新篇章。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强调,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探究1 结合材料,运用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对你有什么启示。提示 我国的法治总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探究2 结合材料,运用并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相关知识,归纳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并分析两条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提示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等。· 重难突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1.通过宪法和法律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1999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历史新篇章。2.中国共产党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相结合的道路。在法治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能力显著增强。3.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由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七个法律部门和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三个层级的法律规范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既确保了国家权力正确行使,促进了经济发展,又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了人民的各项权利。4.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5.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法制环境形成。包括民事立法、市场主体立法、市场管理立法、宏观调控立法、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环境资源保护立法、对外经贸合作立法,正在不断改善。6.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把依法行政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加强了行政主体立法、行政行为规范立法、行政监督和救济立法、国家公务员立法,加强了信息公开、行政复议和行政问责等制度建设。中国非常重视公正司法工作,完善了公开审判、合议、人民陪审员、辩护、诉讼代理、回避、司法调解、司法救助、两审终审、死刑复核等检察和审判制度,创新和发展了仲裁制度、律师制度、法官制度、检察官制度、公证制度、司法救助制度和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努力维护了社会正义,促进了社会的和谐。7.监督机构不断完善。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公众监督、新闻媒体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机制不断得到完善,行政、司法等国家权力的行使得到了有效的制约和监督。8.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典例印证D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下列表述中,符合法治精神的是( )①“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②“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③“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④“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包括( )①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高度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全面保护了我国公民的一切利益④彻底实现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 知网概览1.思维导图2.核心关注一个决定因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并与其相适应的两个方面: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成就三方面的成就: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四个历史阶段:古代中国法治发展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唐朝时期、鸦片战争后四个时期学业质量落实案3B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下列有关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法是与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B.法在本质上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C.社会精神生活条件是法产生的决定因素D.法是由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社会规范解析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A说法错误,B说法正确。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C错误。道德是由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D错误。C2.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全额向农户支付购粮款。在这一案例中( )①法主要执行了政治职能②法主要执行了社会职能③体现了法具有阶级性④体现了法能调节社会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依法调节小麦收购争议,不涉及法的阶级统治作用,①③不符合题意。法调节小麦收购争议,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突出了法的社会职能,②④正确。A3.“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宪法宣誓制度( )①以宣誓的方式回望初心,对国家和人民作出庄严承诺②将宪法作为引领行动的指南,体现宪法的至高权威③促进宪法实施和监督,属于合宪性审查工作④要求所有公民在入职时都要依照法律规定公开宪法宣誓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宪法宣誓制度以宣誓的方式回望初心,对国家和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同时,该制度将宪法作为引领行动的指南,体现了宪法的至高权威,①②正确。合宪性审查是指审查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使其与宪法不抵触,宪法宣誓制度显然不属于合宪性审查工作,③排除。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而不是要求所有公民都进行宪法宣誓,④排除。D4.从下表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党的十五大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六大 确定“依法治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 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党的十八大 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九大 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 明确“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B.法治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文明核心C.我国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党领导人民不断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并没有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D符合题意,A排除。材料不是强调法治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文明核心,B排除。我国尚未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错误。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社会主义法治新纪元,建成并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结合材料,谈谈新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方面的成就。答案 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解析 本题要求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取得哪些成就,解答本题依据教材回答即可。课时作业巩固案4C一、选择题1.法繁体字写作“灋”,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字形由“氵(水)”“廌”“去”三部分组成,“水”代表执法公平如水;“廌”就是獬豸,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去”是去除坏人的意思。下面关于“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人治”的主要体现和要求B.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C.法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D.自古法律就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C2.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实践的结晶,自原始社会末期至近代,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它以中国传统思想为理论基础,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学说的精华,下列中华法系发展的传导历程正确的是( )①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并为历代所传承②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③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④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A.①→②→④→③ B.④→①→②→③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D3.“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这表明( )A.法治追求的是公平和正义B.法治是不可能永恒不变的C.法治与政治、思想等相互影响D.法治由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之相适应C4.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有( )①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法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④法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分别体现在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中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5.法所具有的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下列案件主要体现法的社会职能的是( )①李某因涉嫌为境外刺探、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被依法逮捕②市场监管局依法查处市场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的行为③“梦幻西游”直播侵权案终审,网易获赔2 000万元④香港警方拘捕涉嫌非法集结及藏有攻击性武器的人员约400人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D6.在中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表明( )①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③在现行宪法基础上,我国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地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由此可见( )①依宪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②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依宪执政③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8.2024年3月9日,经过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各代表团认真审议建言,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最终提出了修订草案表决稿。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并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材料表明( )①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②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③立法机关制定合法有效的宪法相关法④人大行使审议权以推进科学立法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B9.“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下列能够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原则的有( )①全社会法治观念显著增强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③中国人民享有更广泛、更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④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依宪执政、依宪治国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D10.下列图片展现了我国一段时间的热点事件,它们所反映的主题是( )A.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B.完善立法有法可依C.法治改革不断深化 D.法治建设成就卓著二、非选择题11.马克思早期从理性法、自由法观念出发,论证了自由与法的关系……一方面,强调法律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另一方面,自由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因为法律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马克思的这一命题还有强调法律神圣性的意思……请你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答案 ①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②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③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1)依法治国的前提是立法,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2)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法律的贯彻,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答案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2)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时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标内容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3.1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明确法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 3.简述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 1.政治认同:坚持依法治国,认同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法治意识:生活中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法律的功能: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3.法律的发展历程(1)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2)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3)我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历程辉煌的 历史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曲折的 历程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提醒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西汉时期强调礼法结合;唐朝形成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拓展 夏、商、周时期的古籍《尚书》最早记载了中国法制内容;春秋时期的史籍《左传》和《国语》最先使用“法制”一词。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1.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2.法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4.法的特征(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名词点击 社会规范: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5.法的职能①法的政治职能: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②法的社会职能: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6.社会主义法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原因(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3)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2.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拓展 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自我检测](1)自从有了法律以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成了现实。(×)提示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2)法在国家治理中只有政治职能。(×)提示 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3)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级决定的。(×)提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4)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经济和政治文化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提示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5)我国形成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示 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议题一 中华法系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素养目标:通过分析我国古代法治的发展历史,认识我国古代法治的意义。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和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和意义,培养科学精神。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已经产生了奴隶制的习惯法。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出现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唐朝(618年~907年)时,中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中华法系成为世界独树一帜的法系,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所创立的无产阶级法学理论和学说。它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思想的积极因素,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法的本质和法律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法学成为真正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法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随之消亡。探究1 结合材料一,如何评价我国古代法治发展的历史?提示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探究2 根据材料二,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人类历史上的法治理论的关系?提示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在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的法治理论的基础上才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推动了人类法治理论的进步,谱写了人类法治理论史上的新篇章。1.全面了解中华法系(1)中华法系开始形成于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到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成熟。最初的国家与法产生于夏朝,以后经商朝到西周时期逐渐完备。(2)中华法系以中国传统思想为理论基础,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学说的精华,其主要特点有:第一,法律以君主意志为主。第二,礼教是法律的最高原则。第三,刑法发达,民法薄弱。第四,行政司法合一。这些特征是中国古代社会农耕生产、宗法家族、集权政体三合一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3)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法系不但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中华文明圈国家的法治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4)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中华法系的多元性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法的决定 因素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的历史 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法的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的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3.准确理解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职能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区别 含义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表现 ①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②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④维护经济基础 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②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发展社会文化;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1.在中华法系中,与商业有关的民事法律得不到充分发展,重视公权益即国家利益,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私权益即庶民个人利益,却得不到应有重视。材料表明中华法系( )A.重视维护君主专制B.基于小农经济和宗族社会C.维护商品经济秩序D.侧重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答案 A2.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是在强调( )A.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B.法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取决于特定的生产方式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D.法维护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答案 B议题二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素养目标:通过分析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培养政治认同。中国的法治建设在路上。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1982年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1999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揭开新篇章。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强调,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探究1 结合材料,运用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对你有什么启示。提示 我国的法治总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探究2 结合材料,运用并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相关知识,归纳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并分析两条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提示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等。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1.通过宪法和法律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1999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历史新篇章。2.中国共产党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相结合的道路。在法治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能力显著增强。3.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由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七个法律部门和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三个层级的法律规范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既确保了国家权力正确行使,促进了经济发展,又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了人民的各项权利。4.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5.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法制环境形成。包括民事立法、市场主体立法、市场管理立法、宏观调控立法、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环境资源保护立法、对外经贸合作立法,正在不断改善。6.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把依法行政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加强了行政主体立法、行政行为规范立法、行政监督和救济立法、国家公务员立法,加强了信息公开、行政复议和行政问责等制度建设。中国非常重视公正司法工作,完善了公开审判、合议、人民陪审员、辩护、诉讼代理、回避、司法调解、司法救助、两审终审、死刑复核等检察和审判制度,创新和发展了仲裁制度、律师制度、法官制度、检察官制度、公证制度、司法救助制度和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努力维护了社会正义,促进了社会的和谐。7.监督机构不断完善。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公众监督、新闻媒体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机制不断得到完善,行政、司法等国家权力的行使得到了有效的制约和监督。8.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下列表述中,符合法治精神的是( )①“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②“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③“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④“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D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包括( )①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高度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全面保护了我国公民的一切利益④彻底实现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A1.思维导图2.核心关注一个决定因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并与其相适应的两个方面: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成就三方面的成就: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四个历史阶段:古代中国法治发展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唐朝时期、鸦片战争后四个时期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下列有关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法是与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B.法在本质上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C.社会精神生活条件是法产生的决定因素D.法是由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社会规范答案 B解析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A说法错误,B说法正确。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C错误。道德是由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D错误。2.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全额向农户支付购粮款。在这一案例中( )①法主要执行了政治职能②法主要执行了社会职能③体现了法具有阶级性④体现了法能调节社会关系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依法调节小麦收购争议,不涉及法的阶级统治作用,①③不符合题意。法调节小麦收购争议,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突出了法的社会职能,②④正确。3.“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宪法宣誓制度( )①以宣誓的方式回望初心,对国家和人民作出庄严承诺②将宪法作为引领行动的指南,体现宪法的至高权威③促进宪法实施和监督,属于合宪性审查工作④要求所有公民在入职时都要依照法律规定公开宪法宣誓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 宪法宣誓制度以宣誓的方式回望初心,对国家和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同时,该制度将宪法作为引领行动的指南,体现了宪法的至高权威,①②正确。合宪性审查是指审查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使其与宪法不抵触,宪法宣誓制度显然不属于合宪性审查工作,③排除。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而不是要求所有公民都进行宪法宣誓,④排除。4.从下表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党的十五大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六大 确定“依法治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 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党的十八大 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九大 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 明确“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B.法治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文明核心C.我国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党领导人民不断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答案 D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并没有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D符合题意,A排除。材料不是强调法治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文明核心,B排除。我国尚未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错误。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社会主义法治新纪元,建成并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结合材料,谈谈新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方面的成就。答案 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解析 本题要求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取得哪些成就,解答本题依据教材回答即可。一、选择题1.法繁体字写作“灋”,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字形由“氵(水)”“廌”“去”三部分组成,“水”代表执法公平如水;“廌”就是獬豸,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去”是去除坏人的意思。下面关于“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人治”的主要体现和要求B.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C.法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D.自古法律就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答案 C2.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实践的结晶,自原始社会末期至近代,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它以中国传统思想为理论基础,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学说的精华,下列中华法系发展的传导历程正确的是( )①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并为历代所传承②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③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④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A.①→②→④→③ B.④→①→②→③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答案 C3.“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这表明( )A.法治追求的是公平和正义B.法治是不可能永恒不变的C.法治与政治、思想等相互影响D.法治由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答案 D4.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有( )①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法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④法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分别体现在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中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C5.法所具有的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下列案件主要体现法的社会职能的是( )①李某因涉嫌为境外刺探、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被依法逮捕②市场监管局依法查处市场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的行为③“梦幻西游”直播侵权案终审,网易获赔2 000万元④香港警方拘捕涉嫌非法集结及藏有攻击性武器的人员约400人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答案 C6.在中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表明( )①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③在现行宪法基础上,我国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地位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D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由此可见( )①依宪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②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依宪执政③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D8.2024年3月9日,经过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各代表团认真审议建言,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最终提出了修订草案表决稿。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并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材料表明( )①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②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③立法机关制定合法有效的宪法相关法④人大行使审议权以推进科学立法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答案 C9.“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下列能够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原则的有( )①全社会法治观念显著增强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③中国人民享有更广泛、更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④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依宪执政、依宪治国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答案 B10.下列图片展现了我国一段时间的热点事件,它们所反映的主题是( )A.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B.完善立法有法可依C.法治改革不断深化 D.法治建设成就卓著答案 D二、非选择题11.马克思早期从理性法、自由法观念出发,论证了自由与法的关系……一方面,强调法律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另一方面,自由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因为法律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马克思的这一命题还有强调法律神圣性的意思……请你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答案 ①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②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③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1)依法治国的前提是立法,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2)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法律的贯彻,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答案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2)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时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学案.docx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时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