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时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时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共60张PPT)
课标内容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3.1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坚定守法学法用法的信念。 1.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科学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
3.法治意识:全民尊法、守法、用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必备知识梳理案
1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1)重要性:______是治国之重器,______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必要性: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__________建设。
拓展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
法律
法治
法治国家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__________。
②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__________体系、严密的__________
体系、有力的__________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法治思想
法治实施
法治监督
法治保障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①坚持依法治国、__________、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②坚持法治国家、__________、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③实现科学立法、__________、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④促进国家__________和__________现代化。
提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依法执政
法治政府
严格执法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3.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__________、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__________的目标不断前进。
依法治国
法治中国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__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________的保证。
(2)要求
①必须坚持党__________、保证执法、支持司法、__________,把依法治国与__________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提醒 在我国,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统一的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最本质
最根本
领导立法
带头守法
依法执政
依宪执政
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______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__________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提醒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这是由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决定的。
主体
根本权益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原因:______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__________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平等
宪法法律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______和______共同发挥作用。
(2)要求
①必须坚持一手抓______、一手抓______,大力弘扬社会主义____________,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②既重视发挥法律的______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______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法律
道德
法治
德治
核心价值观
规范
教化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必须从我国__________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__________,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基本国情
法治理论
(1)依法治国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
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2)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
提示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我国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
提示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的是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而不是我国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 自我检测
×
×
×
(4)公平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
提示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5)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
提示 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
×
核心素养探究案
议题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
2
议题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素养目标:通过分析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
· 情景探究
从“法制”到“法治”,法治建设在路上。
材料一
材料二 法治建设在路上
探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对此予以说明。
提示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为改善国家治理开辟广阔空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 重难突破
1.区分法制与法治
法制 法治
区别 法制是以法来管制,指以既定的法律制度作为工具来实施管制 是法的统治,指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最高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同等地遵守和服从法律
联系 从法制国家到法治国家的转变:
①从管制公民到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益;②立法、决策走向民主化;③由压制服从到公平处理社会关系
2.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关系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区别 依法治国是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联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 典例印证
B
1.民法典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其意义在于(  )
①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②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成
③加强了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
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①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②首要问题是让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
③总目标是纠正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④要落实改革举措,直面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B
素养目标:通过分析探究材料,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培养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 情景探究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呼声不断高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工作作出重要部署。2022年7月,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牵头启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起草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等方式,在广泛听取中央有关部门、群团组织、省(区、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586
条意见。2023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进行初审。会后,法工委再次征求意见、实地调研,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了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职责任务、实施措施、支持保障,确立了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方略,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探究 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知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立法的合理性加以说明。
提示 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根据党中央精神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在该法制定过程中广泛采纳民意,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④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各界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呼声,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
· 重难突破
1.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政治保证。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法律手段实现和保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
2.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三方面内容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也都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义务。
(2)在公民的一切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的同时,任何人不论其地位多高、权力多大、身份多特殊,一旦违法犯罪都要毫无例外地受到法律的制裁,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3)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3.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别 实施方
式不同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发挥的作用不同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联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拓展 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 典例印证
D
3.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到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1999年“依法治国”载入宪法,到党的十六大“依法治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C.我国尚未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D.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4.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中国社会治理应合理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理念,即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下列对法治与德治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形成合力
B.法治比德治更具有感召力和劝导力
C.法治重教化作用,德治重规范作用
D.德治比法治更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A
· 知网概览
1.思维导图
2.核心关注
一个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五个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学业质量落实案
3
B
1.“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对此,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要学习法律,遵守法律,树立法治意识
B.有了法制就有了法治
C.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解析 有了法制不等于就有了法治,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因此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A
2.右面漫画告诉我们,分享发展成果(  )
A.应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B.应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完全对等的原则
C.必须积极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D.应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解析 在分享发展成果方面,“领导干部不得有特权”,这说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A项符合题意。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是我们不能把权利与义务对等起来,简单地对等会导致把履行义务作为行使权利的筹码,割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B项错误。C、D两项与题意不符。
C
3.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这要求我们(  )
①主要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和道德的规范作用
②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③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④先要抓好德治,再辅之以法治,最终实现依法治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要求我们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①错误,②③符合题意。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不是先后关系,④错误。
A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之一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须符合我国基本国情,能够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下列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有(  )
①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
②学习借鉴西方法治的优秀成果
③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④沿用中国古代法治的成功经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①③正确。②不符合题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与时俱进,从当前基本国情出发,而不是沿用中国古代法治的成功经验,排除④。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认识。
答案 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②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③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解析 从为什么和怎么做角度分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共产党必须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课时作业巩固案
4
A
一、选择题
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④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2.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这启示我们必须(  )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领导地位
②正确地处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③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3.《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城市公共交通、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客运,应当为老年人提供优待和照顾。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立法(  )
①维护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②彰显出社会的公平正义
③保障了老年群体法律特权的实现
④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我国成立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①是实现我国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②目的是纠正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③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④旨在促进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5.同学们就“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展讨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
A.平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不能存在任何差别
B.“军人优先”是一种特权,不符合平等的原则
C.某工厂以女性不能适应实际岗位要求为由拒绝招收女工有一定合理性
D.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要反对特权和歧视
D
6.“抢夺公交车方向盘”“高铁霸座”等事件屡出,引发社会热议。有网站就此评论称,永远不要指望三两天的道德教化能唤醒一个装睡的成年人。时下,捍卫公德的舆论批判枪声还不够响亮,制度惩戒和法律问责千万不要一再错过最佳的时序节点。可见,要提高人们的法治意识需要(  )
①实行全民立法,捍卫社会良知
②摒弃道德教化,唤醒舆论监督
③推进依法治国,强化家国情怀
④运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下列属于实施德治的是(  )
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弘扬中华传统道德
③强化法律对人的规范作用
④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B
8.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是(  )
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③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统一
④治国理政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9.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是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平台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用户体验,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有利于(  )
①使公民的政治权利不断扩大
②推动依法治国战略落到实处
③建立完备的法律监督体系
④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公平正义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C
10.经济发展、社会有序、政治稳定与法治昌明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能否在国家发展的全局中来布局法治,能否让法治适应国家发展的大局,绝不是浪漫主义的“随意选”,而只能是现实主义的“弹钢琴”。这启示我们(  )
A.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才能建设法治国家
B.要通过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推动法治建设
C.法治建设要与国情和社会制度相适应
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提高立法质量
二、非选择题
1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结合材料,任选三个原则并说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这些原则的原因。
答案 
原则 原因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人民
主体地位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坚持依法治
国和以德治
国相结合 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从中国
实际出发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任选三个原则并分析其原因即可)
12.材料一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个本该不是问题的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拷问着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对于不敢扶的原因,有的民众担心做善事反被诬陷讹诈,而由于自己法律知识欠缺,又没有精力处理,被讹诈后只好选择一赔了事;也有的人认为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担心“见义勇为”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材料二 法治的好处,在于法律具有简单明确的威慑力、执行力。酒驾醉驾是马路头号杀手,自2011年醉驾入刑后,全国酒驾醉驾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大幅下降,这就是法治的力量。反腐无禁区,高官犯罪由法院公开审理并依法惩处,我国的反腐法治化道路也走得十分坚定。
(1)针对材料一中部分民众的担心,请你从国家和公民个人的角度分别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答案 (1)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公民个人:提高道德素养,树立法治观念。
(2)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有安全有尊严地生活;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课时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标内容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3.1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坚定守法学法用法的信念。 1.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科学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 3.法治意识:全民尊法、守法、用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1)重要性: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必要性: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拓展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②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①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②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③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④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3.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要求
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提醒 在我国,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统一的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提醒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这是由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决定的。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要求
①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②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自我检测]
(1)依法治国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2)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提示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我国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提示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的是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而不是我国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4)公平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提示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5)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提示 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议题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
素养目标:通过分析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
从“法制”到“法治”,法治建设在路上。
材料一
材料二 法治建设在路上
探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对此予以说明。
提示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为改善国家治理开辟广阔空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1.区分法制与法治
法制 法治
区别 法制是以法来管制,指以既定的法律制度作为工具来实施管制 是法的统治,指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最高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同等地遵守和服从法律
联系 从法制国家到法治国家的转变: ①从管制公民到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益;②立法、决策走向民主化;③由压制服从到公平处理社会关系
2.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关系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区别 依法治国是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联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1.民法典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其意义在于(  )
①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②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成
③加强了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
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①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②首要问题是让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
③总目标是纠正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④要落实改革举措,直面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议题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素养目标:通过分析探究材料,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培养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呼声不断高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工作作出重要部署。2022年7月,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牵头启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起草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等方式,在广泛听取中央有关部门、群团组织、省(区、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586条意见。2023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进行初审。会后,法工委再次征求意见、实地调研,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了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职责任务、实施措施、支持保障,确立了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方略,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探究 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知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立法的合理性加以说明。
提示 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根据党中央精神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在该法制定过程中广泛采纳民意,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④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各界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的呼声,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
1.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政治保证。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法律手段实现和保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
2.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三方面内容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也都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义务。
(2)在公民的一切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的同时,任何人不论其地位多高、权力多大、身份多特殊,一旦违法犯罪都要毫无例外地受到法律的制裁,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3)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3.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别 实施方 式不同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发挥的作 用不同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联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拓展 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3.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到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1999年“依法治国”载入宪法,到党的十六大“依法治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C.我国尚未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D.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答案 D
4.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中国社会治理应合理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理念,即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下列对法治与德治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形成合力
B.法治比德治更具有感召力和劝导力
C.法治重教化作用,德治重规范作用
D.德治比法治更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答案 A
1.思维导图
2.核心关注
一个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五个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对此,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要学习法律,遵守法律,树立法治意识
B.有了法制就有了法治
C.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答案 B
解析 有了法制不等于就有了法治,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因此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2.下面漫画告诉我们,分享发展成果(  )
A.应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B.应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完全对等的原则
C.必须积极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D.应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 A
解析 在分享发展成果方面,“领导干部不得有特权”,这说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A项符合题意。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是我们不能把权利与义务对等起来,简单地对等会导致把履行义务作为行使权利的筹码,割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B项错误。C、D两项与题意不符。
3.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这要求我们(  )
①主要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和道德的规范作用
②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③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④先要抓好德治,再辅之以法治,最终实现依法治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要求我们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①错误,②③符合题意。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不是先后关系,④错误。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之一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须符合我国基本国情,能够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下列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有(  )
①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
②学习借鉴西方法治的优秀成果
③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④沿用中国古代法治的成功经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①③正确。②不符合题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与时俱进,从当前基本国情出发,而不是沿用中国古代法治的成功经验,排除④。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认识。
答案 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②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③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解析 从为什么和怎么做角度分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共产党必须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一、选择题
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④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2.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这启示我们必须(  )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领导地位
②正确地处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③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3.《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城市公共交通、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客运,应当为老年人提供优待和照顾。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立法(  )
①维护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②彰显出社会的公平正义
③保障了老年群体法律特权的实现
④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我国成立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①是实现我国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②目的是纠正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③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④旨在促进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5.同学们就“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展讨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
A.平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不能存在任何差别
B.“军人优先”是一种特权,不符合平等的原则
C.某工厂以女性不能适应实际岗位要求为由拒绝招收女工有一定合理性
D.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要反对特权和歧视
答案 D
6.“抢夺公交车方向盘”“高铁霸座”等事件屡出,引发社会热议。有网站就此评论称,永远不要指望三两天的道德教化能唤醒一个装睡的成年人。时下,捍卫公德的舆论批判枪声还不够响亮,制度惩戒和法律问责千万不要一再错过最佳的时序节点。可见,要提高人们的法治意识需要(  )
①实行全民立法,捍卫社会良知
②摒弃道德教化,唤醒舆论监督
③推进依法治国,强化家国情怀
④运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下列属于实施德治的是(  )
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弘扬中华传统道德
③强化法律对人的规范作用
④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8.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是(  )
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③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统一
④治国理政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9.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是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平台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用户体验,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有利于(  )
①使公民的政治权利不断扩大
②推动依法治国战略落到实处
③建立完备的法律监督体系
④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公平正义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10.经济发展、社会有序、政治稳定与法治昌明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能否在国家发展的全局中来布局法治,能否让法治适应国家发展的大局,绝不是浪漫主义的“随意选”,而只能是现实主义的“弹钢琴”。这启示我们(  )
A.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才能建设法治国家
B.要通过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推动法治建设
C.法治建设要与国情和社会制度相适应
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提高立法质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结合材料,任选三个原则并说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这些原则的原因。
答案 
原则 原因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人民 主体地位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坚持依法治 国和以德治 国相结合 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从中国 实际出发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任选三个原则并分析其原因即可)
12.材料一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个本该不是问题的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拷问着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对于不敢扶的原因,有的民众担心做善事反被诬陷讹诈,而由于自己法律知识欠缺,又没有精力处理,被讹诈后只好选择一赔了事;也有的人认为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担心“见义勇为”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材料二 法治的好处,在于法律具有简单明确的威慑力、执行力。酒驾醉驾是马路头号杀手,自2011年醉驾入刑后,全国酒驾醉驾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大幅下降,这就是法治的力量。反腐无禁区,高官犯罪由法院公开审理并依法惩处,我国的反腐法治化道路也走得十分坚定。
(1)针对材料一中部分民众的担心,请你从国家和公民个人的角度分别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答案 (1)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公民个人:提高道德素养,树立法治观念。
(2)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有安全有尊严地生活;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