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1.观察不同时期的形势图和朝代更迭时间表,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形成准确的时空定位,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2.研读史料,进一步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从中认识到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和平的社会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3.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通过史料分析少数民族确立国号的特点及原因,深入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民族交融
2.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十六国与北朝
【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总体 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具体表现 政治 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分裂中孕育着统一;门阀政治极大的削弱了皇权;三省制逐步形成,选官上出现九品中正制。
经济 北方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庄园经济恶性膨胀,隐匿大量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思想 佛、道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玄学兴起;文学自觉,强调作品个性,题材丰富;艺术的多样化与多元化,书法、绘画、石窟、乐舞等发展;科技领先世界。
民族关系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融合的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知识梳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三国鼎立时期(220-280年):
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②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探究思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意义?
①实现区域性局部统一;
②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
③符合人民渴望安定要求,为全国统一奠基
【拓展延伸·屯田制】
(1)含义:源于西汉,主要实行于曹魏,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的田租。
(2)背景:东汉末年战乱不断,生产力遭到破坏,土地荒芜。
(3)时间: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进行屯田。
(4)内容:军屯指士兵屯田,一边戍守,一边屯田;
民屯指在国有土地和无主土地上,由国家直接派官员管理而不受郡县官员的管理,按照军事组织的方式,强征佃农开垦耕种,收成按照四六或者对半分给国家。
(5)特点: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6)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7)影响:①缓和了社会矛盾;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③后期引起了屯田的军民的反抗与逃亡。
2.西晋:【短暂的“大一统”之局】
(1)统一过程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八王之乱(291-306)
西晋是在门阀士族支持下通过政变取得政权,随后提升宗室地位和权力以限制门阀,再任用外戚以限制宗室。
五胡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
【思考】内迁的少数民族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
②北方气候转冷,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③少数民族自身经济发展需要。
影响:①北方内迁民族逐渐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③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4)西晋的灭亡:内迁少数民族也趁机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与西晋相互攻伐。311年永嘉之乱,匈奴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316年匈奴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此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中国历史进入长时期的政权分立状态(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拓展:占田制】
A.含义:农民、士族等向官府登记自有田亩,占田数是国家允许占有的土地限额。
B.目的: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
C.时间:两晋时期 (土地私有制度)
D.内容:农民按限额占有土地,征收田租;
士族地主有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
E.影响:确认和保护士族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巩固了士族特权和地位。
3.东晋与南朝
(1)东晋(317年-420年) 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南朝(420年-589年)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代晋称帝,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王朝,合称南朝。
4.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2)前秦统一:公元376年,前秦攻灭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基本统一了北方,与东晋隔淮水对峙。
(3)淝水之战(安徽):公元383年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导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5.南北朝对峙(南方处于明显劣势)
(1)北朝(386--581)—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
(2)南朝(420--589)—宋、齐、梁、陈
(二)士族专权与门阀政治——特权阶层操纵政治
【梳理】门阀政治形成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的建立。(4)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门阀政治的特点:】
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职位;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知识补充】门阀政治走向衰落的原因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使之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被冠戴。”)
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⑤农民起义以及庶族地主乘机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
评价:
①积极: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
②消极: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成了大量冗员。(“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民族交融
1.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历程
(1)三国:吴、蜀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2)西晋:八王之乱、五胡内迁、人口南迁
(3)东晋衣冠南渡、人口南迁、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4)十六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在长期混战中,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北方民族交融趋势加强;③社会矛盾激化;
④冯太后、孝文帝的推动以巩固统治。
(2)前期改革:
①俸禄制: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加速游牧部落走向封建化
②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邻、里、党),负责查户口、田耕和征役
③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
④租调制: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向政府缴纳粟(称为租),帛或布(称为调)
后期:重点是汉化
汉化政策:迁都洛阳 讲汉语 改汉姓 穿汉服 通婚姻 兴学校 祭孔子
(4)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A.积极:
①巩固了北魏政权,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缩小了南北差距,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B.局限:
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②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5)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政权封建化 经济农业化 民族汉化)
【拓展:均田制】
(1)含义:(北魏至唐前期)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2)背景:北方战乱,土地荒芜,影响财政收入;土地兼并激化阶级矛盾
(3)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4)经营方式:个体经营的小农经济
(5)影响:A.积极: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 ②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徭役;
③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⑤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消极:未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1.政治:
中枢机构:三省形成
地方行政:州郡县三级制
官员选拔与管理:九品中正制: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士人资品,分为九等,后来随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看家世。
考核制度: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
法律教化:律令儒家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重视家训)
户籍制度:①西晋以“黄籍”登记户籍;②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③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
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知识回顾】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中正官)评定人才优劣,由吏部授官的制度。
2.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门阀士族势力增强,加强中央集权的现实要求。)
3.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正式推行
4.标准:前期:家世、道德、才能;后期:家世
5.评价:(1)积极:实施初,选拔了人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消极”但后期注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阶层固化)。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
(1)农业:①耕作技术:耕耙耱技术;②灌溉:曹魏马钧改进翻车
③经济格局: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④土地制度: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
⑤经济形态:庄园经济(坞堡)、寺院经济
手工业:a.冶金业:南北朝发明灌钢法,领先世界;b.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白瓷,把陶瓷坯件放在匣钵中烧制;
商业:①北方长期战乱和分裂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下。
②江南草市(农村集市)形成;
【知识回顾:江南的开发】
(1)江南开发的原因:①政治环境: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②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
③自然条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⑤劳动者: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①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文化交流;
②缩减南北方经济差距,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寺院经济
(1)寺院经济产生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统治者的支持
(2)与传统小农经济有哪些不同:①寺院经济下土地全部为寺庙封建主占有,农民没有土地;小农经济下自耕农拥有少量土地②寺院经济下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较高。③寺院经济下农民受寺庙封建主的控制,向寺庙交租服役;小农经济下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役。
(3)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加重农民的负担。寺院经济的发展,为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文化:
(1)思想:佛教在中国盛行,渐趋本土化;道教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反佛教思想的出现;玄学兴起
(2)文学艺术:①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
②书法: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③绘画:东晋顾恺之(专职画家)《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④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3)科技: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
(4)中外文化交流: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5)医学: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6)教育: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知识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A.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
(1)社会动荡,促使士人群体精神觉醒。 (2)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
(3)民族交融,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对之前科技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发展。 (5)中国古代人民的努力。
B.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
(2)体现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玄学一度盛行,儒、道、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
(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三分天下,司马一统,八王之乱,五胡内迁,北方战乱,司马重建。东晋士族,国家支柱,朝代更替,建康依然,江南开发,进步明显。北方十五,还有成汉,汉族制度,影响深远,淝水之战,重现混乱。孝文改革,全面学汉,缓解矛盾,社会发展,再次分裂,隋文一统。
【课堂练习】
1.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2.东晋时期,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作“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民间的这一说法反映了
A.皇权逐步走向衰落 B.相权严重威胁皇权
C.士族成为东晋政权主要支柱 D.南方政治文明仍落后于北方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下列不属于开发原因的是
A.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 B.南方基本上处于和平环境,战乱少
C.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D.均定都建业的南朝政权相对较稳定
4.北魏孝文帝规定:“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己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罢官,所宜深戒。”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A.旨在实现民族融合 B.得到官民的拥护
C.沿用了汉族的制度 D.具有灵活性特点
2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