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赏古代钱币 品中国历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历史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赏古代钱币 品中国历史)

资源简介

初中历史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
——赏古代钱币 品中国历史
【活动背景介绍】
钱币,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
钱币的国家之一,使用钱币的历史长达四千年之久。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史,
见证了中国的悠久文明。古钱币的发行及古钱币背后的故事,蕴藏者解读中国社
会政治经济演进和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诸多密码。一部中国货币发展史,就是一
部中国金融演变史,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通史。时代不断发展,促使我们追根溯
源,去探究银币的世和今生,初步了解经济史和金融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金融
素。
【活动主题分析】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学习主题“小钱币,大历史”中指
出:本主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整理中外历史上货币的发展情况,使学生对中
外货币发展史形成基本认识。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中,学生们对钱币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如:小学《语文》课文《贝的
故事》等,讲解了有关“钱”的知识;小学《数学》课文《认识人民币》《百分
比)等,介绍了人民币及单位换算;初中《语文》课文《卖炭翁》《孔乙己》等,
提及过古代“钱币”“铜钱”;初中《中国历史》课文《秦统一中国》《西汉建
立和“文我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盛唐气象》《宋代经济的发展》
等展示了“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交子”“会子”等各时期的钱币
图片。在生活中,学生们对作为文物的古钱币可能也有了解与认识。但是,学生
对于古钱币的认识多限于其基本形制,对于与钱币相关的金融知识的了解还比较
欠缺。
活动重难点:开展与钱币相关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提升兴趣,增强金融素养。
三、活动主题及立意
(ー)活动主题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活动主题定为“赏古代钱币 品中国历
史”。通过古代钱币的鉴赏活动,形象感知古钱币;通过“读”“触”“悟”,
了解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基本历程,赏析古钱币所反映的书法艺术与铸造工艺,
以及古钱币承载的中国悠久历史文化。
(二)活动立意
一枚枚古钱币,反映出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
底蕴。通过赏析古代钱币的一系列活动,有机融合历史、美术、科学、数学等领
域的相关知识,对古钱币进行综合探究,让学生感知古钱币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活动中,通过查找、阅读史料,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
证等能力;通过研学活动,参观博物馆古钱币展和制作古钱币模型,使学生熟悉
古钱币,感受古钱币所隐含的艺术魅力,增强发现美、创造美的实践能力;通过
分类整理和展示研学收获,如古钱币照片、图片、模型等,增强观察力、思考力;
通过分享活动过程的感悟与收获,增强学生对祖国和民族历史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活动以研学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展示研学收获和分享感悟为主要成果。
【知识图谱】
领域 相关课程内容
历史 美术 科学 数学
秦朝 半两钱成为全国 小篆字体,圆形方孔 用钱范铸造铜钱 半两重量在 8 克左右
通行货币
西汉 钱 币 权 收 归 中 小篆字体,圆形方孔,铜范法或泥范法 五铢重量在 3.5-4 克
央,全国通行五铢 有外阔,更规整

唐朝 使用开元通宝钱 隶书字体,圆形方孔,翻砂法铸造 开元通宝重量在 4 克左右
正面为“开元通宝”
文字,背面有月纹、
星纹等
北宋 世界上最早的纸 小楷字体,长方形, 造纸术和印刷术发 计量单位以“贯”为单位
币交子出现 图案丰富,朱墨间错 达,用纸制造
元朝 纸币元钞成为流 汉文、蒙文同存,长 桑皮纸制造,铜版 计量单位以“文”“贯”为
通货币 方形,图案、文字丰 印制

明朝 白银成为主要货 文 字 为 工 匠 所 刻 用白银铸造,镌刻 计量单位以“锭”“两”为主
币 铸,包含铸地名、重 文字用阴、阳文两 一锭五十两
量和银匠姓名等信 种方法
息,元宝形为主
清朝 白银使用范围扩 文字含银局名、私银 用白银铸造,各地 计量单位以“锭” “两”
展到全国 钱号等信息,形状多 设有银炉,自行铸 小锭分别是五十两、十两
样,有马蹄形、锤形、造多 银重一两以下
馒头形等,亮色与其
纯度有关
【目标、任务与方法】
一、目标
1.搜集与古钱币相关的图片与材料,梳理古代钱币发展的主要脉络。
2.参观博物馆古钱币展,学会制作其中某一种古钱币的模型,感知古钱币所
蕴含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展示研学的成果,分享与交流“读”“赏”“触”古钱币过程中的思考与
收获,提升对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认识。
二、任务与方法
任务 1:准备篇——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落实“读”钱之思。
方法:
(1)搜集、整理、阅读、观看中国古代钱币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
视频等
(2)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任务 2:实践篇——制订并实施研学活动方案,实践“赏”钱之行。
方法:
(1)制订研学方案。
(2)强调相关的注意事项,如准备好照相机和笔记本,进行摄影、摄像,记
录观察重点、书写参观心得等。
(3)实施研学方案,有序、有趣、有获地研学。
任务 3:展览篇——将参观博物馆古钱币展后的研学成果和制作出的古钱币
榄型进行展览,展示“触”钱之获。
方法:
(1)分类整理学习的收获,包含研学活动中拍摄的古钱币照片、网络搜索到
的古钱币图片、制作的古钱币模型等成果。
(2)布置展示环境,将班级或场地布置成可供参观、展览的形态。
(3)同学们有序参观、欣赏古钱币,观察材质、形状、纹饰、文字等各个方
面特征,并作总结和思考。
任务 4:分享篇——分享“悟”钱之道,总结活动过程的感悟与收获,体认
古钱币承载的中国悠久历史文化。
方法:
(1)回顾活动流程并书写感悟。
(2)选派代表分享感悟。
【活动步骤】
环节一 布置任务
首先,学生广泛搜集、整理和学习中国古钱币的相关资料,如文字、图片、
视频等。其次,布置具体任务如下:
根据任务 1,通过自学,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落实“读”钱之思。
根据任务 2,制订井实施研学活动方案,实战“赏”钱之行,含参观博物馆
古钱币展和实践制作古钱币模型两部分。
根据任务 3,分类整理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拍摄的古钱币照片、网络搜索的
去钱币图片、制作的古钱币模型等成果,从而展示“触”钱之获。
根据任务 4,总结活动的收获,分享“悟”钱之道,提炼活动的主题,表达
内心的感悟。
环节二 学生自学
★自主学习任务单★
1.列出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钱币。
预设: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交子、银锭等。
2.说一说半两钱的外形特点。
预设:
半两钱——钱币特点:圆形方孔,体现古人天圆地方观念,同时,外圆象征
天命,内方代表皇权,也象征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的思想。从此钱币形状固定,
半两钱成为全国通行货币。“半两”二字为小篆,是秦朝统一全国后的官方文字,
体现了钱币的重量。
3.北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纸币
预设:北宋时使用的纸币是交子。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使用量的增长,金
属货币携带不方便;雕版印刷技术越来越成熟。
环节三 课堂展示
(一)情境导入
教师:大家知道我国现在的法定货币是什么吗
学生:人民币。
教师:人民币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钱”。钱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十分重要,
钱不仅反映出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折射出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人民币是我
们今天的“钱”,那中国古代的“钱”有哪些?今天,就让我们一道“赏古代钱
币 品中国历史”。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任务单,回答教师提问。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情境,由今溯古,从而导入活动主题。)
(二)活动过程
1.实践篇:落实“赏”钱之行,完成任务 2 的要求
制订研学方案,要求包括研学时间、研学地点、研学对象、研学任务、研学
提示等。
2.展览篇:展示“触”钱之获,完成任务 3 的要求
展示物品:研学过程中拍摄的古钱币照片、网络搜索的古钱币图片、学生动
手制作的古钱币模型等各种成果。
展示方案:全班桌椅布置成可供参观、展览的形态,并将全班同学搜集整理
的古钱币按照片、图片、模型的类别做好标签,以分类的方式进行展示。
全班同学在轻松的氛围中参观、欣赏,注意观察古钱币的材质、形状、纹饰、
文字等方面的特征。
3.分享篇:分享“悟”钱之道,完成任务 4 的要求
可针对活动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一种古钱币分享活动感悟,总结活动收获。
(设计意图:活动过程通过三步推进,即实践、展示、分享,让学生在“赏”
钱、“触”钱、“悟”钱等一系列活动中动起来,提升学生综合探究的能力。)
(三)成果展示
1.实践篇
“赏古代钱币 品中国历史”研学活动方案
研学时间:周末或法定节假日 研学地点:xx 博物馆(交通方便,距离学校较近)
研学对象:xx 学校七年级 xx 班级
研学任务:
(1)参观博物馆古钱币展,实地观赏中国古钱币,感知古钱币的外形特点,
对古钱币有形象的认知。
(2)在博物馆互动体验区制作古钱币模型,增强动手能力,提升创造力(条件
有限则返校完成)。
研学提示;
(1)时间上安排紧凑,参观时有序,注意人身安全和文物安全。
(2)在参观古钱币展的过程中拍摄自己感兴趣的古钱币照片。
(3)根据拍摄的古钱币照片制作模型。
2.展览篇
(1)照片区(以实际拍摄照片为准)
(2)图片区
①六国及秦朝钱币(参见统编版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 年,第
47 页
②西汉五铢钱(参见统编版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 年,第 59 页
③唐朝开元通宝(参见统编版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 年,第 13
页)
④北宋、南宋纸币拓片(参见统编版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 年,
第 45 页)
(3)模型区
① 春秋战国钱币模型 1 一 2 组
②春秋战国钱币模型 3 一 4 组
3.分享篇
“中国古代钱币发展趋势一览表”示例
时期 代表货币 钱币发展趋势
商周时期 铜贝 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
秦朝 半两钱 从杂乱形状到规范形状
西汉 五铢钱 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
唐朝 开元通宝 从文书重量到通宝、元宝
北宋 交子 从金属货币到纸币
明清 银锭 从纸币、宝钞币到白银流通
活动心得示例
一枚枚钱币经过人们铸造,来到世间,就开始了与世间打交道的历程:它们
身上的文字和花纹代表着它们的身份,反映着它们生活的时代,它们见证着各式
各样的商品贸易,它们辗转在各式各样的场合,它们不断变化着自己的归属地。
总之,它们见证着悠久的岁月和历史,它就是历史的缩影。
设计意图:通过逐一展示“实践篇”“展览篇”“分享篇”成果,让学生从
形象的感知,到具象的感受,再到抽象的感悟,层层深入,促进学生观察力、审
美力、思考力的提升。
环节四 活动小结
教师:在“小钱币,大历史”之“赏古代钱币 品中国历史”的活动中,首先
大家查找、阅读史料,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落实“读”钱之思;接着,大家实
践“赏”钱之行,参观了博物馆古钱币展和参加了古钱币模型制作活动,对古钱
币的外形有形象的感知,对古钱币所隐含的中国艺术魅力和文化有所感受;之后,
我们展示“触”钱之获,分类整理和展示全班同学在研学过程中拍摄的古钱币照
片、制作的古钱币模型、绘制的古钱币图片和搜集的古钱币实物等,我们在实践
中观察,在动手中成长;最后,我们分享了“悟”钱之道,体悟了古钱币承载的
中国悠久历史文化,拥有了自己的深刻体悟。总之,整个过程,内容充实,大家
的收获满满。让我们未来继续关注“钱”,研究“钱”,并挖拥“钱”背后更多
的价值!
【活动评价】
评 价 评价标准
内容
A B C
1.能积极参加研学活动,认真 1.较积极参加研学活动,较 1.能积极参加研学活动,能
研 学 实践 用心完成较用心完成“赏”钱 之行。 2.能制作 3 种及以上古钱币 用心完成“赏”钱之行。 2.能制作 2 种及以上古钱币 模型。 钱之行。 2.能制作至少 1 种古钱币模
模型。
能有序合理呈现和展示在研 能分类呈现和展示在研学活 能简单呈现和展示在研学
学 活 动 中 拍 摄 的 古 钱 币 照 动中拍摄的古钱币照片、网 摄的古钱币照片,网络搜
片、网络搜索的古钱钱币照片、络搜索的古钱币照片、制作 图片、制作的古钱币模型等制作的古钱币模型等。
展览 的古钱币模型等。
1.能清晰正确地分享自主学 1.能较清晰正确地分享自主 1.能 分 享 自 主 学 习 任 务
分 享 收获 习任务单上的问题。2.能清晰 深 刻 地 分 享 赏 古 钱 币 的 感 悟。 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2.能 较清晰深刻地分享赏古钱币 的感悟。 题。2.能分享赏古钱币的古 悟。
|
【活动延伸】
拓展探究:请选择外国的一种古钱币进行探究,从历史、美术、科学、数学
等多学科的角度去解读,在此基础上比较它与同时期中国古钱币的异同。
【活动反思】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重要学习板块,与传统教学相比,更重
视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探究性。对教师来说,组织跨学科主题
学习活动,不仅要改变教学理念,还要积极探索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
将历史学习与现实探究有机结合,将史料研习与社会实践有机配合,促使学生将
学科知识应用于社会问题的探索解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选择本主题活动时,笔者有如下思考:
首先,呈现课题的综合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
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去探究、解决问题。一枚小小钱币里承载着岁月,包含有历
史、美术、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的学问;多枚钱币申在一起,就成为一部大历史。
我们借此可将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将史料研习与社
会实践有机结合。
其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应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
式的创新。因此,在主题活动设计时,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和分享。在本主题
活动中,学生有独立的思考、阅读、观察,也有集体参与和分享,这些都有助于
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再次,探究过程体现实践性、可操作性。本主题活动以钱币为线索,通过一
系列的“动”词连接:“读”钱、“赏”钱、“触”钱、“悟”钱,能让学生真
正“动”起来。
最后,在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方面,按照新课标要求的历史学业质量标准,综
合评量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的达成度,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育贯穿于主题学习活动始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