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简介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课不仅承接隋唐大一统,还开启宋、辽、西夏、金等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新阶段。本课包含“辽与西夏的建立”“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三个子目,先介绍契丹族建立辽、党项族建立西夏的过程,展现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接着详述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关系,如澶渊之盟、宋夏和议,进而揭示各政权在冲突与和平中相互影响。通过学习,学生能清晰认识到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格局,理解民族间既有矛盾冲突,更有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培养学生从多元视角看待历史发展,为后续学习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民族关系史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新奇的历史故事兴趣浓厚。在学习本课时,他们在了解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过程时较感兴趣。但对于复杂的民族关系,如宋辽、宋夏之间和战背后的深层原因,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不过该年龄段学生好奇心旺盛,乐于探索,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生动的案例、多媒体资料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提升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通过识读图片、材料等信息,认识契丹族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契丹族、党项族崛起及政权建立,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理解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从民族间和与战的关系中理解民族的交融交往。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启示法、表格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小组交流。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出示《大宋少年志》等影视作品。同学们知道这些热播影视作品的时代背景吗?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第9课,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观看图片,思考影视作品的历史背景,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以学生可能接触过的影视作品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授 壹·辽与西夏的建立
1.契丹族的崛起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和诗词。请学生结合材料了解“契丹族”。 【回答】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契丹正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是389年。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末,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知道契丹族,为了解辽的建立作铺垫。
2.辽的建立 【提问】出示契丹的兴起示意图和表格,观察地图,自主学习,尝试完成表格,了解辽的建立。 【回答】①政权名称:辽(契丹)。②民族:契丹族。③建国时间:916年。④建立者:耶律阿保机。⑤都城:上京。 了解辽的建立,进而学习辽的治国措施。
3.治国措施 【提问】阅读课本,阿保机建国后都实行了哪些措施? 【回答】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学习治国措施,层层递进。
4.党项族 【引导】出示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和史料,请学生结合材料介绍“党项族”。 【回答】党项族是古代西北族群,属西羌族的一支,也称“党项羌”。羌族的主干发源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隋唐朝时,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唐中央多在党项聚集地设羁縻州管理。9世纪末。帮助唐王朝平定黄巢起义有功,封为节度使。 知道契丹族,为了解西夏建立作铺垫。
5.西夏建立 【提问】出示西夏盛时疆域图,观察地图,自主学习,尝试完成表格,了解西夏建立。 【回答】①政权名称:西夏。②民族:党项族。③建国时间:1038年。④建立者:元昊。⑤都城:兴庆府。 了解西夏建立,进而学习治国措施
6.治国措施 【提问】出示图片和史料,阅读课本,结合材料,西夏建立后都实行了哪些治国措施? 【回答】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创制西夏文字。 学习治国措施,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引导】出示三大政权并立示意图和三大政权的建立表格,引导学生将表格填写完整。 再次回顾三大政权的建立概况。 回顾所学,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贰·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 【提问】出示历史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辽与北宋合战的历史背景。 【回答】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结合材料知道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战略地位。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2.辽与北宋关系的演变 【引导】出示宋太祖图片,请学生合作探究辽与北宋关系的演变。 【讲授】出示文字材料,简要介绍宋太祖时期辽与北宋的关系。 【讲授】出示宋太宗图片,南方基本实现了统一,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北伐。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回答】①宋太祖时期:保持友好,互通使节。 【回答】宋太宗时期:北伐失败,转而防守。 合作探究辽与北宋的关系演变,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和分析能力。
3.澶州之战 【讲授】出示历史地图,简要讲述澶州之战: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提问学生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回答】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此时辽提出议和,宋真宗见好就收,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是为“澶渊之盟”。 学习澶州之战,进而知道“澶渊之盟”。
4.澶渊之盟 【提问】盟约的内容都有哪些?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请学生小组交流:澶州之战胜利,北宋为何还要议和?结合材料客观评价? 【引导】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客观评价澶渊之盟。 【回答】①双方约为兄弟之国。②双方撤军,各守疆界。 ③宋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④在边境开设榷场(贸易市场),开展互市贸易。 【回答】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回答】尝试从对北宋、对辽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三个维度评价澶渊之盟。 知道盟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交流,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叁·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背景 【引导】出示多则图片,请学生自主学习,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是怎样 【回答】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西夏也遭受很大 分析历史背景,培养唯
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 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李元昊建国后,多次发动战争攻打北宋,如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宋军屡战屡败。但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也遭受很大损失。 物史观和自主学习、归纳概括能力
2.议和 【提问】出示漫画,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夏和北宋是和还是战呢? 【提问】和约的内容有哪些? 【回答】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一直较为稳定。 【回答】①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②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③在边境开设榷场(贸易市场),开展互市贸易。 透过历史背景了解西夏与北宋议和,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三) 课堂小结 本课聚焦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格局。契丹族建辽,党项族建西夏,北宋局部统一中原。三国对峙中,冲突与和平并存,如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和议,虽有岁币负担,却换来了相对和平,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合,共同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发展贡献力量 。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 课堂小结,深化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认识。
九、 随堂练习 4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