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 2.知道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3.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学业要求 1.能根据溶液的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来判断是否能形成溶液,并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说明溶液的形成。 2.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会判断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知道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相同。教材分析 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白酒、汽水、食醋,农业上无土栽培用的营养液,工业上用的盐酸、硫酸,实验室中用到的石灰水、食盐水等都是溶液。可以说溶液有着广泛的用途,了解溶液的组成、形成过程、基本特征以及溶液的有关计算,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任务。本课时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将为以后深入学习溶液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 从生活积累看,学生对溶液已不陌生,但只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于溶液本质特征的了解,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学习。从实验技能看,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有了一些体验。素养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认识溶液的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 2.通过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体会物质在溶解时的扩散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了解水是一种溶解能力很强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且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不可逆的。 3.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认识溶液的均一性。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有个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想做发明家。有了这个念头,便兴致勃勃地跑到爱迪生的工作室,希望能够在爱迪生那里工作。爱迪生不得不抽出一些时间来接待他。在爱迪生面前,年轻人滔滔不绝地讲解着他想发明的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事物的液体,他甚是得意。爱迪生听完后,哈哈一笑,说道:“这不可能。” 年轻人诧异地反问:“为什么 ” 爱迪生回答:“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容器来装你的万能溶液呢 ” 随后,年轻人哑口无言。 观看、倾听、思考 由小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出发引起兴趣续表过渡:生活和科技中没有万能溶液,但是生活中没有溶液是万万不能的。同学们最喜欢喝的糖水就是一种溶液,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关注的是糖水的味道,很少观察糖水这种溶液的形成过程,同学们,桌子上有蔗糖及一些仪器,我们一起根据[实验91]的内容来探究溶液的形成吧。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溶液的形成 [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 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固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蔗糖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蔗糖可以溶解在水中。 问题: (1)观察实验现象,蔗糖去哪里了 (2)烧杯中的物质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3)烧杯中的物质各处性质是否相同 (4)外界条件不变,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有固体析出 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作溶液。 探究点二:溶质和溶剂 过渡: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观察到蔗糖溶液是蔗糖溶解到水中形成的,溶液中含有蔗糖和水两种物质,其中水是能溶解蔗糖的物质,叫溶剂;蔗糖被溶解到水中,叫溶质。 问题:医生给病人消毒的碘酒和注射的药水是溶液吗 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什么物质 学生: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学生: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 举例说明。 学生: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小结] (1)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2)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汇报、交流、讨论、归纳溶液的概念 学生讨论、总结: (1)蔗糖粒子运动到水分子中去了。 (2)混合物。 (3)各部分完全相同。 (4)没有析出沉淀 学生记录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溶液的形成过程,分析两种混合物的特征,推出溶液的初步概念,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 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续表问题: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 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1)蔗糖的水溶液; (2)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3)白酒(酒精的水溶液); (4)汽水(二氧化碳的水溶液); (5)硫酸铜溶液; (6)氢氧化钠溶液。 [归纳]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一般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作溶剂,量少的一种叫作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作溶剂。 探究点三:物质的溶解性 过渡: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现象是否一样呢 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现象是否一样呢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完成[实验92]。 试剂: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实验记录] 溶剂溶质现象水碘不溶解;液体无色水高锰酸钾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汽油碘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汽油高锰酸钾不溶解;液体无色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现象:碘不溶于水,高锰酸钾能溶于水;碘溶于汽油,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 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探究点四:乙醇溶于水 [活动2]探究酒精能否溶于水 在上面已做过的两个实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乙醇能否溶于水。 总结: (1)溶液的成分:溶液是混合物,从宏观上看,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从微观上看,溶液由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分子构成。 (2)溶液的特征:从宏观上看,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从微观上看,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溶剂分子中,并且在不停地运动 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然后代表汇报,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理解溶液的组成,溶液、溶质、溶剂之间量的关系 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向高锰酸钾溶液中加水,加深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通过碘、高锰酸钾在水、汽油等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的实验探究,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续表[课件展示]实验现象 设疑:把一种溶液加入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演示:实验93。 试剂:乙醇、水、红墨水。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实验记录] 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 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 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 [结论]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振荡前液体分层;振荡后和静置后液体都没有分层。 结论:水和酒精能互溶 小结: (1)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此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 (2)酒精既可以是溶质,也可以是溶剂。 (3)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物质,也可以是多种物质课堂小结 本课时中溶液是常见的一大类物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并注意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板书设计 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主题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的内容讲解,而是要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并乐在其中。另外能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尽量能保证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所得的现象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第二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溶液的应用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了解认识溶质溶解在溶剂里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现象。 2.知道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3.了解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学业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知道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会判断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3.通过实验探究感受和体会化学实验在获取化学知识中的重要途径,使学生进一步保持和增强学习化学的强烈欲望。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为了使学生对溶液有更全面的认识,通过资料卡片让学生全面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对于溶液的用途不单单是简单的介绍,而是通过图片和文字全面阐述,让学生了解溶液的用途之广泛。学情分析 本课时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学生们吃过的“摇摇冰”,自发热产品(如暖宝宝、加热眼罩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解时的热效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素养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从而进一步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为什么会有广泛的用途。 3.练习简单实验的设计,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提升化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教学难点 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你们知道吗 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还常伴随着能量改变——吸热或放热现象。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设疑、思考 由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出发,引起兴趣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探究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过渡:物质溶解在水中温度会发生改变吗 物质溶于水会发生热量的变化吗 演示: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 试剂:固态NaCl、NH4NO3、NaOH。 各组展示实验方案进行讨论、评价、指导,确定最优实验方案续表探究内容: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溶液温度的改变,探究各固体溶解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方案: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 水中加入的溶质NaClNH4NO3NaOH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溶解现象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结论[探究活动] 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对另两种固体做同样的实验。 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盛NaCl溶液的烧杯外壁温度无明显变化,盛NH4NO3溶液的烧杯外壁较凉,盛NaOH溶液的烧杯外壁较热。 结论: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探究点二:溶液用途 过渡:溶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教师:溶液的应用非常广泛,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和医疗等领域都会用到溶液。 交流: (1)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 (2)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 (3)医疗上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4)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同样能提供植物所需养料。 探究点三:乳浊液和悬浊液 过渡:厨房中的许多物质如食盐和蔗糖可以溶于水形成溶液,那么把油或面粉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 现在我们通过探究活动来研究这一问题。 演示:实验96。 试剂:植物油、面粉、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思考问题,展示,学生交流、畅想收获,互相交流解疑 观看,记录 思考、查资料、分组讨论,然后代表汇报,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并描述实验结论 由问题开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 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续表图96 乳浊液 图97 悬浊液 教师:这两支试管内的物质能形成溶液吗,它们与溶液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不能,因为它们不均一,会出现分层现象。 教师:既然它们不能形成溶液,在化学上我们分别称为乳浊液和悬浊液。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乳浊液和悬浊液 (1)乳浊液:在一种液体中分散着不溶于水的、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小液滴。 悬浊液:在一种液体中悬浮着很多不溶于水的固体小颗粒,使液体呈现浑浊状态。 (2)分散在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中的粒子大小是不同的。在溶液中溶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在悬浊液和乳浊液中,粒子的直径大于100 nm。 (3)乳浊液和悬浊液具有广泛的用途。例如,用X射线检查肠胃病时,让患者服用的钡餐就是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乳胶漆的主要原料——合成树脂乳液是乳浊液。在农业上,为了合理使用农药,常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或液体农药配制成悬浊液或乳浊液,用来喷洒遭受病虫害的农作物。 回答问题,积极思考 学生总结: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别 1.悬浊液和乳浊液都是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分子集合体,而溶液中的溶质则是以单个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着的。 2.悬浊液和乳浊液都是不稳定、不均一的;但是对于溶液来说,却正好相反,是均一、稳定的 联系溶液的实际应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学习溶液的现实意义 运用对比、比较的方法区别溶液与乳浊液、悬浊液概念及特征,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及其性质课堂小结 本课时主要介绍了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和溶液的广泛用途。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板书设计 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 第二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溶液的应用 1.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现象定义举例吸热有些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硝酸铵放热有些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钠不吸热、不放热有些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基本不变氯化钠2.溶液用途: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 3.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别:均一性、稳定性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几个特点:(1)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核心,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猜想原因,设计实验方案,反思评价不同的方案,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的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讨论活动中的成功和不足,让学生反思领悟,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锤炼了思维,张扬了个性。(2)创造性运用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再次设计实验验证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对探究方案进行反思,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升华。(3)能运用图片(或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溶液形成的吸放热现象,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的微观过程,从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