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学会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3.知道溶液的两种结晶方法:蒸发结晶和冷却热饱和溶液,了解海水晒盐的原理。 学业要求 1.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认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辩证关系。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3.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及观察、记录、分析等实验方法。教材分析 本课题通过实验9-5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分析讨论理解了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条件,会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接着通过实验9-6说明通过冷却热的硝酸钾溶液能析出晶体,下面自然而然地衔接上结晶的概念和两种方式,最后通过海水晒盐的资料来介绍蒸发结晶的过程。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的一些情况,但是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性和溶液的种种状态,却知识欠缺,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溶于水呢 在一定量水中时不是可以大量地溶解某一溶质呢 本节课题就是要研究溶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本课题的重点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结晶方法的原理和选用,本节内容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素养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其相互转化过程,形成一定的证据推理能力。 2.通过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的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知道结晶的两种方法,并了解混合物分离与提纯的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技能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教学难点 蒸发结晶与冷却热饱和溶液的实验操作;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互相转化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听《冲糖水的故事》 女孩:“妈妈,我要喝糖水。” (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两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 女孩:“妈妈,再加点糖吧!” 妈妈:“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女孩:“为什么呀 ” 过渡:在一定的条件下,糖能不能无限地溶解在水里 糖在什么情况下能继续溶解,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继续溶解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溶解的性能。 聆听、思考 由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出发引起兴趣 导入新课续表[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活动1]探究氯化钠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95和实验96 演示:实验95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图98 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内容现象分析加入2 g氯化钠,搅拌溶解再加入2 g氯化钠,搅拌有固体剩余再加入10 mL水,搅拌溶解演示:实验96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图99 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内容现象分析加入3 g硝酸钾,搅拌溶解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再加入3 g硝酸钾,搅拌有固体出现加热烧杯溶解再加入3 g硝酸钾,搅拌溶解静置,冷却有固体出现[结论] (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问题: (1)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2)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观看,记录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回答实验时所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溶解的量与溶剂的质量有关,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溶质是有限的 观看,记录 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思考、查资料、分组讨论,然后代表汇报,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分组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然后代表汇报。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学生讨论、总结: (1)①一定温度;②一定量的溶剂。 (2)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续表老师: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小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问题: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小结]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这种溶质”四个字) 存疑: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活动2]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讨论、总结: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小结]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该溶质能否继续溶解。 (课堂练习)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 g饱和食盐溶液中加入3 g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 g。此说法对吗 为什么 (3)“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否正确 思考: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探究点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过渡:(针对导入)“东坡盐槽”的典故源于晒盐时将卤水挑到盐槽里去,盐槽是由火山石制成的,有细细密密的小孔,经过几番日晒,卤水已经蒸发结晶变成盐。食盐结晶前食盐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了吗 日晒后食盐溶液为什么达到饱和状态了 引导:学生观察烧杯中KNO3溶液的变化,如图。 学生发言:对饱和溶液进行描述 学生回答:能溶解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答案 (1)取少量此蔗糖溶液,加入少量蔗糖,若溶解,则说明原溶液不饱和;若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饱和。 (2)此说法不对。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该食盐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食盐,溶液的质量仍为100 g。 (3)不正确。因为判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强调的是加入同种溶质,观察是否溶解 交流: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现象,树立化学中量的观念 深化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续表提问:室温下,10 g KNO3加入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 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教师总结: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冷却到室温,KNO3在水中溶解的量变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注意:“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探究点三:结晶 [活动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8~39的内容。 提问: (1)结晶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选择结晶的方法 结晶的方法有蒸发结晶与冷却热饱和溶液。对溶解能力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的物质,一般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对溶解能力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一般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结晶。 (2)结合素材中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过程,简要说出海水晒盐的过程。 利用涨潮将海水引入储水池,待海水澄清后,先引入蒸发池,经过风吹和日晒后水分部分蒸发;水分蒸发到一定程度后引入结晶池中,继续风吹和日晒,海水就会慢慢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食盐晶体就会逐渐从海水中析出,得到粗盐,同时得到含有大量化工原料的母液。 课件展示:结晶、海水晒盐原理 [总结]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①观察法:当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时,表明溶液已饱和。 ②实验法:当溶液底部无剩余溶质存在时,可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搅拌后,若能溶解,表明该溶液不饱和;若不能溶解,则表明该溶液已饱和。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①大多数情况下,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②由于熟石灰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Ca(OH)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读教材 思考、讨论、交流、归纳结晶的特性 饱和溶液结晶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结晶与溶解的关系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续表课堂小结 本课时首先通过实验讨论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然后结合硝酸钾晶体的析出介绍了结晶现象。最后结合实验和海水晒盐,总结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及结晶的方法。升高温度不一定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有些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有晶体析出,如氢氧化钙溶液;不同的物质其溶液的结晶方法不同,有些物质的溶液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有些物质的溶液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板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 第一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判断的依据 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饱和溶液 2.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二、结晶 1.概念: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2.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与蒸发结晶 3.应用:海水晒盐是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关系的不同。还要引导学生会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基于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将原来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参与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带着疑问去动手实验,打破了学生固有的心理即对老师的演示实验不持怀疑态度,但对自己同学的实验观察的格外认真,并带有一种挑剔的眼光去看实验,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时发现纠正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操作。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勤于思考,认真分析。通过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还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第二课时 溶解度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知道溶解度表的意义,会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表中获取信息。 3.初步学会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学习数据处理方法。 4.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学业要求 1.理解溶解度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存在定比关系。 2.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问题。 3.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续表教材分析 本课题先回想上节课中的实验9-5和9-6中,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从而引出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绘制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引导学生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最后简单介绍气体的溶解度。本课题中概念较多,前后知识的逻辑性强。此外,溶解度曲线探究的综合性较强。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溶解和溶液的组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略概念定义的前提条件,通过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逐步建立定量认识溶解现象的思维方式。接着通过溶解度曲线进一步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趋势,利用溶解度曲线变化趋势选择结晶的方法分离物质。素养目标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能够运用知识解释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3.能够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会运用溶解度曲线解答相关问题。 4.了解气体溶解度,能够运用知识解释温度、压强如何影响气体溶解度。教学重点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理解溶解度曲线图的含义。教学难点 运用溶解度曲线解答相关问题。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如何比较NaCl、KNO3的溶解性大小 听故事,比较溶解能力:有一天,食盐和硝酸钾在比谁的溶解能力强。 食盐说:“我溶解能力大,20 ℃时,在50 g水中我最多可以溶解18 g!” 硝酸钾说:“那有什么了不起,10 ℃时在100 g水中我最多能溶解20.9 g呢!” 食盐又说:“你的20.9 g是溶解在100 g水里,当然我比你强!” 硝酸钾说:“那有什么了不起,你的温度比我高10 ℃!” 过渡:它们这样对比溶解能力,你认为有可比性吗 你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溶解度。 聆听、思考 由问题引入,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固体的溶解度 过渡:如何来比较KNO3和NaCl的溶解性大小呢 探究点二:溶解度 结合课件中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度的比较,回答有关溶解度的问题。(见课件) 思考、分析、汇报、交流、讨论、归纳 用学生比较熟知的物质溶解性大小,通过初步形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用多媒体辅助续表1.什么是固体的溶解度 固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如何理解“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 (1)20 ℃时,100 g水最多能溶解氯化钠固体36 g。 (2)20 ℃时,将36 g氯化钠固体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3.说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20 ℃时溶解度/g>101~100.01~1<0.01过渡:为了形象地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常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探究点三:溶解度曲线 1.结合课件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思考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见课件) (1)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2)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大小。 (4)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2.结合教材P41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说出固体的溶解度是如何受温度影响的 (1)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3.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还可用数据表格法,思考两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溶解度表格的优点是以实验为基础,数据准确,但只能表示出有限几个温度下、有限几种物质的溶解度,且溶解度变化趋势不够直观;溶解度曲线信息量更大,溶解度变化趋势更直观,但是读数时难免有误差,不如数据表格精确。 探究点四: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结合教材思考什么是气体的溶解度 与哪些因素有关 (1)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随着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随着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 通过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形成概念,理解记忆溶解度的含义 通过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含义 通过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表格表示不同物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含义 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 通过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引出溶解度含义,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间对话、师生间对话,使知识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拓展。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续表2.比较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的不同 项目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条件一定温度下该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标准100 g溶剂1体积水状态饱和饱和单位g比值单位为1外界影响因素温度温度和压强变化规律固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熟石灰除外)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问题:喝汽水的时候,为什么打开瓶塞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喝了冰镇汽水以后,为什么常常会打嗝 3.科学·技术·社会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通过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气体的溶解度含义,同时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并且根据气体溶解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在阅读思考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课堂小结 本课时主要介绍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绘制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最后,简单介绍了气体的溶解度,并结合有关汽水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板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 第二课时 溶解度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1)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2)外因:温度 3.与溶解性的关系 4.表示方法 (1)列表法 (2)曲线法 二、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该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1)温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2)压强: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续表教学反思 本课题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中可结合进行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和问题讨论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使认识在实践和论证中不断深化。教学中要处理好一些概念的相互关系。如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关系等。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是学生学习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基础能力,在教学中可安排学生绘制溶解度曲线、讨论溶解度曲线所提供的信息,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