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2.了解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因素,会进行简单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知道溶液的稀释的原理及相关计算。 4.能进行有关化学反应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业要求 1.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中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2.能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能掌握化学反应中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解题步骤。教材分析 本课题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讨论和实验总结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教材安排了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目的是巩固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认识。化学计算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的重点之一。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将进一步定量地认识溶液,体验定量研究物质的方法,并进行基本的化学计算训练。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计算能力,而且在化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学情分析 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学生对“百分比”“百分数”等基础知识已经比较熟悉,所以理解“质量分数”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应用化学概念和原理的计算,学习的重心应放在准确理解、正确分析计算问题的化学原理、过程上。因此,在溶质质量分数的教学中,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重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学会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素养目标 1.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能够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会运用溶解度曲线解答相关问题。 3.通过化学反应中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4.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溶质质量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化学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与意义。教学难点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续表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 导入: 有那么一个海,人们把它叫作“死海”。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奴隶们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死海”不死的原因是海水的含盐量较高,水的密度大,人浮到水面上而沉不下去。我们如何知道溶液是浓还是稀呢 在化学中如何定量地表示溶液的浓稀呢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溶液的浓度。 聆听、思考 由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出发引起兴趣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渡:通过观察颜色、尝味道等方法能够比较溶液的浓稀吗 [活动]探究溶液的颜色与浓稀的关系 实验:将0.1 g、0.5 g、2 g无水硫酸铜分别放入三支装有20 mL水的烧杯中,配成溶液后,观察颜色。 问题:如何表示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呢 过渡: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那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1.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 你判断溶液浓稀的依据是什么 对于有色溶液来说,可以粗略比较溶液浓度的大小,但不能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 2.什么是溶质质量分数 如何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探究点二: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过渡: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要准确知道某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在室温下,根据下表所示操作,配制两种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氯化钠溶液,观察现象(能否全部溶解),并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见课件) 溶质质 量/g溶剂(水) 质量/g现象溶液中溶质 质量分数结论1090全部溶解10%溶质的质量分数是由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共同决定的2080全部溶解20%理解根据溶液的颜色深浅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浓与稀,但不能正确地表示溶液的浓度 观察现象、思考、讨论、交流、归纳 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计算,理解概念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续表2.在农业生产上,可利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 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3.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 过渡: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联系与区别。 [例题]已知60 ℃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 g。在60 ℃向50 g水中放入60 g KNO3,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4.化学实验室现有37%的浓盐酸,但在实验室中常用的是较稀的盐酸。要把50 g质量分数为37%的浓盐酸稀释为15%的稀盐酸,需要多少克水 (结果保留整数) [总结]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这类题目时可直接套用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100%。 (2)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解答这类题目时把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变形得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把数据代入公式可以求出溶质的质量;再用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可以求出所需溶剂的质量。 (3)溶液的稀释计算 ①加水稀释:A×a%=B×b%=(A+m水)×b%(A、B分别为稀释前后溶液的质量;a%、b%分别为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m水表示加入水的质量)。 ②加入低浓度的溶液:A×a%+B×b%=(A+B)×c%(c%为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探究点三:与化学反应有关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题]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反应。试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至0.1%) 解: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150 g×16%=24 g。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50 g-24 g=126 g。 答: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24 g,水的质量为126 g。 学生思考、讨论、计算,理解溶液稀释方法 解: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0 g×37%=x×15% x≈123 g 需要水的质量为 123 g-50 g=73 g 答:需要水的质量约为73 g。 [例题]解:设反应后生成的ZnSO4的质量为x,H2的质量为y。 Zn+H2SO4ZnSO4+H2↑ 65 161 2 13 g x y = x=32.2 g = y=0.4 g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8.6% 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8.6%。 学生练习并交流解题结果,相互纠正错误,并改正。用正确的格式完善自己的解题结果 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例题进行计算,理清溶质、溶剂、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溶液的组成可以发生改变 问题导思,将难点分散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学会用正确的格式解答问题续表课堂小结 溶质质量分数是继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后又一重要的化学计算。本课知识具有较好的规律性、系统性。学生通过实验展开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行推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再运用反例、练习、概括解题方法等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进一步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特别要指出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中溶质质量是指溶解在溶液中的,而在溶液中未溶解的不能包括在内,从而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综合计算打下基础,作好铺垫。板书设计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 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计算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二、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1.换算公式 (1)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液稀释的计算 3.与化学反应有关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参加化学反应的是溶液中的溶质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是以学生的自学与交流为主,老师的讲解、纠正为辅,把课堂交给学生来完成的。通过5分钟的自学与交流,学生可以完成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后题的训练,学生能够完成计算公式的应用。教师应注意强调:解这类题时必须弄清溶液的`质量发生怎样的变化,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各是多少。一般地,溶质的质量是指溶解的那部分溶质,如果没有溶解在溶剂的那部分试剂,就不能算作溶质,也不能算作溶液的质量,以免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教材中有两道例题,可以交给学生通过自学与讨论来完成。其中重要的地方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来讲解,如有不正确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同时,可以结合课后类似的题型进行巩固训练。此时应强调: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学生只有掌握溶液稀释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才能有效地掌握溶液的配制原理及方法。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某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难点,要指导学生反复读题,从题目中找出解题的关键点。先做一道例题,紧接着做一道类似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此类知识,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计算题打好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