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溶液实验活动7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学会固体物品的称量和液体量取的正确操作方法。 2.复习过滤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的“一贴、二低、三靠”的注意事项。 3.巩固溶解、过滤操作技能和学习蒸发操作技能,掌握粗盐提纯的一般步骤。 4.了解混合物的概念。 学业要求 1.通过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掌握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操作技能。 2.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能设计出简单的物质分离或除去杂质的方案。 3.通过小组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是让学生先学会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去除的方法,然后再通过实验让学生把杂质去除后,再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纯净的食盐。结合前面学习的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的去除以及过滤和蒸发的操作和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纯净的食盐从粗盐中提取出来的过程。最后通过问题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粗盐提纯的结晶过程的原理是蒸发结晶,而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学情分析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是一堂实验操作的课程,本课程利用之前学习的天然水的净化中过滤的方法来具体操作,结合有关溶液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表达能力。本实验活动是物质的分离实验,实验中的一些操作在上一学期已经学习过,但由于练习不多,间隔时间又长,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提醒学生复习称量、过滤等操作,使学生实验时心中有数,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素养目标 1.能根据实验步骤正确选择实验仪器,并能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2.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实践能力。 3.通过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过程中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通过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过程,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中严格的次序性以及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操作。教学难点 过滤原理的理解。实验相关 器材和用品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漏斗、药匙、量筒、铁架台(带铁圈)、天平、称量纸、滤纸、火柴。粗盐、蒸馏水。续表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海水通过晾晒,可以获取大量的盐,用这种方式得到的盐中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称为粗盐。如果要从中获取纯净的氯化钠,还需要对粗盐进行提纯。 过渡:海水晒盐得到粗盐 如何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观看、思考 由生活中物质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出发引起兴趣[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一)称量:称量粗盐应用天平,按“左物右码”的原则,粗盐和砝码下应垫质量相同的称量纸。 (二)溶解 过渡:实验第二步是溶解。 [活动1]完成溶解操作 用量筒量取10 mL水,倒入烧杯中。称取5.0 g粗盐,加入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称量剩余的粗盐,计算10 mL水中溶解的粗盐。 指导实验,然后填写实验报告。 问题:玻璃棒的作用 (搅拌,加速溶解) (三)过滤 [活动2]完成第三步操作 进行过滤 问题: (1)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2)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 (3)过滤后滤液仍浑浊怎么操作 学生进行实验,然后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回答: (1)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2)引流。 (3)应再过滤一次 学生进行实验,然后填写实验报告 训练量筒、天平的使用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续表[课件展示] (四)蒸发 过渡:完成实验蒸发。 [活动3] 请同学阅读教材P56的内容,归纳出蒸发的注意点。 1.将蒸发皿放到铁架台的铁圈上,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 2.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问题:(1)蒸发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 (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蒸发过程中什么时候停止加热 (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 [讨论] (1)在实验的三个步骤中都用到了玻璃棒,那么玻璃棒的作用一样吗 如果不一样,分别是什么作用 (2)在加热至有较多晶体析出时,为什么要停止加热 (五)计算产率 [讲授]分析产率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将精盐称量,并计算。 计算产率=×100%。 问题:(1)产率偏低的原因 ①粗盐未完全溶解;②溶解或蒸发时液滴飞溅;③蒸发时晶体飞溅。 (2)产率偏高的原因 ①蒸发时未完全蒸干;②过滤时,滤纸破损,部分泥沙进入烧杯。 [总结]实验成功的关键 (1)称量时:天平使用时要调平衡,读数要准确;取试剂要规范,不撒落。 学生回答:(1)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都用到了玻璃棒,但作用各不相同。在溶解操作中玻璃棒起搅拌作用,目的是加速溶解;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起引流作用;在蒸发操作中,玻璃棒起搅拌作用,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坩埚温度很高,停止加热后,它的余热足以将剩余的液体完全蒸发。如果继续加热,温度过高,会引起晶体局部受热而发生飞溅现象。 转移精盐、称量精盐、计算产率。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实验练习溶解、过滤、量取等基本的实验操作,学习蒸发操作,体验粗盐初步提纯的乐趣 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续表(2)溶解时:搅拌要匀速,不能过快,防止有液滴溅出。 (3)过滤时:要规范装置和操作,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4)蒸发时:不断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5)转移时:要全部转移进行准确称量。 [问题交流 巩固知识] 1.制取粗盐时,晒盐和煮盐的目的都是通过蒸发盐溶液中的水分使之浓缩。能否采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达到同一目的 (提示: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考虑) 2.本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利用了氯化钠的哪些性质 考虑到粗盐的来源,请判断这样提纯得到的精盐是否为纯净物。 思考,讨论,交流,并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不能,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2.溶解性和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这样提纯只能除去粗盐中难溶性的杂质,不能将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去除 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同学们学会了提纯的各步操作及操作顺序: (1)溶解,(2)过滤,(3)蒸发,懂得了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每步操作中都要使用玻璃棒,过滤操作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等,并应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产率。粗盐产率=×100%。化学教学的实验,多数是化学变化的实验,而粗盐的提纯是物理过程的实验,通过学习不同的实验方法,从而能使学生掌握较多的实验操作技能。板书设计 实验活动7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一、粗盐中的杂质 1.难溶性杂质 2.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等 二、难溶性杂质去除步骤 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100%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方法,重点探究并构建实验室中用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以及学习了蒸发结晶的规范性操作,培养学生从化学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同时,通过问题的深入探讨,使学生对溶液、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结晶的方法等知识点有了一次横向的串联和生活中的应用,也促使了氯化钠的知识体系的建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