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课题2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常见的酸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知道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了解常见的酸的用途,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知道使用浓硫酸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4.结合物质性质,了解盐酸、硫酸的用途。 学业要求 1.能根据常见的酸与某些物质的反应归纳出酸具有的一些化学性质。 2.掌握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方法。 3.从微观角度了解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教材分析 从本课题开始,陆续学习酸、碱、盐的有关知识,本课题主要学习的是常见的酸,在知识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首先介绍常见的酸中的盐酸和硫酸的性质以及用途,通过实验10-6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浓硫酸的腐蚀性以及浓硫酸的稀释,接着引导学生归纳酸的化学性质,最后通过酸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初步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明酸为什么会各自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一类物质的基本方法,总结出一些物质之间的变化规律。续表学情分析 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酸这类物质,对它们已经有了零散、初步的认识。如醋酸和碳酸都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与镁、锌、铁等金属反应。上述这些有关酸的零散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不过,这些知识内容零散、细碎,难于记忆。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纳入合理有效的系统中,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些零散的知识,将成为解决上述学习困难的关键,它将帮助学生形成学习“一类物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素养目标 1.以盐酸、硫酸为例,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能灵活运用酸的性质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认识酸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安全意识。 3.通过比较、分类、概括的方法,建立物质分类的意识,逐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教学重点 浓硫酸的腐蚀性;几种常见酸的化学性质及用途。教学难点 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常见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播放有关“焊接金属”的视频,在焊接金属钢板之前,首先要用少量稀盐酸来擦拭金属表面,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过渡:金属表面会生锈,不及时除去,会影响焊接的牢固程度。因此,可以使用稀盐酸来除去金属表面的锈。为什么用稀盐酸来除去金属表面的锈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常见的酸。 观看、思考 由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出发引起兴趣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 过渡:盐酸、硫酸是常见的酸 盐酸、硫酸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1.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物质化学式颜色、状态气味挥发性用途盐酸HCl无色液体刺激性气味易挥发除锈、制造药物等硫酸H2SO4无色、油 状液体无味不易 挥发生产化肥、农药、精炼石油、金属除锈等[讨论] 在生活中常见的哪些物质里还含有酸 (食醋中含有醋酸,柠檬、柑橘等水果中含有柠檬酸)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续表2.浓硫酸的腐蚀性。 (1)脱水性 提出问题:纸、小木棍、布遇到浓硫酸会有什么现象 设计并进行实验: 操作放置一会儿后的现象用玻璃棒蘸浓硫酸在纸上写字先变黑,后出现小洞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变黑将浓硫酸滴到一小块布上布出现孔洞实验结论:浓硫酸使纸、小木棍、布脱水而碳化,可见它有强脱水性。 (2)稀释浓硫酸 提出问题:怎样稀释浓硫酸 设计实验:①将水倒入浓硫酸中。②将浓硫酸倒入水中。 进行实验:①在500 mL锥形瓶中盛约25 mL浓硫酸,锥形瓶双孔塞的一孔中装分液漏斗(盛有水),另一孔装短玻璃导管,将分液漏斗中的少量水缓慢滴入锥形瓶,观察现象。②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水的烧杯,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并用手接触烧杯外壁。 [现象与结论] 实验①②现象液滴飞溅烧杯壁发热或发烫结论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讨论] (1)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万一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2)用大量的水冲洗的目的是什么 (3)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纸上留下黑色的字迹;小木棍上被浓硫酸触及的部位变黑;布料上滴有浓硫酸的部位已破烂 观察现象,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学生回答: (1)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2)把浓硫酸稀释,减少皮肤或衣服上的浓硫酸。 (3)与硫酸反应从而消耗一部分 组织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分析、汇报、交流、讨论、归纳共性 思考、讨论、交流、归纳 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思考、查资料、分组讨论,然后代表汇报,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 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刻理解并记忆稀释浓硫酸的方法 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续表探究点二:酸的化学性质 1.酸与指示剂反应 实验操作:在白色点滴板上分别滴入两份稀盐酸、两份稀硫酸,再分别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 项目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稀盐酸变红色不变色稀硫酸变红色不变色2.酸与活泼的金属反应 实验操作: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镁条、锌粒、铁片,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 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与稀硫酸反应镁Mg+2HCl MgCl2+H2↑Mg+H2SO4MgSO4+H2↑锌Zn+2HClZnCl2+H2↑Zn+H2SO4ZnSO4+H2↑铁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3.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实验操作:在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里分别放入一根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的铁钉,过一会儿取出铁钉,用水洗净,铁钉表面和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实验记录] 项目现象化学方程式铁锈+ 稀盐酸铁锈溶解,铁钉变亮,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Fe2O3+6HCl2FeCl3+3H2O铁锈+ 稀硫酸铁锈溶解,铁钉变亮,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Fe2O3+3H2SO4Fe2(SO4)3+3H2O[小结] (1)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使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2)酸与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利用此性质在实验室可用酸制取氢气。 (3)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利用此性质可用稀盐酸或稀硫酸除铁锈。 组织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分析、汇报、交流、讨论、归纳共性 铁锈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氧化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铁和水,当铁锈除去后,金属铁会继续与稀盐酸发生反应,导致铁制品被腐蚀。因此除锈时不能将铁制品长时间浸没在酸中 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 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理解了新知识,明确了实验一定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价值观。最后又拓展学生思维,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了酸的除锈原理 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由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归纳得出酸的化学性质续表[讨论] 铁制品除锈时,能否将铁制品长时间浸没在酸中,为什么 (不能,因为铁也与酸反应) 探究点三: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过渡:稀盐酸、稀硫酸等酸为什么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实验:完成P70实验 [小结]在不同酸的溶液中都含有H+,所以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从而得出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在不同酸的溶液中都含有H+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理解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课堂小结 本课时主要介绍了常见的酸,浓盐酸的挥发性、浓硫酸的脱水性等物理性质,浓硫酸的腐蚀性和稀释方法,酸能与指示剂作用、能与多数活泼金属反应、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共性,以及盐酸和硫酸的用途。从实验探究和微观角度分析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酸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和学习“一类物质”的学习能力。板书设计 课题2 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课时 常见的酸 一、常见的酸 1.几种常见的酸 盐酸(HCl)、硫酸(H2SO4) 2.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浓盐酸有挥发性;浓硫酸有吸水性 3.(1)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2)浓硫酸的稀释: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二、酸的化学性质 1.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使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2.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3.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三、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在不同酸的溶液中都含有H+教学反思 常见的酸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中之重,课程中有很多实验。从实验室的条件与学生安全考虑,对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通过教师演示来进行,浓盐酸瓶口有白雾的现象要学生非常仔细地观察才能看到。对浓硫酸的特性,使学生认识到较浅的层面上,不过分地深入,能使学生对浓硫酸有吸水性、脱水性、腐蚀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可。对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首先是通过学生小组开展探究性实验来认识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去观察现象,感性地去体验稀盐酸、稀硫酸的一些化学性质,同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使学生对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知识还没有形成,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知识的归纳、理解。第二课时 常见的碱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结合物质性质,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用途。 3.知道酸、碱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学业要求 1.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为例,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能灵活运用碱的性质,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认识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3.通过比较、分类、概括的方法,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逐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教材分析 “常见的碱”是在认识了酸和碱能与指示剂反应、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后学习,既是前一部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的中和反应及盐的学习作好铺垫。教材首先用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一起去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接着介绍了这两种碱的用途,体现性质决定用途,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的时候,是利用前面已有的知识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来预测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从而进一步归纳出碱的化学性质,再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对于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与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类似,都是通过导电性实验来总结归纳。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后来认识常见的碱。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素养目标 1.通过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性质的学习归纳出碱的化学性质,从而增强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碱溶液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3.通过碱溶液化学性质的学习,深刻理解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加强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重点 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幻灯片展示“叶脉书签”。你见过叶脉书签吗 你知道叶脉书签是怎样制作的吗 制作叶脉书签的关键步骤是使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煮叶片,这是利用氢氧化钠的腐蚀性来去除叶肉。 本节课学习常见的碱 学生充满好奇的认真观察续表[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几种常见的碱 问题: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氢氧化钠还有哪些性质 氢氧化钙是否也有腐蚀性 1.氢氧化钠 展示:表面皿中的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 提问:谁能描述一下你所观察到的物理性质 展示: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试剂瓶标签。 问题:认真观察,你发现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还有什么共性 追问:因为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强腐蚀性,它们俗称什么 提示: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提问:观察表面皿中的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你发现了什么 追问:这个现象叫作“潮解”,这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具有什么性质 是什么变化 利用这个性质有何用途 2.氢氧化钙 探究:将一药匙的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加入3 mL水中振荡,并触摸试管壁。 小结: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解放热,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材料引入:(1)冬天园林工人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 (2)用石灰浆砌砖抹墙很牢固。 (3)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 问题: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后墙面不久后为什么会变白变硬呢 [演示]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 问题:(1)实验现象是什么 放出大量的热,水变成了白雾。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探究点二:碱的化学性质 [问题预测] (1)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分别呈现什么颜色 (2)已知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也能发生反应吗 学生回答:(1)氢氧化钠为白色片状固体,氢氧化钙为白色粉末状固体 (2)总结出两种物质都有强腐蚀性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熟石灰 氢氧化钠表面逐渐变潮,少量已经溶解了,形成了溶液附着在固体表面 学生思考后回答:具有吸水性;属于物理变化;利用这个性质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学生体验到氢氧化钠溶于水,感觉试管壁发烫,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而氢氧化钙形成了悬浊液 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坚硬的CaCO3 积极思考,讨论交流 采用对比的方法,充分把握物质的异同。通过阅读标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及安全实验的操作意识。亲自实验,感受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所讲化学物质,又从实验的角度感知氢氧化钙的知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并学以致用续表[实验与分析] (1)设计实验并实施,验证你对上述问题(1)的预测 (2)讨论分析。 ①回忆检验二氧化碳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从物质组成和类别的角度,与上述反应进行比较和分析,写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上面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 三氧化硫(SO3)与碱的反应与上面的两个反应类似,试写出氢氧化钠与三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与思考] (1)根据以上实验与分析,归纳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碱的性质反应规律化学方程式碱溶液与指示剂的反应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2NaOH+CO2Na2CO3+H2O;Ca(OH)2+CO2CaCO3↓+H2O(2)利用碱的化学性质解释下列事实: ①熟石灰会与沙子混合砌砖。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熟石灰反应生成坚固的碳酸钙沉淀 ②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氢氧化钠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发生变质 (3)通过本单元的探究活动,尝试归纳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阅读教材P74方法导引——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探究点三: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过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为什么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阅读教材P73相关内容 [小结]在不同碱的溶液中都含有OH-,所以碱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积极思考,讨论交流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CO2+Ca(OH)2CaCO3↓+H2O ②CO2+2NaOHNa2CO3+H2O ③SO3+2NaOHNa2SO4+H2O 交流讨论,归纳出碱的化学性质 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回答相关问题 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所以碱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指导学生从物质的组成、结构分析物质的性质,为后面学习酸碱中和反应作铺垫 巩固所学知识,采用类比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写出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知识的能力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续表课堂小结 本课时主要介绍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基本性质,碱与指示剂的作用,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微观解释。锻炼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看问题的意识。板书设计 课题2 常见的酸和碱 第二课时 常见的碱 1.几种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钾(KOH)、氨水(NH3·H2O) 2.氢氧化钙的制备:CaO+H2OCa(OH)2 3.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4.碱的化学性质 (1)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2)能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5.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在不同碱的溶液中都含有OH-教学反思 本课时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现象入手,引入对有关碱的性质的学习,以学生知道的氢氧化钙为参照物,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之后在两者基础上学习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学生通过三个实验事实,能从宏观上归纳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相似的化学性质,再用碱的有关性质来解释有关日常现象,使本节课体现出“生活——化学——生活”的鲜明主线。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最后引导学生类比酸的结论得出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里存在OH-。第三课时 中和反应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知道中和反应的含义。 2.认识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 3.能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业要求 1.认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学会运用指示剂判断反应的发生。 2.通过探究酸和碱之间是否发生中和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续表教材分析 中和反应是在学生学完常见的酸和碱的一些性质后,又把酸和碱之间的反应单独列出进行教学,教材这样安排说明了两点:一点是中和反应的重要性,另一点是由酸碱中和反应的产物引出盐的概念,符合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教材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引入中和反应,而后又通过交流与讨论的方式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将化学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学情分析 通过《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学生对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及其用途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提出酸碱之间的反应,符合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会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产生疑惑,这正是本课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学生已经掌握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这就为实验探究该问题准备了条件。还有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为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酸碱之间的反应作了铺垫。但要考虑到要较好地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对于一些抽象思维能力欠佳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些困难的。素养目标 1.通过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认识酸碱中和反应,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实验设计中的应用。 2.通过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感受化学知识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初步认识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播放课件,蚊虫叮咬以后,疼痛难忍,涂上一点肥皂水或牙膏即可缓解疼痛,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过渡:蚊子、蜜蜂在人体内分泌出的酸性物质可以涂上碱性肥皂水减轻痛痒,碱水面加醋效果更好,为什么酸和碱混合在一起效果这么神奇 酸碱会不会发生反应呢 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酸与碱之间的反应。 观看、思考 由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出发引起兴趣 导入新课续表[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酸与碱反应的探究实验 过渡: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猜想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如何判断酸与碱之间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活动]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之间的反应 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实验来探究,为了观察到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先加入酚酞溶液。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 (1)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2)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教师:(1)用滴管滴入盐酸时要缓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盐酸时,要边滴边搅拌。 [讨论] 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 为什么 如果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探究点二: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实质 [展示] 展示反应过程 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 NaOH+HClNaCl+H2O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观察反应现象 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结论 组织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分析、汇报、交流、讨论、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思考、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 通过实验探究,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增强了求知欲。让学生自己观察、归纳相同部分,便于理解后面的中和反应的定义。引入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续表介绍: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例: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提问:试总结上述三个反应的特点。 教师总结:三个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相应的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类化合物叫作盐,我们把这类化学反应叫作中和反应。 [小结]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2)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N)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探究点三: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渡: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改良土壤 教师:农作物一般都适宜在接近中性的土壤中生长。但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土壤。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或硝酸,它们都可以和熟石灰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H2SO4CaSO4+2H2O,Ca(OH)2+2HNO3Ca(NO3)2+2H2O。 2.处理工厂废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过渡:工厂排放的污水,常显酸性或碱性,不经处理会造成环境污染。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同样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降低污水的酸性,使之达标排放,从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用于医药 过渡:在医药行业,中和反应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教师: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胃酸过多的话,反而会造成不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如胃药成分中就有氢氧化铝,可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展示胃药[含Al(OH)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l(OH)3+3HClAlCl3+3H2O 教师:由于反应后生成的Al3+对人体有不良作用,现在已逐渐被其他药物取代,有的胃药就用氢氧化镁代替了。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OH)2+2HClMgCl2+2H2O 展示:宝宝金水 阅读教材,不断思考,归纳总结寻找生活中中和反应的其他用途 学生:阅读教材P75内容,归纳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集体交流: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改良土壤;处理工厂废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用于医药等 让学生明白通过化学反应中的颜色变化,作为判断反应是否能发生的依据 学生通过理解中和反应的定义,学会知识的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下面的实际应用做准备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加深对中和反应的含义的理解。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了解和总结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生活实例把课堂引向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续表教师:夏天到的时候,有的同学经常会收到蚊虫送的“红包”,蚊虫叮咬后,皮肤为什么会肿痛呢 那是因为蚊虫在皮肤内分泌出了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家里没有备一些药膏的话,也不用担心,可以涂碱性物质(如牙膏、肥皂水)来减轻痛痒。 展示: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1)做完实验后剩余的酸性或碱性废液能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 如果不能,应该怎样处理 (2)用洗发水洗净头发后,为什么还要用护发素进行护理 (3)皮蛋有涩味,如何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 在食用前如何除去涩味 学生回答: (1)会腐蚀金属管道,作中和处理 (2)正常情况下,头皮及毛发呈弱酸性 (3)磨碎溶到水里,用pH试纸检验,碱性,加醋中和 让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切身感受“爱生活,爱化学”课堂小结 本课时主要介绍了酸与碱的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盐的概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的意识。 1.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有的反应有现象发生,而有的反应没有现象发生,对于没有现象发生的反应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帮助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2.盐是由酸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的,盐在水溶液中解离出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板书设计 课题2 常见的酸和碱 第三课时 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 1.反应实质:H++OH-H2O 2.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或N)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3.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良土壤 2.处理工厂废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Ca(OH)2+H2SO4CaSO4+2H2O 3.用于医药 Al(OH)3+3HClAlCl3+3H2O Mg(OH)2+2HClMgCl2+2H2O教学反思 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交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体现了“重过程和方法”的教育新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