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常见的盐—教案 2024-2025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3 常见的盐—教案 2024-2025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资源简介

第十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课题3 常见的盐
第一课时 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了解氯化钠的性质及用途。 2.认识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3.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业要求 1.能从组成上判断“盐”这一类物质,并知道盐和生活中常见的食盐的区别。 2.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出发,通过认识身边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为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盐的知识打下良好的铺垫。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主要是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一些用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对“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探究实验的设计,使学生掌握物质中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活经验:零散地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盐的用途,错误地认为生活中的盐就是化学概念中物质类别的盐。 (2)知识基础:知道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碳酸钙和酸反应)的事实。 (3)学科能力:具备基本实验技能和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认知方式:由用途到性质,由性质到用途。 因此必须要了解学生所学知识已经知道了什么,特别是要找出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错误的生活概念,在此基础上,找出知识生长点,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错误的生活概念,建立起科学的概念。
素养目标 1.通过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常见盐的性质与用途的学习,感受化学知识的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理念。 2.通过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对探究常见盐的化学性质的实验的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续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引入:播放有关“地球表面视频”。地球是一个大水球,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海水中所含的盐分平均约为3.5%,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无机盐,最常见的是氯化钠,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等物质。如果将海洋中的盐分全部蒸发出来,可以在全球陆地上铺成约152.4 m的盐层。 过渡:化学中的“盐”与生活中的“盐”相同吗 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观看、思考 由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出发引起兴趣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探究点:生活中常见的盐 [提出问题] (1)厨房中用的食盐和工业用盐是同种物质吗 它们有什么区别 (2)在生活中能找到哪些碳酸盐的物质呢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结合生产、生活实例讨论归纳。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 [小结]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1.氯化钠 (1)俗称:食盐。 (2)化学式:NaCl。 (3)存在:海水、盐湖、盐井、盐矿。 (4)物理性质:无色、易溶于水的晶体。 (5)用途:调味、腌渍食品;医疗上用于制生理盐水;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选种;工业上用于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和盐酸等。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了食盐氯化钠外,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 阅读教材回答: (1)结构相同,都含有NaCl,工业用盐中除含NaCl之外,还含有超标的亚硝酸钠 (2)CaCO3、Na2CO3等 了解氯化钠。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
续表
2.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和用途。 名称化学式俗称主要用途碳酸钠Na2CO3纯碱、苏打用于玻璃、纺织、造纸和洗涤剂的生产等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碳酸钙CaCO3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可用作补钙剂、建筑材料和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探究实验]学生自选试剂探究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把现象填入下面表格中。 实验步骤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向三种物质中分别滴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有气泡产生,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固体溶解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讨论] (1)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2)如何检验碳酸根离子 [交流]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取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此样品为碳酸盐。 教师演示: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现象:试管里出现白色沉淀。 [分析]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一种难溶物:Na2CO3+Ca(OH)2CaCO3↓+2NaOH。 讨论:下列化学反应中的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物质类别。 阅读教材、思考、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代表汇报,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组织学生完成实验,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代表汇报,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学生练习填写]教师指导学生写出各物质间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学生回答:都能与酸反应生成CO2气体。都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用途。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 通过具体实验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正确知识的印象,纠正错误认识,完成新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相关知识的迁移能力,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态度,增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续表
 Na2CO3+Ca(OH)2CaCO3↓+2NaOH 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提问:观察产物的组成离子与反应物的离子有何特点 组成产物的离子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产物都是由两种反应物的阴、阳离子交换后得到的 拓展学生思维,把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小结
  本课时主要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俗称、化学式、物理性质及用途,通过前面学习的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引出碳酸钠、碳酸氢钠相关性质的讨论和实验,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含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盐,具有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共性。
板书设计 课题3 常见的盐 第一课时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氯化钠(NaCl) 1.俗称 2.存在 3.物理性质 4.用途 5.盐与食盐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和用途 1.碳酸钠的组成和用途 2.碳酸氢钠的组成和用途 3.碳酸钙的组成和用途
教学反思   盐的学习在酸和碱之后,相比较于酸和碱,盐对学生来说,是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但是学生所熟悉的盐——食盐,并不是我们化学中所说的盐,所以在酸和碱的教学中已经渗透了一些有关盐的知识。在这节课的开始首先再次强调了盐的定义,接下来的教学就是为学生介绍需要掌握的四种盐——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和碳酸钙,介绍了这四种盐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从而也让学生们更加明确了化学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的。
第二课时 复分解反应
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知道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 3.认识盐的化学性质。 学业要求 1.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判断反应是不是复分解反应。 2.运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或物质的共存。 3.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体会分类研究的意义。
教材分析 复分解反应是初中化学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前面涉及的很多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因此,教材首先根据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试剂进行探究实验,从实验中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接着引导学生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来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最后归纳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类别、条件、本质,促使学生形成对复分解反应的系统完整的认识,能够顺利地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发生并能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对盐的化学性质的知识进行有效归纳,能帮助他们有效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能力。
学情分析 复分解反应是重要的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之一,同时它也是酸、碱、盐相互反应的核心内容。学生在学习复分解反应前已经完整地学习了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也能够认识到常见的酸、碱、盐在水中溶解后是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液中的,对它们之间的反应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但是,学生虽然积累了一些酸、碱、盐的相关知识点,却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高度不够。为了记忆一些反应的相关知识点耗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感到知识琐碎,困难重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回顾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然后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这一过程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随后又采用“微观—宏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微观粒子视角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通过观察、想象、类比、动画模拟等方式使学生吃透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从而较好地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提高学生的迁移和应用能力,并为高中进一步学习离子反应作好铺垫。
素养目标 1.通过对具体复分解反应的探究,理解并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的条件。 2.能从微观的角度,即离子之间的互换反应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3.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分析、交流讨论和归纳的科学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层面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多样性,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1.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2.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溶解性表的运用。
续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请同学们判断以下四个反应分别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2KMnO4K2MnO4+MnO2+O2↑。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 3.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4.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Na2CO3+Ca(OH)22NaOH+CaCO3↓。 过渡:上述4个反应中,反应1属于分解反应,反应2属于化合反应,反应3属于置换反应,那么反应4属于何种反应类型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初中化学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复分解反应。 观看、思考 从实际出发引起兴趣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复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作复分解反应。 2.表达式:AB+CDAD+CB。 3.理解:实质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发生离子互换。复分解反应是化学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提出问题: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分析,中和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呢 交流:根据中和反应的特点,反应物酸和碱属于化合物,交换成分后生成的盐和水仍然属于化合物,因此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探究点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讨论可知,酸、碱和盐之间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那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之间均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学生活动: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并交流每组反应的生成物的共同点。 1.Na2CO3+Ca(OH)22NaOH+CaCO3↓ CuSO4+2NaOHNa2SO4+Cu(OH)2↓ 2.CaCO3+2HClCaCl2+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3.H2SO4+2NaOHNa2SO4+2H2O 2HCl+Ca(OH)2CaCl2+2H2O 组织学生完成实验,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代表汇报,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续表
[小结]产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而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时,酸、碱、盐之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讨论: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稀硫酸与下表中的四种化合物的溶液之间是否能发生反应。 溶液NaOH溶液NaCl溶液K2CO3溶液Ba(NO3)2溶液稀硫酸√×√√判断依据有H2O生成无气体、沉淀或水生成有CO2、 H2O生成有沉淀BaSO4生成
[点拨]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口诀: 钾钠铵盐均可溶,硝酸盐入水形无踪,硫酸盐不溶钡,盐酸盐不溶银,碳酸盐只溶钾钠铵,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探究点三:盐的化学性质 过渡:盐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总结: 1.与某些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另一种金属和另一种盐。如铁与硫酸铜溶液、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Fe+CuSO4Cu+FeSO4、Cu+2AgNO32Ag+。 2.与某些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酸。如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H2O+CO2↑。 3.与某些碱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碱。如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OH)22NaOH+BaCO3↓。 4.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另外两种盐。如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2NaCl+CaCO3↓。 探究点四:物质的分类 活动:完成教材P87内容 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体会分类研究的意义 讨论:阅读教材和回忆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以投影形式展现,可配适当图片或视频) 思考、讨论、交流、归纳反应规律 [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思考、讨论、理解复分解反应的规律、特点:AB+CD→AD+CB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并归纳整理盐的化学性质: 1.盐与某些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另一种金属和另一种盐。 2.盐与某些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酸。如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H2O+CO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同学间的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态度,增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为学习物质的性质提供方法和指明方向
续表
物质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初中阶段将物质按如下分类: 物质 3.盐与某些碱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碱。 4.两种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另外两种盐。 思考、分组讨论,然后代表汇报,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运用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相关知识的迁移能力,拓展学生思路。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
课堂小结
  本课时一是结合碳酸盐性质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二是通过实验补充生成沉淀反应实例强化复分解反应的概念,进而以讨论形式归纳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三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如何利用必要的信息(如溶解性表),以及应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课题3 常见的盐 第二课时 复分解反应 一、复分解反应 1.定义 2.表达式:AB+CDAD+CB 3.发生的条件: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 二、盐的化学性质 1.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2.盐+酸新盐+新酸 3.盐+碱新盐+新碱 4.盐+盐新盐+新盐
教学反思   复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个重要基本类型。应用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但由于教材中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只是从生成物方面作了说明,而没有涉及反应发生时对反应物的要求,因此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只有当两种化合物在其水溶液中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沉淀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另外还要提醒学生注意酸、碱、盐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但复分解反应不仅仅是指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对于物质的分类要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出现不同的分类结果。
第三课时 化肥
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知道一些常用的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2.了解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学业要求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通过对某些具体事例的分析,辩证地看待化肥使用的利与弊。 3.学习辩证认识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化肥的种类很多,所涉及的知识也很复杂,本课时只是简单地对化肥的作用和影响作一概要介绍。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在课题的引言部分简要说明化肥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并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化肥的增产作用提供理论和事实例证,同时展现化学的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全面而真实地将人类在化肥使用上所面临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不仅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已经解决的问题,还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学情分析 有关化学肥料的知识可以看作是酸碱盐知识的一个延伸和拓展。学习过程中既复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又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本课相对于酸碱盐知识来说并不是重点。但在化学与环境的教学中它确实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肥为农业生产作出的巨大贡献,也认识化肥使用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中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利于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问题。
素养目标 1.通过对几种常见化肥的种类、作用、保存及施用时注意事项的探究,体会化学与农业的密切关系,理解化学的学习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进一步学好化学的信心。 2.认识化肥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农业、关心农村、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真实情感。
教学重点 常见化肥的种类及作用。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化学肥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一:植物生长需要哪些元素 各元素的来源有哪些 农作物生长需要多种营养元素,其中一部分来自空气、水和土壤。C、O来自二氧化碳,H、O来自水,N、P、K、Ca、Mg、S等来自土壤中的化合物。还有一部分需要化学肥料来补充,特别是N、P、K元素。 导入二:N、P、K元素来自化学肥料 你见过哪些化学肥料 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化学肥料。 思考 由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出发引起兴趣 导入新课
续表
[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几种常见的化学肥料 [提出问题] (1)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营养元素呢 (2)什么是化肥、复合肥 (3)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见到或使用过哪些化肥 交流:阅读教材,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归纳,了解氮肥、磷肥、钾肥的相关知识。 [小结] (1)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等,其中氮、磷、钾需要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最主要的化肥。 (2)复合肥: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 (3)常见化肥的化学成分及主要作用。 分类化学成分主要作用氮肥尿素[CO(NH2)2]、氯化铵(NH4Cl)、硝酸钠(NaNO3)等氮肥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使叶色浓绿,提高蛋白质含量磷肥磷酸钙[Ca3(PO4)2]等磷肥能促进作物生长,增强抗寒、抗旱能力钾肥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等钾肥能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复合肥磷酸二氢铵(NH4H2PO4)和硝酸钾(KNO3)等含两种或三种营养元素,能同时均匀地供给作物几种养分,充分发挥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有效成分高
[问题] 一位农民老大爷使用化肥时,为确保增产,施用了大量尿素。夏天时,黄豆苗生长非常旺盛,他很高兴。结果,到了秋天,黄豆的结实率很低。相反,漏掉施尿素的地方,黄豆结实率却较高,令人哭笑不得。同学们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学生回答] [小结] 营养元素是指N、P、K三种元素。 探究点二:化肥使用的利与弊 [问题] 阅读教材P82~83内容。 辩论:化肥的功与过。 化肥在生产中有哪些利与弊 阅读教材 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然后代表汇报,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了解氮肥、磷肥、钾肥的种类与用途。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
续表
讨论:阅读教材,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归纳,了解使用化肥的利与弊。 [小结](以投影形式展现,可配适当图片或视频) (1)利:化肥对农业高产丰收具有重要作用。 (2)弊: (3)处理措施: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作物营养特点、化肥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的变化等,有针对性、均衡适度地施用化肥,提高施用效率,减少负面作用。 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代表汇报,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阅读教材、思考、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代表汇报,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全班同学自觉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各派3名代表,以“使用化肥的利与弊”为题进行辩论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学习化肥使用的利与弊,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同时牢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思想
课堂小结
  本课时概要介绍化肥的作用和影响。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认识到化肥使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对环境的污染,最后提出要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作物营养特点、化肥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的变化等,有针对性、均衡适度地施用化肥,提高施用效率,减少负面作用。从而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板书设计 课题3 常见的盐 第三课时 化肥 一、几种常见的化肥 化肥种类作用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磷肥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钾肥能促进植物茎秆粗硬,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的能力复合肥可以同时均匀地供给作物几种养分,充分发挥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有效成分高
二、使用化肥的利与弊
教学反思   化肥是农村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其中无机肥料的有效成分都是盐类物质。但对城市学生来说比较遥远陌生。本节课通过展示农作物缺乏某些营养元素而导致生长发育不良的图片,引出化学肥料的重要意义: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并展示“常见化学肥料”的图片,给学生感性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活中的化学,学有用的化学,学好化学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