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清水县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中、二中、三中模拟测试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技术赋能下的文化重生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上线后,28万件文物以高清影像形式向公众开放,打破了时空限制。过去,人们只能隔着玻璃参观文物,如今通过3D建模技术,青铜器上的铭文、瓷器釉色的渐变都能纤毫毕现。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文化传播理念的革新。故宫文创团队推出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将灯光投影与古建筑结合,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沉浸体验。负责人表示:“我们不是简单复制传统文化,而是用现代语言诠释其精神内核。”例如,“千里江山图”系列文创产品,通过AR技术让静态画作“活”起来,观众扫码即可看到山水间的渔舟唱晚、飞鸟翱翔。技术的应用也引发争议。有学者担忧,过度依赖科技可能导致文化的“空心化”。对此,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回应:“技术是工具,我们始终以保护文物的真实性为前提。数字技术让更多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反而强化了文化认同。”为验证这一观点,故宫与腾讯合作开发“数字多宝阁”,用户可通过手机旋转、放大文物,甚至“触摸”青铜器上的锈迹。数据显示,该功能上线半年,青少年用户访问量增长400%,其中70%表示“第一次感受到文物的温度”。这种互动模式不仅提升了参与感,更让文化传承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对话。在“数字文物库”中,每一件文物都配有专业解读,如《清明上河图》的动态长卷中,点击商铺可查看宋代市井生活的考据资料。这种“技术+学术”的模式,既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又保留了文化深度。故宫的实践证明,技术与人文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共生共荣。材料二:算法时代的文学困境某网络文学平台的编辑小李发现,近期热门小说的情节越来越相似:穿越、重生、逆袭成为标配。“读者偏好大数据显示,这类题材的完读率比其他类型高30%。”平台通过算法分析用户行为,将“高点击”“高收藏”作为创作导向,导致同质化作品泛滥。文学评论家张晓明指出:“算法推荐看似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实则在塑造‘信息茧房’。读者反复阅读同类内容,审美逐渐固化。”更严重的是,一些作家为迎合数据,主动调整创作方向。某畅销书作者坦言:“如果某章订阅量下降,我会立刻修改情节,甚至加入与主线无关的‘爽点’。”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冲突在影视领域更为明显。某视频平台根据用户画像定制剧集,要求编剧“每15分钟设置一个高潮”,导致剧情碎片化。导演王磊感叹:“创作变成了数据游戏,作品失去了艺术深度。”但也有例外,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未依赖流量明星,凭借匠人精神成为“现象级”作品,证明人文价值仍能突破算法桎梏。面对挑战,学者们呼吁建立“技术伦理”框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薇提出:“算法应成为辅助创作的工具,而非主导创作的上帝。我们需要在效率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点。”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平台已尝试“去算法化”改革。某文学网站推出“编辑推荐”专区,由专业编辑筛选优质作品,打破流量垄断。数据显示,该专区作品的读者留存率虽低于算法推荐区,但用户评价中“有深度”“有共鸣”等关键词出现频率高出65%。这表明,技术并非唯一选择,人文判断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算法主导的时代,作家阎连科提出“神实主义”创作观:“文学应超越现实逻辑,直指人性本质。”这种观点与材料一中故宫“以技术诠释精神内核”的理念形成呼应——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文化的终极价值仍在于对人的关怀。正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萧寒所说:“我们拍的不是文物,而是守护文物的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故宫 “数字多宝阁” 的青少年用户访问量增长 400%,说明技术互动模式能有效激发年轻群体的文化兴趣。B. 材料二指出算法推荐导致创作同质化,这与材料一中 “技术 + 学术” 模式形成对比,前者侧重效率导向,后者注重文化深度。C. 某文学网站 “编辑推荐” 专区的读者留存率低于算法区,但用户评价中 “有共鸣” 关键词频率更高,说明人文价值与流量逻辑存在矛盾。D. 两则材料均未否定技术的价值,但材料一更强调技术的工具属性,材料二更侧重技术对创作生态的重塑作用。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故宫 AR 技术让《千里江山图》“活” 起来,既保留了文物真实性,又通过现代语言诠释了传统文化精神内核。B. 算法推荐导致读者审美固化,根本原因在于平台将 “高点击” 作为唯一创作导向,忽视了作品的人文价值。C.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讨论技术与人文关系时,均隐含了 “技术理性需服务于人文精神” 的价值立场。D.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表明,当创作聚焦于 “人” 而非流量时,人文价值能突破算法推荐的局限性。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是(3分)A. 某出版社通过数据分析,将 “职场逆袭” 题材列为重点选题,最终销量突破百万册。B. 作家余华在访谈中表示:“好的小说应该像镜子,让读者看到自己从未察觉的灵魂褶皱。”C. 某短视频平台推出 “反信息茧房” 功能,随机推送不同领域视频,用户活跃度提升 15%。D. 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被质疑 “缺乏人类情感温度”,引发伦理争议。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 “技术时代的文化发展” 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金锁记》节选张爱玲曹七巧立在窗前,望着暮色中姜家花园里垂头丧气的石榴树。嫁进来十年,这棵树从未开过花。她摸了摸腕上沉甸甸的金镯子,冰凉的触感让她想起十六岁那年,在麻油铺里朝禄把生猪油拍在案板上时那声闷响。那时她总爱用铁钩子敲他的头,清脆的叮当声里藏着说不出的快活。哥嫂总说她 "野丫头",可谁又能想到,如今这双敲惯了猪板油的手,竟要整日戴着三斤重的黄金镯子。"二奶奶,该给老太太请安了。" 小双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不易察觉的轻蔑。七巧转身时,镯子在腕间划出一道弧线,她故意用镯子撞得妆奁叮当作响。穿过回廊时,她听见丫头们的窃语:"麻油西施又要去讨人嫌了。" 十年前花轿进门那日,这些丫头也是这般挤眉弄眼,说她穿的大红喜服像块猪血豆腐。老太太屋里飘着檀香,三少奶奶兰仙正给老太太捶腿。七巧刚开口,就瞥见季泽倚在门框上,青湿的眉毛像两弯残月。"三少爷这是刚从哪个姑娘屋里来?" 她尖声笑着,指甲掐进掌心,"老祖宗可要看紧了,别让他把公账上的钱都填了胭脂窟窿。" 十年前她初到姜家,季泽总爱偷偷往她房里塞蜜饯,那时他袖口还沾着绣鞋的香粉气。季泽懒洋洋地笑,眼神却避开她:"二嫂这张嘴,该拿黄连泡泡。" 七巧忽然想起昨夜在回廊下,他醉酒后攥住她的手腕说 "这些年心里只有你",可天一亮又躲得远远的。她喉咙发紧,指甲更深地刺进掌心,血腥味在舌尖蔓延。分家那日,九老太爷的算盘珠子拨得飞快。七巧突然尖叫着扑过去:"我们孤儿寡母的,这些年的委屈就值这点钱?" 她扯断脖子上的金链子,珠子撒了满地,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季泽站在角落,嘴角挂着冷笑,她知道他在笑她为了钱失了体面。哥嫂当年把她卖给姜家残废二少爷时,何尝不是笑得这般轻蔑?十年后,长安裹着烟霞色旗袍站在镜前。七巧盯着女儿细白的脖颈,突然想起自己被迫裹脚时的惨叫。"娘,我脚疼......" 长安抽泣着。七巧掐灭鸦片灯,指甲划过女儿脸颊:"疼就对了,不疼怎么记得住规矩?" 她看着女儿红肿的脚踝,恍惚看见自己年轻时被塞进花轿的模样 —— 轿帘外哥嫂数钱的沙沙声,比裹脚布勒进皮肉的剧痛更钻心。长白娶亲那晚,七巧在新房外偷听。芝寿的嘤咛让她浑身发抖,她猛地推开房门,看见儿子慌乱地系着裤带。"出息!" 她冷笑,"你老子在床上躺了二十年,也没像你这般猴急。" 长白低头不敢言语,芝寿的脸白得像张纸。她想起季泽新婚夜醉醺醺闯进她房里,说 "我来替二哥疼你",却被她用簪子划出满脸血痕。季泽再来时,七巧正躺在烟榻上。他的西装笔挺,眼神却带着算计。"这些年我心里......" 他话没说完,七巧突然将烟枪砸过去:"滚!带着你的甜言蜜语去骗那些小娼妇!" 她蜷缩在满地碎瓷片中,听见自己的笑声像夜枭在哭。十九岁守寡那年,季泽也是这样西装革履地站在她面前,说要带她私奔,却在她变卖陪嫁首饰筹备盘缠时,带着钱和戏子跑得无影无踪。长安的婚事黄了那天,七巧在牌桌上洗牌。"我家姑娘抽大烟?" 她尖声大笑,"童少爷要是不嫌弃,我倒乐意把她送上门。" 牌友们面面相觑,长安躲在屏风后发抖。七巧看着女儿苍白的脸,突然想起季泽走时那抹嘲讽的笑,心里涌起变态的快意。当年她被姜家退婚时,那些亲戚不也是这般幸灾乐祸?暮年的七巧总爱坐在摇椅上,摩挲着满屋子的金器。月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她脸上,皱纹里嵌着凝固的冷笑。"三十年前的月亮......" 她喃喃自语,声音像漏了气的风箱,"沉下去了,可这金锁......" 她举起镯子,月光在黄金表面碎成千万片,仿佛无数个被碾碎的灵魂在跳舞。忽然有只黑猫跳上窗台,绿莹莹的眼睛盯着她腕间的镯子,她尖叫着抄起烟枪砸过去,却在镯子滑落的瞬间,看见年轻时的自己正隔着麻油铺的柜台朝她笑。《金锁记》节选,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中"石榴树从未开花"的细节,既暗示了曹七巧婚姻的不幸,又象征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B. 季泽"青湿的眉毛像两弯残月"的外貌描写,暗喻他如月光般捉摸不定的情感态度。C. 文本通过"镯子撞击妆奁""算盘珠子声""烟枪砸碎声"等听觉描写,构建了曹七巧扭曲的精神世界。D. 长安裹脚与七巧婚前回忆形成蒙太奇式对照,揭示了封建压迫在代际间的暴力复制。7. 关于文中人物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哥嫂在七巧婚前婚后的态度变化(从"野丫头"到"麻油西施"),暴露了金钱对亲情的异化。B. 芝寿在新房中的嘤咛与苍白脸色,暗示她即将成为封建婚姻制度的下一个牺牲品。C. 季泽两次背叛(新婚夜求欢与私奔骗局),体现了他作为封建男性对女性的双重剥削。D. 七巧暮年幻觉中"年轻时的自己隔着柜台笑",象征她最终完成对封建枷锁的精神超越。8. 本文以"金锁"为核心线索,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三重象征意义。(4分)9. 文中引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在叙事结构和主题表达上有何作用?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申屠嘉者,梁人也,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惠时,为淮阳守。孝文元年,举故吏士二千石从高皇帝者,悉以为关内侯,食邑二十四人,而申屠嘉食邑五百户。张苍已为丞相,嘉迁为御史大夫。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余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也。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节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晁错为内A史B贵幸C用事D诸法令多所E请变更F议G以谪罚H侵削诸侯。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私,偏爱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私”的意思相同。B. 谒,拜见与《荆轲刺秦王》中的“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的“谒” 的意思相近。C. 谢,谢罪 与《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 的意思相同。D. 语,告诉与《鸿门宴》中的“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的“语”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已多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丞相。B. 申屠嘉认为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有损朝廷的威严,想依法处治,文帝派使者持节赦免邓通,申屠嘉才不得不放过邓通。C. 申屠嘉因邓通傲慢无礼,就想依法处治,文帝派使者持节召邓通,并向申屠嘉表示歉意,说明邓通是自己的宠臣,让申屠嘉释放邓通。D. 申屠嘉对晁错更改了很多法令不满,又因晁错擅自凿开太上皇庙的外墙为门,想借此事法办晁错,结果晁错连夜入宫拜见景帝自首,申屠嘉的计划未能实现,因愤怒吐血而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2)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14.申屠嘉的 “廉直” 性格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文本概括。(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严羽日近觚棱,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把酒送君天上去,琼玉琚玉佩軝鸿列。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日近”两句写廖叔仁即将赴阙,离皇帝很近;“秋渐满”点明送别的时间。B. “正钱塘江上”两句写送别时的环境,景中含情,有对廖叔仁赴阙的祝愿。C. “丈夫儿”两句写廖叔仁具有高尚的品格,作者希望他能够看重名节操守。D. 这首词与柳永的《雨霖铃》都写送别,但这首词在立意上却比柳词高远许多。16. 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声写声,以形写声,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的物象,表现出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高超。(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阿房宫的建筑规模进行描述,突出了阿房宫的宏伟壮丽,为后文揭示秦朝灭亡的原因做铺垫。古典诗词中常用“鸥”这一意象来表达情感,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共11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智能恒温器能够①______地调节室内温度,既节能又舒适;智能门锁则可以通过指纹或手机APP远程开锁,大大提升了家居的安全性。然而,科技是双刃剑,智能家居设备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暗藏着一些安全隐疾。例如,一些智能家居设备可能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用户的隐私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后果②______。因此,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时,我们也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除此之外,智能家居设备的普及也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③______的影响。例如,智能音箱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控制家中的电器,甚至提供天气预报、新闻播报等服务,让生活更加智能化。智能灯光系统可以根据环境光线和用户习惯自动调节亮度和色温,营造舒适的居家氛围。这些设备不仅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习惯。然而,随着智能家居设备的广泛应用,我们也需要关注其背后的技术伦理问题。例如,设备采集的大量用户数据是否会被滥用?这些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应该如何界定?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深入思考和探讨,以确保科技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19.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健康饮食成为了现代人追求的生活方式之一。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食物的营养成分,注重膳食的均衡搭配。在日常生活中,“低糖、低盐、低脂”的饮食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食品,而减少了对加工食品和高热量食品的摄入。同时,各种健康饮食指南、APP和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饮食建议和菜谱。然而,在追求健康饮食的过程中,也有些人走入了误区,他们或是过度节食,或是盲目追随某些流行的极端饮食法,这些不科学的饮食方式不仅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健康效果,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成为了现代人需要掌握的重要生活技能。21.请简述现代人健康饮食观念的主要变化,并指出一个在追求健康饮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3分)22.请结合文本内容,提出两条关于如何科学合理安排饮食的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3年10月,某省博物馆举办“文物里的家国记忆”特展,其中一件明代青花罐与一封泛黄的家书引发热议。青花罐为明代沉船文物,曾辗转多国拍卖,最终由爱国企业家出资购回捐赠;家书则是一位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在前线写给家人的绝笔信,信中写道:“若我不幸牺牲,请将我埋在战场,莫让母亲知晓,她心脏不好……”两件展品前,观众驻足凝视,有人感叹文物价值连城,有人感动于家书的赤子情怀,也有人质疑:“相比文物,难道家书的精神力量不是更值得传承吗?”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写一篇的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1.C2.B3.B4.参考答案:两则材料均运用对比论证(1 分)。材料一对比传统文物保护的单向输出与数字技术的双向互动(1 分),材料二对比算法推荐的同质化创作与 “编辑推荐” 专区的人文价值(1 分),通过对照突出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1 分)。5.参考答案:技术为文化传播提供新路径(如故宫 AR 技术),但其工具属性需服务于文化内核(1 分);算法虽提升传播效率,但过度依赖会导致创作异化(如网络文学同质化)(1 分)。文化发展应建立 “技术伦理” 框架,在数据驱动与人文坚守间寻求平衡(2 分),最终实现技术创新与人文精神的共生共荣(1 分)。6.答案:B7.答案:D8. 答案:“金锁”象征三重意义:一是对金钱的病态追求,反映曹七巧的物欲;二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精神束缚;三是亲情异化的象征,展现曹七巧对子女的精神虐待。解析:“金锁”不仅是物质财富的象征,从曹七巧对金钱的态度可看出她的物欲。同时,“金锁”也隐喻着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如同金锁一般束缚她们。最后,“金锁”还代表曹七巧对子女的精神控制,显示了亲情的异化。9. 答案:叙事作用:① 倒叙手法引出故事,以 "未完的故事"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探究曹七巧的悲剧根源(如开头提到月亮沉下,结尾七巧举镯时 "月光碎成灵魂跳舞")。② 首尾呼应形成环形结构,通过 "月亮" 意象串联起七巧的一生(从 "垂头丧气的石榴树" 到暮年幻觉中的青春残影)。主题作用:③ 月亮象征封建压迫的永恒性,如七巧守寡时的 "檀香" 与暮年的 "月光" 都暗示着她始终被困在礼教牢笼中。④ "完不了" 揭示悲剧的代际传递,长安裹脚、长白婚姻破裂等情节证明枷锁仍在延续。⑤ 增强批判力度,通过 "金锁" 与 "月亮" 的反复对照,暗示封建制度对人性的长期摧残。解析:引言采用倒叙引出故事,与结尾呼应,使叙事更完整。而“月亮”和“完不了”分别象征着封建压迫的持续和悲剧的代代相传,通过这种象征和暗示,加深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意味。(答案分叙事和主题两大模块,叙事作用2分(倒叙、首尾呼应各1分),主题作用4分(象征、悲剧延续、批判各1分))。10.答案:BDF。11.答案: A。A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的意思是“个人的,自己的”。本文中“私”是“偏爱”的意思。两者意思不相同,选项错误。B.谒:拜见与《荆轲刺秦王》的”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的“谒” 在这里是 “拜会、前往” 的意思,与原文中的意思相近,选项正确C.《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 的意思相同。在这里是 “道歉,谢罪” 的意思。选项正确。D. 本文中的“语”的意思是“告诉”,与《鸿门宴》中的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中“语” 的意思 “告诉” 的意思相同。选项正确。12. 答案:B解析:B选项中“文帝派使者持节赦免邓通,申屠嘉才不得不放过邓通”表述错误。原文是文帝派使者持节召邓通,并向丞相谢罪说邓通是自己的弄臣,让申屠嘉释放他 ,而不是赦免邓通,申屠嘉才放过。A选项,从“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余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可看出表述正确;C选项与原文情节一致;D选项,从“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欧血而死”能得出此结论,正确。13. 翻译:(1)陛下宠爱臣子,就可以让他富贵;至于在朝廷上的礼节,不能够不严肃!(2)晁错所凿开的并不是真正的宗庙墙,而是宗庙外边的围墙,所以其他官员住在里面,况且又是我让他这样做的,晁错没有罪过。评分标准:(1)“爱幸”即宠爱;“富贵”是使动用法,“使……富贵”;“肃”是“严肃”。(每点1分,句意1分)(2)“穿”是“凿开”;“真庙垣”指“真正的宗庙墙”;“堧垣”指“宗庙外边的围墙” ;“使为之”是“让他这样做”。(每点1分)14.答案及解析:坚守朝廷礼法,不畏皇权(1 分)秉公执法,不因私废公(1 分)清廉自守,拒绝私谒(1 分)【解析】坚守朝廷礼法,不畏皇权面对文帝宠臣邓通在朝堂上的怠慢行为,申屠嘉直言劝谏:“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并在文帝庇护邓通的情况下,仍坚持将其召至丞相府问责,甚至以 “大不敬” 罪欲斩杀邓通,体现其刚正不阿的品格。秉公执法,不因私废公(1 分)晁错擅自凿穿太上皇庙外垣改门,申屠嘉欲借此依法严惩,虽因景帝偏袒未果,但他坚持原则,事后悔恨未先斩晁错,反映其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权臣的嫉恶如仇。清廉自守,拒绝私谒(1 分)文中明确记载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其行事以公心为先,不徇私情,与邓通、晁错等权臣形成鲜明对比。译文:申屠嘉,是梁地人,以能脚踏强弩、手拉硬弓的材官身份跟随高帝攻打项羽,升任为队长。又跟随(高帝)攻打黥布的军队,被任命为都尉。孝惠帝时,(申屠嘉)担任淮阳郡守。孝文帝元年,(朝廷)选拔那些曾经跟随高帝的二千石级的旧官吏,全都把他们封为关内侯,享受食邑的有二十四人,而申屠嘉食邑五百户。张苍已经担任丞相,申屠嘉升任为御史大夫。张苍被免去丞相之职后,孝文帝打算任用皇后的弟弟窦广国为丞相,说:“(我)担心天下人认为我偏爱窦广国。”窦广国贤能且有品行,所以(文帝)想要让他当丞相,考虑了很久还是不行,而高帝时候的大臣大多已经去世,剩下的又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就任命御史大夫申屠嘉为丞相,凭借原来的食邑封他为故安侯。申屠嘉为人廉洁正直,不接受私人的拜见。当时太中大夫邓通正处于极为受宠的地位,(文帝)赏赐给他的钱财累计有万万之多。文帝曾经到邓通家宴饮,他受宠的程度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当时丞相申屠嘉入朝奏事,而邓通站在皇帝身边,(表现出)轻慢无礼的态度。丞相奏事结束后,趁机说道:“陛下宠爱臣子,就可以让他富贵;至于在朝廷上的礼节,不能够不严肃!”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会偏袒他的。”(申屠嘉)退朝之后坐在丞相府中,发出文书传召邓通到丞相府来,如果(邓通)不来,就要把他斩首。邓通非常害怕,进宫告诉了文帝。文帝说:“你只管前去,我现在派人召你(回来)。”邓通来到丞相府,摘下帽子,光着脚,叩头谢罪。申屠嘉坐着像原来一样,故意不还礼,责备(他)说:“朝廷,是高皇帝的朝廷。你邓通只是一个小臣,在大殿上嬉戏,这是大不敬之罪,应当斩首。官吏现在就执行,把他斩了!”邓通磕头,磕得头上都流出了血,申屠嘉还是不饶恕(他)。文帝估计丞相已经让邓通吃尽了苦头,就派使者拿着符节召邓通(回去),并且向丞相道歉说:“这是我的宠臣,你放了他吧。”邓通回到文帝那里之后,哭着对文帝说:“丞相差点杀了我。”申屠嘉担任丞相五年,孝文帝去世,孝景帝即位。景帝二年,晁错担任内史,(他)地位显贵,受皇帝宠幸,专权行事,许多法令都(经他)请求而被更改,(他又)建议用贬谪处罚的方式来削弱诸侯的势力。而丞相申屠嘉自认为(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用,很怨恨晁错。晁错担任内史,(他的官署)门朝东开,进出不方便,就另开了一个门向南开。向南开的门,(开在了)太上皇庙外墙的空地上。申屠嘉听说了这件事,想借此机会(以)晁错擅自凿穿宗庙的墙作为门(的罪名)来法办他,上奏请求诛杀晁错。晁错的门客把这件事告诉了晁错,晁错很害怕,连夜进宫拜见景帝,把事情全部向景帝汇报了。到了上朝的时候,丞相上奏请求诛杀内史晁错。景帝说:“晁错所凿开的并不是真正的宗庙墙,而是宗庙外边的围墙,所以其他官员住在里面,况且又是我让他这样做的,晁错没有罪过。”退朝之后,申屠嘉对长史说:“我后悔没有先杀了晁错,却先奏请皇上,结果被晁错欺骗了。”回到丞相府,就吐血而死了。(他的)谥号是节侯。15.【答案】C【解析】“作者希望他能够看重名节操守”分析不当。这两句是写廖叔仁对于富贵并不在意,认为就如同浮云一样,他看重的是名节操守。这是作者对廖叔仁的赞扬,而不是对他的希望。16.【答案】①辛词借古讽今,多用典故;本词直接抒写自己的见闻与感受。②辛词多用对比、比喻、用典、夸张等手法,抒情含蓄委婉;本词多用比喻、对偶、直抒胸臆等手法,抒情真挚热烈。③辛词在写景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本词写景纯用白描,写眼前实景。④辛词意境雄浑阔大,苍凉沉郁;本词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激昂。【解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典型的借古讽今之作,其中运用了多个典故,如“元嘉草草”等,来抒发自己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和对当政者的批评。在手法上,辛词运用了对比(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与“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比喻(如“烽火扬州路”喻指战争)、用典(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使得抒情含蓄而深沉。意境上,辛词显得雄浑而沉郁,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相比之下,严羽的这首《满江红》则更为直接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见闻。词中虽也有比喻(如“潮头如雪”)、对偶(如“琼玉琚玉佩軝鸿列”)等手法,但更多的是直抒胸臆,如“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和“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等句,情感真挚而热烈。在写景方面,严词更多地是描写眼前的实景,如“日近觚棱,秋渐满、蓬莱双阙”和“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没有过多的想象和虚构。意境上,严词也显得雄浑壮阔,但更多的是一种慷慨激昂的气氛。17.答案:(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8. ①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②暗藏杀机 ③不堪设想解析:①“恰到好处”或“恰如其分”准确地表达了智能恒温器能够精准调节室内温度的意思。②“不堪设想”恰当地描述了用户隐私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后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③“潜移默化”指事物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产生影响,符合智能家居对生活方式影响的描述。19.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智能家居设备”比作“雨后春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智能家居设备迅速涌现的情景,强调了科技发展的迅猛和智能家居设备的普及之快。20. 答案:然而,科技是把双刃剑,在智能家居设备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解析:原句中的“是双刃剑”表述不够准确,“双刃剑”应作为喻体,与“科技”构成比喻句,因此应改为“是把双刃剑”。用词不当,“隐疾”:指身体上的隐藏疾病,属于健康范畴。“隐患”:指潜在的危险或问题,适用范围更广,可以是技术、环境、社会等多个领域。根据语境,使用“隐患”更准确。21.答案:变化:现代人越来越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膳食的均衡搭配,开始选择更健康、更低热量的食品。(2分)误区:在追求健康饮食的过程中,有些人可能过度节食或盲目追随极端饮食法,这些不科学的饮食方式可能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1分)解析:文本描述了现代人健康饮食观念的变化,即更加注重营养和均衡。同时,也指出了在追求健康饮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如过度节食或盲目追随极端饮食法。22.答案:建议一:注重膳食的均衡搭配,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2分)理由:均衡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预防营养不良和疾病。(1分)建议二:避免盲目追随极端饮食法,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需求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2分)理由: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是不同的,盲目追随极端饮食法可能无法满足身体的实际需求,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1分)解析:文本中提到科学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两条相关建议。第一条建议注重膳食的均衡搭配,这是确保身体获取足够营养物质的基础。第二条建议避免盲目追随极端饮食法,而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需求来制定饮食计划,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是独特的,需要个性化的饮食安排。23.写作指导与解析1. 材料核心矛盾:文物的物质价值与家书的精神价值,何者更值得传承?2. 思辨方向:肯定文物价值: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承载文明记忆,具有不可替代性(如青花罐的文化、经济价值)。肯定家书价值:精神遗产超越物质,家书体现个人与国家的情感联结(如志愿军的家国情怀)。辩证统一:两者互为补充,文物保存历史形态,家书传承精神内核,共同构成民族文化基因。3. 参考素材:敦煌文物保护与“莫高精神”的传承(物质与精神并重)。朱自清拒领美国救济粮(精神气节高于物质利益)。故宫文物南迁(文物保护与民族精神的共生)。4. 结构建议:引论:简述材料,提出核心问题。本论:分析文物的物质价值与文化意义。分析家书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辩证讨论两者的关系,强调“双轨传承”的必要性。结论:总结观点,呼吁物质与精神并重,传承文化根脉。范文示例:文物家书的精神锚点明代青花罐历经沉浮归国,志愿军家书穿越战火留存,两件展品在博物馆相遇,恰似文明与精神的对话。有人痴迷于青花罐的璀璨釉色,有人动容于家书的滚烫文字,而我更愿将目光投向后者——文物是文明的载体,家书则是文明的心跳,其精神力量才是跨越时空的永恒遗产。文物的价值在于“证史”。青花罐作为沉船文物,每一道冰裂纹都镌刻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其辗转多国的经历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命运起伏。它的回归,不仅是文物本身的团圆,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正如敦煌藏经洞的典籍,虽历经劫难,却让世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坚韧。文物的物质性,让历史可触可感,成为文明传承的基石。家书的价值在于“铸魂”。志愿军战士的绝笔信中,“莫让母亲知晓”的叮嘱里藏着最深沉的爱与最悲壮的抉择。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与岳飞“精忠报国”的刺字、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誓言一脉相承,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就像巴金《随想录》中的忏悔,文字的力量不在于华丽,而在于直抵人心的真诚,这种真诚让精神遗产超越时空,成为激励后人的火种。文物与家书的价值并非对立。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既是物质遗产,也承载着古人对自由的向往;《颜氏家训》既是文字记载,也是家族精神的延续。青花罐若失去家书的精神映照,不过是一件精美的器物;家书若脱离文物的历史语境,便成了无源之水。唯有将二者结合,方能完整诠释“文物里的家国记忆”——文物保存历史的骨骼,家书赋予历史以血肉。站在博物馆的展厅里,青花罐的釉色与家书的墨迹交相辉映。它们提醒我们:文明传承既要守护物质的根脉,更要滋养精神的土壤。当我们凝视文物时,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精湛,更是祖先的智慧;当我们品读家书时,触摸的不仅是纸张的温度,更是跨越时空的心跳。唯有让物质与精神共生,方能在历史长河中锚定民族的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答案.docx 2025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