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案例 7 “声声入耳”音乐会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规划表课题名称 “声声入耳”音乐会 年级 八年级涉及学科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改变音调的方法,声音的利用,噪声的控制方法。音乐:认识乐谱,乐器调音,乐器演奏。美术:音乐会设计图符合基本美学知识。工程技术:根据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自制“看声音器材”,根据超声波原理组装超声波制雾机、超声波智能门杆、超声波智能垃圾桶;根据控制噪声的方法,组装噪声提示器。信息技术:制作电子海报,剪辑视频,网络投票,优化展示及评估方法。意义价值 本课题以声学基础知识为载体,策划并开展实践活动,统整物理、音乐、美术和工程技术等多学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构建声学知识体系,对声学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并学会从跨学科视角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素养。通过了解超声技术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应用,培养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任务 将初中物理声学内容与音乐、美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内容融合,分析举办音乐会、演奏自制乐器、设计场地等实际问题中涉及的声学知识;举办一场“声声入耳”音乐会。学习目标 1.聚焦“演奏自制乐器”与“设计场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能用这些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和问题,有将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的意识。2.通过击鼓实验、敲打音叉实验,体会实验探究中的转换法、放大法,认识声的产生。3.通过“声音的传播条件”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养成提出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影响橡筋琴琴弦音调高低的因素”,学习控制变量法,提高收集信息、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4.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原理。通过参与“声声入耳”音乐会,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规范自己的行为,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3.理解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比如放大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等。难点:1.了解声音的特性,如听音识人。2.通过制作噪声提示器、超声波制雾机、超声波智能门杆、超声波智能垃圾桶等,了解声音的应用。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的原理比较熟悉,小学科学课上已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音调、响度、音色有所介绍,以上知识为本课题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大部分学生知道声音的产生,但不知道传播条件;知道声音的高低、大小,但是不能区分高低与大小;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特性。对于本课题而言,需要进行重新且深入的学习。对八年级学生来说,从物理学视角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音调和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还存在一定困难。同时,学生对声学知识缺乏系统的认识。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科学探究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需培养。本案例以项目式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 SOLO 分类理论进行评价设计,对教学内容从跨学科角度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理解声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课程实施规划学习主题任务 实践任务 课时选题 任务 1:为迎接国庆节,举办一场音乐会。 课时 1( 创 设 真 实 情境,明确实践课题)规划 任务 2:作为音乐会总导演,分解任务,讨论实施方案。( 确 定 任 务 方案,明确实践步骤)实施 任务 3:拆解橡筋琴,认识其如何发声,小组自制橡筋琴和其 课时 2( 建 构 相 关 知 他乐器。识,经历实践过 任务 4:通过实验,了解声的传播条件,设计音乐会场地的地程) 点、音箱摆放位置、嘉宾入座区域。任务 5: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特性,小组对自制乐器调音, 课时 3演奏自制乐器。任务 6:了解噪声的控制方法和声音的利用,为音乐会增加现 课时 4代声学技术设备。总结 任务 7:举办音乐会,介绍小组分工,演奏自制乐器,展示自 课时 5( 展 示 实 践 成 制器材。果,总结交流评 任务 8:交流总结,完成活动报告。价)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教学设计表 第 1 课时学习任务 1.为迎接国庆节,举办一场音乐会。2.作为音乐会总导演,分解任务,讨论实施方案。学习目标 1.了解自制乐器和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应用、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2.通过举办音乐会,跨学科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中的应用。2.从真实情境出发,共同探讨举办音乐会的实践方案和评价奖励方案。难点: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应用、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提出将现代声学技术运用到音乐会场地设计中的建议。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比较熟悉,小学科学课上已对声的产生与传播、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噪声的控制有所介绍,以上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缺乏现代技术对声音利用的介绍。由于时间较久,大部分学生已经忘记,同时对声学知识缺乏系统的认识。对于刚学习物理的八年级学生来说,要从物理学视角进一步了解声在生活中的应用,其科学探究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需培养,对举办音乐会有心理上的畏难情绪。本节课对教学内容从跨学科角度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学习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分解音乐会任务,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综合问题。教学过程任务 1:为迎接国庆节,举办一场音乐会。实践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业要求1.创设情境,引发思 观看与声学相关的 1.问题引入:国庆节 1.能从声学的视角考,培养学生的问题 现代应用技术的视 快到了,同学们计划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意识。 频、乐器演奏视频, 举办一场音乐会,来 现代技术发展。2.用声学技术在生 回忆小学所学声学 庆祝祖国的生日,如 2.能认识到现代声活中的应用,激发学 知识,思考声学技术 果你作为音乐会的 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生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的音 总导演,会怎样设计 的推动作用。响、智能控制等方面 这场音乐会呢?的应用。 2.播 放 关 于 “声 ”的现代技术应用视频、演奏乐器的现场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科学所学的声学知识,尝试简单解释声学现象。3.引导学生思考声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应用。任务 2:作为音乐会总导演,分解任务,讨论实施方案。实践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业要求1.利用角色扮演,引 1.角色代入。作为音 1.引导学生设计音 1.能根据已有的生导学生快速进入本 乐会总导演,思考并 乐会实践方案,讨论 活经验和学过的物案例学习中,在真实、讨 论 举 办 音 乐 会 需 怎样开展活动。 理知识,在教师的引综合的情境中发现 要准备哪些内容,制 2.播放演奏自制乐 导下,讨论制订出合问题,并思考解决方 订 音 乐 会 实 践 方 器视频,引导学生将 理的实践方案和评法。 案。 演奏自制乐器作为 价奖励规则。2.通过演奏自制乐 2.观看演奏自制乐 表演节目,进行场地 2.能 根 据 所 学 知器和自制器材的视 器的视频,完善音乐 布置,思考怎样将现 识,填写实践案例日频,降低学生的畏难 会实践方案。 代声学技术应用在 志,学会归纳总结。情绪,激发学生敢于 3.以小组为单位,完 音乐会中。 3.能小组协作完成实践的精神。 成课后实践作业:画 3.展示一些音乐会 音乐会设计图,提升3.通过交流展示,营 音乐会设计图纸,展 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团结协作、主动交流造良好的跨学科学 示交流音乐会举办 制订音乐会的评价 的能力。习氛围。 方案。 奖励规则。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教学设计表 第 2 课时学习任务 1.拆解橡筋琴,认识其如何发声,小组自制橡筋琴和其他乐器。2.通过实验,了解声的传播条件,设计音乐会场地的地点、音箱摆放位置、嘉宾入座区域。学习目标 1.通过振动实验,了解放大法、转换法。2.通过“真空闹钟”“土电话”“听到水中手机发出的声音”实验,推理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实验、获取与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的能力。3.通过学习声速、回声,阅读“科学世界”,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声有一定了解,但是由于刚接触物理,缺少从物理学的视角对生活中的声学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掌握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声的产生与传播,可以通过实验视频和生活小实验来聚焦展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课后自制乐器和思考音乐会场地设计,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教学过程任务 3:拆解橡筋琴,认识其如何发声,小组自制橡筋琴和其他乐器。实践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业要求1.用橡筋琴作为问 1.学 生 观 察 橡 筋 1.弹奏橡筋琴,引导 1.能通过观察物体题引入对象,紧扣音 琴、鼓、音叉,感受 学生观察橡皮筋和 的振动等关键物理乐会主题。 人发声的过程,归纳 其他物体发声的过 现象,分析发声的本2.拆解橡筋琴,引导 总结声音的产生条 程,分析声音的产生 质,掌握分析现象的学生观察物体的振 件。 条件,强调其中蕴含 基本方法。动,了解发声原因。 2.小组自选发声器 的物理方法:转换法、2.能 小 组 合 作 完 成3.通过观察演示实 材和辅助器材,比如 放大法。 实验操作,放大发声验,培养获取与处理 绿豆与喇叭、乒乓球 2.向学生介绍发声 物体的振动,了解放信息、基于证据得出 与音叉等,放大发声 器材和辅助器材,让 大法与转换法。结论并做出解释的 物体的振动,总结出 小组自选器材放大能力。 物 体 发 声 的 共 同 物 体 发 声 时 的 振4.通过自主实验,了 点——振动。 动,总结物体发声有解 放 大 法 与 转 换 哪些共同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任务 4:通过实验,了解声的传播条件,设计音乐会场地的地点、音箱摆放位置、嘉宾入座区域。实践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业要求1.通过实验提升学 1.思考交流声音传 1.问题引入:自制乐 1.能从物理学视角生基于证据得出结 播到耳中是否需要 器能弹奏出乐音,这 观察事物,学会联系论并做出解释,以及 媒介。 些声音需要媒介进 其 他 学 科 思 考 问对科学探究过程和 2.学 生 观 看 实 验 行传播吗? 题,能解释日常生活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后,完成实验现象填 2.播 放 “真 空 闹 中声音如何传播。反思的能力。 空,推理出声音的传 钟”实验的视频引 2.能对简单物理实2.基于生活场景,认 播条件。 导学生推理:声音的 验中的信息进行归识科学本质,了解科 3.观察实验现象,总 传播需要介质,真空 纳推理,得到声音传学、技术之间的关系,结归纳:声是靠介质 不能传声。 播需要条件的物理形成探索自然的内 传播的。声能靠固体、3.演 示 实 验 “土 电 结论。在动力。 液体、气体等介质传 话 ”“听 到 水 中 手 3.能 自 主 阅 读 “科3.通过阅读材料,帮 播。真空不能传声。 机发出的声音”,启 学世界”,初步认识助学生从物理学视 4.了解声波、声速、 发学生思考声音在 科学本质。角认识自然、解决相 回声,以及声波到达 固体、液体中的传播。4.能 独 立 填 写 项 目关实际问题,初步形 人耳后,如何被大脑 4.向学生介绍:声音 日历,完成纸质作业,成科学的自然观,增 感知。 的传播方式——声 思考音乐会音箱摆强社会责任感、民族 5.阅读声学知识在 波,声波到达人耳后 放位置、嘉宾入座区自豪感。 我国古代建筑中的 怎样让大脑感知,声 域选择。能小组协作应用材料,了解声的 速,回声。 完成实践作业,自选应用。 5.让学生阅读有关 器材自制乐器。6.个人完成纸质作 声学知识在我国古业,小组完成课后实 代建筑中的应用的践作业。 材料,如天坛的“三音石”等。6.布置课后练习题和课后实践作业(制作橡筋琴、水杯琴等)。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教学设计表 第 3 课时学习任务 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特性,小组对自制乐器调音,演奏自制乐器。学习目标 1.围绕演奏自制乐器,通过“拨齿轮”“敲鼓面”“听音辨器”等小实验,推理出频率与音调的关系、振幅与响度的关系,学会物理探究的基本方法。2.通过观察波形图,学会辨别波形图中的不同声音,以及声音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强弱。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特性。2.辨别波形图。难点: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特性。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对声有一定了解,但还不能区分音调与响度,并且在实验方面的经验不够丰富,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逐渐形成物理实验思维。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声的特性,可以通过小实验来探究影响声的特性的因素,课后演奏自制乐器,让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了解物理学在日常娱乐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任务 5: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特性,小组对自制乐器调音,演奏自制乐器。实践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业要求1.通过演示实验,让 1.观察弹拨橡皮筋 1.情境引入:教师弹 1.能辨别声音的高学生体会问题、证据、的实验,总结并分享 拨不同粗细的橡皮 低,知道音调。解释、交流的科学探 :用粗的橡皮筋弹 筋,让学生感受声音 2.能通过实验,观察究过程,培养推理论 奏时,声音低沉;用 的不同,引出音调。 齿轮振动的快慢和证的科学思维。 细 的 橡 皮 筋 弹 奏 2.在学生的协助下 音调的高低,观察钢2.通过学生实验,锻 时,声音尖锐。 完成“拨齿轮”实验,尺 振 动 的 快 慢 与 音炼 学 生 的 动 手 能 2.观 察 “拨 齿 轮 ” 探究音调与振动的 调的高低,总结归纳力,使学生学会有目 实验现象,自主进行 关系。引导学生观察 出频率与音调的关的地观察,体会实验 “钢尺”实验,了解 齿轮振动次数和音 系。的乐趣。 频率,归纳总结:声 调,了解频率,简单 3.能辨别波形图中3.让学生感受不同 音音调高低是由物 推理出频率与音调 不同声音音调的高音调的高低,体会模 体振动的快慢决定 的关系。 低。型建构,用波形图展 的,振动越慢,音调 3.播放不同的音频示波的信息,培养分 越低;振动越快,音 文件,让学生闭眼倾析图像的能力。 调越高。 听,哪个音调高,哪3.观察波形图,发现 个音调低。睁眼观察同一段时间内,振动 不同音调的波形图的声波越多,音调越 的不同。向学生介绍高。 辨别波形图音调高低的方法。通过纸屑、鼓等简单 1.闭眼倾听,发现第 1.问题引入:播放两 1.能分辨音调高低的实验器材,让学生 一 个 声 音 的 音 调 个音频文件,一个音 与 响 度 强 弱 的 区感受到物理实验的 高,第二个声音大。 调高、响度大,另一 别。了解振幅。简单有效,激发其动 知道声音的响度的 个音调低、响度大。 2.能 通 过 实 验 现手实验的兴趣与信 定义。 让学生闭眼倾听,分 象,加深对放大法的心。 2.观看演示实验,思 辨哪个声音的音调 理解,推理出振幅与考出纸屑的作用:放 高,哪个声音大,引 响度的关系。大鼓面的振动。认识 出响度。 3.能辨别波形图中转换法和振幅。观察 2.将一些碎纸屑撒 不同声音响度的强到:纸屑被弹得越高,在鼓面上,用鼓槌分 弱。鼓面的振幅越大,响 别轻击、重击鼓面,度越大;碎纸屑被弹 让学生对比碎纸屑得越低,鼓面的振幅 被弹起的高度,感受越小,响度越小。推 响度的大小。思考纸理出振幅影响声音 屑的作用,介绍振幅,的响度,物体的振幅 引导学生探究响度越大,产生的声音响 与 振 动 幅 度 的 关度越大。 系。3.听出第一个声音 3.播放不同的音频响度大,第二个响度 文件,让学生闭眼倾小。学会辨别波形图 听,哪个响度大,哪响度高低的方法:波 个响度小。睁眼观察形图中,波峰与波谷 不同响度的波形图之间的垂直距离越 大,响度越大。 的不同。向学生介绍 辨别波形图响度大 小的方法。通过小游戏,增加学 1.分辨出弹奏的乐 1.游戏引入,播放不 能听音辨器,知道音生课堂参与度,体会 器分别是吉他和钢 同乐器演奏的乐曲 色。“听音辨器”中所蕴 琴。知道发声体的材 《小星星》,让学生含的物理知识,形成 料、结构不同,发出 分辨是哪种乐器演物理观念。 声音的音色不同,音 奏的,引出音色。色是声音的另一种 2.播放不同的音频特性。 文件,让学生闭眼倾2.观察不同音色的 听,睁眼观察不同音波形图,知道波的形 色 的 波 形 图 的 不状不同,音色不同。 同。3.独立填写实践日 3.布置课后练习及志和课后练习。小组 小组课后实践作业完 成 课 后 实 践 作 (演奏自制乐器)。业,撰写 300 字以上 4.布置小组演奏自的实践报告。 制乐器。组织学生进4.自愿录制探究影 行交流展示。响琴弦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视频。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教学设计表 第 4 课时学习任务 了解噪声的控制方法和声音的利用,为音乐会增加现代声学技术设备。学习目标 1.自制噪声提示器,了解控制变量法,培养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跳舞的火焰、电流”“声音炮”及大量生活实例,了解现代声学技术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乐于思考和实践、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难点:思考如何融合现代声学技术,为音乐会增加亮点。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声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的过程中,初步具备了实验探究能力,但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习更多物理实验方法。学生已经对声学知识有了初步认识,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以及课后小组组装超声波器材,可以进一步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了解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教学过程任务 6:了解噪声的控制方法和声音的利用,为音乐会增加现代声学技术设备。实践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业要求1.针 对 音 乐 会 要 1.从心理和生理角 1.情境引入:举办音 能从举办音乐会的求,提出噪声解决方 度 了 解 噪 声 的 定 乐会的过程中,会对 实际问题中,理解噪案。 义,声音强弱的等级,周 围 的 学 生 产 生 影 声的定义,提出如何2.运用噪声知识指 以及日常生活中各 响。向学生讲解不同 减少噪声危害的问导 和 规 范 个 人 行 种活动声音的分贝 角 度 下 噪 声 的 定 题,并结合生活经验为,培养学生关心他 上限值。 义,声音强弱的等级,给 出 控 制 噪 声 的 建人的意识。 2.思考交流举办音 日常生活中各种活 议。乐会降低噪声的方 动声音的分贝上限法,总结出控制噪声 值。的途径:防止噪声产 2.引导学生从声音生,阻断噪声传播, 产生与传播的过程防 止 噪 声 进 入 耳 和途径,思考从声音朵。 的产生、传播、人耳感知三个方面来控制噪声。1.将举办音乐会情 1.思考如何为音乐 1.情境引入:你能为 1.知道声学技术对境与物理教学内容 紧密结合,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和学习热 情,促进学生学以致 用。 会增加亮点:可以在 喇叭面前加蜡烛,为 音乐会跳舞;做游戏 “声音炮”,比较谁 熄灭的蜡烛多,为音 音乐会设计哪些项 社会发展的推动作 目,让我们的音乐会 用,能融合现代声学 更加引人人胜呢? 技术为音乐会增添 2.播 放 “跳 舞 的 火 亮点。 焰”、声音炮的视频。2.能 独 立 完 成 课 后2.通过超声波在生 乐会活跃气氛;改造 演 示 “跳 舞 的 电 练习,填写实践日历。活中的应用实例,引 自 制 超 声 波 烟 雾 流”,解释原因。举导学生深化对物理 机,加入香水,为音 例超声波加湿器、超规律的认识,领悟其 乐会增香。 声波清洗机,引出超内涵及相互联系,培 2.了解超声波、次声 声波、次声波,让学养学生根据所学知 波。 生了解现代声学技识解释现实中的简 3.学生观察超声波 术 在 生 活 中 的 应单问题的能力。 智能门杆,思考后认 用。3.通过组装器材与 为可以改装到音乐 3.向 学 生 列 举 “声录制探究视频,培养 会入场处,限制人流 音可以传递信息”学生动手操作的实 量。 的实例,演示超声波践能力,培养学生积 4.独立填写实践日 智能门杆。极认真的学习态度 志和纸质作业,小组 4.布置个人纸质作和乐于实践、敢于创 完 成 课 后 实 践 作 业,小组课后实践作新的精神。 业。组装超声波器材,业。教师提供超声波合 作 完 成 实 践 作 应用的相关资源,让业,并进行交流展示。学 生 自 制 “看 见 声(选做) 音实验器材”。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教学设计表 第 5 课时学习任务 1.举办音乐会,介绍小组分工,演奏自制乐器,展示自制器材。2.交流总结,完成活动报告。学习目标 1.通过展示自制乐器和器材、撰写活动报告,丰富对声的世界的认知,形成跨学科学习意识,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将现代声学技术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中。2.通过小组合作剪辑视频、自制宣传海报,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3.通过参加“声声入耳”音乐会,学习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养成刻苦钻研、勇于进取的品质。重点难点 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灵活运用现代声学技术。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声的产生与传播、声的特性、声的利用、控制噪声等,构建了声学知识体系。在课后实践活动中,学生展示了音乐会设计图、演奏了自制乐器、介绍了自制乐器,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举办“声声入耳”音乐会,对于经历跨学科实践过程的学生来说,实践操作难度大大降低。教学过程任务 7:举办音乐会,介绍小组分工,演奏自制乐器,展示自制器材。实践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业要求1.让学生在跨学科 1.学生提前布置音 1.向学生介绍音乐 1.能 小 组 取 长 补实践中综合认识所 乐会场地,主持人排 会 流 程 和 准 备 工 短,协作完成准备工涉及的声学知识;通 练,学生邀请校领导、作。 作。过对跨学科实践活 班主任参与。 2.录 制 音 乐 会 视 2.能对跨学科实践动方案、实施过程及 2.以小组为单位进 频。 过 程 进 行 简 单 梳结果进行解释,与他 行汇报演出:(1)介 3.介绍网络投票规 理,用准确简练的语人共同实施方案,培 绍小组分工;(2)演 则:每个网际协议 言描述小组成员分养合作交流能力。 奏自制乐器;(3)介 (Internet 工,介绍自制乐器、2.通过运用现代信 绍自制器材。 Protocol, IP)地 址 自制器材,以及其中息技术,让学生乐于 3.学生制作电子海 每天能投 3 票,只能 蕴含的声学知识。思考与实践,敢于探 报,剪辑视频,进行 投给不同的小组。 3.能在教师的指导索,勇于创新。 宣传。 下,完成视频剪辑、电子海报制作。任务 8:交流总结,完成活动报告。实践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业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综合 1.接受奖励,与小组 1.向跨学科实践活 1.能认识并发掘到的情境中,进行跨学 成员分享喜悦。 动中表现突出的小 自己和他人优秀的科实践,对活动方案、2.梳 理 “声 声 入 组与个人,颁发奖品 一面,保持学习的热实施过程及结果进 耳”音乐会跨学科 与奖状。 情。行反思,并撰写简单 实践活动的整个过 2.夸赞、表扬表现好 2.能反思总结实践的活动报告。 程,反思自己在实践 的学生,鼓励他们有 过程,完成活动总结过程中的得与失。 付出才有收获。引导 报告。3.对本次实践活动 学生正确看待和评中如何与他人协作 价作品,积极反思,制作乐器、制作器材、完 成 活 动 总 结 报怎样克服困难,进行 告。文字总结,完成报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