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练习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一、单选题
1.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最终无不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
①法治建设应符合本国的历史和国情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③移植他国法治模式,往往难以适应本国国情
④中华法系独树一帜,无法汲取现代法律文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③: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最终无不以失败告终。这表明法治建设应符合本国的历史和国情,移植他国法治模式,往往难以适应本国国情,①③正确。
②:材料强调的近代基本国情是什么,而是强调法治建设应符合本国的历史和国情,②与题意不符。
④:“无法汲取现代法律文明”的表述太过绝对,与实际不符,④排除。
故本题选B。
2.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影响深远。比如“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也”——《汉书·张释之传》。这说明( )
A.法律体现着天子与天下的意志
B.法治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了现实
D.法是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答案】D
【详解】A: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不能体现天下的意志,A排除。
BC:在古代社会,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了现实,法治代替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材料主要强调法律的普遍约束力,BC排除。
D:“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也”意思是法律是天子和全国人民都要共同遵守的,体现了法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D正确。
故本题选D。
3.党的百年奋斗史贯穿着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争取人权、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下列属于我国十八大以来的人权历史成就的是( )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
②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
④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建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型政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①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属于我国十八大以来的人权历史成就,①③符合题意。
②: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②不符合题意。
④: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4.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报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实施情况。报告指出,自2016年种子法修订特别是2021年修订后健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实施种子法,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这( )
①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发展我国种业
②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监察机关
③有利于促使相关各级国家机关严格依法办事
④说明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材料反映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执法检查,体现的是监督权而非决定权,①排除。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不是我国的监察机关,②错误。
③:促使相关各级国家机关严格依法办事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的意义,③符合题意。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体现了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5.2024年3月9日,经过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各代表团认真审议建言,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最终提出了修订草案表决稿。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并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材料表明( )
①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②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③立法机关制定合法有效的宪法相关法
④人大行使审议权以推进科学立法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详解】①: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①表述错误。
②:通过法定程序表决并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表明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②符合题意。
③:经过各代表团认真审议建言,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最终提出了修订草案表决稿,并最终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表明立法机关制定合法有效的宪法相关法,③符合题意。
④:人大代表具有审议权,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C。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全社会都要树立法治思想。下列古典名句表述符合法治思想的是( )
①“法者,治之端也”
②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③“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④“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法者,治之端也”意思为法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实现法治的起点,符合法治思想,①正确。
②:“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意思是执行法律的人依法行事,那么国家就强大,执行法律的人不依法行事,那么国家就衰弱,强调了法治的作用,符合法治思想,②正确。
③:“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体现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③不符合题意。
④:“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意思是事先防备意外之事,是治理国家的常道,不体现法治思想,④不选。
故本题选A。
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包括( )
①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高度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全面保护了我国公民的一切利益④彻底实现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高度,①②符合题意。
③:我国全面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而非一切利益,③错误。
④:我国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是彻底实现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④错误。
故本题选A。
8.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说明了( )
A.法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B.生产方式决定了法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C.法维护市民的经济利益 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答案】B
【详解】A:题干中强调法的内容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没有体现法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A不符合题意。
B:“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说明生产方式决定了法的产生、存在和发展,B正确。
C:法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维护市民的经济利益,C排除。
D:马克思这段话指出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强调立法背后的经济因素,不强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9.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
A.法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生
B.生产方式决定了法产生、存在和发展
C.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
【答案】A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
A: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而不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生,A符合题目要求。
B: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决定了法产生、存在和发展,B不符合题目要求。
C: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C不符合题目要求。
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D不符合题目要求。
故本题选A。
10.近年来,境外电信诈骗日益猖獗,无数受害者欲哭无泪。2023年以来,我国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依法从重打击境外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从重打击境内协同犯罪人员,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这说明( )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
②在我国,民主与专政具有一致性
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被赋予了新的职能
④我国通过发扬民主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依法从重打击境外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从重打击境内协同犯罪人员,体现了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①符合题意。
②:依法从重打击境外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从重打击境内协同犯罪人员,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这说明在我国,民主与专政具有一致性,②符合题意。
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没有被赋予新的职能,而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职能,③说法错误。
④:材料依法从重打击境内协同犯罪人员,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强调通过专政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且我国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1.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重视和实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下列对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③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
④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①④入选。
②: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这是法的两种产生方式,不是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②不选。
③: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这是我国法律的性质,不是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③不选。
故本题选B。
12.从近代到现代,邮票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以邮票为载体对宪法进行宣传,体现了国家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以下关于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可以不遵守宪法
C.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D.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答案】B
【详解】本题是逆向型试题。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A正确但不符合要求。
B:宪法是根本活动准则,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要遵守宪法,B错误,但符合题目要求。
C: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C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
D: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推进宪法实施,D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
故本题选B。
13.社会保险经办事关人民群众能否便捷享受社会保险待遇。2010年我国已制定了社会保险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社会保险经办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需要从法律制度上加以完善。为此,国务院公布了《社会保险经办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见,该《条例》( )
①是国务院通过认可方式创制的行政法规
②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并具有普遍约束力
③实施有利于提升我国社会保障治理效能
④实施旨在惩治与之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国务院公布了《社会保险经办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见,该《条例》是国务院通过制定方式创制的行政法规,而不是认可,①错误。
②:社会保险经办事关人民群众能否便捷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此,国务院公布了《社会保险经办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见,该《条例》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并具有普遍约束力,②正确。
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社会保险经办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需要从法律制度上加以完善。为此,国务院公布了《社会保险经办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见,该《条例》实施有利于提升我国社会保障治理效能,③正确。
④:实施旨在维护人民利益,而不是惩治与之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4.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既要发挥法治的促进作用,又要重视德治的支撑作用。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不同于德治,主要在于( )
①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②法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③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
④法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④:法治,不同于德治,主要在于: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道德规范往往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具有普遍约束力,道德规范一般不具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不具有普遍约束力,①④正确。
②:法律规则与道德规范归根到底都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②不符合题意。
③:“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这是法律和道德的共同特征,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对我国的法治建设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我国的法治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
B.在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C.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全体党员
D.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我国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C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A: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D: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B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伟大社会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C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6.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以及和人民群众的交谈中,都体现出极具个性的语言风格。他的话既有理论蕴藉,又有现实针对;既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又善用民间语汇、深入浅出。新思想和经典交相辉映,使得经典名句和新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下列与新思想表达内容相匹配的经典名句是( )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③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法,国之权衡,时之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意思是我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的情感,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相匹配,①正确。
②: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习近平总书记用来强调要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共同进步,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不匹配,②排除。
③: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思是天地万物包括人,虽然看似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都是齐为一体,也就是“合一”的,“合道”的,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不匹配,③排除。
④:法,国之权衡,时之标准,说明了法律是规范人们行动的准则,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相匹配,④正确。
故本题选B。
二、主观题
17.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展了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空间,但未成年人在通过网络便利和丰富学习与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违法和不良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等诸多风险。
2024年1月1日,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制定出台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围绕“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重点内容,坚持社会共治作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要求,规定了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校、家庭、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主体的责任,明确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个人信息处理者、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等的保护义务,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说明国务院为什么要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答案】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各项权利。国务院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法规,营造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②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国务院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有利于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③国家对内职能主要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国务院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强化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有利于实现社会安宁稳定。(原卷无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
【分析】背景素材:国务院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考点考查:人民民主专政、依法治国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知识范围比较宏观,需要结合设问其它限定,调用人民民主专政、依法治国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从必要性和重要性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条例》围绕“网络素养促进”等重点内容,对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了确定与细化→可联系我国的国体。
关键词②: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制定出台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可联系依法治国,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关键词③:“规定了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校、家庭、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主体的责任,……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可联系国家对内职能。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8.材料一 我国古代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法只是约束庶民百姓的东西。比如,至隋唐已确立了“议”“请”“减”“赎”等一系列按品级减免罪刑的法律制度,使官僚贵族的司法特权逐步法律化、制度化。
材料二 尽管我国古代就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说法,但不可能成为现实。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才成为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思考:谈谈我国法律发展是怎样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进步。
【答案】在封建社会,法律面前的不平等性成为公开的特征。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分析】
背景素材:我国法律发展
考点考查:法律的发展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
【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是我国法律发展是怎样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进步,注意作答主体为我国,需要调用法律的发展的有关知识,从是什么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我国古代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法只是约束庶民百姓的东西→可联系教材知识法律面前的不平等性;
关键词②: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才成为现实→可联系教材知识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一、单选题
1.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最终无不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
①法治建设应符合本国的历史和国情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③移植他国法治模式,往往难以适应本国国情
④中华法系独树一帜,无法汲取现代法律文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影响深远。比如“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也”——《汉书·张释之传》。这说明( )
A.法律体现着天子与天下的意志
B.法治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了现实
D.法是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党的百年奋斗史贯穿着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争取人权、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下列属于我国十八大以来的人权历史成就的是( )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
②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
④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建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型政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报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实施情况。报告指出,自2016年种子法修订特别是2021年修订后健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实施种子法,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这( )
①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发展我国种业
②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监察机关
③有利于促使相关各级国家机关严格依法办事
④说明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4年3月9日,经过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各代表团认真审议建言,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最终提出了修订草案表决稿。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并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材料表明( )
①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②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③立法机关制定合法有效的宪法相关法
④人大行使审议权以推进科学立法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全社会都要树立法治思想。下列古典名句表述符合法治思想的是( )
①“法者,治之端也”
②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③“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④“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包括( )
①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高度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全面保护了我国公民的一切利益④彻底实现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说明了( )
A.法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B.生产方式决定了法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C.法维护市民的经济利益 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9.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
A.法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生
B.生产方式决定了法产生、存在和发展
C.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
10.近年来,境外电信诈骗日益猖獗,无数受害者欲哭无泪。2023年以来,我国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依法从重打击境外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从重打击境内协同犯罪人员,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这说明( )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
②在我国,民主与专政具有一致性
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被赋予了新的职能
④我国通过发扬民主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重视和实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下列对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③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
④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从近代到现代,邮票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以邮票为载体对宪法进行宣传,体现了国家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以下关于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可以不遵守宪法
C.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D.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13.社会保险经办事关人民群众能否便捷享受社会保险待遇。2010年我国已制定了社会保险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社会保险经办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需要从法律制度上加以完善。为此,国务院公布了《社会保险经办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由此可见,该《条例》( )
①是国务院通过认可方式创制的行政法规
②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并具有普遍约束力
③实施有利于提升我国社会保障治理效能
④实施旨在惩治与之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既要发挥法治的促进作用,又要重视德治的支撑作用。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不同于德治,主要在于( )
①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②法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③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
④法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对我国的法治建设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我国的法治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
B.在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C.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全体党员
D.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我国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16.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以及和人民群众的交谈中,都体现出极具个性的语言风格。他的话既有理论蕴藉,又有现实针对;既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又善用民间语汇、深入浅出。新思想和经典交相辉映,使得经典名句和新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下列与新思想表达内容相匹配的经典名句是( )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③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法,国之权衡,时之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主观题
17.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展了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空间,但未成年人在通过网络便利和丰富学习与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违法和不良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等诸多风险。
2024年1月1日,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制定出台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围绕“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重点内容,坚持社会共治作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要求,规定了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校、家庭、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主体的责任,明确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个人信息处理者、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等的保护义务,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说明国务院为什么要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18.材料一 我国古代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法只是约束庶民百姓的东西。比如,至隋唐已确立了“议”“请”“减”“赎”等一系列按品级减免罪刑的法律制度,使官僚贵族的司法特权逐步法律化、制度化。
材料二 尽管我国古代就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说法,但不可能成为现实。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才成为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思考:谈谈我国法律发展是怎样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