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共4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共48张ppt)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第一框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必修三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高中政治纺编版

平之如水,喻示法像水一样平,是为公平公正
去,即离开。触不平者去之,对不公正行为惩罚
,獬豸,一种神兽,能辩曲直,不好查的案子就把它请出来
导入新课
“法”字表意——公平公正
礼乐
中华乃礼仪之邦,也是法治之邦,法,自古有之。
那么,中国古代法真能如“法”字表意那样公平公正吗
导入新课
议题 |
01
议题一
正确认识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从中华法系演变史探究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02
议题二
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经得起实践检验吗
总议题
回顾法律发展历史 展示法治建设成就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议题一:正确认识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
02
清朝衙门审判案犯情景
现在庭审情景
议学情境一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法的起源条件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分析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3、阐述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
议学问题
议学提示




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春秋战国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唐朝时期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西汉时期
春秋战国
唐朝时期
西汉时期
产生了法的胚胎形态——氏族习惯。如尊重氏族首领,婚姻礼、兵礼、祭祀.....法律的起,实质上是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质变过程。

原始社会
私有制、国家、阶级出现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近代尝试
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中国为人类法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朝衙门审判案犯情景
现在庭审情景
跪着
坐着
议学提示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作用: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2、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1)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2)近代以来: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形式
议学小结
源远流长的中华法系
议学情境一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阐述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
3、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
(1)辉煌的历史——中华法系
①含义: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②意义: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曲折的历程——近代中国移植西方法治模式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 些仁人志土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形式
议学小结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议题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04
古代奇葩律法
议学情境二
从中华法系演进史我们可以看到,奴隶制、封建制法,都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过是一个噱头。那么,资本主义法能实现人人平等吗
1791年制定的法国第一部宪法确认《人权宣言》的原则,并把它作为该宪法的序言。但是,就在这部宪法里,将公民分为消极公民和积极公民两类。划分的标准是财产的有无和多寡。
《独立宣言》宣称: “人人生而平等”。但是,早期美国对选民财产的规定限制的法规更多。美国有7个州的法律规定,选民必须缴付“选举税”后方可参加投票。
显然,资本主义法也无法做到实质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资本主义法能实现人人平等吗
议学情境二
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我国古代这些奇葩律法本质是什么 有什么职能?2. 法的起源?法的发展规律?法的历史分类及特征?
3. 法有什么职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从中华法系演进史我们可以看到,奴隶制、封建制法,都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将公民分为消极公民和积极公民两类。划分的标准是财产的有无和多寡;选民必须缴付“选举税”后方可参加投票
奴隶制习惯法
《唐律疏议》
《人权宣言》、《独立宣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奴隶制法:《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等
封建制法:法兰克王国《萨利克法典》等
资本主义法:《拿破仑法典》等
社会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
法的起源
决定因素
法的类型
议学提示
●酷刑的存在及其针对的对象恰恰说明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P74)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P75)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P74)
秦脸上刺字、矮小不担责;
汉朝要禁随意聚众饮酒,杀牛是犯罪;
唐不准吃鲤鱼;
明武宗不准吃猪肉;
满清不准研究天文,聚众 20人以上斩首,维护 "主仆名分".........
:
●各类犯罪都有对应刑罚→说明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内容由国家统治者制定→说明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内容囊括社会管理方方面面→说明法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
法的本质
法的特征
议学提示
1、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产生: 法律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 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发展规律: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议学小结
2、法的历史分类、特征及其职能
(1)分类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2)特征: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职能:①法的政治职能: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②法的社会职能: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议学小结
结合下面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我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及其重大意义?
议学问题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二十大报告摘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国情和社会制度
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
议学情境三
2023年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五年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有效发挥人大在立法各环节的主导作用;丰富立法形式,既注重“大块头”,也注重“小快灵”;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有效促进了立法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五年来推进高质量立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更为完备的法律保障。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议学情境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列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强化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进行周密安排。
推进重大改革。例如,加快“放管服”改革,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裁决制度...促进矛盾纠纷快速解决; ....等等。
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议学情境三
2023年3月7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最高检工作报告。 报告说,坚决维护社会稳定。持续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审结涉黑涉恶案件3.9万件26.1万人。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让司法活动在阳光下运行,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已经形成.2018年以来,全国法院结案总量年均增长5.2%;法官人均办案从2017年的187件增至2022年的242件; 2022年一审服判息诉率为89.3%,二审后达98%;在线诉讼审理周期比传统模式缩短22天;涉诉信访、涉诉进京访年均下降8.4%和44. 5%, 司法公信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聚焦2023两会:周强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议学情境三
2023年3月7日下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最高检工作报告。报告说,五年来,检察机关做实行政检察监督,对行政审判和执行活动中的违法情形提出检察建议14.3万件,是前五年的7.2倍采纳率98. 9%......五年来,检察机关强化精准监督,对认为确有错误的行政裁判提出抗诉872件,比前五年下降9.9%,法院已审结566件,其中改判、发回重审、调解及和解撤诉338件,比前五年,上升4%,改变率59.7%;提出再审检察建议1059件,比前五年上升43. 5%,采纳率56. .....检察机关严查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出台专门规定严格规范办理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犯罪案件,立案侦查5993人,对65起关联民事行政案件提出监督纠正意见。
聚焦2023两会:张军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议学情境三
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是一条以法治为准绳的道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以法治保障人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设立专章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作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置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启了中国人权法治化建设的新时代。从编纂民法典,到全面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从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到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中国的人权法治化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得到更加切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人权的法治保障
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议学情境三
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蓬勃发展
议学情境三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2、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有法可依:五个方面都有法可依
②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议学小结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法治建设的成就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
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①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②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②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③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议学小结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法治建设的成就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议学小结
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产生、本质、决定因素
历史类型、特征、职能
法治建设启示、成就
中华法系
产生、本质、作用
我国法治
建设的历程
我国法律
发展的历史
新中国法治
建设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
法治理论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
课堂小结
1.近年来,境外电信诈骗日益猖獗,无数受害者欲哭无泪。2023年以来,我国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依法从重打击境外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从重打击境内协同犯罪人员,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这说明( )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
②在我国,民主与专政具有一致性
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被赋予了新的职能
④我国通过发扬民主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①:依法从重打击境外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从重打击境内协同犯罪人员,体现了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①符合题意。
②:依法从重打击境外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从重打击境内协同犯罪人员,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这说明在我国,民主与专政具有一致性,②符合题意。
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没有被赋予新的职能,而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职能,③说法错误。
④:材料依法从重打击境内协同犯罪人员,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强调通过专政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且我国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2.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重视和实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下列对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③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
④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①④入选。
②: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这是法的两种产生方式,不是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②不选。
③: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这是我国法律的性质,不是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③不选。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3.2024年3月1日起,新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对快递投递行为进行进一步规范。办法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未经用户同意不得代为确认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递到智能快件箱、快递服务站等。此项规定被视为对快递行业服务质量的一次重要提升,旨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快递行业新规( )
①对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做出倾斜性保护
②有助于发挥法在国家治理中的社会职能
③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④反映公民共同意志并具有普遍约束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①:新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办法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未经用户同意不得代为确认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递到智能快件箱、快递服务站等。说明对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做出倾斜性保护,①符合题意。
②:快递行业新规有助于发挥法在国家治理中的社会职能,②说法正确。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了,③说法错误。
④: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不是公民共同意志的体现,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4.法治建设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早在几百甚至几千年前,我国的古人先贤们就留下了不少有关法治的名言警句。下列名言警句体现法治的有( )
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②欲知平直,则必准绳
③赏不私亲近,罚不讳强大
④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意思是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的大臣,强调了识人、用人,不涉及法治,①不符合题意。
②:“欲知平直,则必准绳”中的“准绳”意指法律或法,体现了法治建设,②符合题意。
③:“赏不私亲近,罚不讳强大”指的是商君治理秦国,处罚时,不回避有权势的人;论功行赏时,不偏袒自己的亲信;强调法令一到就要公平无私的执行,体现了法治建设,③符合题意。
④:“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意思是指不打压(君子)的志气,不惩罚(君子)的身体,强调了识人、用人,不涉及法治,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5.《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国家保护英雄烈士,对英雄烈士予以褒扬、纪念,加强对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维护英雄烈士尊严和合法权益。该法律规定体现了( )
A.权力与责任的统一
B.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C.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D.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B:《英雄烈士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的统一,既加强对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又要依法维护英雄烈士尊严和合法权益,B符合题意。
ACD:该法律规定不体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民主与专政的统一、民主与集中的统一,A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6.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说明在阶级社会,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法的政治统治职能
C.法的社会管理职能
D.统治者的个人意愿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A:“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说明在阶级社会,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A正确。
B:法的政治统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是法的职能,与题意无关,B不符合题意。
C:法的社会管理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是法的职能,与题意无关,C不符合题意。
D:“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说明统治者的个人意愿不是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D错误。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7.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下列关于中华法系发展历程对应正确的是( )
A.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为主导
B.春秋战国——完备的封建法典
C.唐朝时期——强调了礼法结合
D.1840年后——开始制定成文法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A: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强调礼法结合,A符合题意。
B: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B说法错误。
C:西汉时期,强调礼法结合,C说法错误。
D: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8.对“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已产生法
B.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C.法产生之后,人类普遍享有了公平正义的权利
D.原始社会的习惯法是人类最早的法律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AB: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原始社会未形成法律,A错误,B正确。
C:法不是全民意志的体现,即使法产生后,人类也并非普遍享有了公平正义的权利,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权利仅由统治阶级享有,C错误。
D: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原始社会未形成法律,D错误。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