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测6 表格型实验设计与评价(课件 练习,共2份)高中化学二轮复习专项微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微测6 表格型实验设计与评价(课件 练习,共2份)高中化学二轮复习专项微测

资源简介

微测6 表格型实验设计与评价
 
1.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A 在饱和FeCl2溶液中加入Na2O2粉末 制备Fe胶体
B 在SO4溶液中加入异丙醇 证明异丙醇的极性比水的弱
C 在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苯乙醛 探究醛基的还原性
D 测定同浓度的Na2X、NaY溶液的pH 探究H2X、HY的酸性强弱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或操作规范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操作 目的
A 取适量Fe(NO3)2晶体溶于浓硝酸中,加水稀释到指定刻度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B 用碱式滴定管盛装标准KMnO4溶液并滴定草酸溶液 测定草酸溶液浓度
C 向75%的酒精中加入钠粒 证明75%的酒精中含水
D 向0.1 mol·L-1 NaCl溶液中先滴加少量0.1 mol·L-1 AgNO3溶液,振荡后再滴加少量0.1 mol·L-1 KI溶液 证明:Ksp(AgCl)>Ksp(AgI)
3.(2024·保定九校二模)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取铝热反应(Al和Fe2O3反应)后的固体,溶于足量稀硫酸,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 说明该固体中不含Fe2O3
B 向NaHCO3溶液中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Na[Al(OH)4]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Al(OH)4]-比更容易结合H+
C 取少量NH4HSO3样品溶于水,加入Ba(NO3)2溶液,再加入足量盐酸,产生白色沉淀 原样品已变质
D 向麦芽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滴加NaOH溶液调至碱性,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可观察到产生银镜 麦芽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4.(2024·南昌二模)由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某补血口服液中滴加几滴酸性KMnO4溶液 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 该补血口服液中一定含有Fe2+
B 将25 ℃ 0.1 mol·L-1 Na2SO3溶液加热到40 ℃,用传感器监测溶液pH变化 溶液的pH逐渐减小 温度升高,Na2SO3水解平衡正向移动
C 向KBrO3溶液中通入少量Cl2,然后再加入少量苯 有机层呈橙红色 氧化性: Cl2>Br2
D 向两支装有等体积、等浓度的双氧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度均为0.01 mol·L-1的FeCl3溶液和CuCl2溶液 加入FeCl3溶液的试管产生气泡快 加入FeCl3溶液时,双氧水分解反应的活化能较小
5.(2024·合肥质检)下列由实验操作及现象所得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0.5 mL溴乙烷中加入约2 mL 2%的AgNO3溶液,振荡 溶液分层,上层出现浑浊 溴乙烷是电解质,能电离出Br-
B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气体 溶液变浑浊 Ka1(H2CO3)>Ka(C6H5OH)
C 光洁的铜丝灼烧后,趁热插入2 mL乙醇中 铜丝由黑色变为红色 乙醇具有氧化性
D 向CH3COOH溶液中加入CH3COONH4固体,测量溶液pH变化 pH变大 CH3COONH4溶液呈碱性
6.(2024·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三模)实验探究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实验设计、现象和实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设计 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NO2通入下列溶液至饱和:①浓硝酸, ②Cu(NO3)2和浓硝酸混合溶液 ①无色变黄色 ②蓝色变绿色 Cu和浓硝酸反应后溶液是绿色主要原因是溶有NO2
B 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然后再滴加BaCl2溶液 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X中含
C 向Na[Al(OH)4]溶液中滴加NaHSO3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和HS发生互相促进的水解反应
D 向某有机物中先加入1 mL 0.1 mol·L-1 NaOH溶液,再加入2 mL 0.1 mol·L-1的CuSO4溶液,混合加热 产生砖红色沉淀 有机物中含醛基
7.(2024·东北三省一模)高锰酸钾是实验室中常用的氧化剂。下列涉及高锰酸钾的实验操作、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将甲醇与过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混合 溶液紫红色变浅 甲醇被氧化成甲酸
B 用注射器多次抽取空气,慢慢注入盛有酸性高锰酸钾稀溶液的同一试管中 溶液不变色 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硫
C 将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加热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 试管中的溶液紫红色褪去 溴乙烷发生了消去反应,生成了乙烯气体
D 两支试管中各盛4 mL 0.1 mol·L-1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别加入2 mL 0.1 mol·L-1草酸溶液和2 mL 0.2 mol·L-1草酸溶液 加入0.2 mol·L-1草酸溶液的试管中溶液紫色消失更快 其他条件相同,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8.(2024·保定一模)下列各实验操作、现象及对应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对应结论
A 向苯、甲苯中分别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甲苯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中不褪色 苯环对侧链具有活化作用
B 25 ℃时,用pH试纸测Na2CO3溶液和Na2SO3溶液的pH pH大小: Na2CO3>Na2SO3 酸性强弱:>
C 加热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溴水中 溴水褪色 反应生成了乙烯
D ①②两支试管中均盛有5 mL 0.1 mol·L-1 K2Cr2O7溶液,向①中加入数滴1 mol·L-1 HNO3溶液,向②中加入数滴1 mol·L-1 NaOH溶液,冷却后观察现象 试管①中溶液显橙色,试管②中溶液显黄色 c(H+)对该反应的化学平衡产生影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微测6 表格型实验设计与评价
1.B 解析 向饱和FeCl2溶液中加入Na2O2粉末,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O2,NaOH、O2与FeCl2溶液反应生成Fe(OH)3沉淀,无法制得Fe(OH)3胶体,A项错误;在[Ni(NH3)4]SO4溶液中加入异丙醇能够降低[Ni(NH3)4]SO4的溶解度,便于[Ni(NH3)4]SO4的析出,从而证明异丙醇的极性比水的弱,B项正确;在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苯乙醛,溶液褪色只能说明侧链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但不能说明醛基具有还原性,C项错误;由盐类水解规律可知,同浓度的Na2X、NaY溶液的pH不同只能用于比较HX-和HY的酸性强弱,但不能比较H2X、HY的酸性强弱,D项错误。
2.D 解析 硝酸会氧化Fe2+,A项错误;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会氧化碱式滴定管的橡胶管,B项错误;乙醇也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不能证明75%的酒精中含水,C项错误;NaCl过量,硝酸银不足,生成氯化银沉淀,加入0.1 mol·L-1 KI,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证明Ksp(AgCl)>Ksp(AgI),能达到实验目的,D项正确。
3.B 解析 该固体中的Fe与铁离子反应,干扰了检验结果,滴加KSCN溶液不变红,无法判断是否含有Fe2O3,A项错误;向NaHCO3溶液中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Na[Al(OH)4]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Al(OH)3沉淀,符合较强酸制较弱酸的特点,说明[Al(OH)4]-比更容易结合H+,B项正确;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的硝酸根离子会将亚硫酸氢根离子氧化为能与钡离子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的硫酸根离子,则向亚硫酸氢铵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再加入足量盐酸,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原样品已变质,C项错误;向麦芽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滴加NaOH溶液调至碱性,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可观察到产生银镜,不能说明麦芽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因为麦芽糖中含有醛基,本身就具有还原性,D项错误。
4.D 解析 补血口服液中可能还有其他成分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因此不能确定该口服液中一定含有亚铁离子,A项错误;加热亚硫酸钠溶液pH逐渐减小的原因是亚硫酸钠被氧化为硫酸钠,亚硫酸钠溶液显碱性而硫酸钠溶液显中性,B项错误;向KBr溶液中通入少量Cl2,然后再加入少量苯,有机层呈橙红色才能说明氧化性Cl2>Br2,C项错误;加入FeCl3的试管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更快则说明加入FeCl3溶液时双氧水分解反应的活化能较小,D项正确。
5.B 解析 溴乙烷不能电离出Br-,与硝酸银溶液不反应,上层为无色溶液,A项错误;二氧化碳与苯酚钠溶液反应生成苯酚,溶液变浑浊,可知Ka1(H2CO3)>Ka(C6H5OH),B项正确;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可氧化乙醇生成乙醛,则乙醇具有还原性,C项错误;CH3COONH4溶液为中性,CH3COONH4固体溶于水电离出的醋酸根离子可抑制醋酸的电离,溶液的pH变大,D项错误。
6.A 解析 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由对比实验可知Cu与浓硝酸反应,溶液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是溶有二氧化氮,A项正确;滴加稀硝酸无现象说明不含亚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等,再加氯化钡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为硫酸钡或氯化银,则溶液X中含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B项错误;向Na[Al(OH)4]溶液中滴加NaHS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铝,[Al(OH)4]-与电离出的H+反应形成氢氧化铝沉淀,C项错误;利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醛基,应在碱性环境下进行,NaOH应过量,D项错误。
7.B 解析 将甲醇与过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混合,溶液紫红色变浅,可知甲醇被氧化,不能判断氧化产物为甲酸,A项错误;用注射器多次抽取空气,慢慢注入盛有酸性高锰酸钾稀溶液的同一试管中,溶液不变色,说明空气中不含还原性物质,则可知不含二氧化硫,B项正确;将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加热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该气体中含有乙醇,乙醇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试管中的溶液紫红色褪去,不能证明溴乙烷发生了消去反应生成了乙烯气体,C项错误;两支试管各盛4 mL 0.1 mol·L-1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别加入2 mL 0.1 mol·L-1草酸溶液和2 mL 0.2 mol·L-1草酸溶液,草酸不足,两试管内高锰酸钾溶液紫色均不能完全反应,D项错误。
8.D 解析 向苯、甲苯中分别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甲苯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中不褪色只能说明甲苯的侧链被高锰酸钾氧化,但不能说明苯环对侧链具有活化作用,应对比甲烷、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才能说明,A项错误;应注明碳酸钠和亚硫酸钠的浓度是否相同,所以碳酸钠溶液的pH大于亚硫酸钠溶液不能说明亚硫酸氢根离子的酸性强于碳酸氢根离子,B项错误;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与乙醇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也能使溴水褪色,则加热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不能说明反应生成了乙烯,C项错误;重铬酸钾在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r2O+ H2O2Cr+2H+,向溶液中加入稀硝酸溶液显橙色,说明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显黄色,说明氢氧根离子中和溶液中的氢离子,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项正确。(共24张PPT)
微测6 表格型实验设计与评价
1
5
6
7
8
2
3
4
1.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A 在饱和FeCl2溶液中加入Na2O2粉末 制备Fe胶体
B 在SO4溶液中加入异丙醇 证明异丙醇的极性比水的弱
C 在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苯乙醛 探究醛基的还原性
D 测定同浓度的Na2X、NaY溶液的pH 探究H2X、HY的酸性强弱
1
5
6
7
8
2
3
4
解析
1
5
6
7
8
2
3
4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或操作规范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操作 目的
A 取适量Fe(NO3)2晶体溶于浓硝酸中,加水稀释到指定刻度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B 用碱式滴定管盛装标准KMnO4溶液并滴定草酸溶液 测定草酸溶液浓度
C 向75%的酒精中加入钠粒 证明75%的酒精中含水
D 向0.1 mol·L-1 NaCl溶液中先滴加少量0.1 mol·L-1 AgNO3溶液,振荡后再滴加少量0.1 mol·L-1 KI溶液 证明:Ksp(AgCl)>Ksp(AgI)
1
5
6
7
8
2
3
4
3.(2024·保定九校二模)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取铝热反应(Al和Fe2O3反应)后的固体,溶于足量稀硫酸,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 说明该固体中不含Fe2O3
B 向NaHCO3溶液中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Na[Al(OH)4]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Al(OH)4]-比更容易结合H+
C 取少量NH4HSO3样品溶于水,加入Ba(NO3)2溶液,再加入足量盐酸,产生白色沉淀 原样品已变质
D 向麦芽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滴加NaOH溶液调至碱性,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可观察到产生银镜 麦芽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1
5
6
7
8
2
3
4
解析
1
5
6
7
8
2
3
4
解析
1
5
6
7
8
2
3
4
1
5
6
7
8
2
3
4
1
5
6
7
8
2
3
4
解析
1
5
6
7
8
2
3
4
1
5
6
7
8
2
3
4
1
5
6
7
8
2
3
4
解析
1
5
6
7
8
2
3
4
1
5
6
7
8
2
3
4
1
5
6
7
8
2
3
4
解析
1
5
6
7
8
2
3
4
1
5
6
7
8
2
3
4
1
5
6
7
8
2
3
4
解析
1
5
6
7
8
2
3
4
解析
1
5
6
7
8
2
3
4
1
5
6
7
8
2
3
4
1
5
6
7
8
2
3
4
解析
1
5
6
7
8
2
3
4
解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