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6张PPT)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王安石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习文章先立后破、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体悟文章寓刚于柔、态度坚决的语言风格。从课文的论述出发,探究“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问题。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背诵全文。学习目标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生于一个下层官僚家庭。幼年时随父亲宦游大江南北,有机会接触社会底层的劳苦人民,对当时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有所了解,很早就立下“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仁宗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被派往扬州任淮南节度判官,后任舒州通判等地方官十余年。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作者简介王安石神宗熙宁二年(1069) 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宋神宗动摇,变法失败。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相;熙宁九年,辞去宰相,退居江宁,被封为“舒国公”,不久改封“荆国公”,后人称其为“王荆公”。谥文,故又称王文公。作者简介王安石政治上,主张改革除弊,强调“权时之变”,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主张“以适用为本”“有补于世”。其散文逻辑谨严,析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其诗善于说理,精于修辞,俊健峭拔,偶有情韵深婉、清新明丽之作。其词不多,但风格高俊, “一洗五代旧习”。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等。有《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存世。作者简介王安石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写作背景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项目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富国之法 改变集贫局面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的局面,增加政府收入市易法 在开封设“市易务” 限制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 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 鼓励兴修水利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收取赋税 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项目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强兵之法 改变积弱局面 将兵法 在各路段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 提高军队战斗力保甲法 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化训练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解题“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 “ 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 ” 的意思。解题解题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强聒 重念冀君实或见恕也 辟邪说难壬人 不恤国事胥怨者民也 会晤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guōchóngjìshùpìnàn rénxùxūdùwùduó读文正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私下持常常方法,主张唠叨不休简单同辩,分辩又考虑到看待,对待优厚书信往返应该希望或许原谅我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解析文本1.请同学们齐读本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第一段: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写信原因昨日收到来信所持政见不合矛盾不可调和蒙受君实厚待写信目的具道所以,冀或见恕回应司马光来信抨击陈说推行新法之缘由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措辞有何特点?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②语调含蓄委婉(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2.本段措辞有何特点?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此处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尤其,特别名义和实际怨恨,非议以为,认为君主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员施行批驳排斥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本来预先知道名实之辩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即“实”)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司马光(名)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受命于人主议修于朝廷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士大夫不恤国事度义而后动王安石(实)请同学们诵读本段,思考:王安石是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的?王安石的反驳有何特点?作者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先立后破,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突出自己的观点:“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解析文本致谤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把顾念,忧虑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才抵制,斗争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相怨不仅罢了考虑认为正确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为得计。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解析文本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给以好处领教机缘,机会见面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衷心想念和仰慕您。解析文本请同学们诵读本段,思考:王安石发动变法的客观因素有哪些?他引用“盘庚迁殷”的史实,是为了表达什么内容呢?客观因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百姓)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官员)上乃欲变此(皇上)作者借“盘庚迁殷”的确凿史实,以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所做是正确有效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和后悔的必要,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绝不动摇。全文思路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解析文本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怨谤”天下众“汹汹然”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追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解析文本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解析文本根据上述表格,你觉得天下人“怨谤”“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解析文本这段文字还揭露了什么问题?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的丑恶嘴脸。第一段整体感知第二段交代写信的缘由。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1、公私分明;2、忧国忧民;3、“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于挑战的改革家精神;4、坚守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思考:从《答司马谏议书》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安石?解析文本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文章主题解析文本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论证方法多样。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写作特点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本文与《谏太宗十思疏》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本文采用了驳论的论证方式,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谏太宗十思疏》采用了立论的论证方式,首先引喻立论,阐明中心论点,再用比较论证突显国君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厚积德义的措施——十思,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课堂检测“不恤国事”中的“恤”字,其意思是( )A.忧愁 B.顾念 C.怜悯 D.单薄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致天下怨谤也 致:招致B.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以谓:认为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举:列举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仅仅BC三、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文中“书”即上书,一般是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或给地位高的人写信。B. 某启,古人书信格式,即在正文开头称“某启”或“敬启者”, “启”表写信的人向对方表白启告。C. 有司,指负有专责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D.先王,是已经去世的君主。 “先”一般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如“先父”。A四、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B. 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C. 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D. 本文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有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C引用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作类比,表明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不复一一自辨2、不宜卤莽 “辨”同“辩”,分辩“卤”同“鲁”,鲁莽 知识归纳二、古今异义①故略上报古义:回信。今义:向上级报告。②于反覆不宜卤莽古义:指书信往返。今义:表示多次重复。③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三、一词多义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恤动词,顾念,考虑动词,顾及,体恤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名词,计划动词,考虑三、一词多义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童子业,久不售大王来何操操动词,持动词,从事动词,拿,持厚重念蒙君实视遇厚刀刃者无厚形容词,优厚名词,厚度三、一词多义冀君实或见恕也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入朝见威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称代作用,可译为“我”动词,看见动词,拜见动词,召见,接见三、一词多义于反覆不宜卤莽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于介词,在介词,从介词,给介词,对,对于介词,向三、一词多义不为侵官为天下理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未能助上大有为为wéi,动词,是wèi,介词,替,给wéi,动词,当作wèi,介词,因为wéi,名词,作为三、一词多义以致天下怨谤也以授之于有司以兴利除弊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以膏泽斯民以连词,表结果连词,表顺承连词,表目的,来,以便介词,把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四、词类活用1、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作动,办,做五、特殊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终必不蒙见察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4、以谓受命于人主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6、至于怨诽之多“……也”表判断“见”表被动状后 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状后 以谓于人主受命宾前 “为何”定后 至于多之怨诽六、文化常识1. 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负有专责的官吏。2. 古代常用谦称鄙人: 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六、文化常识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辞。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在下: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翻译(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七、名句默写(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4)《答司马谏议书》中, “ , ”,直接点明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七、名句默写(4)“ , ,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 、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