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目标导学】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知道援朝战争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的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的性质(历史解释)3.通过戚继光抗倭体会淡泊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知识建构】基础自主落实一、郑和下西洋思考:右图反映的史实与哪一外交事件有关 简述这一事件的概况及意义。1.事件: 。2.概况时间 -1433年范围 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 沿岸3.意义(1)对中国:提高了明朝在国际上的 。推动了中外贸易发展。(2)对世界:发展了 ,增进了 与 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 作出了伟大贡献。思维指引 郑和下西洋不计经济效益,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不可能长久下去。史料实证二、戚继光抗倭思考:右图是明朝哪位抗倭将领 为了抗倭他作出哪些努力 我们应如何评价他 1.人物: 。2.努力:1561年,在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又率军进入福建,与广东地区的抗倭将领,消灭当地的倭寇,使 的倭患基本解除。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家国情怀历史解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1)抗倭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3)其他爱国军民的配合与支持。(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三、援朝战争1.背景: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权臣 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2.概况: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胜利。3.影响: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明朝的 因此也受到削弱。这场战争对 产生了深远影响。四、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思考:葡萄牙人如何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明朝政府如何加强对澳门的管理 1.过程: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得以在澳门上岸,搭棚建屋,进行贸易; 年,葡萄牙殖民者获得在澳门的 。2.管理:明政府在澳门设置 ,驻扎军队,加强对澳门的管理。素养探究实践【情境创设】 2024年9月6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圆满落幕。中非友好穿越时空、跨越山海、薪火相传。中非合作论坛的成功也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热爱和平的传统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任务驱动1】识读地图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1)观察《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点。(2分)结合上表文字材料,概括郑和与海外各国的交往的特点。(2分)【任务驱动2】提取信息时间 事件16世纪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澳门的租住权 屯门海战后中国大规模仿造从葡萄牙缴获的佛郎机炮——摘编自李亚凡《世界历史年表》等(2)根据上表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海防的角度指出16世纪中国面临的新问题,(1分)并概括明朝统治者的应对措施。(2分)【任务驱动3】品读诗句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诗句:“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3)根据上面的诗句,说一说戚继光具有的抱负和情怀。(2分)学业分层评价【A 达标自测】1.[史料实证](2024 济南期末)中国北京大学与非洲肯尼亚国立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肯尼亚曼布鲁伊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地层遗物中发现如图的中国“永乐(明成祖年号)通宝”和永乐青花瓷片。这些文物遗存可以印证( )A.张骞通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C.郑和下西洋 D.鉴真东渡日本2.[时空观念]一位跟随郑和出使西洋的明代宦官在他的回忆录里记录了船员们的四个活动场景,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在越南抢夺当地居民们的财物B.出发前搬运精美的瓷器装船C.拒绝伊朗使节随访中国的请求D.在英国的利物浦购买新丝绸3.巩珍在《西洋番国志》中写道:“永乐之初,敕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著当代之盛典,舆图开拓,万善咸臻,未有至于此也。”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找到了建文帝踪迹B.开辟了亚非海上交通线C.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D.提高了明朝国际地位4.[历史解释]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今东南亚地区)去的人日益增多,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被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 )A.迫使东南亚国家成为中国附属国B.给明朝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C.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D.导致东南亚地区的人口压力增大5.(2024·泉州期末)台州乱弹剧团原创《戚继光》,自演出以来深受观众喜爱。这是因为戚继光 ( )A.取得郾城大捷,是抗金英雄B.七下西洋,加强友好往来C.率军九战九捷,平浙东倭患D.抵抗元军,被俘慷慨就义6.[跨学科·文学]对联蕴含历史信息。以下对联的横批应为 ( )上联:大功在备倭,城郭依然,公去苍茫谁嗣者下联:明诏使防海,风波未已,吾来宏济愧前贤A.治国贤君 B.航海先驱C.民族英雄 D.千古一帝7.朝廷对是否派兵援助犹豫不决,主战派大臣宋应昌上疏说:“关白(丰臣秀吉)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蓟辽,京师巩于泰山矣。”最终,明神宗接受了主战派的建议。据此可知,明朝中国派兵援朝的原因是 ( )A.维护主权 B.展示国威C.谋求利益 D.入侵朝鲜【B 思维进阶】8.[五育·德育]郑和曾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郑和 ( )A.率领船队扩大了对外贸易B.洞察东南沿海边疆的危机C.践行天朝上国理念下西洋D.具有海权思想和忧患意识9.(2024·佛山期末)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结合东南沿海的地形、我情与倭情,论述了练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练兵理论和计划。这表明,戚继光 ( )A.临危受命抗击倭寇B.注意招募农民子弟C.注重总结作战经验D.基本解除沿海倭患10.[唯物史观](2024·镇江期末)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但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租住权等事件,中外冲突升级。从“友好往来”到“冲突升级”的变化,说明了明朝( )A.外交从开放走向闭关B.国力由强盛走向衰弱C.明朝的皇权不断强化D.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11.明朝的对外交往随着国力的变化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前后共七次,历次航行都由庞大的队伍构成,其中人员超过27000人的有四次,船舶数目虽因路程远近等情况有所增减,最少的一次也有四十八艘。郑和下西洋,带动了华人出洋,海外侨居的华人越来越多,在东南亚各国华人寄居的地方建立了许多三宝庙,并且把庙里的“三宝公”当做保护神来对待。——摘编自李士厚《郑和新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及影响。(4分)材料二 (明朝)万历年间,倭贼大入东国(朝鲜),八道糜烂,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费天下之财,七年然后定,到今二百年,生民之乐利皆神皇之赐也。且末年流贼(后金)之变,未必不由此,故我国以为由我而亡,没世哀慕,至于今不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廷抗倭援朝战争的结果。(4分)(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归纳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2分)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目标导学】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知道援朝战争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的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的性质(历史解释)3.通过戚继光抗倭体会淡泊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知识建构】基础自主落实一、郑和下西洋思考:右图反映的史实与哪一外交事件有关 简述这一事件的概况及意义。1.事件:郑和下西洋。2.概况时间 1405-1433年范围 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意义(1)对中国:提高了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推动了中外贸易发展。(2)对世界: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思维指引 郑和下西洋不计经济效益,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不可能长久下去。史料实证二、戚继光抗倭思考:右图是明朝哪位抗倭将领 为了抗倭他作出哪些努力 我们应如何评价他 1.人物:戚继光。2.努力: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又率军进入福建,与广东地区的抗倭将领,消灭当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家国情怀历史解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1)抗倭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3)其他爱国军民的配合与支持。(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三、援朝战争1.背景: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2.概况: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胜利。3.影响: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明朝的国力因此也受到削弱。这场战争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四、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思考:葡萄牙人如何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明朝政府如何加强对澳门的管理 1.过程: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得以在澳门上岸,搭棚建屋,进行贸易;1573年,葡萄牙殖民者获得在澳门的租住权。2.管理: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加强对澳门的管理。素养探究实践【情境创设】 2024年9月6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圆满落幕。中非友好穿越时空、跨越山海、薪火相传。中非合作论坛的成功也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热爱和平的传统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任务驱动1】识读地图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1)观察《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点。(2分)结合上表文字材料,概括郑和与海外各国的交往的特点。(2分)答:地点: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特点:和平交往,公平交易。【任务驱动2】提取信息时间 事件16世纪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澳门的租住权 屯门海战后中国大规模仿造从葡萄牙缴获的佛郎机炮——摘编自李亚凡《世界历史年表》等(2)根据上表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海防的角度指出16世纪中国面临的新问题,(1分)并概括明朝统治者的应对措施。(2分)答:新问题: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应对措施:抗击外来侵略,加强管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任务驱动3】品读诗句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诗句:“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3)根据上面的诗句,说一说戚继光具有的抱负和情怀。(2分)答:诗句抒发了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学业分层评价【A 达标自测】1.[史料实证](2024 济南期末)中国北京大学与非洲肯尼亚国立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肯尼亚曼布鲁伊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地层遗物中发现如图的中国“永乐(明成祖年号)通宝”和永乐青花瓷片。这些文物遗存可以印证(C)A.张骞通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C.郑和下西洋 D.鉴真东渡日本2.[时空观念]一位跟随郑和出使西洋的明代宦官在他的回忆录里记录了船员们的四个活动场景,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B)A.在越南抢夺当地居民们的财物B.出发前搬运精美的瓷器装船C.拒绝伊朗使节随访中国的请求D.在英国的利物浦购买新丝绸3.巩珍在《西洋番国志》中写道:“永乐之初,敕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著当代之盛典,舆图开拓,万善咸臻,未有至于此也。”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D)A.找到了建文帝踪迹B.开辟了亚非海上交通线C.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D.提高了明朝国际地位4.[历史解释]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今东南亚地区)去的人日益增多,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被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C)A.迫使东南亚国家成为中国附属国B.给明朝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C.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D.导致东南亚地区的人口压力增大5.(2024·泉州期末)台州乱弹剧团原创《戚继光》,自演出以来深受观众喜爱。这是因为戚继光 (C)A.取得郾城大捷,是抗金英雄B.七下西洋,加强友好往来C.率军九战九捷,平浙东倭患D.抵抗元军,被俘慷慨就义6.[跨学科·文学]对联蕴含历史信息。以下对联的横批应为 (C)上联:大功在备倭,城郭依然,公去苍茫谁嗣者下联:明诏使防海,风波未已,吾来宏济愧前贤A.治国贤君 B.航海先驱C.民族英雄 D.千古一帝7.朝廷对是否派兵援助犹豫不决,主战派大臣宋应昌上疏说:“关白(丰臣秀吉)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蓟辽,京师巩于泰山矣。”最终,明神宗接受了主战派的建议。据此可知,明朝中国派兵援朝的原因是 (A)A.维护主权 B.展示国威C.谋求利益 D.入侵朝鲜【B 思维进阶】8.[五育·德育]郑和曾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郑和 (D)A.率领船队扩大了对外贸易B.洞察东南沿海边疆的危机C.践行天朝上国理念下西洋D.具有海权思想和忧患意识9.(2024·佛山期末)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结合东南沿海的地形、我情与倭情,论述了练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练兵理论和计划。这表明,戚继光 (C)A.临危受命抗击倭寇B.注意招募农民子弟C.注重总结作战经验D.基本解除沿海倭患10.[唯物史观](2024·镇江期末)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但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租住权等事件,中外冲突升级。从“友好往来”到“冲突升级”的变化,说明了明朝(B)A.外交从开放走向闭关B.国力由强盛走向衰弱C.明朝的皇权不断强化D.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11.明朝的对外交往随着国力的变化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前后共七次,历次航行都由庞大的队伍构成,其中人员超过27000人的有四次,船舶数目虽因路程远近等情况有所增减,最少的一次也有四十八艘。郑和下西洋,带动了华人出洋,海外侨居的华人越来越多,在东南亚各国华人寄居的地方建立了许多三宝庙,并且把庙里的“三宝公”当做保护神来对待。——摘编自李士厚《郑和新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及影响。(4分)答:特点:次数多、规模大。影响:推动了华人对外交往的开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材料二 (明朝)万历年间,倭贼大入东国(朝鲜),八道糜烂,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费天下之财,七年然后定,到今二百年,生民之乐利皆神皇之赐也。且末年流贼(后金)之变,未必不由此,故我国以为由我而亡,没世哀慕,至于今不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廷抗倭援朝战争的结果。(4分)答:结果: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明朝的国力受到削弱。这场战争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归纳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2分)答:特点:既有友好交往,也有暴力冲突。(意思相近即可,必须要有两个角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单元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 学生版.docx 第三单元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