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目标导学】1.通过张居正改革,体会张居正为代表的士人对家国天下的责任和担当(家国情怀)2.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感悟并总结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历史解释)3.通过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经过(时空观念)4.通过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等史实,认识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知识建构】基础自主落实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思考:明朝中后期的“时弊”有哪些表现 视“天下为己任”的张居正进行了改革,改革内容有哪些 结果如何 1.表现:政治腐败,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2.内容方面 内容 影响税收 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 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他 整顿吏治、巩固边防 政治局面为之一新3.结果:张居正去世后,明朝的改革举措大多废止。家国情怀万历年间,顾宪成等人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他们针砭时弊,提倡“实学以救世”,视“天下为己任”,体现了士人的责任和担当。——摘自《中国历史》七下P98学史崇德二、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明朝思考:结合右侧地图,将李自成起义的过程填写完整。思维指引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明朝政治的腐败,直接原因是以李自成起义军为代表的农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时空观念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思考:“沈阳故宫”见证了满洲的兴起,结合教材完善满洲兴起与清军入关的情况。1.满洲兴起(1)建立政权: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2)更改国号:1635年,皇太极定族称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大清。2.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打败李自成的军队。史料实证四、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思考:清朝何时开始对全国统治 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1.建立统治: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2.巩固统治(1)政治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2)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素养探究实践【情境创设】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论断,都是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以人民为核心来探讨执政规律,是对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传承。【任务驱动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材料 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无疑让更多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等于给方兴未艾的国内工商业打了一剂强心针,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傅衣凌就充满激情地讴歌:“万历时代是自由奔放的,有较多的新气息。”——摘编自邵达《华夏史录》(1)分析张居正改革的成效,(2分)谈谈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分)答:成效: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启示: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政权的重要手段;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合乎国情等。【任务驱动2】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2)根据上表史料和图片,分析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2分)答:根本原因:政治腐败越发严重,民众不堪重负,阶级矛盾尖锐。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自然灾害,农民颗粒无收,官府催征如故。【任务驱动3】兴衰之鉴,感悟反思(3)有人说明朝“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最终又被农民起义推翻,亡国之君自缢殉国。谈谈你的认识。(2分)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言之有理即可)学业分层评价【A 达标自测】1.《续文献通考》认为,一条鞭法“盖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小民得无扰,而事亦易集,立法颇为简便”。其意在强调一条鞭法的实施 (A)A.简化了税收手续 B.增加了政府收入C.促进了社会公平 D.减轻了农民负担2.[时空观念]北宋王安石变法和明朝张居正改革存在巨大差异,但也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二者的共性是在于 (C)A.推动了社会转型B.实现了富国强兵C.挽救统治危机的尝试D.加强民族交融的努力3.[史料实证]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四起。据此可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A)A.天灾不断 B.政治腐败C.土地兼并 D.法纪松弛4.[跨学科·音乐](2024 广州期末)广东经典粤剧《帝女花》讲述了明末思宗长女长平公主奉帝命选婿,嫁与太仆之子周世显,后逢闯军攻入京城,皇城被破,两人因此经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这里的闯军首领是 (D)A.陈胜、吴广 B.张角C.黄巢 D.李自成5.[家国情怀]宋代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载言“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的名言。李自成提出的哪一口号顺应了当时的民心 (B)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均田免粮”C.“洗涤朝廷”D.“替天行道”6.崇祯年间,据户科给事中韩一良所说,督府、道府等官职,靠不同量的金钱即可得到。漕运总督李三才也说:“陛下欲崇聚财贿,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由此可知,明朝灭亡的原因是(D)A.起义不断 B.自然灾害C.土地兼并 D.政治腐败7.如图所示的两种变化是哪一人物所为 (B)A.努尔哈赤 B.皇太极C.康熙 D.雍正【B 思维进阶】8.[时空观念] 如表为1480-1602年明代财政支出统计表。据此推知 (B)年份 皇室消费 (占比) 俸禄支出 (占比) 军费支出 (占比) 赈济支出 (占比) 赈灾数额 (万两)1480 23.37% 26.25% 49.15% 1.23% 7.671552 34.85% 24.06% 40.59% 0.50% 6.11602 52.89% 14.18% 32.44% 0.49% 13.8A.政府面临严重财政危机B.皇权政治弊端日趋严重C.军费支出数额逐步下降D.张居正改革的成果显著9.[历史解释]有学者指出,“人亡政息”是对张居正改革的最好描述。张居正去世后,除一条鞭法外,改革措施被逐条废除,甚至张居正本人也遭到了政治上的清算。上至皇帝,下至百官,无一不对张居正表现出巨大的仇恨。这说明(B)A.张居正改革不得民心B.张居正改革触犯了官绅利益C.张居正改革没有取得成效D.张居正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10.满族入关后,立即“遣官祭先师孔子”,孔子后人“仍袭封衍圣公”:1645年孔子谥号改称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多尔衮亲自“谒先师孔子庙行礼”。这些措施 (B)A.消除了地域文化的差别B.增强了统一国家凝聚力C.加剧了民族之间的隔阂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11.明朝末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走向了注定的结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现象。(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现象造成的后果。(1分)答:现象: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后果: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结党营私,纷争不已。材料二 (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末年出现“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这一现象的原因。(3分)答:原因: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严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材料三 李自成起义军屡遭挫折,几起几落,后来他提出“均田免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举着“均田免粮”的大旗,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队伍迅速壮大,次年正月,攻克中原重镇洛阳,部队人数也达百万之众,并在很短的时间里横扫中原和西北的广大地区,于1644年在西安建立政权。(3)根据材料三,概括“均田免粮”口号的作用。(2分)答:作用:激发百姓热情,扩大起义队伍。(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请概括一个主题。(1分)答:主题:明朝灭亡的原因。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目标导学】1.通过张居正改革,体会张居正为代表的士人对家国天下的责任和担当(家国情怀)2.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感悟并总结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历史解释)3.通过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经过(时空观念)4.通过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等史实,认识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知识建构】基础自主落实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思考:明朝中后期的“时弊”有哪些表现 视“天下为己任”的张居正进行了改革,改革内容有哪些 结果如何 1.表现:政治腐败, 现象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2.内容方面 内容 影响税收 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称为“ ” 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 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他 整顿吏治、巩固边防 政治局面为之一新3.结果:张居正去世后,明朝的改革举措大多废止。家国情怀万历年间,顾宪成等人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他们针砭时弊,提倡“实学以救世”,视“天下为己任”,体现了士人的责任和担当。——摘自《中国历史》七下P98学史崇德二、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明朝思考:结合右侧地图,将李自成起义的过程填写完整。思维指引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明朝政治的腐败,直接原因是以李自成起义军为代表的农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时空观念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思考:“沈阳故宫”见证了满洲的兴起,结合教材完善满洲兴起与清军入关的情况。1.满洲兴起(1)建立政权:1616年, 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2)更改国号:1635年, 定族称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 。2.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 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打败李自成的军队。史料实证四、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思考:清朝何时开始对全国统治 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1.建立统治: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 为都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2.巩固统治(1)政治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强 ,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2)思想文化方面:推崇 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素养探究实践【情境创设】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论断,都是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以人民为核心来探讨执政规律,是对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传承。【任务驱动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材料 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无疑让更多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等于给方兴未艾的国内工商业打了一剂强心针,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傅衣凌就充满激情地讴歌:“万历时代是自由奔放的,有较多的新气息。”——摘编自邵达《华夏史录》(1)分析张居正改革的成效,(2分)谈谈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分)启示: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政权的重要手段;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合乎国情等。【任务驱动2】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2)根据上表史料和图片,分析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2分)【任务驱动3】兴衰之鉴,感悟反思(3)有人说明朝“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最终又被农民起义推翻,亡国之君自缢殉国。谈谈你的认识。(2分)学业分层评价【A 达标自测】1.《续文献通考》认为,一条鞭法“盖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小民得无扰,而事亦易集,立法颇为简便”。其意在强调一条鞭法的实施 ( )A.简化了税收手续 B.增加了政府收入C.促进了社会公平 D.减轻了农民负担2.[时空观念]北宋王安石变法和明朝张居正改革存在巨大差异,但也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二者的共性是在于 ( )A.推动了社会转型B.实现了富国强兵C.挽救统治危机的尝试D.加强民族交融的努力3.[史料实证]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四起。据此可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 )A.天灾不断 B.政治腐败C.土地兼并 D.法纪松弛4.[跨学科·音乐](2024 广州期末)广东经典粤剧《帝女花》讲述了明末思宗长女长平公主奉帝命选婿,嫁与太仆之子周世显,后逢闯军攻入京城,皇城被破,两人因此经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这里的闯军首领是 ( )A.陈胜、吴广 B.张角C.黄巢 D.李自成5.[家国情怀]宋代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载言“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的名言。李自成提出的哪一口号顺应了当时的民心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均田免粮”C.“洗涤朝廷”D.“替天行道”6.崇祯年间,据户科给事中韩一良所说,督府、道府等官职,靠不同量的金钱即可得到。漕运总督李三才也说:“陛下欲崇聚财贿,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由此可知,明朝灭亡的原因是( )A.起义不断 B.自然灾害C.土地兼并 D.政治腐败7.如图所示的两种变化是哪一人物所为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C.康熙 D.雍正【B 思维进阶】8.[时空观念] 如表为1480-1602年明代财政支出统计表。据此推知 ( )年份 皇室消费 (占比) 俸禄支出 (占比) 军费支出 (占比) 赈济支出 (占比) 赈灾数额 (万两)1480 23.37% 26.25% 49.15% 1.23% 7.671552 34.85% 24.06% 40.59% 0.50% 6.11602 52.89% 14.18% 32.44% 0.49% 13.8A.政府面临严重财政危机B.皇权政治弊端日趋严重C.军费支出数额逐步下降D.张居正改革的成果显著9.[历史解释]有学者指出,“人亡政息”是对张居正改革的最好描述。张居正去世后,除一条鞭法外,改革措施被逐条废除,甚至张居正本人也遭到了政治上的清算。上至皇帝,下至百官,无一不对张居正表现出巨大的仇恨。这说明( )A.张居正改革不得民心B.张居正改革触犯了官绅利益C.张居正改革没有取得成效D.张居正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10.满族入关后,立即“遣官祭先师孔子”,孔子后人“仍袭封衍圣公”:1645年孔子谥号改称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多尔衮亲自“谒先师孔子庙行礼”。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地域文化的差别B.增强了统一国家凝聚力C.加剧了民族之间的隔阂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11.明朝末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走向了注定的结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现象。(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现象造成的后果。(1分)材料二 (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末年出现“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这一现象的原因。(3分)材料三 李自成起义军屡遭挫折,几起几落,后来他提出“均田免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举着“均田免粮”的大旗,起义军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队伍迅速壮大,次年正月,攻克中原重镇洛阳,部队人数也达百万之众,并在很短的时间里横扫中原和西北的广大地区,于1644年在西安建立政权。(3)根据材料三,概括“均田免粮”口号的作用。(2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请概括一个主题。(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单元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 学生版.docx 第三单元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