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单元·整合课标核心素养归纳主题突破主题一 盛世唐朝唐朝地位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在世界上声望很高盛世局面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经济繁荣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国际性大都市长安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唐蕃和亲、设置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对外交往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天竺,与新罗、东罗马帝国、大食交往科技文化 雕版印刷术、天文、医学,唐诗、书法、绘画,雕塑敦煌莫高窟【思维进阶】学识进阶盛世唐朝出现的原因(1)借鉴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缓和社会矛盾。(2)发展生产,注重减轻人民负担。(3)社会局面相对安定,政治清明。(4)统治者知人善任,重用人才。(5)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以民族团结为主。(6)对外开放,互通有无,互相促进。(7)教育文化相对发达。学考衔接·史料实证唐朝前期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 随着唐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瓷器制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此时陶瓷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密切,外国使臣、学问僧、商人纷纷前来中国,唐政府也曾多次向外派遣使者回访,“唐三彩”和其他精美的瓷器作为礼品,交流到各国,受各国人民喜爱,并逐渐成为外贸活动中的大宗货品。——摘编自段佳薇、杜开立《论唐、五代时期陶瓷手工业的成就及瓷器外销》材料三 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都来到这里,雕塑、音乐、舞蹈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此时的长安城与 3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联系,政府专设鸿胪寺、礼宾院管理外事,各国的使臣、学者、僧人、商人向这里汇聚,甚至迁居于此。——摘编自宁欣《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1)根据材料一,归纳“盛世局面”和“鼎盛时期”出现的共同原因。(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瓷器成为外贸商品的原因。(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安的地位。(2分)主题二 唐朝的民族关系政策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此后的唐朝皇帝沿用这一称号方式 和亲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会盟 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战争 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汗国;唐高宗灭西突厥汗国,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设立 机构 在西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册封 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皮逻阁为云南王【思维进阶】素养进阶·唯物史观唐朝政府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族拥戴。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成为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学考衔接·观点论述唐朝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上都有很大的建树。请结合下列史料,以“开明·开放·繁荣”为题,写一篇100-120字的短文。(要求:体现政策、具体史事、意义——包括人物的精神品质等。8分)①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②向西北行三百余里,此则葱岭北原,山谷积雪,春夏合冻,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摘编自《大唐西域记》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学考衔接·图示解读三彩釉陶载乐骆驼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的形象。这组乐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的却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演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整件作品造型新颖浪漫,制作工艺精湛,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三彩釉陶载乐骆驼形态逼真传神, 使人仿佛耳闻悠扬的乐曲。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彩釉陶载乐骆驼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4分)分类把脉中考1. (2024·山西中考)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如图),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这种规模宏大的仓窖,不仅数目繁多,而且库藏巨大,在全国运河地区普遍建立。这些仓窖遗址可用于研究隋朝( )A.国家统一的条件B.政治制度的创新C.商业发展的水平D.财政经济的状况2.[跨学科·地理](2024·临沂中考)如图所示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工程,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工程( )A.开凿于隋统一全国之前B.以长安为中心贯通南北C.使隋朝的统治日趋稳固D.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2024·宿迁中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九品中正制……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自由报考之惟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对材料中唐代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选官标准仅限于门第B.自由报考无任何限制C.有利于扩大选官范围D.这一制度是唐朝首创4.(2024·广东中考)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 ( )A.加强吏治整顿B.吸取隋亡的教训C.注重经济发展D.开创三省六部制5.[史料实证](2024·安徽中考)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 ( )A.科举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C.藩镇割据现象 D.重文轻武政策6.[五育·劳育](2024·南通中考改编) 图1和图2分别是三国时期和唐朝时期的生产工具。这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 )A.利用运河发展经济B.学习北方畜牧经验C.重视农田水利灌溉D.善于推广犁耕技术7.(2024·北京中考)唐都长安约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这反映出 ( )A.唐朝政治制度完备B.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D.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8.(2024·兰州中考)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马嵬行》中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这首咏史诗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9.[唯物史观](2024·苏州中考)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10.(2024·扬州中考)《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认为各民族没有什么不同,“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为此,他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派遣张骞出使西域C.开创科举取士制度D.实行开明民族政策11.(2024·乐山中考)唐朝时期,汉文在西域已成为一种盛行的语言文字。下图是新疆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长538厘米,宽27厘米,内容是当地12岁学童卜天寿抄写的《论语》《千字文》及创作的诗歌等。材料反映了 ( )A.中原地区政局稳定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C.西域商品经济发达D.海上贸易高度繁荣12.(2024·临沂中考)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742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下列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 )A.鉴真东渡日本时玄奘正在西行B.鉴真受到日本人的邀请和尊敬C.鉴真东渡时风平浪静顺利成功D.鉴真东渡期间发生了安史之乱13.(2024·天津中考)古代墓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 ( )A.唐蕃和亲 B.中外交往C.北人南迁 D.边界贸易14.[五育·美育](2024·山西中考)绘画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直观表现。赏析下面两幅绘画作品,从中可以得出二者在技艺上 ( )作者:顾恺之(东晋) 作品风格:线条优美活泼,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以形写神,用笔细劲连绵,富有个性。作者:吴道子(唐) 作品风格:吸收顾恺之的画风,注重线条,笔法简练;又改革传统线描法,融入晕染法的立体效果,颇有动感。A.生动描绘了宫廷女官的生活B.表现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C.细腻表现了开放的社会风气D.借鉴西方绘画的创作手法15.(2024·天津中考改编)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我们初步学会了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回答以下问题。(1)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有 。(填序号)(2分)①隋的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②隋朝开凿大运河③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④《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2)唐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 (1分)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请结合所学,从选官和用人方面归纳该政治清明局面出现的原因。(3分)(3)结合唐玄宗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其前期和后期的统治分别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归纳你从中得出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2分)大单元·整合课标核心素养归纳主题突破主题一 盛世唐朝唐朝地位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在世界上声望很高盛世局面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经济繁荣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国际性大都市长安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唐蕃和亲、设置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对外交往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天竺,与新罗、东罗马帝国、大食交往科技文化 雕版印刷术、天文、医学,唐诗、书法、绘画,雕塑敦煌莫高窟【思维进阶】学识进阶盛世唐朝出现的原因(1)借鉴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缓和社会矛盾。(2)发展生产,注重减轻人民负担。(3)社会局面相对安定,政治清明。(4)统治者知人善任,重用人才。(5)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以民族团结为主。(6)对外开放,互通有无,互相促进。(7)教育文化相对发达。学考衔接·史料实证唐朝前期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 随着唐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瓷器制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此时陶瓷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密切,外国使臣、学问僧、商人纷纷前来中国,唐政府也曾多次向外派遣使者回访,“唐三彩”和其他精美的瓷器作为礼品,交流到各国,受各国人民喜爱,并逐渐成为外贸活动中的大宗货品。——摘编自段佳薇、杜开立《论唐、五代时期陶瓷手工业的成就及瓷器外销》材料三 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都来到这里,雕塑、音乐、舞蹈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此时的长安城与 3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联系,政府专设鸿胪寺、礼宾院管理外事,各国的使臣、学者、僧人、商人向这里汇聚,甚至迁居于此。——摘编自宁欣《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1)根据材料一,归纳“盛世局面”和“鼎盛时期”出现的共同原因。(3分)答:统治者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瓷器成为外贸商品的原因。(3分)答:原因: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发达,制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安的地位。(2分)答:地位: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主题二 唐朝的民族关系政策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此后的唐朝皇帝沿用这一称号方式 和亲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会盟 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战争 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汗国;唐高宗灭西突厥汗国,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设立 机构 在西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册封 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皮逻阁为云南王【思维进阶】素养进阶·唯物史观唐朝政府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族拥戴。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成为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学考衔接·观点论述唐朝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上都有很大的建树。请结合下列史料,以“开明·开放·繁荣”为题,写一篇100-120字的短文。(要求:体现政策、具体史事、意义——包括人物的精神品质等。8分)①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②向西北行三百余里,此则葱岭北原,山谷积雪,春夏合冻,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摘编自《大唐西域记》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答:示例:开明·开放·繁荣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自己注重与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唐太宗时期还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和包容;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中外交往频繁,鉴真东渡日本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先进文化,促进了日本社会进步。玄奘西行天竺,带回来大量佛经,促进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学考衔接·图示解读三彩釉陶载乐骆驼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的形象。这组乐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的却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演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整件作品造型新颖浪漫,制作工艺精湛,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三彩釉陶载乐骆驼形态逼真传神, 使人仿佛耳闻悠扬的乐曲。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彩釉陶载乐骆驼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4分)答:艺术价值:这件陶俑制作工艺精湛,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是唐三彩的代表作之一。史料价值:这件陶俑表明唐代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反映了盛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也体现出了各民族间交往的空前盛况。分类把脉中考1. (2024·山西中考)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如图),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这种规模宏大的仓窖,不仅数目繁多,而且库藏巨大,在全国运河地区普遍建立。这些仓窖遗址可用于研究隋朝(D)A.国家统一的条件B.政治制度的创新C.商业发展的水平D.财政经济的状况2.[跨学科·地理](2024·临沂中考)如图所示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工程,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工程(D)A.开凿于隋统一全国之前B.以长安为中心贯通南北C.使隋朝的统治日趋稳固D.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2024·宿迁中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九品中正制……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自由报考之惟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对材料中唐代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C)A.选官标准仅限于门第B.自由报考无任何限制C.有利于扩大选官范围D.这一制度是唐朝首创4.(2024·广东中考)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 (B)A.加强吏治整顿B.吸取隋亡的教训C.注重经济发展D.开创三省六部制5.[史料实证](2024·安徽中考)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 (B)A.科举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C.藩镇割据现象 D.重文轻武政策6.[五育·劳育](2024·南通中考改编) 图1和图2分别是三国时期和唐朝时期的生产工具。这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C)A.利用运河发展经济B.学习北方畜牧经验C.重视农田水利灌溉D.善于推广犁耕技术7.(2024·北京中考)唐都长安约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这反映出 (D)A.唐朝政治制度完备B.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D.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8.(2024·兰州中考)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马嵬行》中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这首咏史诗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D)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9.[唯物史观](2024·苏州中考)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B)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10.(2024·扬州中考)《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认为各民族没有什么不同,“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为此,他 (D)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派遣张骞出使西域C.开创科举取士制度D.实行开明民族政策11.(2024·乐山中考)唐朝时期,汉文在西域已成为一种盛行的语言文字。下图是新疆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长538厘米,宽27厘米,内容是当地12岁学童卜天寿抄写的《论语》《千字文》及创作的诗歌等。材料反映了 (B)A.中原地区政局稳定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C.西域商品经济发达D.海上贸易高度繁荣12.(2024·临沂中考)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742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下列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B)A.鉴真东渡日本时玄奘正在西行B.鉴真受到日本人的邀请和尊敬C.鉴真东渡时风平浪静顺利成功D.鉴真东渡期间发生了安史之乱13.(2024·天津中考)古代墓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 (B)A.唐蕃和亲 B.中外交往C.北人南迁 D.边界贸易14.[五育·美育](2024·山西中考)绘画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直观表现。赏析下面两幅绘画作品,从中可以得出二者在技艺上 (B)作者:顾恺之(东晋) 作品风格:线条优美活泼,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以形写神,用笔细劲连绵,富有个性。作者:吴道子(唐) 作品风格:吸收顾恺之的画风,注重线条,笔法简练;又改革传统线描法,融入晕染法的立体效果,颇有动感。A.生动描绘了宫廷女官的生活B.表现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C.细腻表现了开放的社会风气D.借鉴西方绘画的创作手法15.(2024·天津中考改编)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我们初步学会了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回答以下问题。(1)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有①④。(填序号)(2分)①隋的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②隋朝开凿大运河③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④《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2)唐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 (1分)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请结合所学,从选官和用人方面归纳该政治清明局面出现的原因。(3分)答: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原因: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尤为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澄清吏治;善于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一些人认为唐玄宗是一位明君,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位昏君。历史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对于唐玄宗的评价很难用简单的标签来定义。(3)结合唐玄宗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其前期和后期的统治分别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归纳你从中得出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2分)答:影响: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后期:沉湎于享乐,怠理朝政,任人唯亲,朝政黑暗腐败,导致安史之乱。方法: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即时检测,请使用 “单元素养评估(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单元 大单元·整合 - 学生版.docx 第一单元 大单元·整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