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7张PPT)
CANPOINT
-专题五-
地表环境类
构建网络
content
03
考法3 自然环境整体性表
现与事项分析
04
考法4 自然带与自然环境
差异性
05
考法5 林线与雪线
06
考法6 地方性分异规律与
自然景观
01
考法1 植被与环境
02
考法2 土壤与环境
考法1
植被与环境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1. 植被的类型与特征辨别
类型 特征
热带雨林 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
常绿阔叶林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
落叶阔叶林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
针叶林 叶片呈针状
热带草原 以高大的草本植物为主,也有乔木和高大灌木分布
温带草原 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没有乔木,有低矮灌木分布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2.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3. 植被对环境的适应性
植被形态 对环境的适应性
根系发达 耐旱,耐贫瘠,抵抗强风
叶片厚,有蜡质层 反射阳光,减少蒸腾,抗旱
叶子细小 防蒸腾,防热量散失
茎粗壮 储水量大
倾斜 当地风力大
低矮簇状或匍匐在地面 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续表)
植被形态 对环境的适应性
花色鲜艳 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生长速度快 当地气候暖季短或雨季短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例1 [2024·浙江6月选考] 有机土在我国分布广泛,其有机质累积量超过分解量,有机质含量极高。下图为青藏高原有机土主要分布区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有机土的成土环境
特征是 (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1)图示有机土的成土环境
特征是 (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阅读
材料可知,有机土的形成需要有机质积累量超过分解量,有机质分解较慢的环境通常较为寒冷,且在长期积水或渍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因此其成土环境特征应为冷湿环境,故A正确;暖干环境将导致有机质分解速度较快,故B、C、D错误。
√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2)图示有机土分布区的主要植被是 ( )
A.稀树草原 B.沼泽草甸
C.山地针叶林 D.荒漠草原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
文材料可知,图示有机质分布
区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海拔较
高,气温较低,多草甸分布,针叶林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区域,故C错误;
√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2)图示有机土分布区的主要植被是 ( )
A.稀树草原 B.沼泽草甸
C.山地针叶林 D.荒漠草原
有机土形成环境需要长期积水或渍水,
图示区域海拔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多
冻土分布,地表水难以下渗,容易形成沼泽地,多沼泽草甸分布,B正确;
此处海拔偏高,气温较低,不利于生长树木,且稀树草原是热带草原气候典型的植被类型,A错误;
此处气候冷湿,不易出现荒漠草原,D错误。
√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例2 [2023·山东卷] 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1)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亚寒带针叶林多分布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适合分布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故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光照、水分和土壤。故选B。
√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2)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
[解析] 亚寒带针叶林多分布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A错误;
因气温较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物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
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C错误;
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
√
[2024·浙江宁波三校联盟一联] 生物长期适应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以年为周期的生长发育节律现象称为物候。气候变化影响植被物候。右图中Ⅰ、Ⅱ、Ⅲ、Ⅳ代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带的四个植被分区。完成1~2题。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1. Ⅲ区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草原,主要影响因素是 ( )
①纬度位置 ②阶梯位置 ③经度位置 ④海陆位置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Ⅲ区位于暖温带落
叶阔叶林区北部,纬度较高,热量带转为温带,
影响因素为纬度位置,①正确;
植被从森林到草原,是海陆位置引起的地区
水分差异导致的,④正确;
与阶梯位置、经度位置的关系不大,②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
2. 研究表明日均气温增大导致四个区域的植被返青期提前。这种现象变化最小的应是 ( )
A.Ⅰ植被区 B.Ⅱ植被区
C.Ⅲ植被区 D.Ⅳ植被区
√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解析] 日均气温增大导致四个区域的植被返青
期提前,返青是指幼苗移栽或者植被越冬后由
黄转绿的过程,发生在温带地区较多,亚热带地
区较少,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Ⅰ植被区为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区,变化最小。A正确,B、C、D错误。
考法2
土壤与环境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1. 土壤与环境的关系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2.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例3 [2024·浙江1月选考] 右图为我
国三大自然区3处采样点的土壤剖
面(0~80厘米)示意图。完成问题。
甲、乙、丙最可能分别位于 ( )
A.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南丘陵
B.东南丘陵、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
C.青藏高原、东南丘陵、内蒙古高原
D.东南丘陵、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解析] 读图可知,甲缺失腐殖质层、淋溶层和淀积层,应位于气候高寒、降水较少的青藏高原;
√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例3 [2024·浙江1月选考] 右图为我
国三大自然区3处采样点的土壤剖
面(0~80厘米)示意图。完成问题。
甲、乙、丙最可能分别位于 ( )
A.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南丘陵
B.东南丘陵、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
C.青藏高原、东南丘陵、内蒙古高原
D.东南丘陵、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乙腐殖质层最厚,土壤十分肥沃,应位于草类茂盛的内蒙古高原;
丙有较厚的淋溶层,应位于降水较多的东南丘陵。综上所述,A正确。
√
[2024·浙江嘉兴二模] 盐壳是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如图),是盐碱化的极端表现。研究表明,有盐壳的地方土壤温度偏低。据此完成3~4题。
3. 盐壳的形成是由于 ( )
①地下水埋藏浅 ②蒸发强烈
③地表径流多 ④植被茂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
3. 盐壳的形成是由于 ( )
①地下水埋藏浅 ②蒸发强烈
③地表径流多 ④植被茂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解析] 盐壳的形成是水盐运动向地表发展的表现,一般地下水埋藏浅、蒸发旺盛时,盐分随着水分蒸发向地表富集,①②对;
地表径流多,盐分会被水流带走,不能形成盐壳,③错;
植被茂盛,地表不能被直接照射,蒸发较小,水盐运动不明显,④错。A对,B、C、D错。
√
4. 有盐壳的地方土壤温度偏低,是因为 ( )
A.地面反射率高
B.大气逆辐射弱
C.地面辐射增强
D.太阳辐射减弱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解析] 盐壳是地表状况,不会引起大气和太阳的辐射的变化,B、D错;
地面辐射增强是地表温度上升的结果,与土壤温度偏低不符,C错;
相对于土壤,盐的反射率更高,可以更多地反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土壤温度偏低,A对。
√
考法3
自然环境整体性表现
与事象分析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1.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
(1)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整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
(2)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2. 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四大应用
分析问题 解题方法
分析区域自然 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即可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
解释区域内某 种地理现象的 形成原因 气候和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成因时应理清与其他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即可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分析问题 解题方法
分析区域环境的 变化过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分析区域间 的环境联系 从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区域间的因果联系,组织成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
(续表)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例4 [2023·浙江1月选考] 辽河口湿地生长着一种耐盐碱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翅碱蓬。翅碱蓬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下图为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1)辽河口潮滩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是 ( )
A.翅碱蓬—芦苇—光滩
B.翅碱蓬—光滩—芦苇
C.光滩—芦苇—翅碱蓬
D.光滩—翅碱蓬—芦苇
[解析] 本题组以辽河口翅碱蓬为切口,引导关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根据题意可知,在辽河口潮滩处,土壤盐碱化程度高,不适合生物生存,最初状态为光滩;翅碱蓬为耐盐碱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适应了当地的环境,从而着生;
√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1)辽河口潮滩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是 ( )
A.翅碱蓬—芦苇—光滩
B.翅碱蓬—光滩—芦苇
C.光滩—芦苇—翅碱蓬
D.光滩—翅碱蓬—芦苇
随着翅碱蓬的着生与改造,当地的水体和土壤盐度不断降低,从而出现芦苇等喜湿的禾木植物。本题也可以根据图例,得出从辽河入海口开始逐步分布有芦苇、翅碱蓬和光滩。故D正确。
√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2)针对辽河口翅碱蓬退化,较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是 ( )
A.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
B.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
C.调控辽河入海径流量
D.人工大面积种植翅碱蓬
[解析] 针对辽河口翅碱蓬退化的现象,可行性生态修复措施应该为调控辽河入海径流量,减缓入海口处咸水变淡的现象,故C正确;
√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2)针对辽河口翅碱蓬退化,较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是 ( )
A.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
B.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
C.调控辽河入海径流量
D.人工大面积种植翅碱蓬
因为潮滩上主要为泥沙堆积物,土质疏
松,地质不稳定,不适合建水库,故A错误;
如果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将导致更加严重的生态问题,故B错误;
因为当地水体不断淡化,不适合大面积种植翅碱蓬,故D错误。
√
白河属于黄河的一级支流,蜿蜒曲折,河湾迁移较频繁,基本无人为干扰。某科研团队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弯顶处为面积较大的砾石边滩,从西南到东北发育多种植被。图甲为科考队根据实地调查绘制的当地植被分布图,图乙为科考队绘制的河湾迁移速率与凹岸植被生物量的关系图。据此完成5~6题。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甲
乙
5. 对图示区域植被演化关系推测正确的是 ( )
①自西南向东北演替,灌木植被年龄大
②自东北向西南演替,湿生植被年龄小
③凹岸植被生物量大,边滩植被演化快
④凹岸植被生物量小,边滩植被演化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解析] 图中砾石边滩、植被均位于河流凸岸,凸
岸逐渐接受沉积,边滩地区最初适宜耐水植被发育, 随
着凸岸的沉积,新的砾石边滩发育,河道继续向西南方向发展,
甲
乙
√
5. 对图示区域植被演化关系推测正确的是 ( )
①自西南向东北演替,灌木植被年龄大
②自东北向西南演替,湿生植被年龄小
③凹岸植被生物量大,边滩植被演化快
④凹岸植被生物量小,边滩植被演化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原来的砾石边滩被泥沙淹埋,地势升高,地下水位
下降,不再适宜湿生植被生长,逐渐被草本植被取代;
随着凸岸继续向西南方向发展,土层加厚,土壤含水量越来越少,
甲
乙
√
5. 对图示区域植被演化关系推测正确的是 ( )
①自西南向东北演替,灌木植被年龄大
②自东北向西南演替,湿生植被年龄小
③凹岸植被生物量大,边滩植被演化快
④凹岸植被生物量小,边滩植被演化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更耐旱的灌木植被取代草本植被。故植被演替
顺序是湿生植被→草本植被→灌木植被,①对,②错。
甲
乙
√
5. 对图示区域植被演化关系推测正确的是 ( )
①自西南向东北演替,灌木植被年龄大
②自东北向西南演替,湿生植被年龄小
③凹岸植被生物量大,边滩植被演化快
④凹岸植被生物量小,边滩植被演化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读图乙可知,河湾迁移速率与凹岸植被生物量
呈负相关,凹岸植被生物量大,边滩植被演化慢;
凹岸植被生物量小,边滩植被演化快。③错,④对。
√
甲
乙
6. 推测科研团队研究估算该处河湾的迁移速率,可能采用的方法是 ( )
①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
②利用树木年轮估算
③河流凹岸的弯曲系数
④边滩沉积物的厚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解析] 估算河湾的迁移速率,需要知道时间和距
离,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可以快速估算凸岸
移动距离,并且影像上有时间记录,可测算速度;
甲
乙
√
6. 推测科研团队研究估算该处河湾的迁移速率,可能采用的方法是 ( )
①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
②利用树木年轮估算
③河流凹岸的弯曲系数
④边滩沉积物的厚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利用树木年轮可知时间,具体测距离,可测算速度;
而沉积物的厚度、凹岸弯曲系数受水量、岩性、
植被等多种因素影响,无法用来估算河湾迁移速率。
√
甲
乙
考法4
自然带与自然环境
差异性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1. 自然环境差异性的“三看”分析法
(1)时间差异——看变化
在同一地区,随着时间的差异,自然环境特点发生明显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往往是由“某一要素”的变化引起的,因此要分析出该要素是哪种要素。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2)水平空间差异——看区位
在不同的区域,要分析两个对比区域的区位差异,首先要分析地理位置的差异,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其次要分析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差异,如青藏高原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差异就是“高寒”和“干旱”的差异。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3)垂直空间差异——看海拔
垂直方向自然带的差异主要结合不同的海拔、水热组合特点的变化进行分析。
①根据垂直带谱中基带和山顶的海拔,确定山地所在位置。
②根据山地所在地理位置和自然带类型,确定不同海拔自然带分布差异的成因。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2. 运用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地理事物的差异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例5 [2024·浙江1月选考]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1)~(2)题。
(1)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面辐射减少 B.大气辐射减少 C.太阳辐射增加 D.地面吸收增加
√
[解析] 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导致土壤温度上升,D正确;
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土壤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多,大气辐射也增多,A、B错误;
太阳辐射量没有明显变化,C错误。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2)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 )
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 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
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 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
[解析] 随着热量条件改善,植被上限上升后,雪线海拔高度上升,A错误;
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到5185米,但该山峰海拔为6310米,因此上限植被不是高山草甸,海拔更高处还有高寒荒漠,自然带的数量并没有减少,B、C错误;
由于土壤温度有所升高,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后,森林带也向高海拔扩展,D正确。
√
[2024·浙江桐乡联考] 小王自驾行驶在某岛屿公路上,从该岛东部出发,穿越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历时五天到达该岛屿西部。小王出发地附近热带雨林茂密,终点附近为广袤的热带草原。据此完成7~8题。
7. 小王此次旅行所在的岛屿最可能是 ( )
A.马达加斯加岛 B.日本本州岛 C.大不列颠岛 D.斯里兰卡岛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解析] 由材料可知,小王此次旅行所在的岛屿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中部为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结合选项可知马达加斯加岛符合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和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的特点,A正确;
√
[2024·浙江桐乡联考] 小王自驾行驶在某岛屿公路上,从该岛东部出发,穿越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历时五天到达该岛屿西部。小王出发地附近热带雨林茂密,终点附近为广袤的热带草原。据此完成7~8题。
7. 小王此次旅行所在的岛屿最可能是 ( )
A.马达加斯加岛 B.日本本州岛 C.大不列颠岛 D.斯里兰卡岛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日本本州岛气候主要为季风气候,不符合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B错误;
大不列颠岛气候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不符合条件,C错误;
斯里兰卡岛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不符合条件,D错误。
√
8. 该岛屿东部自然带
的成因是 ( )
①西风来自海洋
②地形对水汽的抬升
③暖流增温增湿
④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解析] 该岛屿东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西部为热带草原带,说明该岛屿位于热带,不受西风的影响,①错误;
来自东部海洋的水汽被吹向该岛屿东部,岛屿中部为山地,山地地形对水汽进行抬升,降水量较大,加之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使得热带雨林气候形成,对应热带雨林带,②③正确;
该岛屿位于副热带,不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④错误。
√
考法5
林线与雪线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1. 雪线:永久积雪带的下界(年平均降雪量等于消融量),雪线以上气温常年在0℃以下。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2. 林线:森林分布的上界。其影响因素如下所述。
(1)气候与风力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2)地形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3)土壤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4)生物与其他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例6 [2021·天津卷] 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2021年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建设。林芝附近的山地有雪豹活动。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1)据右图判断,川藏铁路沿线 ( )
A.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
C.位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D.所有河流均注入印度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自然地理特征。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川藏铁路经过四川盆地、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地势起伏大,其沿线并不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A项错误;
√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1)据右图判断,川藏铁路沿线 ( )
A.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
C.位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D.所有河流均注入印度洋
川藏铁路沿线地势高差大,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故B项正确;
川藏铁路沿线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处,故C项错误;
川藏铁路东部有部分河流注入太平洋,故D项错误。
√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2)林芝附近的山地中,雪豹在迎风坡的活
动范围比背风坡小,这是因为迎风坡 ( )
A.雪线低、林线低 B.雪线高、林线高
C.雪线低、林线高 D.雪线高、林线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由材料可知,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林芝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林芝附近山地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故雪线较低,水热条件较好,所以林线较高,因此适合雪豹活动的范围比背风坡小。故A、B、D项错误,C项正确。
√
[2024·浙江嘉兴阶段练习] 比利牛斯山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最高峰3404米,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图)。其南坡属亚热带夏干型气候,年降水量在500~750毫米,植被为常绿硬叶林和灌木林,北坡年降水量在1500~2000毫米,植被有落叶阔叶林和针
叶林。近50年来,该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
雪线和林线却发生了明显变化。图中的
埃布罗河流经比利牛斯山脉南侧,多数支
流发源于比利牛斯山南坡,且水位季节变
化大,易发洪水。完成9~10题。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9. 决定比利牛斯山南、北两坡林线高低的因素分别是 ( )
A.热量、热量 B.热量、水分
C.水分、热量 D.水分、水分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比
利牛斯山脉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
气候的分界线,南坡属于地中海气候,基带
气温高,降水少,所以决定比利牛斯山南坡林线高低的因素是水分;
北坡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基带气温低,降水多,所以决定比利牛斯山北坡林线高低的因素是热量。综上所述,故选C。
√
10. 近50年来,比利牛斯山雪线和林线的变化是 ( )
A.南、北坡雪线和林线均下降
B.南、北坡雪线和林线均上升
C.北坡林线下降,雪线上升
D.南坡林线下降,雪线上升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解析] 结合题干和材料可知,近50年来,全
球气候变暖,热量条件变好,蒸发增强,但降水量变化不大,导致北坡林线、雪线上升,南坡林线下降,雪线上升。综上所述,故选D。
√
考法6
地方性分异规律与
自然景观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1. 地方性分异规律的表现
缺 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大陆上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缺失,是因为南半球同一纬度(56°S~65°S)的地方是海洋(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
改 变 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坡,形成荒漠带(影响因素是地形)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约 束 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块 状 本来应该是均一分布的地理事物,却呈现出块状或斑点状分布。例如:荒漠中呈现块状分布的绿洲,这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地方性因素影响所形成的
(续表)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2. 地带性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关系
(1)地方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异规律显得不很完整、不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地方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自然环境。地表各地的自然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具有地方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例7 [2023·浙江1月选考] 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完成(1)~(2)题。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1)该区域盐土地域分布呈现 (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
D.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盐土含盐量特征曲线的判断,先通过文字材料明晰“盐土”的含义,接下来在示意图中揭示含盐量变化规律,从文字到图像,考查新情境下图文转换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属于局部原因导致的不符合规律的现象,并非当地的地带性土壤,因此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
√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2)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的是 ( )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地盐土主要是因为位于山前缓斜平原地区。河床相沉积物处海拔较高,沉积颗粒大,水下渗量大,导致地下水位升高,至甲地后地势变平坦,排水不畅,再加上此区域位于我国内陆地区,
√
A.① B.② C.③ D.④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2)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的是 ( )
蒸发量大,导致盐分上行,并在地表附近积累,地表盐度较高;而随着深度的增加,离地下潜水位较近处,盐度降低。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4·浙江湖州等三地二模] 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空间分布图。完成11~12题。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11. 黄河三角洲从海洋向陆地
植被有序更替,反映了 ( )
A.垂直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黄河三角洲从潮间带到河漫滩的植被有序更替,受局地微尺度的地形、水分、盐度等影响,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C正确;
√
11. 黄河三角洲从海洋向陆地
植被有序更替,反映了 ( )
A.垂直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垂直分异规律出现在高大山体,黄河三角洲尺度小,没有体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A、B、D错误。
√
12. 决定黄河三角洲植被连
续带状分布格局的是 ( )
A.海陆间水体盐度变化
B.土壤含水率变化
C.海洋潮汐和河水动力
D.地貌形态的变化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解析] 读图可知,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空间分布由距海近的咸水湿地到咸淡水交互区湿地,再到淡水湿地,植被发生相应的变化,决定黄河三角洲植被连续带状分布格局的是海陆间水体盐度变化,A正确。
√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