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教学设计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2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教学设计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7.1.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素养目标
1.化学观念:通过生活经验、教材实验,认识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能通过实例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的关系。
2.科学思维:进一步建立物质及其变化的相关模型,能根据物质的类别和信息提示预测其性质,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理解溶解过程中伴有不同的热现象,并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过程中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溶解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学习,具有运用化学知识对生活及社会实际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的意识;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用潮湿的手触摸食盐时,感觉温度没有明显变化,但触摸洗衣粉时,会有温热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合作探究
探究点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提出问题 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
探究实验
【设计实验】取NaCl、NH4NO3、NaOH三种物质溶于水,观察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
【进行实验】①取3个烧杯,各注入100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②将NaCl、NH4NO3、NaOH分别取两药匙加入上述3个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完全溶解后,测量溶液的温度,将温度记入下表中。③用手小心触摸3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实验记录】
溶质 加入固体前水的温度/℃ 固体完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 溶解前后的温度变化/℃
NaCl 22 22 0
NH4NO3 22 19 -3
NaOH 22 33.8 11.8
【实验结论】氯化钠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
硝酸铵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说明溶解过程中吸收热量;
氢氧化钠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说明溶解过程中放出热量。
思考与交流 生石灰(CaO)遇水也会放热,与NaOH溶于水放热的实质相同吗?
(不同,CaO遇水放热是化学变化:CaO+H2O==Ca(OH)2——反应放热;而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是物理变化)
讨论 除了上述实验材料,你还知道哪些可以溶解放热、吸热、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溶质呢?
(溶解放热:浓硫酸等;溶解吸热:铵盐等;溶解既不吸热也不放热:蔗糖等)
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 利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测定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
实验目的 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可以测定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实验装置与方法 用量筒向3个同规格的锥形瓶中各加入100mL水,再分别加入10gNH NO 、10gNaCl、10gNaOH固体,开动磁力搅拌器,数据采集器将自动采集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实验结果 NaCl:温度基本保持不变。NaOH:温度显著升高。NH4NO3:温度明显降低。
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会导致溶液温度的不同变化,具体表现为吸热或放热现象。
【板书设计】
7.1 物质的溶解
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一、溶液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NaCl: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NaOH:温度显著升高。
NH4NO3:温度明显降低。
作业布置 请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联系生活中常见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体会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设计思路不够开阔;课堂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组织才能、调控机制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