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设计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设计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7.2.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素养目标
1.化学观念:通过教材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改变溶质、溶剂及温度可以实现溶液状态的转化。
2.科学思维:通过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现象,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使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渐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发展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保持对化学学习和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的方法;分析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提出问题:硝酸钾可以溶于水,但在一定温度下,它溶解的量是否有限度呢?
合作探究
探究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观察活动 【实验7-3】
目的: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实验操作及装置 现象 结论 是否饱和
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边加边搅拌 无固体剩余 溶质溶解的量未达到限度 不饱和溶液
再向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 搅有固体剩余 溶质溶解的量已达到限度 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提出问题 界定溶液是否饱和时,为什么要强调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观察活动 【实验7-4】
目的: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条件
操作 现象 结论 依据
将所得饱和溶液,连同其中剩余的固体颗粒,分一半,加水,搅拌 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消失 此时的溶液可能为不饱和溶液 加入水后,溶液中的溶剂增加,使得更多的硝酸钾能够溶解
把另一烧杯加热 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消失 原来的饱和溶液可能变为不饱和溶液 加热后,使得更多的硝酸钾能够溶解
冷却 冷却后有固体出现 此时的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
小结
从上述实验可以得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方法: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①要明确“一定温度” 和“一定量溶剂”。
例如:在实验7-4,把分开的一个烧杯加热,硝酸钾固体溶解,溶液可能有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②要明确“某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例如:在某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NaCl的饱和溶液,可能还能溶解KNO3。
思考与讨论
(1)除改变温度(一般是降温)和减少溶剂外,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加入溶质)
(2)把蔗糖分别配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前者需要的蔗糖质量一定比后者多。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不正确。只有同一温度且溶剂的量相同时,配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饱和溶液才需要更多的蔗糖。)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如下: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板书设计】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作业布置 请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生活引入,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设计思路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想
不足之处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可以通过现象分析得出,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总结回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