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同步教学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2.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利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的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必然性以及其影响的扩大化。【时空观念】知道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及发展过程中具体历史事件的时间。【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和历史图片等创设情景,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原因、条件和历史意义。【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认识到《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意义;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家国情怀】感悟马克思等人的伟大人格和优秀品质以及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发展不断求索的精神,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斗争精神的介绍,体会公社战士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发自强不息的民族情怀。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教学分析: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教学难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1.本课上承工业革命,下启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重大变动,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社会主义运动史的第一课,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科学性,所以本课教材处于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本课包括三个子目:“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思维,围绕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世界意义展开论述,介绍必要的历史知识,并加以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相关内容在初中时已经讲过,这里不必过多讲解史实。本课内容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内容较枯燥,应作为难点给学生讲清。3.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文字史料,以及教材的辅助栏目,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内容: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上图是马克思墓。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世。与燕妮合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请思考:为什么称马克思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他又是怎样来改变世界的?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毛主席指出:“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摘编自《毛泽东选集》材料二 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公开暴露了出来。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造成生产力的大破坏和社会的严重灾难。从此,这种社会痼疾便周期性发作。——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材料三 到1911年—1913年间,英国25岁以上人口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材料四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钱乘旦《英国通史》材料五 “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恩格斯材料六 马克思主义并非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人类知识的精华,再加上自己的解释与发挥,创造出来的。——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归纳为:1.经济根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但资本主义弊端逐渐显现。具体表现为:(1)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2)贫富分化严重,工人苦难深重;(3)工人阶级政治权利极其有限。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知识拓展: 早期的工人运动(1)目的:为了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维护自己的权益。(2)斗争方式:①捣毁机器到要求政治权利;②由自发到自觉,由经济到政治。自发:19世纪初,卢德运动自觉: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现:①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②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③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3)意义: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理论基础:批判吸收了19世纪人类思想的三大优秀成果(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核心素养: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材料一 “面对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正直的思想家、有识之士不得不重新开始思索人类的命运,寻找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弊病、解脱劳动大众苦难的新道路,从而产生了各种勾画未来社会图景的思潮、理论和学说…….”——解里轩《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材料二 他们同情工人阶级的处境,但不了解这个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们看到了阶级对立,但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他们拒绝……一切革命行动,想通过和平途径达到自己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提示:(1)积极:①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弊端;②对末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美好天才的设想;③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2)局限:①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根源(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②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真正动力(无产阶级的革命性);③寄希望于富人的道德情感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空想。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1.时间:1848年2月发表。2.内容:材料一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共产党宣言》材料二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宣言》材料三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共产党宣言》材料四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共产党宣言》归纳为:①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②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③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④宣告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⑤阐明了共产党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3.意义: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②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问题探究: 根据下列图表,分析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的原因及表现提示:(1)原因:①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②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真正动力。(2)表现:①马克思主义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五大社会形态的更替);②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③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二)丰富与发展1.革命实践:投入到1848年德国革命斗争,他们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2.理论探索:(1)《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1867年,马克思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历史纵横: 剩余价值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分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他指出,工人的工资在整个工业生产产生的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工人只要在每个工作日劳动很少一部分时间,就足以抵偿这点工资;在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工人都是在无偿地为资本家工作,他们创造的价值也全部为资本家所得。这就是资本家日益富裕的秘密。资本家从生产中获得的利润被称为“剩余价值”。马克思的这一理论被称为“剩余价值论”。(2)《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①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②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③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问题探究:结合习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概括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材料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第一国际”等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创立和发展,在不同时期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和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提示:1.理论上: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②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③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实践上:①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②在东欧和东南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③在亚洲和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④对中国: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开始和发展。3.组织上: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一)第一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1.概念:即国际工人协会,是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际上的领袖。1871年,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了巴黎公社运动,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组织也日渐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2.背景:(1)19世纪50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2)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工人运动再度高涨;(3)《共产党宣言》中,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3.成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4.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二)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1.背景:(1)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民族矛盾尖锐;(2)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阶级矛盾尖锐;(3)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统治,企图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直接)。2.概况:1871年3月18日,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3月28日,公社宣布成立。5月28日,被法国资产阶级和德国联合扼杀。3.革命措施:4.性质: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工人政权。注意:(1)巴黎公社不是一个全国性的政权,而是一个城市自治组织;(2)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一个民主的政权不是社会主义政权。5.意义:(1)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的学说)。(3)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问题思考: 巴黎公社提供了哪些经验和教训?(1)经验:①工人要获得解放,必须进行暴力革命;②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最主要的)。(2)教训:①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有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③必须建立广泛的工农联盟。问题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和特点。材料一 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法国整个资产阶级、所有的地主、工厂主都联合起来反对公社,他们层层包围了半个巴黎(另一半被德军包围)。——列宁材料二 但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当时法国的无产阶级还缺乏取得革命胜利的客观历史条件。19世纪70年代初的法国,尚处于资本主义的“青年时代”,小生产仍占绝对的优势,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程度。——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提示:(1)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②客观原因:资产阶级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内外联合镇压;③主观原因:法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2)特点:①爆发的偶然性:民族、阶级矛盾一时激化。②失败的必然性: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客观条件。③意义的深远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学说。④教训的深刻性:无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初试牛刀:1.(2024·安徽卷)20世纪80年代,法国七位史学家推出了《法国当代史:身份与变化,从1789年至今》。该著作共有七个专题:导言,法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法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1789年至1980年的法国农民,工人阶级的增长,法国国家、政权与民主,政党、政见与思潮。这可用以说明,当时法国史学家( )A.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宏大历史B.阐释历史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C.已摆脱冷战思维对史学的影响D.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撰写了法国通史【解析】 根据材料“导言,法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法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1789年至1980年的法国农民,工人阶级的增长,法国国家、政权与民主,政党、政见与思潮”,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法国史学家在阐释历史时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等马克思主义的概念,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以看成,当时法国史学家采用的是专题史的叙述方式,而不是编年体的形式,排除A项;从材料“法国国家、政权与民主,政党、政见与思潮”可以看成当时并未摆脱冷战思维的影响,排除C项;当时法国史学家写的是法国当代史,不是通史,排除D项。故选B项。2.(2024·山东卷)在某些意义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启蒙思想家的继承者,因为他们都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也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这是因为他们把关注的重心转向了( )A.经济规律B.理想社会C.社会正义D.阶级斗争【解析】 根据材料“因为他们都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也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可知,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仅认识到启蒙思想家所构建的理想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非理性非正义,而且还要进行改造,要构建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这是相比启蒙思想的激进之处,C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将重点转向经济规律,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就违背了经济规律,排除A项;启蒙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构建了理想社会,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重要性,没有强调阶级斗争,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山东卷)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这是因为二者都( )A.总结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B.推动了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C.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D.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解析】 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可知,《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界演化规律,而《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秘密,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竞争、斗争的重要性,即其共同点是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D项正确;《物种起源》揭示的是生物界演化规律,而非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排除A项;科学革命发生在16至17世纪之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文艺复兴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全国甲卷)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A. 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B.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C. 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D. 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解析】 根据题意该学者认为这个断裂是因为历史的连贯性被打断,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宣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新世界,颠覆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法则,A项正确;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水平的提高,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但是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巴黎公社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后,欧文(和谐公社)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已经进行了尝试,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与封建保守势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广东高考)马克思在论及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时说:“总委员会引以自豪的是,国际的巴黎各支部在这次巴黎的光辉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事实并不是像一些蠢才所想象的那样,仿佛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国际支部从一个中心接受命令。”由此可见,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作用在于A.组织发动B.直接指挥C.精神引领D.经济资助【解析】 据材料可知马克思并不认为巴黎公社运动是第一国际直接领导的结果,而是第一国际通过精神引领的作用,使各个国际支部时刻都能深受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的领导,C项正确;巴黎公社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的产物,其爆发具有偶然性,并非是经历了充分组织准备的结果,排除A项;“事实并不是像一些蠢才所想象的那样”说明马克思并不认为巴黎公社是第一国际对各个国际支部直接领导的结果,排除B项;巴黎公社运动具有“城市革命”的色彩,并未与其他国际共产组织取得直接联系,无法获得外界的经济资助,排除D项。故选C项。6.(2023·浙江卷1月)某西方史家这样评论:“从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成功成为工业社会中关注工人生计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以分析、批判和开展政治行动。马克思主义也是众多革命团体的政治思想体系。”下列各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注“工人生计”的有( )①发表《共产党宣言》 ②创建“新和谐公社”③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④改组“正义者同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剩余价值学说揭示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指导工人运动。①③④符合材料,C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建“新和谐公社”,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课堂总结:板书设计: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背景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诞生(二)丰富与发展(三)历史意义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一)第一国际(二)巴黎公社布置作业:材料 马克思(17岁)初中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论从史出)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对教材进行了合理整合。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实现了多元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片、文字、图表等各种史料,抛出问题,将课程层层推进。丰富的图片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具体性。但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对于《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学说等理论的内容理解性的引导和解读还不够。需要适当补充相关练习加深理解。《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1课 教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