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文本阅读专题01:突破翻译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文本阅读专题01:突破翻译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文本阅读专题01:突破翻译题
(原卷版)
知识导图:
关注点一:借助语境,提高翻译精准度
  文言文翻译时,学生需要有语境意识,而且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只有把要求翻译的句子放在原文中,联系前后内容,才能保证翻译得心应手,从而提高翻译的精准度。
一、借助语境,弄懂大意
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标准中,把握句子大意一般也有分值。所以在翻译句子时,要依靠语境帮助我们理解并翻译句子,进而获得句子大意分。这就需要“两读法”:
1.“代词入句”读法
精读句子,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谓语动词、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尤其要把作为采分点的关键实词、虚词代入句子中来确定其义项。
2.“代句入段”读法
将译句代入其所处段落中去读,看看该句在语意和语法上与上下文有无关联,有怎样的关联。如在语意上,该句与上下文构成怎样的叙事链、说理层次;在语法上,该句与上下文是否有对称关系等。
二、借助语境,推断义项
词语的义项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特别是对于熟悉的多义实词或比较陌生的实词,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在语境中推断,即要“代词入句,代句入段”,联系上下文准确判断其义项。因为只有在文言语境中,词义才是相对固定的。
1.分析语义语境,就是要判断语义领域,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何伤乎?”,语境强调弟子们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与“受伤”“伤害”不属于同一语义领域,所以“伤”应该理解为“妨碍”的意思。
2.分析语法语境,就是要进行语法分析,确定译句的主谓宾成分,以此确定词性活用情况以及省略成分。
3.分析关联语境,就是要全文搜索关联信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章信息破解重点、难点词语。突破疑难词,要全面利用内部语境及外部语境,一般要遵循由内而外的顺序,即先分析词句内部,再分析词句外部,寻找有关联的各方面的信息。当然,这个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思考时可以同时综合各种语境分析,不一定有先后内外之分。
4.特别关注对话语境。(1)了解说话者对话前后的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2)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尤其要注意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
三、借助语境,补足省略
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多种,在近年的高考中,省略句成为考查最多的特殊句式。可是,仍然有不少学生对此重视不够,在翻译中只是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导致译出的语句不通顺,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分数。翻译省略句需要具备以下两种意识:
1.强化联系语境的意识
要知道句子省略了哪些成分,必须联系前后语境,不仅要做好语法分析,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译句大多和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2.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
只要符合主谓宾的语法规范,符合前后语境,翻译时就可以适度增加一些成分,使句意更加顺畅。
文言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尤其是主语省略,几乎句句皆有,故要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在补充省略成分时,一定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宾语。
关注点二:字字落实,译准关键得分点
  翻译句子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点,重点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内容,根据分值,每句都会从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设置3~4个采分点。考生答题时要具有“采分点”意识,抓住关键字眼,从细节入手译准关键得分点。
一、译准关键实词
所谓关键实词,就是那些在句子中承担关键意义的,意义有别于现代汉语的或有多重义项的实词。它是翻译题中最重要的得分点。
1.古今异义词:区分古今。
命题者通常会选择那些最容易以今律古的实词来让考生翻译,考生要特别警惕,千万别先入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所以当在译句中看到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词时,通常要警惕这个词是不是古今异义词。如果是古今异义词,一般要拆开翻译;如果把它当成现代汉语词语解释,则一定要注意该词是否与其所处的语境相契合,如果它的词义与整个语境是相悖的,那么这个词很可能就是古今异义词。
2.多义实词:在语境中确定。
多义实词既是重要的得分点,也是翻译的难点。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把它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中理解。
3.活用实词:抓住规律,翻译到位。
不少考生翻译活用实词是凭直觉或本能。其实,词类活用规律性很强。如两个名词连用,前面一个往往活用;名词放在主谓之间一定活用为状语;名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名词,一般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要掌握住这些规律,把它变成自觉的行为。
4.偏义复词。
在特定语境中,词语的运用要符合句子的语境,因此,是不是偏义复词首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其次通过分析词语在语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加以判断。
5.疑难词。
首先要坚持语境推断,要在上下文乃至全篇中搜寻可以关联、互解的信息;其次,综合利用对称、邻字、字形等推断方法。
二、译准关键虚词
虚词虽不像实词那样重要,但在翻译方面起着连接语意、保证语气通畅的作用,所以,一些虚词也常常被定为得分点。
1.分清译与不译。
(1)可不译的虚词:句式标志词,如“之”“也”“者”“是”等;发语词,如“夫”“盖”“且夫”等;句末助词,如“也”“焉”等。
(2)必须译出的虚词:表范围的词,如“悉”“皆”“咸”“具”等;表程度的词,如“稍”“略”“愈”“益”等;表时间的词,如“既”“寻”“旋”“卒”等;表频率的词,如“数”“辄”“每”“亟”等;表语气的词,如“信”“固”“诚”“必”等。
2.译准高频虚词。
如“以”“因”“乃”“其”“之”等,尤其是“以”字。
3.分清易混虚词。
有些虚词义项,用法很复杂,容易在翻译中搞混,如“乃”的“才”“于是”的义项,“因”的“通过”“趁机”的义项等,可以用代入法区分,即把两个义项分别代入句中,揣摩哪一个更准确。
三、译准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种类很少,标志性强,只要稍加关注与训练,就可得分。考生一定不要忽视这个得分点。
辨识特殊句式的“4法”
1.抓标志。
如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乃”“皆”“非”等;被动句,标志有“为……所”“见”“于”等;倒装句,标志有介词结构、否定副词、“之”“是”等。
2.析结构。
有时,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省略句尤其要重视此法。如缺少主语、缺少宾语甚至缺少谓语的语句是常见的,翻译时就要补出省略的部分。如“以”作介词时,在不少情况下省略“之”,地名前往往省略“于”等,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发现。
3.一词诀。
判断特殊句式,只需要找到一个词——谓语动词。因为谓语动词是明确句子成分的突破口,只有找到谓语才能找到主语和宾语,进而找到定状补这些修饰成分。判断句,就是谓语为“是”的句子。被动句,动作的发出者和承受者位置互换,找不到谓语动词,怎么判断哪个是发出者,哪个是承受者?省略句,更是要先明确句子的主干成分,才能看出少了哪一种。倒装句、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都跟谓语有直接关系。定语后置跟宾语有关系,但是宾语要怎么判定?还是要找谓语。这便是特殊句式判断的“一词诀”。
4.重语感。
有些没有标志的特殊句式,我们可以边读原文边试着翻译一遍,如果感觉语意不顺,或者不合情理,就要特别留意。如果感觉主语不是施事者,就要考虑是不是被动句。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黜陟使,畿内道未有其人,太宗亲定,问于房玄龄等曰:“此道事最重,谁可充使?”右仆射李靖曰:“畿内事大,非魏征莫可。”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宫,亦非小,宁可遣魏征出使?朕每行不欲与其相离者,适为其见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乃即令李靖充使。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1)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因让之曰:“子常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愿闻其说。”蔡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此所谓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反者也。范蠡知之,超然避世,长为陶朱。今君相秦,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使天下皆畏秦。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进贤者授之,必长为应侯,世世称孤。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选自《战国策·秦策三》,有删改)
(1)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乃西入秦。(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进贤者授之,必长为应侯,世世称孤。(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2分)
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封微子于宋。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
晋公子重耳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强者为君。文公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于是诸侯皆从,天子乃尊。
(选自《越绝书·越绝吴内传第四》,有删改)
(1)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初,安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十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中国多故,戎狄每岁犯边,所在宿重兵,仰给县官,所费不赀,皆倚办于晏(刘晏)。
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天下户口十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24·杭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材料一:
圣人之辞,可为也;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以君子强学而力行。
〔疏〕“圣人之辞,可为也”者,谓可依放而得之;“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者,有其辞而无其德,人不信也。“君子强学而力行”者,《儒行》云:“夙夜强学以待问,力行以待取。”言圣人之所以能使人信者,不惟其辞,而惟其学与行。故求为圣人者,亦不惟务为圣人之辞,而当务为圣人之学与行也。《缁衣》云:“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中论·贵验》云:“孔子曰:‘欲人之信己也,则微言而笃行之。’”皆其义。
(节选自《法言义疏·修身》)
材料二:
客问于某曰:“张荆州之行,子将何以告之?”某应之曰:“吾将告之以讲学。”客笑曰:“若是哉,吾子之迂也! 荆州早岁发策大廷,天子亲擢为第一,盛名满天下,吾子顾以讲学告之,不亦迂乎!”
某曰:“子以吾所谓讲学者果何也耶?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矣。信如子言,荆州若挟是数者以居,则仆尚何道?惟荆州方且退然若诸生,曾无一毫见于颜面,此仆之所以叹息慕向,而讲学之说是以敢发也。
“盖天下之物众矣,纷沦 INCLUDEPICTURE "轇K.tif" INCLUDEPICTURE "\\\\共享机\\e\\01.2025二轮\\1.已制作\\CM\\课件 25版二轮语文 方正+图\\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陈敏\\1.课件\\24-25\\二轮总复习\\2025版二轮语文\\3.教师用书Word\\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陈敏\\1.课件\\24-25\\二轮总复习\\2025版二轮语文\\3.教师用书Word\\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轕K.tif" INCLUDEPICTURE "\\\\共享机\\e\\01.2025二轮\\1.已制作\\CM\\课件 25版二轮语文 方正+图\\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陈敏\\1.课件\\24-25\\二轮总复习\\2025版二轮语文\\3.教师用书Word\\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陈敏\\1.课件\\24-25\\二轮总复习\\2025版二轮语文\\3.教师用书Word\\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日更于前,可喜可怒,可慕可愕,所以荡耳目而动心志者,何可以数计?而吾以藐然之身当之知诱于外一失其所止则迁于物。夫人者,统役万物者也,而顾乃为物役,其可乎哉? 是以贵于讲学也。天下之事变亦不一矣。几微之形,节奏之会,毫发呼吸之间,得失利害,有霄壤之势。吾朝夕与之接,一有所滞塞,则昧几而失节。其发也不审,则其应也必盭①。一事之隳,万事之所由隳也,岂不可惧乎? 是以贵夫讲学也。夫惟讲学而明理,则执天下之物不固,而应天下之变不胶。吾于天下之物无所恶,而物无以累我,皆为吾役者也。
“然所谓讲学者,宁有它求哉? 致其知而已。知者,吾所固有也,本之六经以发其蕴,泛观千载以极其变,即事即物,身亲格之,超然会夫大宗,则德进业广,有其地矣。”
(节选自《送张荆州序》)
【注】 ①盭:同“戾”,乖违,错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而吾以则迁于物。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疏,指对古书的详细注解,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义不同。
B.微,小、少,“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意为“没有”,两处词义不同。
C.动,使动用法,“使……震动”,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
D.霄壤,指天地,比喻相去甚远,“霄壤之势”与成语“天壤之别”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要让人信服,不仅靠文辞,还要身体力行,材料一引用《儒行》《缁衣》等文章中的语句进一步强调了“行”的重要性。
B.材料二提出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天下事物“多”且“变”,学习的意义之一就是让人明白道理,应对变化,不拘泥于外物。
C.张荆州名满天下,为人正直谦逊,作者虽未曾与他谋面,却心生思慕之情,所以想趁送别之际向他表达对学习的看法。
D.以六经为本阐发意蕴,纵观历史探究变化,亲身追寻事物本源,南轩先生认为这样学习,能帮助学者提升品德,增长学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求为圣人者,亦不惟务为圣人之辞,而当务为圣人之学与行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则材料均涉及“学”的目的,而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文本阅读专题01:突破翻译题
(解析版)
知识导图:
关注点一:借助语境,提高翻译精准度
  文言文翻译时,学生需要有语境意识,而且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只有把要求翻译的句子放在原文中,联系前后内容,才能保证翻译得心应手,从而提高翻译的精准度。
一、借助语境,弄懂大意
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标准中,把握句子大意一般也有分值。所以在翻译句子时,要依靠语境帮助我们理解并翻译句子,进而获得句子大意分。这就需要“两读法”:
1.“代词入句”读法
精读句子,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谓语动词、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尤其要把作为采分点的关键实词、虚词代入句子中来确定其义项。
2.“代句入段”读法
将译句代入其所处段落中去读,看看该句在语意和语法上与上下文有无关联,有怎样的关联。如在语意上,该句与上下文构成怎样的叙事链、说理层次;在语法上,该句与上下文是否有对称关系等。
二、借助语境,推断义项
词语的义项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特别是对于熟悉的多义实词或比较陌生的实词,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在语境中推断,即要“代词入句,代句入段”,联系上下文准确判断其义项。因为只有在文言语境中,词义才是相对固定的。
1.分析语义语境,就是要判断语义领域,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何伤乎?”,语境强调弟子们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与“受伤”“伤害”不属于同一语义领域,所以“伤”应该理解为“妨碍”的意思。
2.分析语法语境,就是要进行语法分析,确定译句的主谓宾成分,以此确定词性活用情况以及省略成分。
3.分析关联语境,就是要全文搜索关联信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章信息破解重点、难点词语。突破疑难词,要全面利用内部语境及外部语境,一般要遵循由内而外的顺序,即先分析词句内部,再分析词句外部,寻找有关联的各方面的信息。当然,这个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思考时可以同时综合各种语境分析,不一定有先后内外之分。
4.特别关注对话语境。(1)了解说话者对话前后的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2)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尤其要注意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
三、借助语境,补足省略
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多种,在近年的高考中,省略句成为考查最多的特殊句式。可是,仍然有不少学生对此重视不够,在翻译中只是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导致译出的语句不通顺,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分数。翻译省略句需要具备以下两种意识:
1.强化联系语境的意识
要知道句子省略了哪些成分,必须联系前后语境,不仅要做好语法分析,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译句大多和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2.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
只要符合主谓宾的语法规范,符合前后语境,翻译时就可以适度增加一些成分,使句意更加顺畅。
文言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尤其是主语省略,几乎句句皆有,故要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在补充省略成分时,一定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宾语。
关注点二:字字落实,译准关键得分点
  翻译句子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点,重点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内容,根据分值,每句都会从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设置3~4个采分点。考生答题时要具有“采分点”意识,抓住关键字眼,从细节入手译准关键得分点。
一、译准关键实词
所谓关键实词,就是那些在句子中承担关键意义的,意义有别于现代汉语的或有多重义项的实词。它是翻译题中最重要的得分点。
1.古今异义词:区分古今。
命题者通常会选择那些最容易以今律古的实词来让考生翻译,考生要特别警惕,千万别先入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所以当在译句中看到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词时,通常要警惕这个词是不是古今异义词。如果是古今异义词,一般要拆开翻译;如果把它当成现代汉语词语解释,则一定要注意该词是否与其所处的语境相契合,如果它的词义与整个语境是相悖的,那么这个词很可能就是古今异义词。
2.多义实词:在语境中确定。
多义实词既是重要的得分点,也是翻译的难点。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把它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中理解。
3.活用实词:抓住规律,翻译到位。
不少考生翻译活用实词是凭直觉或本能。其实,词类活用规律性很强。如两个名词连用,前面一个往往活用;名词放在主谓之间一定活用为状语;名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名词,一般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要掌握住这些规律,把它变成自觉的行为。
4.偏义复词。
在特定语境中,词语的运用要符合句子的语境,因此,是不是偏义复词首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其次通过分析词语在语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加以判断。
5.疑难词。
首先要坚持语境推断,要在上下文乃至全篇中搜寻可以关联、互解的信息;其次,综合利用对称、邻字、字形等推断方法。
二、译准关键虚词
虚词虽不像实词那样重要,但在翻译方面起着连接语意、保证语气通畅的作用,所以,一些虚词也常常被定为得分点。
1.分清译与不译。
(1)可不译的虚词:句式标志词,如“之”“也”“者”“是”等;发语词,如“夫”“盖”“且夫”等;句末助词,如“也”“焉”等。
(2)必须译出的虚词:表范围的词,如“悉”“皆”“咸”“具”等;表程度的词,如“稍”“略”“愈”“益”等;表时间的词,如“既”“寻”“旋”“卒”等;表频率的词,如“数”“辄”“每”“亟”等;表语气的词,如“信”“固”“诚”“必”等。
2.译准高频虚词。
如“以”“因”“乃”“其”“之”等,尤其是“以”字。
3.分清易混虚词。
有些虚词义项,用法很复杂,容易在翻译中搞混,如“乃”的“才”“于是”的义项,“因”的“通过”“趁机”的义项等,可以用代入法区分,即把两个义项分别代入句中,揣摩哪一个更准确。
三、译准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种类很少,标志性强,只要稍加关注与训练,就可得分。考生一定不要忽视这个得分点。
辨识特殊句式的“4法”
1.抓标志。
如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乃”“皆”“非”等;被动句,标志有“为……所”“见”“于”等;倒装句,标志有介词结构、否定副词、“之”“是”等。
2.析结构。
有时,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省略句尤其要重视此法。如缺少主语、缺少宾语甚至缺少谓语的语句是常见的,翻译时就要补出省略的部分。如“以”作介词时,在不少情况下省略“之”,地名前往往省略“于”等,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发现。
3.一词诀。
判断特殊句式,只需要找到一个词——谓语动词。因为谓语动词是明确句子成分的突破口,只有找到谓语才能找到主语和宾语,进而找到定状补这些修饰成分。判断句,就是谓语为“是”的句子。被动句,动作的发出者和承受者位置互换,找不到谓语动词,怎么判断哪个是发出者,哪个是承受者?省略句,更是要先明确句子的主干成分,才能看出少了哪一种。倒装句、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都跟谓语有直接关系。定语后置跟宾语有关系,但是宾语要怎么判定?还是要找谓语。这便是特殊句式判断的“一词诀”。
4.重语感。
有些没有标志的特殊句式,我们可以边读原文边试着翻译一遍,如果感觉语意不顺,或者不合情理,就要特别留意。如果感觉主语不是施事者,就要考虑是不是被动句。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黜陟使,畿内道未有其人,太宗亲定,问于房玄龄等曰:“此道事最重,谁可充使?”右仆射李靖曰:“畿内事大,非魏征莫可。”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宫,亦非小,宁可遣魏征出使?朕每行不欲与其相离者,适为其见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乃即令李靖充使。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1)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正”,匡正;“不”,同“否”;“何因”,宾语前置。(2)“忧危”,忧患危难;“任贤”,选举贤才;“受谏”,接受谏言。
[答案] (1)你们能够匡正我的错误吗?为什么就说出这样的话来,太没有道理了。
(2)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的时候,能够选举贤才接受谏言。
【参考译文】
贞观八年(634),唐太宗准备派遣各道黜陟使,畿内道这个地方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唐太宗亲自确定,询问房玄龄等大臣说:“这个地方的事务最为重要,谁可以担当这个重任?”右仆射李靖说:“畿内道的事务重大,非魏征不可。”唐太宗神情严肃地说:“我如今要到九成宫去,这也不是小事,怎么可以派遣魏征出使?我每次出行都不想与他分开,实在是因为他能够看到我的是非得失。你们能够匡正我的错误吗?为什么就说出这样的话来,太没有道理了。”于是命令李靖担任畿内道黜陟使。
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问身边的侍臣:“守江山是难还是易?”侍中魏征回答说:“很难。”唐太宗说:“选拔任用贤才,接受谏言,就行了,有什么难的?”魏征说:“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的时候,能够选举贤才接受谏言。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一定会懈怠政务,使直言进谏的人变得谨慎恐惧,这样日复一日,就会使国家灭亡。正因为如此,古代圣人才要居安思危。国家太平无事却要国君心怀忧惧,难道不难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因让之曰:“子常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愿闻其说。”蔡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此所谓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反者也。范蠡知之,超然避世,长为陶朱。今君相秦,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使天下皆畏秦。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进贤者授之,必长为应侯,世世称孤。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选自《战国策·秦策三》,有删改)
(1)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乃西入秦。(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进贤者授之,必长为应侯,世世称孤。(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见……于”,被动句;“涂”,同“途”,道路;“遇夺釜鬲于涂”,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以”,介词,在……时候;“进”,举荐、推荐;“必”,一定;“孤”,代指王侯。
[答案] (1)蔡泽被赵国驱逐,于是动身去韩国和魏国,在路上锅鼎等炊具被人抢了,于是向西进入秦国。
(2)您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归还相印,举荐贤能的人,把相印交给他,(这样)您一定会长久地做应侯,世世代代称王侯(享荣华富贵)。
【参考译文】
蔡泽被赵国驱逐,于是动身去韩国和魏国,在路上锅鼎等炊具被人抢了,于是向西进入秦国。他打算拜见秦昭王,先让人公开宣扬(一些话)来激怒应侯。应侯听说了,派人召来蔡泽。蔡泽到了应侯那里,只对应侯拱手作揖,应侯本来心情就不爽,这时看到蔡泽这样倨傲,于是责问蔡泽:“先生您常常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的相国,可有这样的事吗?”蔡泽回答说:“是这样的。”应侯说:“那么让我听听您的高见。”蔡泽说:“像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这三个人都是成就了功业,而不放弃官位,以致招来杀身之祸。这就是所谓‘能伸不能屈,能进不能退’的人了。范蠡知道这个道理,以超然的态度功成身退,长久地做了(经商致富的)陶朱公。现在您做秦国的相国,坐在朝堂上操控诸侯,恩惠施及三川,使天下都惧怕秦国。您的功劳达到顶峰了,如果这样还不隐退,那么您就是商鞅、吴起、文种的下场了。您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归还相印,举荐贤能的人,把相印交给他,(这样)您一定会长久地做应侯,世世代代称王侯(享荣华富贵)。这与因灾祸而死比起来,哪个更好呢?”应侯说:“说得好。”于是请他就座,把他当作上等宾客(用对待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他)。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2分)
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封微子于宋。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
晋公子重耳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强者为君。文公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于是诸侯皆从,天子乃尊。
(选自《越绝书·越绝吴内传第四》,有删改)
(1)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贼”,杀害;“囚”,囚禁;“去”,离开。(2)“傅相”,辅佐;“臣事”,以臣子的礼节侍奉;“臣”,名词作状语。(3)“反”,同“返”,返回;“明法”,修明法令。
[答案] (1)(诸侯退军)两年后,纣王杀害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微子(也)离开了纣王。
(2)周武王封弟弟姬旦为周公,让他辅佐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纪还小,周公以臣子的礼节侍奉成王。
(3)惠公死三个月后重耳返回晋国主持国政,他尊重贤臣,修明法令,统率诸侯去朝见周天子。
【参考译文】
周文王死后的第九年,天下八百个诸侯都很快在孟津会合,想要跟从武王一起去讨伐纣王。当时,比干、箕子、微子还在商朝为臣,武王十分尊敬他们,不敢贸然讨伐商朝,便让诸侯军队退回。(诸侯退军)两年后,纣王杀害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微子(也)离开了纣王。周武王看到纣王身边的贤臣死的死,走的走,于是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商纣王,把他杀了。周武王还未来得及下车,就先率领诸侯们去为比干建立坟墓,打开粮仓,赈济天下饥民,把宋地分封给微子。周武王封弟弟姬旦为周公,让他辅佐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纪还小,周公以臣子的礼节侍奉成王。
晋公子重耳的时候,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之间凭武力相互攻伐,实力强大的称霸天下。公子重耳遭晋国内乱,无法立足,逃奔到翟国。惠公死三个月后重耳返回晋国主持国政,他尊重贤臣,修明法令,统率诸侯去朝见周天子。于是诸侯都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初,安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十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中国多故,戎狄每岁犯边,所在宿重兵,仰给县官,所费不赀,皆倚办于晏(刘晏)。
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天下户口十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亡”,死亡(或逃亡);“为……所”,被动句;“贡赋”,贡品和赋税;“耗竭”,耗尽。(2)“但”,只;“置”,设置;“鬻”,卖;最后一个“之”,到。
[答案] (1)天下各户人口,十分之八九死亡(或逃亡),州县大多被藩镇占据,贡品和赋税不上交朝廷,国家府库财物耗尽。
(2)所以只在产盐的地区中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盐转售给盐商,随便他们卖到哪里。
【参考译文】
起初,安史之乱,几年之内,天下各户人口,十分之八九死亡(或逃亡),州县大多被藩镇占据,贡品和赋税不上交朝廷,国家府库财物耗尽,中原灾乱不断,戎狄每年侵犯边境,边境所驻的军队,粮饷全仰赖朝廷,所花费的财物不可计量,都靠刘晏筹办。
刘晏采用食盐由政府专营的方法,充分供应军队官府的费用。刘晏认为官员越多,人民受到的烦扰就越多,所以只在产盐的地区中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盐转售给盐商,随便他们卖到哪里,其他不产盐的州县中,就不再设盐官。江岭一带距产盐地区路程遥远的地方,便将官盐转运过去贮存起来。有时商贩垄断市场,抬高盐价,官盐就减价卖出,称常平盐,官府有利润而民间也不缺盐。
五、(2024·杭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材料一:
圣人之辞,可为也;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以君子强学而力行。
〔疏〕“圣人之辞,可为也”者,谓可依放而得之;“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者,有其辞而无其德,人不信也。“君子强学而力行”者,《儒行》云:“夙夜强学以待问,力行以待取。”言圣人之所以能使人信者,不惟其辞,而惟其学与行。故求为圣人者,亦不惟务为圣人之辞,而当务为圣人之学与行也。《缁衣》云:“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中论·贵验》云:“孔子曰:‘欲人之信己也,则微言而笃行之。’”皆其义。
(节选自《法言义疏·修身》)
材料二:
客问于某曰:“张荆州之行,子将何以告之?”某应之曰:“吾将告之以讲学。”客笑曰:“若是哉,吾子之迂也! 荆州早岁发策大廷,天子亲擢为第一,盛名满天下,吾子顾以讲学告之,不亦迂乎!”
某曰:“子以吾所谓讲学者果何也耶?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矣。信如子言,荆州若挟是数者以居,则仆尚何道?惟荆州方且退然若诸生,曾无一毫见于颜面,此仆之所以叹息慕向,而讲学之说是以敢发也。
“盖天下之物众矣,纷沦 INCLUDEPICTURE "轇K.tif" INCLUDEPICTURE "\\\\共享机\\e\\01.2025二轮\\1.已制作\\CM\\课件 25版二轮语文 方正+图\\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陈敏\\1.课件\\24-25\\二轮总复习\\2025版二轮语文\\3.教师用书Word\\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陈敏\\1.课件\\24-25\\二轮总复习\\2025版二轮语文\\3.教师用书Word\\轇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轕K.tif" INCLUDEPICTURE "\\\\共享机\\e\\01.2025二轮\\1.已制作\\CM\\课件 25版二轮语文 方正+图\\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原稿\\二轮语文\\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陈敏\\1.课件\\24-25\\二轮总复习\\2025版二轮语文\\3.教师用书Word\\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陈敏\\1.课件\\24-25\\二轮总复习\\2025版二轮语文\\3.教师用书Word\\轕K.tif" \* MERGEFORMATINET ,日更于前,可喜可怒,可慕可愕,所以荡耳目而动心志者,何可以数计?而吾以藐然之身当之知诱于外一失其所止则迁于物。夫人者,统役万物者也,而顾乃为物役,其可乎哉? 是以贵于讲学也。天下之事变亦不一矣。几微之形,节奏之会,毫发呼吸之间,得失利害,有霄壤之势。吾朝夕与之接,一有所滞塞,则昧几而失节。其发也不审,则其应也必盭①。一事之隳,万事之所由隳也,岂不可惧乎? 是以贵夫讲学也。夫惟讲学而明理,则执天下之物不固,而应天下之变不胶。吾于天下之物无所恶,而物无以累我,皆为吾役者也。
“然所谓讲学者,宁有它求哉? 致其知而已。知者,吾所固有也,本之六经以发其蕴,泛观千载以极其变,即事即物,身亲格之,超然会夫大宗,则德进业广,有其地矣。”
(节选自《送张荆州序》)
【注】 ①盭:同“戾”,乖违,错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而吾以则迁于物。
[解析] 句意:而我凭借渺小的力量面对世界,知道外部世界有诱惑,如果有失误的地方,往往是被外物影响。“以藐然之身”作“当”的状语,不能断开;“当之”是动宾结构,C处断句;“知诱于外”是动宾结构,其中“诱于外”是状语后置句作宾语,E处断句;“一失其所止”是假设情况,“则迁于物”是其结果,中间断开,且“则”一般用于下句句首,H处断句。
[答案] CEH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疏,指对古书的详细注解,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义不同。
B.微,小、少,“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意为“没有”,两处词义不同。
C.动,使动用法,“使……震动”,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
D.霄壤,指天地,比喻相去甚远,“霄壤之势”与成语“天壤之别”意义相同。
C [A项,正确。对古书的详细注解/奏章的一种。B项,正确。句意:就应当少说而切实履行。/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帮助,我不会到这个地步。C项,错误。文中的“动”是使动用法;“退秦师”的“退”也是使用动法。句意:使人耳目震荡精神震动的事物哪里数的清呢?/烛之武使秦国军队撤退。D项,正确。相去悬殊,比喻相差很远。/指高天和平地的区别,极言差别之大。故选C。]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要让人信服,不仅靠文辞,还要身体力行,材料一引用《儒行》《缁衣》等文章中的语句进一步强调了“行”的重要性。
B.材料二提出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天下事物“多”且“变”,学习的意义之一就是让人明白道理,应对变化,不拘泥于外物。
C.张荆州名满天下,为人正直谦逊,作者虽未曾与他谋面,却心生思慕之情,所以想趁送别之际向他表达对学习的看法。
D.以六经为本阐发意蕴,纵观历史探究变化,亲身追寻事物本源,南轩先生认为这样学习,能帮助学者提升品德,增长学问。
C [C项,“作者虽未曾与他谋面,却心生思慕之情”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张荆州将要离开这里了,“吾将告之以讲学”,并未谈到之前二人是否见过面。并且作者产生思慕之情是因为“荆州方且退然若诸生”,即正直谦逊,并不包括名满天下的原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求为圣人者,亦不惟务为圣人之辞,而当务为圣人之学与行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天下之患,莫大于自足,自足则画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惟”,只;“务”,致力于,追求;“者……也”,判断句。(2)“患”,担心的事情;“莫大于自足”,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莫于自足大”;“画”,停止。
[答案] (1)所以想要成为圣人那样的人,并不只是追求学习圣人的文辞,而应该追求学习圣人求学与实践的品性。
(2)天下最令人担心的事情,没有比自我满足还大的,自我满足就会停止学习。
5.两则材料均涉及“学”的目的,而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 由“圣人之辞……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以君子强学而力行”“言圣人之所以能使人信者,不惟其辞,而惟其学与行”“欲人之信己也,则微言而笃行之”可知,材料一侧重于君子的示范引领作用,“学”和“行”的目的是“使人信”;由“夫人者,统役万物者也,而顾乃为物役,其可乎哉? 是以贵于讲学也”“知者,吾所固有也,本之六经以发其蕴,泛观千载以极其变,即事即物,身亲格之,超然会夫大宗,则德进业广,有其地矣”可知,材料二侧重于自身修养,通过“学”使自己“不为物役”,而且能够“德进业广”。
[答案] 材料一侧重于君子的示范引领作用,“学”和“行”的目的是“使人信”;材料二侧重于自身修养,通过“学”使自己“不为物役”,而且能够“德进业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圣人的文辞,可以学习;想要使人信服,不仅仅只靠学习。因此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
【注解】“圣人之辞,可为也”,是说可以依靠学习而得到文辞;“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说光有文辞而没有德行,人们不会信服他。“君子强学而力行”,《儒行》中说:“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努力去行动来等待被采用。”是说圣人之所以让人信服,不光是靠文辞,而更要依靠他的学习和行动。所以想要成为圣人那样的人,并不只是追求学习圣人的文辞,而应该追求学习圣人求学与实践的品性。《缁衣》上说:“君子讲究少说话而多做事,以此来成就他的信誉。”《中论·贵验》中说:“孔子说:‘想让别人信任自己,就应当少说而切实履行。’”都是这个意思。
材料二:
有客人问我:“张荆州要离开了,您有什么要对他说的吗?”我回答说:“我将和他谈谈学习的事情。”客人笑着说:“若是这样,您就迂腐了!张荆州早年在朝廷上对策,天子亲自提拔为第一名,盛名布满天下。您却要和他谈学习,不是很迂腐吗?”
我说:“您认为我所说的学习到底是什么呢?天下最令人担心的事情,没有比自我满足还大的,自我满足就会停止学习。确实如您所说,张荆州如果凭借这几点自居,那我还说什么呢?只是因为张荆州为人正直端方而且谦虚就像个在太学学习的生员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骄傲表现在脸上,这是让我感叹仰慕的,所以敢表达对学习的看法。
“天下的事物繁多,杂乱,纵横交错,每天都有变化,有让人高兴的,有让人气愤的,有让人羡慕的,有让人惊奇的,使人耳目震荡精神震动的事物哪里数得清呢?而我凭借渺小的力量面对世界,知道外部世界有诱惑,如果有失误的地方,往往是被外物影响。人类是统治万物的,却反被外物役使,怎么能这样呢?因此学习很重要。天下的事物变化也不一样。哪怕很微小的形状,细微的节奏,细微的呼吸之间,得失利害也会有天壤之别。我朝夕和它们接触,一有所停滞堵塞,就会不明征兆失去准则。那样观察就会不仔细,反应也一定荒谬。一件事毁掉的原因是这样,一万件事毁掉的原因也是这样,这不是很可怕吗?因此学习很重要。只有学习研究才能明白道理,这样掌握天下的事物就会不固执,应对天下的变化就会不拘泥。我对天下的事物没有什么厌恶的,所以天下的事物没有什么会拖累到我,都能被我役使。
“然而所说的学习,难道还有其他的追求吗?使自己获得知识罢了。知识本来就是我追求的,以六经为本阐发它们的意蕴,纵观千年来探讨它们的变化,对事对物,要亲自探究,高超出众汇聚到事物的本源,这样品德就会提升学业有所广进,有这样的好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