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下10阿长与《山海经》》知识清单重点字词憎恶(zēng wù):憎恨;厌恶。烦琐(fán suǒ):繁杂琐碎。土匪(tǔ fěi):在地方上抢劫财物,为非作歹的武装匪徒。胸脯(xiōng pú):指胸部。疮疤(chuāng bā):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也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哀悼(āi dào):悲痛地悼念(死者)。霹雳(pī lì):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也叫落雷。粗拙(cū zhuō):粗疏拙劣,不精美。守寡(shǒu guǎ):妇女死了丈夫后,不再结婚。惶急(huáng jí):恐惧,慌张。诘问(jié wèn):追问,责问。掳(lǔ):俘获,抓获。渴慕(kě mù):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絮说(xù shuō):絮絮叨叨地说。孤孀(gū shuāng):寡妇。疏懒(shū lǎn):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倘使(tǎng shǐ):假如,如果。惧惮(jù dàn):害怕,畏难,畏惧。震悚(zhèn 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成语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念念不忘:牢记在心,时刻不忘。情有可原:根据实情,有可以原谅的地方。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难理解字词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顺顺流流:即“顺顺溜溜”,顺当。辟头:开头。长毛:太平天国的军队恢复留发的传统,用以对抗清朝剃发留辫的律令,所以当时被称为“长毛”。文章内容梳理1. 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内容第一部分(1 - 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的社会地位卑微。第二部分(3 - 18):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为“欲扬先抑”中的“抑”。第三部分(19 - 29):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及对“我”的影响,为“欲扬先抑”中的“扬”。第四部分(30 - 31):补叙阿长悲苦的身世,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2. 文中写了有关阿长的哪些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长妈妈的名称来历|略写||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略写||睡觉摆“大”字|详写||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详写||讲“长毛”的故事|详写||谋害“我”的隐鼠|略写||给“我”买《山海经》|详写|人物形象分析1. 从文中找出描写阿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句子,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语言描写:“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分析:语言朴实,连书名都记错,却真诚满足孩子的愿望,体现她善良、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动作描写:“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分析:动作急切,表现她对“我”的关爱和重视 ,以及完成心愿后的急切分享。神态描写:“她极其郑重地说”分析:说明阿长的态度极其认真严肃,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要,表现了她对美好祝愿的笃信,体现其质朴的特点。2.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最初:不大佩服,因为她有许多令“我”讨厌的毛病,如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等。接着:不耐烦,对于她那些麻烦的规矩和礼节,如元旦的古怪仪式等感到厌烦。然后:产生空前敬意,听她讲“长毛”的故事,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 ,但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敬意消失。最后:产生新的敬意,她给“我”买来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充满感激和怀念。重点句子理解1.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听到阿长买来《山海经》时内心的震惊比作遇到霹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当时极度震惊、激动的心情 ,也体现出这件事对“我”的影响之大。2.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3.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它承载着阿长对“我”的关爱,所以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写法探究1. 本文先写阿长令人讨厌的种种行为,如“切切察察”、睡相不好、规矩繁琐等,这是“抑”;再写她为“我”买来《山海经》,令“我”产生新的敬意,这是“扬”。作用:使文章情节起伏,形成波澜,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阿长的善良、热心,以及“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 这些事件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在一起。好处:使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阿长情感的发展变化过程 ,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