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新义务教务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 七年级 第二学期 人美版 第二单元《山水抒怀》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二个单元,主题为“山水抒怀”,分为“观照自然”“林泉之心”和“山水新声”三课。内容围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自然山水,培养对自然的感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学生将通过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理解山水画中的意境与情感表达,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每一课都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山水之美,学会用画笔抒发内心的情感。大 观 念 在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章法与布局、画山石的笔墨技法,了解古代画家在创作时不只画出一时一景,还要画出所思和所想,从而对中国画产生较深刻的理解,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与媒介,让千年山水精神发出时代新声。素养目标 1. 审美感知:能了解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布局与笔墨特点;能运用美术语言以及分析、比较等方法欣赏、评述山水画作品;能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领略不同山水画画家的艺 术风格,感悟山水画的意蕴和文化内涵; 2. 艺术表现:能掌握至少三种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山石皴法; 能了解山水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以及山水精神的创新表达。 3. 创意实践:能创作有意境的山水画小品;能使用现代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出富有中国山水画意蕴的立体美术作品。 4. 文化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山水精神”和“山水新声”的理解。能理解山水画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山水画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欣赏不同地域的山水画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理解山水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教材分析: 第一课“观照自然”:学习经典山水画的构图与布局,运用皴法等技法表现山川。要求学生具备中国画基础、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第二课“林泉之心”:学习在山水画中表达个人情感,根据审美追求描绘自然,展现内心世界。需要学生对自然有深刻感受,能表现人与自然和谐。 第三课“山水新声”:从新视角探索中国山水画创新,了解当代艺术家如何用新材料、媒介表达传统山水画精神,感受当代艺术与传统碰撞。要求学生理解作品文化内涵及材料媒介特性。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形成阶段,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接触较少,但好奇心强,乐于尝试和探索。他们对于自然美的感知有一定的基础,但如何将这种感知转化为艺术表达,还需要系统的指导和实践。此外,学生对新材料、新媒介的使用充满兴趣,这有助于他们在传统山水画的学习中融入创新元素,表达出“山水新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践和创作,逐步深入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和技法特点。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山石皴法以及如何在作品中表达个人情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将自然观察转化为艺术表达,同时在传统山水画的学习中融入创新元素,表达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山水新声”。教具准备:教师需准备中国山水画作品图片、山水画技法演示视频、山水画教学挂图、笔墨纸砚等绘画工具,以及现代绘画材料和媒介,如丙烯颜料、水彩、画板等,以满足学生探索不同材料和媒介的需求。单元情境创设“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古代的画家很早就发现艺术创作其实是对自然的观照与转化的过程。 他们将独特的文人气质与山水画相融,在笔墨间流露出内心感悟。他们从对山川地貌的观察中创造出山水画技法,以游目骋怀之姿走进自然,又走回自己内心。 课前互动游戏:看中国山水画,猜古诗词 采用古诗词大挑战的方式,考验同学们看图猜诗词,能猜出几首?通过游戏,学生们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初步领略到山水画所蕴含的深远意境和丰富情感,为接下来的单元学习做好铺垫。第三课时《山水新声》一、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以苏州博物馆主庭院山水景观为线,通过欣赏《鹊华秋色图》《背后故事:鹊华秋色图》等作品,领会山水画的元素、意境与现代艺术创作理念的创新结合,感受传统山水画精神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延续与新生。 2. 艺术表现:掌握将山水画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的方法,尝试运用现代材料和媒介,创作具有山水画意蕴的立体或平面作品,展现个人对“山水新声”的理解。 3. 创意实践:运用前两节课所学的山水画知识,创作具有山水意境的立体美术作品。 4.文化理解:理解山水画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价值,认识到山水画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和意义,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将山水画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及运用现代材料和媒介创作具有山水画意蕴的作品的技巧。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前两课所学的山水画知识,表达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山水新声”,同时确保作品能够深刻反映个人对山水画精神的理解和创新思考。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猜猜这是哪里?去年中国博物馆人流量的数据,第一名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二名就是这里——苏州博物馆,每天超过三万人来到这里参观。苏州园林式博物馆是传统与现代的诗意交织,一起来感受一下吧!今天,我们就将以苏州博物馆主庭院的山水景观为线索,一起探索山水画元素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创新结合,感受传统山水画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与新生。 请大家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图片,你们觉得这面白墙应该如何装饰才能更符合场合呢? 山水画?对,就是山水画!可是,这里的山水画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呢? 同学们请看,这里的山水画不再是传统的纸上作品,而是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材料,成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主庭院,它“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山水景观引人入胜,仿佛一幅活生生的山水画。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各个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面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山水画家。在当代,艺术家们继承传统并不断创新,尝试用不同材料与媒介进行山水画创作,使中国的山水画取得了新的发展。 当我们重构对山水的意念时,我们也在重构对生命的认知。 贝聿铭大师从宋代米蒂的山水画中找到了灵感。设计出了一出高低错落的片石假山,这便是借了北宋国家米蒂的山水画意境一-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概括其中精神。这些岩石的居次感在白色的背竟墙上形成了一组细微的轮和剪影,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隐喻性,像是在一张白色的纸上画出的泼墨山水画。 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现代的山水画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它们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和理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山水新声》。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来一场古代经典和现代新声的对话,感受那份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诗意吧! (二)讲授新知 接下来,我们将走进经典,一起来欣赏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请同学们根据前两节课所学的知识,认真观看思考并完成学习任务单。 1.走进经典《鹊华秋色图》 (任务一)赏析《鹊华秋色图》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享你们的看法和感受。 问题探究1:画面描述的基本信息? 参考答案:元代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中国画)是一幅纸本水墨设色图,先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的秋景 。 问题探究2:画家怎么构图?用了哪些技法? 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思考整个画面的构图及技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画家采用平远式构图,画面开阔,纵深很大,景物由远及近,排布妥贴。 近景:平川洲渚辽阔悠远,渔舟游荡,林木茂密,村舍掩映其中。中景成排的稚松,杨树,朦朦胧胧,远处一排杉树,形成有层次的美感。 远景:画卷的远处位置画面中伫立着两座名山,右边尖尖的是华不注山,左边圆鼓状的是鹊山。画境清旷恬淡,二山遥遥相对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 笔法上以荷叶皴和解索皴表现华不住山的嶙峋之姿,用披麻皴来表现鹊山的坚实泽圆,具有节奏感和生命力。 问题探究3:画家为什么要创作这幅作品?表达了什么? 参考答案:《鹊华秋色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好友周密所作。体现了文人画精神追求,表达了画家对理想田园生活的向往。 问题探究4:这幅作品的评价如何? 答案参考:《鹊华秋色图》被画界誉为元代文人画代表作,也成为许多后来元代山水画家处理物象结构的仿照依据。 意义:确立了元代山水画坛清远自然的整体风格和蕴藉典雅的审美格调。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鹊华秋色图》不仅展现了传统山水画的元素和意境,还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和创新思考,使得这幅作品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 2.古画重现《背后的故事·鹊华秋色图》(现代装置) 说到现代,古画重现的《背后的故事·鹊华秋色图》以现代装置艺术的形式重新诠释了《鹊华秋色图》。 就是这一幅,艺术家徐冰,用一堆“破烂”拼出了中国山水画! 它以光透过废弃物形成了重现古画的新作品。一片毛玻璃的正面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作品——《鹊华秋色图》,从背面看却发现是由草、干树枝、塑料布、 报纸等物品构成,表现出现代艺术家对经典作品的重构。 通过一段视频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观看视频) 同学们,是不是被这幅作品深深地震撼了呢?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废弃物,在艺术家的巧手下,竟然能够焕发出如此神奇的生命力,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元代,亲眼见证了赵孟頫创作《鹊华秋色图》的那一刻。 而如今的济南华山(华不注山)不再只是赵孟頫笔下的远山淡影,而是经过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成为了一处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现代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新时代的“鹊华秋色图”,不仅是对古典美学的致敬,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3.山水新声(艺术创作的方式) 那么,同学们,你们从这些现代装置艺术中,看到了哪些传统山水画的元素呢?两幅作品有什么联系 两幅作品的区别是什么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享你们的看法和感受。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这些现代装置艺术不仅保留了传统山水画的元素和意境,还通过现代的材料和手法,赋予了这些元素新的生命和意义。 比如,这一幅纸本设色《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 此画被烧成两段,前段称《剩山图》,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面面主要内容描绘了浙江桐庐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象。 一起来看看如今的富春江(观看视频)。 在富春江畔的东梓关村,一幢幢杭派民居依水而建, 粉墙黛瓦与青山绿水相融,宛若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现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山水元素融入新的艺术创作中的作品还有很多。 比如,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展厅中的山水创意设计。 展厅四周的墙壁镶嵌着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白色山脉浮雕。在灯光的映衬下,白色山脉倒映在黑色大理石地面上,墙面、地面浑然一体,营造出“白山黑水”的壮美景象,寓意着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好河山。 那么,同学们,我们如何进行山水艺术的新创作呢? 课堂活动:寻找藏在自然万物中的“作品” 其实,生活中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形态与质感,与山水画中的山、水、草、树有着极为巧妙的相似性。层叠的石块酷似画中的山,丝绸好像涓涓溪流……自然万物是最好的艺术家,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藏在其中的“作品”了吗? 思考:何处觅素材,赋山水以灵韵? 同学们,你们看看自己周围,这些自然的馈赠,不正是我们创作山水画的最好素材吗?比如,那些形状各异的石头,我们可以将它们视为画中的山峰,用现代的材料,如丙烯颜料,去描绘它们的纹理和质感。而那些飘动的丝绸,不就像画中的流水吗?我们可以用水彩,将它们的流动感表现出来。树枝的形状类似画中的树木;垃圾袋透过光会冇朦胧的云雾之感;生活中的废纸可以制作山体;塑料和铁丝制作出形态各异的造型;毛线的颜色差异可以山水。 课堂互动游戏活动:教师展示神秘的箱子,让学生摸一摸箱子里的物品,说说物品的材料质感,并猜一猜箱中是什么物品,再从箱子中取出旧物向大家展示。 教师:这些材料和徐冰作品所使用的材料类似,艺术家能够让普通的材料展现出山水意蕴,同学们也一定能做到。 4.课堂实践(立体山水创作) 再想一想,我们能不能将这些自然元素与我们学过的山水画技法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山水画作品呢? 创作参考: 《人语鸟不惊》以自然树叶,拼贴剪绘小鸟,布光映背景,轻纱叠嶂为山,绘就一幅诗意盎然的朦胧立体山水画卷。 《绿波山舟》 以自然为灵感,用棕树叶撕成细条编织而成,创造出一幅立体的山水图景。 《山水艺术》用五谷杂粮打造的相框贴画与山水画,简直是自然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江梦幻山河》 一包纱布和水彩颜料 色彩的选择上,主要是普兰、青绿、柠檬黄和赭石,作层层晕染状~ 用这些材料塑造出连绵的山川、潺潺的流水,以及错落有致的树木和房屋。同学们,留心观察我们准备的各种材料的形态和质感,它们有哪些特点 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制作立体山水作品 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将这些自然元素与你们学过的山水画技法相结合,创作出属于你们自己的“山水新声”吧!课堂实践请尝试创作出富有意境的中国立体山水作品吧! 请你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模仿山水画的造型,分层叠放,布置出近景、 中景、远景,并用色彩加以点缀,用绘画或剪贴的方式装饰人物、房屋等,尝试创作出富有意境的中国风立体山水作品。 创作要求: (一)收集清单 :在校园内寻找3种“像山”的物体(如:树皮褶皱、假山石、纸);收集2种“似水”的材料 (如:透明塑料袋、蓝色吸管); 1种“特殊质感”物品(如:食堂丝瓜络、落叶)。 (二)制作步骤:1、设计草图2、色彩分析3、材料选择4、分层制作5、组装整理课堂小结中国山水画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是艺术的延续,更是文化的传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请多多关注山水艺术,勇于尝试用各种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山水的无限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传承。课后拓展同学们,我们的课堂虽然结束了,但山水艺术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希望你们能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创作,将中国山水画的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富有创意和深意的作品。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拓展思路,我给大家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展览和网站。比如,你们可以去参观一些现代艺术博物馆,看看那里的艺术家是如何将传统山水画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的。同时,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一些相关的资料和案例,进行学习和借鉴。 最后,我想说的是,艺术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保持对美的追求和对创新的渴望,就一定能在中国山水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创作出更多令人惊叹的作品。期待你们的佳作!课前反思 在准备这次关于山水艺术的课程时,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之难。山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让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的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了我此次备课的重点思考方向。 通过反复琢磨和实践,我试图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更多现代元素,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呈现山水艺术的魅力。我希望能够激发同学们对山水艺术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创新,将传统山水画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作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