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班级: 姓名:
语文学科“教学测练评”一体化案
课前阅读 (限时5分钟)
请同学们速读下面的文字,了解课文相关知识,圈画重点。
1.作者知识
李斯(?—前208),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李斯早年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政任命为客卿。他在嬴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六国后,李斯与王绾、冯劫尊秦王嬴政为皇帝,李斯被任命为丞相。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他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的郡县制等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三族。代表作有《谏逐客书》《狱中上书》《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
人物轶事:仓厕鼠叹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jié),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wǔ)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囤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2.背景知识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为实现统一霸业,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此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于是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于是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3.文体知识——古代奏章
“谏”,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具体来说,“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4.文化常识(背诵)
(1)六国之从:六国结成的合纵同盟。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
(2)五帝三王: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3)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群臣进言时不可直呼帝王,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5.读准字音
(1)缪公( )(2)蹇叔( )(3)殷盛( ) (4)鄢( )(5)郢( ) (6)成皋( )
(7)膏腴( )(8)穰侯( )(9)太阿( )(10)纤离( )(11)灵鼍( )(12)外厩( )(13)傅玑( ) (14)珥( )(15)阿缟( )(16)搏髀( )(17)黔首( )
课时1 走进一篇改变历史走向的秦代公文
活动一 诵读文本,疏通文意
1.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后面题目。
臣闻吏议逐客,窃①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②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③于秦,而缪公用之,并④国二十,遂霸西戎。A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⑤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⑥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⑦九夷,制⑧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⑨六国之从⑩,使之西面事秦,功施 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 公室,杜 私门,蚕食 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 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B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疏 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窃:___________②来:__________③产:__________④并:_________⑤举:________⑥西__________
⑦包:_________ ⑧制:__________⑨散:__________⑩从:_________ 施:________ 强:_________
杜:__________ 蚕食:___________ 以:____________ 内:____________ 疏:______________
(2)翻译画线句子。
(3)秦国历史上有多位国君,李斯为何在文章第1段中独独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为例来说明用客的重要性?本段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2.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后面题目。
今陛下致①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②明月之珠,服③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④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⑤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⑥,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⑦外厩,江南金锡不为⑧用,西蜀丹青不为采。A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⑨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⑩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 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 瓮叩缶,弹筝搏 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 是者何也?快 意当前,适 观而已矣。B今取 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 ,为客者逐。C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 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致:____________②垂:_____________③服:____________④建:_____________⑤说:____________
⑥玩好:____________⑦实:___________ ⑧为:_____________⑨娱:___________⑩傅:_____________
进:_________ 击:__________ 搏:_________ 若:__________ 快:__________ 适:________
取:___________ 然: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 所以:___________术:__________
(2)翻译画线句子。
(3)李斯为什么要对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等进行铺张描写?
3.阅读课文3~4段,完成后面题目。
(第3段)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①则士勇。A是以太山不让②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③细流,故能就④其深;王者不却⑤众庶,故能明⑥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B今乃弃黔首以资⑦敌国,却宾客以业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⑨寇兵而赍⑩盗粮”者也。
(第4段)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C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 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 也。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兵强:_________②让:________③择:__________④就:_________⑤却:_________ ⑥明:__________
⑦资:_________⑧业:________⑨藉:________ ⑩赍:__________ 虚:__________ 得:_________
(2)翻译画线句子。
(3)第4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活动二 分析结构,把握行文脉络
4.读标题,寻信息
“客”,指客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5.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课时2 有力的说理,高妙的劝谏
活动一 看思路,赏论证艺术
1.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李斯上秦皇逐客书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此话虽然不无溢美成分,但《谏逐客书》的开头的确很好。这个开头好在哪里?试说说你的理解。
2.请从《谏逐客书》中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写在横线处。
《谏逐客书》结构分析
①开门见山地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语气谦和,措辞委婉,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不触怒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强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物与人类比,列举事实说明爱外来之物、逐外来人才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理论概括论述,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得出结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考下面的评价和本文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1)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
——李涂《文章精义》
(2)何氏义门谓此文只“昔”字、“今”字对照两大段。前举先世之典,以事证;后就秦王一身,以物喻。即小见大,于人情尤易通晓。可谓道者。——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卷三
活动二 品语言,感秦朝之“华词”
4.鲁迅在《汉文学史纲》中对李斯的《谏逐客书》一文曾作这样的评价:“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词。”本文气势奔放,文采斐然,大量使用铺陈和排比,但为什么没有堆砌重复之感?请结合文本分析。
活动三 读措辞,探劝谏艺术
5.高明的劝说不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还要做到知己知彼。李斯的言辞,既表白了自己的忠心和大局观念,同时也达到了劝谏自救的目的。结合文本,分析李斯劝谏的辩驳和措辞艺术。
学习古文的意义在于促今,从古代总结的宝贵经验,我们今天用以关照自身不再走弯路,不犯同样的错误。“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新时代,《谏逐客书》的哪些内容和价值能让我们观照自身、获得启示?
答案精析
知识铺垫
5.(1)mù (2)jiǎn (3)yīn (4)yān (5)yǐng (6)gāo (7)yú (8)rǎng (9)ē (10)xiān (11)tuó (12)jiù (13)jī (14)ěr (15)gǎo (16)bì (17)qián
课时1 走进一篇改变历史走向的秦代公文
1.(1)①私下 ②招致、招揽 ③出生 ④兼并,吞并 ⑤攻克,占领 ⑥名词作状语,向西 ⑦吞并、囊括 ⑧控制 ⑨使……分散,拆散 ⑩同“纵”,合纵 延续
使……强大 堵塞、封闭 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地侵吞 依靠 接纳 疏远
(2)A秦孝公采用商鞅制定的法令,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生活因此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
B假使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那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3)①因为穆公等四位国君在秦国历史上政绩斐然,而且都是因为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就的。②选取典型的历史事实来说明四位国君因任用客卿而为秦国所作的巨大贡献,从而证明逐客是错误之举。
2.(1)①获得 ②悬挂 ③佩带 ④树立 ⑤同“悦”,喜悦,喜欢 ⑥供玩赏的宝物 ⑦充满 ⑧被 ⑨使……愉快
⑩附着,加上 进献 敲击 击打、拍打 像 使……畅快 适于 用 这样 使离开 用来 方法
(2)A所以,凡用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这些,一定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
B现在录用人才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人就要离开,来秦国的客卿都要驱逐。
C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声色、珠玉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啊。
(3)①为了与秦王逐客形成鲜明对比,使秦王明白逐客的做法是错误的。②想借这种对照向秦王说明,秦王重物而轻人,玩物丧志,这不是称霸天下的人所为的,以警示秦王,切中秦王要害。
3.(1)①武器锋利 ②辞让,拒绝 ③同“释”,舍弃 ④成就
⑤推辞,拒绝 ⑥使……明示 ⑦资助,供给 ⑧使成就霸业 ⑨同“借” ⑩送给、付与 使……虚弱 实现,达到目的
(2)A因此,泰山不拒绝细小的沙土,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B现在却抛弃老百姓使他们去帮助敌国,拒绝外来的宾客使他们为其他诸侯成就霸业,使得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止住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C如今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减少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力量,在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在外部又与诸侯结下仇怨,(这样下去,)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实现的。
(3)①第4段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第4段的前一句照应第2段,以证明“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做法不当;后一句照应第3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极有说服力。②第4段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4.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5.①逐客为过 ②纳客之利 ③重物轻人 ④逐客关系秦亡
答案精析
1.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论点鲜明有力。②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避免将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秦王,让他有回旋的余地,便于收回成命。这表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③开篇即驳斥有关官吏的观点,先破后立。
2.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②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③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④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⑤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3.本文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等。如文中运用大量事例来论证“用客”的效果;贯穿始终的论证方法是对比,其中有古与今的对比,物与人的对比,利与弊的对比;同时又以物比人,以小见大,类比假设,运用丰富的论证技巧使文章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4.①角度的变化。文中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注意了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如第1段连写四位君王“以客之功”,就各取了一个主要角度:举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举孝公用客卿,从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强国;举惠王用客卿,盛赞张仪以连横打破合纵,侧重于四面扩张;举昭王用客卿,侧面指出先王加强王权,抑制豪门,侧重于权力配置。避同取异,显得各有千秋。
②句式的变化。如第2段中,铺陈大量宝物时,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铺陈宝物一共用了两个长句,一个是先铺陈,后反问,一个是先假设,后铺陈;一个是肯定性动宾结构铺陈,一个是否定性主谓结构铺陈。铺陈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使大量铺陈错综复杂又一气贯通,既恣肆又严谨,读之虽觉势如奔马,但又不觉得烦琐、累赘。
③用词的变化。如第1段写穆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四个不同的动词,实际含义一致,但由于变化就避免了重复。写惠王四面扩张,连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九个动词,灵活多变。第2段写秦王对待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分别与对应的名词搭配,贴切自然。
5.①设身处地,抓住“秦王之所大欲”。李斯在文中只字不提个人荣辱进退,避免身份的敏感性;而把自己的切身利益融入秦国的统一大业之中,完全站在秦国的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进行陈述,“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则可能亡国”。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击中了要害。
②道古论今,选例典型。文章第一段是回顾历史,也就是道古;第二段是剖析眼前,也就是论今;第三段是展望将来。从古说到今,从现在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一定的顺序。“道古”是借鉴历史,“论今”是解释是非,“展望”是家国命运。利害关系一步比一步重要。所选事例是被说服者最接近、最熟悉的,列举大量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事例的典型性、重要性,大大强化了说理的根据和分量。
③正反论证,利害并举,对比强烈。正面论说,主要是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论,主要是突出逐客之害。纳客与逐客,利害两相对照,是非就更明显,利害就更清楚。第三段先正面论证昔日“五帝三王”“不却众庶”,结果无敌天下,从正面启发,这是动之以利;接着论说如今“秦王逐客”,实际上是“藉寇兵而赍盗粮”,从反面启发,晓之以害。
④结构严谨,语言恣肆。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造成饱满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铺陈手法的运用和排比句、对偶句的大量使用。如第二、三段都铺陈、排比了大量事实,读之令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这不仅使文章论据充实,而且使人感到理直气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微任务
①《谏逐客书》一文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警醒人们要重视人才的培育和发展,助力国家进一步发展。在任何时代,人才都是绝对稀缺的资源。人才的多寡、优劣,往往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具有决定性作用。举例而言,我国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于敏等人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发和升级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使我国今日有了立足世界的根本安全保障,对我国的强盛功不可没。可见,人才对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今的许多教育现象,如“填鸭式”教育、恶性内卷等,似乎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多元化、深度化的人才需求,也对我们的教育事业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②《谏逐客书》背后的历史同样给予我们启示。这段历史故事为我们展现了文字力量之宏伟,可以力挽狂澜,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李斯在身处被逐之列、穷途末路的境况下,仅凭《谏逐客书》一文便扭转乾坤,以一己之力完全改变了秦国对外来人才的政策。文字既有如此宏大的力量,我们又怎能不善加利用?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当代青年学习语文的现实意义:进,可以为生民请命、护佑天下寒士;退,不失以笔为剑、捍卫个人权益。由此可见,当代青年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③《谏逐客书》体现的精神支持激励着我们。李斯的行为体现了抗争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当今世界,我国发展虽然已克服了重重险阻,但技术封锁、经济排挤等阻力依然不容忽视。当代青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伟大复兴,则必须拥有坚定不移的抗争精神。谏逐客书文言基础知识
通假字
①遂散六国之从 ②河海不择细流 ③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古今异义词
①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古义: 今义:在意,介意,放在心上。
②却宾客以业诸侯 古义: 今义:客人的总称。
词类活用
①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②蚕食诸侯
③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④却宾客以业诸侯
⑤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⑥强公室
⑦东据成皋之险 ⑧娱心意、说耳目者
⑨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⑩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遂散六国之从
一词多义
(1)从: ①遂散六国之从 (2)择: ①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③则牛羊何择焉
④樊哙从良坐 (4)过: ①窃以为过矣
⑤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②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3)让: ①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④以其境过清
(5)藉: ①藉寇兵而赍盗粮 (6 )于: ①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不产于秦
③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③必出于秦然后可
(7)以: ①窃以为过矣 ④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②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③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④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
特殊句式
①并国二十 ②举地千里 ③民以殷盛
④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⑤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⑥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⑦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6.成语积累(背诵)
(1)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
(2)嬉笑怒骂:由各种感情产生的不同表现。多指嘲笑、斥骂。常用来形容写作不拘守题材形式,率情任意地发挥表现。
(3)短小精悍 :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
(4)纲举目张:纲是网上的大绳子,目是网上的眼,提起大绳子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了。比喻做事抓住主要的环节,带动次要的环节。也形容文章条理分明。
(5)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7.作文速递 当我们遭受重大人生挫折时,重要的是认清客观现实,还是安抚自己的心理?
[佳作示范] 生命的韧性
当生命中横亘着巨山时,一方是认清现实的通透,一方是抚慰心灵的调和。现实者,界也;平衡者,人也。我认为二者互促方可铸就生命的韧性。
现实的粗砺是客观存在,独立于人生主观意愿的外界。当疼痛侵蚀着人生时,认清现实是去除迷思,实现认知跃迁的必经之途。挫折往往源于外部世界与个体选择之间的矛盾,而受限于个人视角,当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存在偏差时,若选择逃避真实,那么一生也只是蜷缩在茧房中。所以,波普尔说的“人生是不断被证伪的过程”,指向了我们更新认知的蜕变。
直抵痛处、直面现实的清明固然值得被提倡,但在情感层面击中人心并触及灵魂的却是“安抚”。
安抚心理是调和情绪、抚平皱褶的过程,外界的冲击真正撼动的是人脆弱的心理疆域。通过宽慰与勉励,我们蓄起跨越沉沦的勇气,建立起不轻易溃败的心理屏障。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任尔密雨斜倾,我只坐拥王城。”心理由接受到坦然,再从坦然过渡至强大,“愿意放下”的从容与“敢于接受”的勇气,在安抚过程中被生命吸纳。
从情感接受论的角度,任何外在的方法论与事实都需要建立在情感层面的充分体悟之上,这便是“安抚心理”的前奏,为认清现实的通透蓄势。道理便是等待我们认清客观现实,而当我们的内心被愤怒与无力感充斥时,情绪会放大个体的自我意识,那么踏出个人立场的认清现实便无从谈起。
或许人生便是在安抚与认清交替中化解了苦痛,只有宽慰的安抚是无力的,只有认清而情感准备不充分的接受是残忍的。曾经古老的哀鸣撕开拉丁美洲的伤疤,现代化的进程侵压了民族的本色,那个沉湎于安抚心理的家族演变成了《百年孤独》中那个失忆的马孔多,忘却了土地所承载的历史印记。然而,难道要强制人们迅速认清现实,把苦难当作生命唯一的出路吗?这不免丢失了人生与民族的温情。我想,马尔克斯的用意正是希望那个百年孤独的家族在慰藉中逐渐认清现实,民族才得以点明前行的灯,照亮远行的路。
与生命斡旋,在心理调和中直面真实,抵达真实,生而为人的韧性便在其中体现。
附表:文言基础知识
1.①同“纵”,合纵之策 ②同“释”,舍弃 ③同“借”,借给
2.①在于(“乎”相当于“于”)。②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
3.①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②名词作状语,像蚕那样 ③名词作状语,在内部;在外部 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⑤名词作动词,珍重、重视 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 ⑦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地方 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使……愉悦 ⑨形容词作动词,重视;轻视 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4.(1)①名词,同“纵”,合纵之策 ②动词,率领、带领 ③动词,听从、顺从 ④动词,依傍 ⑤介词,由、自
(2)①动词,同“释”,舍弃 ②动词,选取、挑选 ③名词,区别
(3)①动词,辞让,拒绝 ②形容词,谦让
(4)①形容词,错误 ②动词,经过、路过 ③名词,过错 ④副词,过分、过于
(5)①动词,同“借”,借给 ②动词,垫着、重叠 ③动词,凭借、依靠
(6)①介词,从 ②介词,从 ③介词,从 ④介词,与、跟
(7)①“以为”,动词,认为 ②介词,凭借 ③连词,表目的,用来、以便 ④连词,表目的,用来、以便
5.(1)定语后置 ①“二十”是“国”的定语 ②“千里”是“地”的定语
(3)判断 ④“非……也”表否定判断 ⑤“……者,……也”表判断
(4)被动 ⑥“为”表被动
(5)状语后置 ⑦“于戎”“于宛”分别是“取”“得”的状语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