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三章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举一反三(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下第三章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举一反三(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概念 在物质变化中,有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物理变化特征),称为物理变化
常见的物理变化 将铁丝弯折成各种形状,蔗糖溶于水形成糖水,气球爆炸,灯泡中的灯丝通电后发光、放热以及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等
2.化学变化
概念 在物质的变化中,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指与原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称为化学变化
特征及伴随现象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的物质产生,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这些现象可以帮助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等;在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常见的化学变化 木柴燃烧、钢铁生锈、酒精燃烧、饭菜变馊、火药爆炸、酿酒、酿醋等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
常伴随的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位置等发生变化 能量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宏观:变化时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
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联系 化学变化中通常都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化学变化)过程伴随着石蜡熔化(物理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注意:物质变化中的“不一定”
(1)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滴入墨汁后水的颜色改变,水沸腾产生气泡等都是物理变化,有些化学变化可能没有明显现象。
(2)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车胎爆炸、蒸汽锅炉爆炸等属于物理变化,而火药爆炸、天然气爆炸等属于化学变化。
典例1:(2024七上·武义期末)下列关于课本用纸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易撕碎 B.白色 C.难溶于水 D.可燃性
【答案】D
【解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A、易撕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白色,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难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变式1:(2024七上·滨江期末)如图是浙江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开化石雕 B.龙泉青瓷烧制 C.温州剪纸 D.嵊州竹编
【答案】B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开化石雕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龙泉青瓷烧制,陶瓷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温州剪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嵊州竹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变式2:(2024九下·义乌开学考)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棉纱织布 C.火药应用 D.瓷器烧制
【答案】B
【解析】化学变化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粮食酿酒,其实就是粮食发酵生成酒精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棉纱织布,只是改变了棉纱的存在状态,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火药应用,火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
D.烧瓷器的过程是瓷土中矿物从无规混合到形成化学键成为部分结晶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故选B。
变式3:化学变化过程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如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
(1)[提出问题]    ?
[猜想]
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
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   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直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新物质中有水,蜡烛燃烧为   (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管为钨丝):a.通电前,灯丝为银白色固体;b.通电中,发出黄光,手摸灯泡感觉   ;c.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填”化学”或”物理”)变化.[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3)[拓展]物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关于物质变化,某同学做出了以下总结,请你判断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不正确,请举一个否定该说法的实例.
①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②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③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没有发生物理变化:   
【答案】(1)有发光 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发热;化学
(2)发热;物理;二
(3)不正确,如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不正确,如红墨水滴入水中,属于扩散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正确,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化学变化,但同时也发生了熔化等物理变化
【解析】(1)[提出问题] 根据题干部分小丽的疑问提出问题;
【实验】根据蜡烛燃烧时向外放热解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根据灯泡发光放热解答。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解答,进而确定哪个猜想正确。
(3)从日常生活和知识积累中寻找相关实例,对问题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1)[提出问题] 化学变化过程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而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那么提出问题: 有发光 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
【实验】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发热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直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新物质中有水,蜡烛燃烧为化学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管为钨丝):a.通电前,灯丝为银白色固体;b.通电中,发出黄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热;c.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结论]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即猜想二正确。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溶解性、吸附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
区别 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2.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区别 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可以直接用感官感知或借助简单仪器测出,或从变化中体现出来,描述物质的性质常用“能”“会”“易”“具有”“可以”等表示 变化是一个“变”的过程,往往用动词表示
举例 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汽油易挥发——物理性质 汽油燃烧——化学变化;汽油挥发——物理变化
联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
3.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典例1:(2024九上·杭州月考)下列物质的变化或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①食盐是白色晶体 ②氨气有刺激性气味 ③酒精挥发 ④浓硫酸有腐蚀性
⑤碱石灰能吸收CO2 ⑥铁丝生锈 ⑦铜能导电 ⑧蔗糖在水中溶解
【答案】③⑧;④⑤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味道、溶解性等;性质和变化,性质是特性,变化是过程,描述性质一般用“能、易、难、会、可以”等。
【解答】①食盐是白色晶体,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②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③酒精挥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④浓硫酸有腐蚀性,腐蚀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⑤碱石灰能吸收CO2,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⑥铁丝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⑦铜能导电,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⑧蔗糖在水中溶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③⑧属于物理变化,④⑤属于化学性质。
变式1:(2024七上·杭州月考)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合理的是(  )
A.用钨制作灯泡的灯丝(熔点高)
B.用水银作为体温计的测温物质(比热小)
C.用氯乙烷治疗运动损伤的疼痛(沸点高)
D.用泡沫做表演场景中的“滚石”(密度小)
【答案】C
【解析】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如导热性、密度、比热容、导电性、硬度等等,结合选项,确定所描述的应用实例是利用了物质的哪一特性,便可做出判断。
【解答】A.用钨制作灯泡的灯丝是利用了钨的熔点高的性质,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体温计用水银作为测温物质是因为水银的比热容小,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较快,能够快捷地测出体温,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液态的氯乙烷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利用沸点较低的性质,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用泡沫做表演场景中的“滚石“,是利用了塑料泡沫的密度小,相同体积时质量轻的特点,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
变式2:(2024七上·拱墅期末)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 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 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 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
(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文中序号);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 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 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3)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是因为   
【答案】(1)①
(2)易挥发
(3)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解析】(1)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是任何物质所固有的特性。
(2)根据酒精的物理性质解答;
(3)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即可。
【解答】(1)属于化学性质的是:易燃性,故选①;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 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易挥发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 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3)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变式3:臭氧通常是一种淡蓝色的、有鱼腥味的气体;臭氧不稳定,受热极易转化为氧气;二氧化硫遇臭氧微热就会迅速被氧化为三氧化硫,这是除去废气中二氧化硫的理想方法。用于冰箱的致冷剂(就是蒸发时吸热而致冷的物质)如R12会破坏臭氧层,而新型致冷剂R600a不会破坏臭氧层,它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可燃性气体,熔点-159.4℃,沸点-11.73℃。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臭氧的物理性质有:   ;臭氧的化学性质有:   (各举一种即可)
(2)在相同压强下,将致冷剂R600a的温度降到-159.4℃时,它的物质状态是   当温度在-11.73℃时继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当温度在-11℃时,它的状态为,   。
【答案】(1)淡蓝色、有鱼腥味、常温下为气体;不稳定、受热易转化为氧气、微热下能氧化二氧二化硫为三氧化硫
(2)固态、液态或者固液共存;不变;气态
【解析】(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性质是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2)①当晶体的温度在熔点时,可能没有熔化,可能正在熔化,也可能已经熔化完;
②当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后继续吸入,那么温度不变,但是会沸腾起来;
③温度高于沸点为气态,低于沸点为液态。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臭氧的物理性质有颜色为 淡蓝色、有鱼腥味、常温下为气体 ;化学性质有: 不稳定、受热易转化为氧气、微热下能氧化二氧二化硫为三氧化硫 ;
(2)①R600a的熔点为-159.4℃,则当 致冷剂R600a的温度降到-159.4℃时, 它可能为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②它的沸点为-11.73℃,则 当温度在-11.73℃时继续吸热,它的温度不变,不断变成气态;
③当温度在-11℃时,高于它的沸点,那么此时它为气态。
1.(2024九上·嘉兴期中)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B.汽油挥发 C.湿衣晾干 D.木柴燃烧
【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石蜡熔化,只是石蜡的存在状态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汽油挥发,只是汽油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湿衣晾干,只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木柴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
2.(2024九上·浙江月考)葡萄酒营养丰富,适量饮用具有健身养颜的功效。下列家庭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清洗葡萄 B.把葡萄捣碎
C.葡萄发酵成酒 D.用细纱布过滤后装瓶
【答案】C
【解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在家庭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清洗葡萄使它变得干净,把葡萄捣碎使它的形状改变,用细纱布过滤后装瓶除去渣子,这些过程都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而葡萄经过发酵后,生成了新物质乙醇,因此是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
故选C。
3.(2024九上·长兴月考)铁粉露置在空气中时间久了以后会变成铁锈,下列选项能作为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最可靠证据的是(  )
A.“铁粉”的质量增加了 B.“铁粉”的颜色变红了
C.“铁粉”的体积膨胀了 D.“铁粉”不能被磁铁吸引了
【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铁粉”的质量增加、颜色变红、体积膨胀,都不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故A、B、C不合题意;
能够被磁铁吸引是铁粉的性质,一旦“铁粉”失去这个性质就说明生成了其它物质,即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下列现象能作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  )
A.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
B.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
C.蜡烛燃烧时状态发生了改变
D.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蜡烛燃烧时状态发生了改变,都不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因此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B、C不合题意;
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B.海水“制碱”、海水“晒盐”
C.钢铁生锈、冶炼钢铁 D.葡萄酿酒、葡萄榨汁
【答案】C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
B.海水“晒盐”是水分蒸发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钢铁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冶炼钢铁是通过还原剂与铁的化合物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葡萄榨汁是将其汁液提取出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6. 镁带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判断的主要根据及理由分别是(  )
主要依据:A.放出大量的热 B.发出耀眼的白光 C.有白色固体生成 D.镁带消失
理由:a.镁和氧气生成氧化镁 b.镁是一种活泼的金属 c.发生化学变化时要放热 d.氧气被氧化
A.A a B.C b C.C a D.D a
【答案】C
【解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镁带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其实是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因此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7.(2024七上·余姚期末)今年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猪纹陶钵等324件文物将赴京参展,在陶钵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选土:选取优质陶土,并搅拌揉搓
B.制坯:将优质陶土放入模具,使其成型
C.烧坯:将陶钵置于高温炉中烘烤
D.刻坯:在钵体上进行图案刻画
【答案】C
【解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选土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制坯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烧坯过程中土变成瓷,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 刻坯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2024七上·临平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应用了许多新科技,下列应用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主火炬中液氢燃烧 B.跳台中心用水雾造雪
C.用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制冰 D.颁奖礼服中石墨烯通电发热
【答案】A
【解析】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主火炬中液氢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跳台中心用水雾造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用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制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颁奖礼服中石墨烯通电发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9.(2024七上·拱墅期末)民族英雄威继光东逐倭寇,北定边疆,而修建台州府城墙是他传奇生涯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盛行,戚继光被委以重任,到浙江台州抵卸倭寇。他发明了”空心敌台”以静制动防御措施,有效打击了来犯的倭寇空心敌台是围墙而建的中空、四面开窗的楼台,守城士卒可居住在里面,并储存武器、弹药以抗击来犯之敌。青砖是修筑”空心敌台”的首选建材制备材料来自属于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灵江.以下制作青砖的步骤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从灵江中捞取淤泥 B.反复摔打成型
C.高温烧制 D.降温备用
【答案】C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从灵江中捞取淤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反复摔打成型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高温烧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D、降温备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0.(2024七上·杭州月考)我国国产航母“山东舰”的动力装置核心燃料是380号重油。下列有关重油的描述中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重油是一种黑色液体 B.重油难溶于水
C.重油比较粘稠,难挥发 D.重油具有可燃性
【答案】D
【解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A. 重油是一种黑色液体 ,颜色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B. 重油难溶于水,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C.重油比较粘稠,难挥发 ,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D. 重油具有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正确;
故答案为:D.
11.(2023七上·滨江开学考)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很大。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绿叶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养料和氧气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B.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爆炸了是化学变化
C.吃食物时,牙齿咀嚼、肠胃蠕动等过程都是化学变化
D.面粉与水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物是化学变化
【答案】A
【解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解答】A. 绿叶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养料和氧气的过程,有新物质俗称,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B. 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爆炸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C. 吃食物时,牙齿咀嚼、肠胃蠕动等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D. 面粉与水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故答案为:A。
12.(2024七上·南浔期末)有一铁块,它的质量为0.25kg,它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后,质量将   (选填“变小”、“不变”、“变大”)。关于铁的信息如下:①在常温下是固体;②在常温下呈银白色;③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④会导电。以上信息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
【答案】不变;①②④
【解析】根据物质的状态的改变,质量不变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0.25kg的铁块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后,虽然状态改变了,但质量不变;
①在常温下是固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②在常温下呈银白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③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④会导电,利用铁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①②④。
13.把(1)中符合题意的字母填入(2)的空格中。
(1)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B: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热
D:石蜡熔化
E: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气体
(2)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实验现象的是    。
【答案】(1)E;B;D;A;C
【解析】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通常含有“可以”“能”“是”等字词,变化通常是指物质的状态和种类发生了改变,其中判断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标准是看是否生成了新的物质。
【解答】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B: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热,属于实验现象;
D:石蜡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E: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气体,属于物理性质。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E;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B;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D;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而属于实验现象的是C。
14.(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描述物理变化的是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钢铁易生锈 ③电灯发光 ④煤气燃烧
⑤镁能燃烧 ⑥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⑦冰雪熔化
【答案】③⑦;①②⑤
【解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①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
② 钢铁易生锈, 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
③ 电灯发光,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
④ 煤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为化学变化;
⑤ 镁能燃烧, 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
⑥ 氧化铜是黑色粉末,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
⑦ 冰雪熔化,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则描述物理变化的是③⑦,描述化学性质的是①②⑤。
15.(2023七上·北仑期末)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①汽油是易燃物品; ②蜡烛燃烧; ③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④冰块融化; ⑤铁能生锈; ⑥酒精易挥发。
【答案】④;②;③⑥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味道、溶解性等;性质是特性,变化是过程,描述性质一般用“能、易、难、会、可以”等。
【解答】④冰块融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②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⑥酒精易挥发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都属于物理性质;
①汽油是易燃物品,⑤铁能生锈,都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都属于化学性质。
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④ ;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② ;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③⑥。
16.(2023七上·鹿城期末)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室温下极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可以营造烟雾缭绕的舞台效果,还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保持较低温度。人类首次制得二氧化碳是在1754年,布莱克将石灰石煅烧得到。
(1)将石灰石煅烧制得二氧化碳的变化是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根据干冰用途,可推测干冰的物理性质:   。
【答案】(1)化学变化
(2)易升华(合理即可)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解答】(1)将石灰石煅烧制得二氧化碳,说明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2)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有:
易升华 ,可以人工降雨等。
故答案为:(1)化学变化;(2)易升华。
17.(2023七上·拱墅月考)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
(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文中序号);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答案】(1)①
(2)易挥发
【解析】(1)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2)根据酒精的挥发性解答。
【解答】(1)易燃性是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化学性质;
易挥发、无色透明的液体、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都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故选①。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易挥发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18.(2024七上·仙居期末)小科同学在路上闻到浓郁的酒香,见到如图的蒸馏酒装置。查阅相关信息得知:蒸馏酒的制做一般包括材料的粉碎、发酵、蒸馏及陈酿四个过程,蒸馏过程如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闻到浓郁的酒香”是因为分子   。
(2)发酵是利用酵母菌将粮食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其它物质,所以发酵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冷凝装置中选择水作为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   (选填“大”或“小”)
【答案】(1)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
(2)化学变化
(3)大
【解析】(1)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解答;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3)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闻到浓郁的酒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
(2)根据发酵的定义可知,经过发酵,粮食生成了新物质酒精,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3)冷凝装置中选择水作为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
19.在下列空格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①物理变化 ②化学变化 ③物理性质 ④化学性质 ⑤物质的用途
(1)胆矾是一种蓝色固体    .
(2)取些许胆矾固体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    。
(3)向(2)内滴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蓝色沉淀    。
(4)另取少许胆矾固体于试管中加热,固体由蓝色变为白色,试管口有水珠,这说明胆矾受热易分解   
(5)在农业上,胆矾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
【答案】(1)③
(2)①
(3)②
(4)④
(5)⑤
【解析】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b.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化学性质。
【解答】(1)胆矾是一种蓝色固体,属于物质的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选③;
(2)取些许胆矾固体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是物质的溶解,属于物理变化,故选①;
(3)而“向内滴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蓝色沉淀”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②;
(4)另取少许胆矾固体于试管中加热,固体由蓝色变为白色,试管口有水珠,这说明胆矾受热易分解,表述的是化学性质,故选④;
(5)在农业上胆矾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描述的是物质的用途,故选⑤。
20.(2024七上·武义期末)右表是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回答。
配料 保质期 含碘量
氯化钠、碘酸钾 18个月 20~40毫克/千克
储存指南 食用方法
避热避光、密封 勿长时间炖炒
(1)加碘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分别为白色、   态,这是加碘盐的物理性质;
(2)由储存指南和食用方法可推测加碘盐在受热时  (填“易”或“不易”)分解,这它的   性质;
(3)食盐溶于水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答案】(1)固态
(2)易;化学
(3)物理
【解析】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加碘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分别为白色、固态,这是加碘盐的物理性质。由储存指南和食用方法可推测加碘盐在受热时易分解,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解答】(1)加碘食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为白色固体,此类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2)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贮藏方法是避光,避热,食用方法是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推测碘酸钾受热易分解,该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3)食盐溶于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1.(2024七上·杭州期末)如图所示的冻豆腐是一种传统豆制品,孔隙多、弹性好、营养丰富、制作简易。小金将一块质量为1千克的嫩豆腐放进冰箱冷冻一天,豆腐里的水结冰,体积增大,将豆腐撑开,产生很多孔隙,冻豆腐就制作完成了。
(1)划线部分发生的变化属于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冰的密度为0.9g/cm3,其表示的含义是   。
(3)若该嫩豆腐含水量为90%,放入冰箱一天,水全部结冰后体积增大了多少立方厘米 (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物理
(2)1cm3的冰的质量为0.9g
(3)嫩豆腐中水的质量m水=90%×1000g=900g,
由可得,水的体积,
水全部结冰后质量不变,m冰=m水=900g,
由可得,冰的体积,
水全部结冰后体积增大了ΔV=V冰-V水=1000cm3-900cm3=100cm3
【解析】(1)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2)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物质的质量;
(3)先计算出1kg豆腐中含水的质量,再根据的变形公式计算出水的体积及全部结成冰后冰的体积,进一步计算出增大的体积。
【解答】(1)水结冰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冰的密度是0.9g/cm3,其含义为1cm3的冰的质量为0.9g;
先计算出1kg豆腐中含水的质量,再根据的变形公式计算出水的体积及全部结成冰后冰的体积,根据ΔV=V冰-V水进一步计算出增大的体积。
22.(2024七上·温州期末)2023年5月,温州文成的仙花谷蜂蜜入选浙江省共富农产品品牌之一。蜂蜜密度是检验蜂蜜品质的常用指标,优质蜂蜜的密度为1.3~1.4克/厘米3,劣质蜂蜜的密度会偏小。小明选择温州文成的仙花谷蜂蜜和常见槐花蜜做了如下探究:
(1)仙花谷蜂蜜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高温时易分解产生酸性物质。据此写出仙花谷蜂蜜的一条物理性质:   。
(2)取一瓶仙花谷蜂蜜,按图甲测量:用精密电子秤测量其质量为700克,将部分蜂蜜倒入量筒后,再次测量,其质量为618.4克。通过计算说明仙花谷蜂蜜是否为优质蜂蜜。
(3)小明想通过比较质量来判断两种蜂蜜的密度大小。他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从1克处归零,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相同体积的两种蜂蜜,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乙所示。判断烧杯中仙花谷蜂蜜的质量m1和槐花蜜的质量m2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
【答案】(1)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
(2)ρ =m/V= (700克﹣618.4克)/60厘米3=1.36克/厘米3
1.3克/厘米3<1.36克/厘米3<1.4克/厘米3,是优质土蜂蜜
(3)评分标准:判断1分,理由2分,如果判断错误,但理由相匹配,逻辑自洽,得2分满分示例: m1 =m2,游码虽未归零,但天平是在此基础上调平的,所以两侧蜂蜜质量相同。2分示例1:m1>m2,因为游码读数为1克,左侧鲜花谷蜂蜜的质量等于右侧槐花蜜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2分示例2:m1>m2,因为游码读数从1克变成了1.4克,左侧鲜花谷蜂蜜的质量等于右侧槐花蜜的质量加上0.4克。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物理性质是是指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
【解答】(1)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为物理性质。
(2)仙花谷蜂蜜的密度
对比密度
仙花谷蜂蜜是优质土蜂蜜。
(3)游码虽未归零,但天平是在此基础上调平的,放物体后游码没有移动,所以两侧蜂蜜质量相同,。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概念 在物质变化中,有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物理变化特征),称为物理变化
常见的物理变化 将铁丝弯折成各种形状,蔗糖溶于水形成糖水,气球爆炸,灯泡中的灯丝通电后发光、放热以及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等
2.化学变化
概念 在物质的变化中,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指与原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称为化学变化
特征及伴随现象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的物质产生,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这些现象可以帮助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等;在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常见的化学变化 木柴燃烧、钢铁生锈、酒精燃烧、饭菜变馊、火药爆炸、酿酒、酿醋等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
常伴随的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位置等发生变化 能量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宏观:变化时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
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联系 化学变化中通常都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化学变化)过程伴随着石蜡熔化(物理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注意:物质变化中的“不一定”
(1)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滴入墨汁后水的颜色改变,水沸腾产生气泡等都是物理变化,有些化学变化可能没有明显现象。
(2)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车胎爆炸、蒸汽锅炉爆炸等属于物理变化,而火药爆炸、天然气爆炸等属于化学变化。
典例1:(2024七上·武义期末)下列关于课本用纸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易撕碎 B.白色 C.难溶于水 D.可燃性
变式1:(2024七上·滨江期末)如图是浙江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开化石雕 B.龙泉青瓷烧制 C.温州剪纸 D.嵊州竹编
变式2:(2024九下·义乌开学考)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棉纱织布 C.火药应用 D.瓷器烧制
变式3:化学变化过程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如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
(1)[提出问题]    ?
[猜想]
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
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   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直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新物质中有水,蜡烛燃烧为   (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管为钨丝):a.通电前,灯丝为银白色固体;b.通电中,发出黄光,手摸灯泡感觉   ;c.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填”化学”或”物理”)变化.[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3)[拓展]物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关于物质变化,某同学做出了以下总结,请你判断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不正确,请举一个否定该说法的实例.
①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②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③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没有发生物理变化: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溶解性、吸附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
区别 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2.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区别 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可以直接用感官感知或借助简单仪器测出,或从变化中体现出来,描述物质的性质常用“能”“会”“易”“具有”“可以”等表示 变化是一个“变”的过程,往往用动词表示
举例 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汽油易挥发——物理性质 汽油燃烧——化学变化;汽油挥发——物理变化
联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
3.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典例1:(2024九上·杭州月考)下列物质的变化或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①食盐是白色晶体 ②氨气有刺激性气味 ③酒精挥发 ④浓硫酸有腐蚀性
⑤碱石灰能吸收CO2 ⑥铁丝生锈 ⑦铜能导电 ⑧蔗糖在水中溶解
变式1:(2024七上·杭州月考)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合理的是(  )
A.用钨制作灯泡的灯丝(熔点高)
B.用水银作为体温计的测温物质(比热小)
C.用氯乙烷治疗运动损伤的疼痛(沸点高)
D.用泡沫做表演场景中的“滚石”(密度小)
变式2:(2024七上·拱墅期末)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 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 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 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
(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文中序号);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 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 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3)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是因为   
变式3:臭氧通常是一种淡蓝色的、有鱼腥味的气体;臭氧不稳定,受热极易转化为氧气;二氧化硫遇臭氧微热就会迅速被氧化为三氧化硫,这是除去废气中二氧化硫的理想方法。用于冰箱的致冷剂(就是蒸发时吸热而致冷的物质)如R12会破坏臭氧层,而新型致冷剂R600a不会破坏臭氧层,它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可燃性气体,熔点-159.4℃,沸点-11.73℃。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臭氧的物理性质有:   ;臭氧的化学性质有:   (各举一种即可)
(2)在相同压强下,将致冷剂R600a的温度降到-159.4℃时,它的物质状态是   当温度在-11.73℃时继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当温度在-11℃时,它的状态为,   。
1.(2024九上·嘉兴期中)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B.汽油挥发 C.湿衣晾干 D.木柴燃烧
2.(2024九上·浙江月考)葡萄酒营养丰富,适量饮用具有健身养颜的功效。下列家庭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清洗葡萄 B.把葡萄捣碎
C.葡萄发酵成酒 D.用细纱布过滤后装瓶
3.(2024九上·长兴月考)铁粉露置在空气中时间久了以后会变成铁锈,下列选项能作为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最可靠证据的是(  )
A.“铁粉”的质量增加了 B.“铁粉”的颜色变红了
C.“铁粉”的体积膨胀了 D.“铁粉”不能被磁铁吸引了
4.(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下列现象能作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  )
A.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
B.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
C.蜡烛燃烧时状态发生了改变
D.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5.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B.海水“制碱”、海水“晒盐”
C.钢铁生锈、冶炼钢铁 D.葡萄酿酒、葡萄榨汁
6. 镁带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判断的主要根据及理由分别是(  )
主要依据:A.放出大量的热 B.发出耀眼的白光 C.有白色固体生成 D.镁带消失
理由:a.镁和氧气生成氧化镁 b.镁是一种活泼的金属 c.发生化学变化时要放热 d.氧气被氧化
A.A a B.C b C.C a D.D a
7.(2024七上·余姚期末)今年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猪纹陶钵等324件文物将赴京参展,在陶钵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选土:选取优质陶土,并搅拌揉搓
B.制坯:将优质陶土放入模具,使其成型
C.烧坯:将陶钵置于高温炉中烘烤
D.刻坯:在钵体上进行图案刻画
8.(2024七上·临平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应用了许多新科技,下列应用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主火炬中液氢燃烧 B.跳台中心用水雾造雪
C.用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制冰 D.颁奖礼服中石墨烯通电发热
9.(2024七上·拱墅期末)民族英雄威继光东逐倭寇,北定边疆,而修建台州府城墙是他传奇生涯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盛行,戚继光被委以重任,到浙江台州抵卸倭寇。他发明了”空心敌台”以静制动防御措施,有效打击了来犯的倭寇空心敌台是围墙而建的中空、四面开窗的楼台,守城士卒可居住在里面,并储存武器、弹药以抗击来犯之敌。青砖是修筑”空心敌台”的首选建材制备材料来自属于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灵江.以下制作青砖的步骤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从灵江中捞取淤泥 B.反复摔打成型
C.高温烧制 D.降温备用
10.(2024七上·杭州月考)我国国产航母“山东舰”的动力装置核心燃料是380号重油。下列有关重油的描述中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重油是一种黑色液体 B.重油难溶于水
C.重油比较粘稠,难挥发 D.重油具有可燃性
11.(2023七上·滨江开学考)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很大。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绿叶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养料和氧气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B.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爆炸了是化学变化
C.吃食物时,牙齿咀嚼、肠胃蠕动等过程都是化学变化
D.面粉与水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物是化学变化
12.(2024七上·南浔期末)有一铁块,它的质量为0.25kg,它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后,质量将   (选填“变小”、“不变”、“变大”)。关于铁的信息如下:①在常温下是固体;②在常温下呈银白色;③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④会导电。以上信息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
13.把(1)中符合题意的字母填入(2)的空格中。
(1)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B: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热
D:石蜡熔化
E: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气体
(2)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实验现象的是    。
14.(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描述物理变化的是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钢铁易生锈 ③电灯发光 ④煤气燃烧
⑤镁能燃烧 ⑥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⑦冰雪熔化
15.(2023七上·北仑期末)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①汽油是易燃物品; ②蜡烛燃烧; ③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④冰块融化; ⑤铁能生锈; ⑥酒精易挥发。
16.(2023七上·鹿城期末)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室温下极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可以营造烟雾缭绕的舞台效果,还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保持较低温度。人类首次制得二氧化碳是在1754年,布莱克将石灰石煅烧得到。
(1)将石灰石煅烧制得二氧化碳的变化是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根据干冰用途,可推测干冰的物理性质:   。
17.(2023七上·拱墅月考)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
(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文中序号);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18.(2024七上·仙居期末)小科同学在路上闻到浓郁的酒香,见到如图的蒸馏酒装置。查阅相关信息得知:蒸馏酒的制做一般包括材料的粉碎、发酵、蒸馏及陈酿四个过程,蒸馏过程如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闻到浓郁的酒香”是因为分子   。
(2)发酵是利用酵母菌将粮食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其它物质,所以发酵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冷凝装置中选择水作为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   (选填“大”或“小”)
19.在下列空格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①物理变化 ②化学变化 ③物理性质 ④化学性质 ⑤物质的用途
(1)胆矾是一种蓝色固体    .
(2)取些许胆矾固体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    。
(3)向(2)内滴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蓝色沉淀    。
(4)另取少许胆矾固体于试管中加热,固体由蓝色变为白色,试管口有水珠,这说明胆矾受热易分解   。
(5)在农业上,胆矾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
20.(2024七上·武义期末)右表是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回答。
配料 保质期 含碘量
氯化钠、碘酸钾 18个月 20~40毫克/千克
储存指南 食用方法
避热避光、密封 勿长时间炖炒
(1)加碘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分别为白色、   态,这是加碘盐的物理性质;
(2)由储存指南和食用方法可推测加碘盐在受热时  (填“易”或“不易”)分解,这它的   性质;
(3)食盐溶于水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1.(2024七上·杭州期末)如图所示的冻豆腐是一种传统豆制品,孔隙多、弹性好、营养丰富、制作简易。小金将一块质量为1千克的嫩豆腐放进冰箱冷冻一天,豆腐里的水结冰,体积增大,将豆腐撑开,产生很多孔隙,冻豆腐就制作完成了。
(1)划线部分发生的变化属于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冰的密度为0.9g/cm3,其表示的含义是   。
(3)若该嫩豆腐含水量为90%,放入冰箱一天,水全部结冰后体积增大了多少立方厘米 (写出计算过程)
22.(2024七上·温州期末)2023年5月,温州文成的仙花谷蜂蜜入选浙江省共富农产品品牌之一。蜂蜜密度是检验蜂蜜品质的常用指标,优质蜂蜜的密度为1.3~1.4克/厘米3,劣质蜂蜜的密度会偏小。小明选择温州文成的仙花谷蜂蜜和常见槐花蜜做了如下探究:
(1)仙花谷蜂蜜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高温时易分解产生酸性物质。据此写出仙花谷蜂蜜的一条物理性质:   。
(2)取一瓶仙花谷蜂蜜,按图甲测量:用精密电子秤测量其质量为700克,将部分蜂蜜倒入量筒后,再次测量,其质量为618.4克。通过计算说明仙花谷蜂蜜是否为优质蜂蜜。
(3)小明想通过比较质量来判断两种蜂蜜的密度大小。他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从1克处归零,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相同体积的两种蜂蜜,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乙所示。判断烧杯中仙花谷蜂蜜的质量m1和槐花蜜的质量m2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