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新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 2.1 走进微观世界 同步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新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 2.1 走进微观世界 同步训练

资源简介

新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 2.1 走进微观世界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密封的容器中储存有一定量的氧气。当活塞慢慢下压后,下列关于容器内分子模型的建构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加压时分子间隔变小分析。
【解答】活塞慢慢下压后,氮分子间隔慢慢变小。
故选B。
2.两只分别装有氧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代表氧气分子,“o”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一段时间后瓶中微粒分布情况可表示为(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解答】氧气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抽去玻璃板后,氧气分子会进入二氧化氮分子中间的间隔,而二氧化氮分子会进入氧气分子中间的间隔,从而使右边玻璃瓶内颜色变浅,左边玻璃瓶内颜色变深。—段时间后,左右两个瓶子内的分子分布均匀,且颜色一致。
故选A。
3.(2024八下·长兴月考)下列有关分子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再分
B.只有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数目和种类不会变
D.原子构成分子,原子的体积质量一定比分子小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物质由分子原子或者离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解答】A、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A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分别由原子和离子保持其化学性质,B错误。
C、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是构成分子的原子拆散重新组和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故化学变化中,原子个数与种类不变,C正确。
D、分子比构成其的原子体积和质量都要打,但是如果是其他原子,就不一定能够,比如氢原子体积和质量都比较小,构成的氢分子比比较大的原子比如钾原子体积和质量都要小,D错误。
故答C.
4.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之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
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
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
D.1L大豆与1 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 L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分析。
【解答】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是因为冬季气温低,原子之间的间隔比夏季小,电线此时比夏季短;夏季气温高,原子之间的间隔比夏季大,夏天变长;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大豆、黄沙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下列关于“酒精温度计遇冷读数下降”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体积缩小
C.分子间间隔减小 D.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
【解答】酒精温度计遇冷读数下降,分子间有间隔,温度降低,间隔会变小,故答案为C。
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2.6 化学式(第1课时) 同步练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和碳原子,但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完全不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同
B.构成分子的原子大小不同
C.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数目不同
D.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中碳氧原子种类相同,但因分子构成中数目不同,化学性质不同分析。
【解答】A、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而数目不同,不符合题意;
B、构成分子的原子大小相同,不符合题意;
C、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数目不同,符合题意;
D、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粒子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微粒
D.物质都是由分子紧密排列而成的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分析。
【解答】A、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故正确。
B、分子不是构成物质的唯一粒子,原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故错误。
C、分子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微粒,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故错误。
D、分子间有间隔,且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也可能由原子、离子构成,故错误。
故答案为:A。
8.(2024八下·绍兴期中)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分子一定比原子质量大
B.对于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C.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一种粒子
【答案】A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析;
【解答】A、分子比其构成原子质量大,但不是所有分子质量都比原子质量大,选项错误;
B、分子是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其构成分子保持,选项正确;
C、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选项正确;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而是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选项正确;
故选:A。
9.下列有关分子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B.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不能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A、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比较大小。
B、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分析。
C、根据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分析。
D、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析。
【解答】A. 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比较大小,故错误;
B.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核离子,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故错误;
C.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故错误;
D.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不能,故正确;
故选:D。
10.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如图),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灶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B.“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C.“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需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D.“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①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②一般分子的直径在10-10m左右,肉眼无法直接观察;
③掌握物质分子运动的规律,人类就可以对分子的运动进行控制;
④根据纳米车的作用考虑。
【解答】A.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故错误;
B. 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C. “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并不是说必须在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故错误。
D. “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在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说明了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故正确;
故答案为:D。
11.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许多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能使常温常压下的水结成冰,俗称“热冰”,如图为其模拟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分子个数发生变化
B.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间间隙发生变化
C.在弱电场下,水分子排列从无序转为有序
D.利用该性质,人们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知,水是由液态变成了固态,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属于物理变化,利用该性质,人们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
【解答】A. 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空隙,所以分子个数也不变;故错误,符合题意;
B. 水变成冰分子之间空隙变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的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震动。所以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根据题干中: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常压下水结成冰,俗称“热冰”,所以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冰七”(IeeVII)一般是在强压力作用下才可以形成的固态水,水分子会排列成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像是一个立方体的牢笼裹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个水分子可以形成“冰七”
B.“冰七”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
D.“冰七”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A、根据题中所给信息确定冰七的构成分析;
B、根据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分析;
C、根据冰七的形成分析;
D、根据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分析。
【解答】A、由题目信息可知,"冰七"中水分子会排列成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所以单个水分子不可能形成“冰七”,不符合题意;
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冰七”中的水分子也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C、在深海中的强压力作用下海水可以形成“冰七”,符合题意;
D、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冰七"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其化学性质相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 19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的分子概念认为: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②分子由原子构成;③原子不能独立存在;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⑤分子的质量等于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之和;⑥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通过你的学习,你认为上述观点存在明显不足的是(  )
A.①②⑤ B.①③ C.④⑤⑥ D.③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的质量等于构成它的原子质量总和分析。
【解答】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因此物质不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①错误;分子由原子构成,②正确;原子可以独立存在,例如金属就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③错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④正确;分子的质量等于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之和,⑤正确;分子在不停地运动,⑥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14.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 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距离变小了 D.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2) 从变化Ⅰ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的实质是   。
【答案】(1)C
(2)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分析。
(2)根据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微粒的变化分析。
【解答】(1)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间隔变小了,分子的数目、体积、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C。
(2)由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该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由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15.(2022八下·诸暨期中)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单质,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色);
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则:
(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选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2)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分子是   。
(3)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含有KIO3),用馒头蘸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   (选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答案】(1)会
(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不会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固态碘和气态碘的分子相同,只是分子的间距不同;
(2)根据分子的性质解答;
(3)分析碘盐中是否存在碘分子即可。
【解答】(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会变蓝色。
(2)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含有KIO3),其中只有碘原子,没有碘分子,因此用馒头蘸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会变蓝色。
1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二章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化氢分子中有   种原子,甲醛分子中有   种原子;1个甲烷分子中有   个原子,1个甲醛分子中有   个原子,1个水分子中有   个原子。
(2)比较氢分子与水分子,可得出的结论为   。
(3)比较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乙炔分子和甲烷分子,可得出的结论为   。
【答案】(1)2;3;5;4;3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合理即可)
(3)种类相同、个数不同的原子,可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合理即可)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在分子模型图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原子,有几种符号代表几种原子;
(2)从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的角度分析;
(3)分析相同的原子是否能够构成不同的分子即可。
【解答】(1)①根据图片可知,过氧化氢分子中有2种原子,
②根据图片可知,甲醛分子中有3种原子;
③根据图片可知,1个甲烷分子中有5个原子;
④根据图片可知,1个甲醛分子中有4个原子,
⑤根据图片可知,1个水分子中有3个原子。
(2)根据图片和可知,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根据图片和可知,种类相同、个数不同的原子,可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
三、综合题
17.(2021八下·金华月考)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少于其他化石燃料,可减缓温室效应,因而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如图是甲烷燃烧(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甲烷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相同点是:   。
(2)一个甲烷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不同点是:   。
(3)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的相同点是:   。
(4)根据上述示意图, 请从微观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个信息:   。
【答案】(1)都含有1个碳原子
(2)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 4 个氢原子,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 2 个氧原子
(3)都含有氧原子
(4)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变化,原子不发生变化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2)根据图片分析甲烷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相同点;
(3)根据图片分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的相同点;
(4)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烷的化学式为CH4,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则相同点为:都含有一个碳原子。
(2)根据图片可知,甲烷的化学式为CH4,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则相同点为: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 4 个氢原子,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 2 个氧原子。
(3)氧分子的化学式为O2,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水分子为H2O,则相同点为:都含有氧原子。
(4)从微观角度描述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个信息: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变化,原子不发生变化。
1 / 1新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 2.1 走进微观世界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密封的容器中储存有一定量的氧气。当活塞慢慢下压后,下列关于容器内分子模型的建构合理的是(  )
A. B. C. D.
2.两只分别装有氧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代表氧气分子,“o”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一段时间后瓶中微粒分布情况可表示为(  )
A. B.
C. D.
3.(2024八下·长兴月考)下列有关分子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再分
B.只有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数目和种类不会变
D.原子构成分子,原子的体积质量一定比分子小
4.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之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
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
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
D.1L大豆与1 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 L
5.下列关于“酒精温度计遇冷读数下降”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体积缩小
C.分子间间隔减小 D.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2.6 化学式(第1课时) 同步练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和碳原子,但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完全不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同
B.构成分子的原子大小不同
C.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数目不同
D.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7.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粒子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微粒
D.物质都是由分子紧密排列而成的
8.(2024八下·绍兴期中)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分子一定比原子质量大
B.对于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C.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一种粒子
9.下列有关分子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B.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不能
10.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如图),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灶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B.“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C.“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需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D.“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11.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许多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能使常温常压下的水结成冰,俗称“热冰”,如图为其模拟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分子个数发生变化
B.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间间隙发生变化
C.在弱电场下,水分子排列从无序转为有序
D.利用该性质,人们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
12.“冰七”(IeeVII)一般是在强压力作用下才可以形成的固态水,水分子会排列成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像是一个立方体的牢笼裹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个水分子可以形成“冰七”
B.“冰七”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
D.“冰七”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13. 19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的分子概念认为: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②分子由原子构成;③原子不能独立存在;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⑤分子的质量等于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之和;⑥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通过你的学习,你认为上述观点存在明显不足的是(  )
A.①②⑤ B.①③ C.④⑤⑥ D.③
二、填空题
14.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 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距离变小了 D.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2) 从变化Ⅰ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的实质是   。
15.(2022八下·诸暨期中)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单质,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色);
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则:
(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选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2)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分子是   。
(3)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含有KIO3),用馒头蘸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   (选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1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二章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化氢分子中有   种原子,甲醛分子中有   种原子;1个甲烷分子中有   个原子,1个甲醛分子中有   个原子,1个水分子中有   个原子。
(2)比较氢分子与水分子,可得出的结论为   。
(3)比较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乙炔分子和甲烷分子,可得出的结论为   。
三、综合题
17.(2021八下·金华月考)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少于其他化石燃料,可减缓温室效应,因而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如图是甲烷燃烧(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甲烷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相同点是:   。
(2)一个甲烷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不同点是:   。
(3)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的相同点是:   。
(4)根据上述示意图, 请从微观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个信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加压时分子间隔变小分析。
【解答】活塞慢慢下压后,氮分子间隔慢慢变小。
故选B。
2.【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解答】氧气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抽去玻璃板后,氧气分子会进入二氧化氮分子中间的间隔,而二氧化氮分子会进入氧气分子中间的间隔,从而使右边玻璃瓶内颜色变浅,左边玻璃瓶内颜色变深。—段时间后,左右两个瓶子内的分子分布均匀,且颜色一致。
故选A。
3.【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物质由分子原子或者离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解答】A、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A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分别由原子和离子保持其化学性质,B错误。
C、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是构成分子的原子拆散重新组和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故化学变化中,原子个数与种类不变,C正确。
D、分子比构成其的原子体积和质量都要打,但是如果是其他原子,就不一定能够,比如氢原子体积和质量都比较小,构成的氢分子比比较大的原子比如钾原子体积和质量都要小,D错误。
故答C.
4.【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分析。
【解答】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是因为冬季气温低,原子之间的间隔比夏季小,电线此时比夏季短;夏季气温高,原子之间的间隔比夏季大,夏天变长;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大豆、黄沙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
【解答】酒精温度计遇冷读数下降,分子间有间隔,温度降低,间隔会变小,故答案为C。
6.【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中碳氧原子种类相同,但因分子构成中数目不同,化学性质不同分析。
【解答】A、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而数目不同,不符合题意;
B、构成分子的原子大小相同,不符合题意;
C、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数目不同,符合题意;
D、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分析。
【解答】A、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故正确。
B、分子不是构成物质的唯一粒子,原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故错误。
C、分子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微粒,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故错误。
D、分子间有间隔,且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也可能由原子、离子构成,故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A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析;
【解答】A、分子比其构成原子质量大,但不是所有分子质量都比原子质量大,选项错误;
B、分子是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其构成分子保持,选项正确;
C、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选项正确;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而是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选项正确;
故选:A。
9.【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A、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比较大小。
B、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分析。
C、根据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分析。
D、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析。
【解答】A. 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比较大小,故错误;
B.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核离子,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故错误;
C.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故错误;
D.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不能,故正确;
故选:D。
10.【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①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②一般分子的直径在10-10m左右,肉眼无法直接观察;
③掌握物质分子运动的规律,人类就可以对分子的运动进行控制;
④根据纳米车的作用考虑。
【解答】A.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故错误;
B. 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C. “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并不是说必须在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故错误。
D. “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在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说明了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故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知,水是由液态变成了固态,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属于物理变化,利用该性质,人们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
【解答】A. 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空隙,所以分子个数也不变;故错误,符合题意;
B. 水变成冰分子之间空隙变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的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震动。所以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根据题干中: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常压下水结成冰,俗称“热冰”,所以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A、根据题中所给信息确定冰七的构成分析;
B、根据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分析;
C、根据冰七的形成分析;
D、根据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分析。
【解答】A、由题目信息可知,"冰七"中水分子会排列成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所以单个水分子不可能形成“冰七”,不符合题意;
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冰七”中的水分子也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C、在深海中的强压力作用下海水可以形成“冰七”,符合题意;
D、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冰七"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其化学性质相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的质量等于构成它的原子质量总和分析。
【解答】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因此物质不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①错误;分子由原子构成,②正确;原子可以独立存在,例如金属就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③错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④正确;分子的质量等于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之和,⑤正确;分子在不停地运动,⑥正确。
故选B。
14.【答案】(1)C
(2)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分析。
(2)根据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微粒的变化分析。
【解答】(1)由变化Ⅱ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间隔变小了,分子的数目、体积、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C。
(2)由变化Ⅰ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该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由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15.【答案】(1)会
(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不会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固态碘和气态碘的分子相同,只是分子的间距不同;
(2)根据分子的性质解答;
(3)分析碘盐中是否存在碘分子即可。
【解答】(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会变蓝色。
(2)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含有KIO3),其中只有碘原子,没有碘分子,因此用馒头蘸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会变蓝色。
16.【答案】(1)2;3;5;4;3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合理即可)
(3)种类相同、个数不同的原子,可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合理即可)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在分子模型图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原子,有几种符号代表几种原子;
(2)从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的角度分析;
(3)分析相同的原子是否能够构成不同的分子即可。
【解答】(1)①根据图片可知,过氧化氢分子中有2种原子,
②根据图片可知,甲醛分子中有3种原子;
③根据图片可知,1个甲烷分子中有5个原子;
④根据图片可知,1个甲醛分子中有4个原子,
⑤根据图片可知,1个水分子中有3个原子。
(2)根据图片和可知,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根据图片和可知,种类相同、个数不同的原子,可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
17.【答案】(1)都含有1个碳原子
(2)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 4 个氢原子,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 2 个氧原子
(3)都含有氧原子
(4)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变化,原子不发生变化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2)根据图片分析甲烷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相同点;
(3)根据图片分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的相同点;
(4)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烷的化学式为CH4,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则相同点为:都含有一个碳原子。
(2)根据图片可知,甲烷的化学式为CH4,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则相同点为: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 4 个氢原子,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 2 个氧原子。
(3)氧分子的化学式为O2,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水分子为H2O,则相同点为:都含有氧原子。
(4)从微观角度描述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个信息: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变化,原子不发生变化。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