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 2.2 建构分子模型 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2024八下·苍南期末)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A.小心触电B.原子的结构C.磁铁周围的磁场D.壤土类土壤的组成【答案】A【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解答】模型可以反应事物的特征,BCD可以反应对应事物的特征,都属于模型,A为标志,不能反应事物的特征。故答案为:A。2.(2024八下·三门期末)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A.电压表B.甲烷结构C.原子结构D.叶的结构【答案】A【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 常见的模型有:(1)一幅图、一张表格;(2)一个放大或缩小的模型;(3)一个复杂过程的示意;(4)一个数学公式或化学方程式。常见的符号:公式中的字母、交通标志、logo等。【解答】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实验,或作为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 。A.图示是电压表符号,不属于模型,故A符合题意;B.甲烷结构,是化学分子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对甲烷分子结构的模型表达,所以甲烷结构是模型 ,故B不符合题意;C.图中为原子结构模型, 是对原子这一微观粒子结构的模型表达 ,故C不符合题意;D.图中为细胞的结构模型,属于模型,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3.(2024八下·柯桥期末)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A.磁感线 B.甲烷分子结构C.原子内部结构 D.其他垃圾【答案】D【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磁感线、甲烷分子结构和原子结构,都是模型,故A、B、C不合题意;而其他垃圾的属于标志,故D符合题意。故选D。4.(2024八下·长兴期中)用“”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解析】【分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解答】水由水分子构成,所以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根据水的化学式H2O可知,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原子构成。故答案为:C。5.(2024八下·临海期中)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铁 B.氯化钠 C.水 D.石墨【答案】C【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解答】铁、石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物质,故ABD错误,选C.6.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最能表示水汽化后在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根据水汽化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析。【解答】水汽化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没有新的分子生成,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则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C。故答案为:C。7.下列关于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模型就是实物B.模型都是将实物按比例放大,便于人们观察C.模型不能按实物大小制作D.模型便于人们研究被观察的对象【答案】D【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 模型是通过主观意识借助实体或者虚拟表现构成客观阐述形态结构的一种表达目的的物件(物件并不等于物体,不局限于实体与虚拟、不限于平面与立体)。【解答】模型不一定是实物,模型可以是将实物按比例方法或者缩小,便于人们观察,所以D正确;故答案为:D8.下列叙述中存在科学性错误的是 ( )A.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事物,可避免因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B.数学公式也是模型C.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D.地球仪是表示地球的符号【答案】D【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模型可以代替和反映客观对象,并可以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解答】A.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以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或由于表达事物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A正确。B.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B正确。C.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不改变,只是分子间距离发生了变化,故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C正确。D.地球仪属于地球缩小的复制品,属于模型。D错误。故答案为:D。9.(2024七下·海曙期末)关于水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答案】C【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组成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 A.水是一种物质,不能由氢气、氧气两种物质组成,故A错误;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B错误;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C正确;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D错误。故选C。10.(2021七下·鄞州期中)最近很流行一款杯子——富氢养生水杯(如图所示),广告称闭合开关,3分钟快速改变水质,迅速生成高浓度氢气。如果广告是真实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中产生氢气”属于物理变化C.氢气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D.杯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 氢气+氧气【答案】D【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物质由分子构成,而分子由原子构成;(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3)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分析;(4)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解答】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或者水由水分子构成,故A错误;B.“水中产生氢气”,由于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氢气在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故C错误;D.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杯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故D正确。故选D。11.(2024八下·乐清期中)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原子论,用一些圆圈再加上各种点、线和字母表示不同的原子,如图是道尔顿当时采用的某些原子符号。根据这些符号,下列选项中表示一氧化碳分子模型的是( )A. B. C. D.【答案】D【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解析】【分析】根据一氧化碳分子的构成分析。【解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分子模型为 。故选D。12.(2024八下·临海期中)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科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图中信息判断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A.该反应是物理变化,因为反应过程中原子没有变化B.图乙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C.分子可以由同种原子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D.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答案】C【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解析】【分析】水电解模型中,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与氧原子拆散后重新组合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解答】A、该反应中原子虽然没有变化,但是重新组合成了新分子,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B、图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故B错误。C、水分子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属于不同种原子,氧气分子由氧原子构成,属于同种原子,故C正确。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是从它的结构上,还能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D错误。故选C。13.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从中获得信息错误的是( )A.两种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1B.生成物中两种分子大小相同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变化D.化学反应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答案】B【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解析】【分析】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解答】根据图示可知水分解会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A. 由得到的方程式可以看出该反应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分子个数比是2:1,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 该反应的生成物是氧气与氢气,两种分子大小不同,故错误,符合题意;C. 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变化,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 从该反应的图示可知在该反应中水分子能分解生成氢氧两种原子,而氢氧两种原子没有再分,从而可知化学反应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4.下图为甲烷燃烧的过程示意图,图中出现的分子和原子的种类分别为 ( )A.4和3 B.2和3 C.3和4 D.3和3【答案】A【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解析】【分析】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解答】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结合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分子的数目、元素的种类。图中出现的分子种类分别为:CH4、O2、CO2、H2O;原子的种类分别为C、H、O;故答案为:A。15. 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图示为其微观结构模型。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其原因是( )。A.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C.金刚石、石墨由不同种原子构成D.金刚石、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答案】D【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解析】【分析】根据从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造成了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具有很大差异去分析。【解答】由于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造成了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具有很大差异;故答案为:D。16. 以下是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图中相同的小球代表同种原子,原子间的短线代表原子的结合。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中共有4种分子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可分的C.该化学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D.各种原子以不同的方式可构成多种分子【答案】C【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微观模型示意图,分析物质的类别,微粒的变化,原子的变化分析。【解答】A. 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图示中共有四种分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化学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发生没有发生改变,故错误,符合题意;D. 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各种原子以不同的方式可构成多种分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7.(2024八下·黄岩月考)从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B.氢原子和氧原子是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D.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答案】C【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首先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据此解答。【解答】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中,分子分为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原子不能再分,获得的信息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原子没有分成更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是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获得的信息正确,不符合题意;C、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获得的信息错误,符合题意;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获得的信息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二、填空题18.人类对水分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材料1: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认为水是由氢、氧元素的各一个原子构成的“HO原子”。材料2: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认为分子包括由同种原子结合而成的“简单原子”和由不同原子结合而成的“复杂原子”,并提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观点。材料3:1833年,戈丹根据定量测算的结果绘制了氢氧结合变成水分子的“体积图”(如图)。而后,“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观点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1)水分子(H2O)属于阿伏加德罗提出的 (填“简单”或“复杂”)原子”。(2)请将图中方框“ ”处补全: 。【答案】(1)复杂(2)【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1)根据资料中 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分析;(2)根据氧分子的构成分析。【解答】(1)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认为分子包括由同种原子结合而成的“简单原子”和由不同原子结合而成的“复杂原子”,水分子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因此属于阿伏加德罗提出的“复杂原子”。(2)每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则方框“ ”处图示为。故答案为:(1)复杂;(2) 。19.(2023七下·余姚期中)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甲试管生成A气体,则b应该接直流电源的 极,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填“可燃性”或“助燃性”)。(2)实验前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 。(3)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答案】(1)负;可燃性(2)增强水的导电性(3)水氢气+氧气【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2)纯水不导电,普通的水导电是因为其中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3)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解答】 (1)根据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A气体的体积是B气体体积的2倍,则A为氢气,B为氧气。若甲试管生成A气体(氢气),则b应该接直流电源的负极。氢气具有可燃性。(2)实验前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3)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则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水氢气+氧气20.(2.1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下列两幅图表示的是液态水和气态水的状态模型, 表示水分子。(1)图中表示气态水的是 。(2)液态水温度降低时变成 态的冰,温度升高时变成 态的水蒸气。(3)水在状态变化中, (填“有”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请你概括出物理变化的实质: 。(4)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水在状态变化中,是 发生了变化。【答案】(1)乙(2)固;气(3)没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分子没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4)水分子之间的空隙【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1)根据水分子的间隔的大小分析水的状态;(2)根据水在不同温度下状态不同进行分析;(3)根据分子变化的特征分析回答。【解答】(1)由液态水与气态水的状态模型可知,甲图示分子的间隔较小,是液态的水,乙图示分子的间隔较大,是气态的水;(2)液态水温度降低时变成固态的冰,温度升高时变成气态的水蒸气。(3)水在状态变化中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物理变化的实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分子没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4)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水在状态变化中,是水分子之间的空隙。三、实验探究题21.(2024八下·长兴月考)用科学方法研究。观察、比较、对比等是常用的科学方法。如图是氢分子、氧分子在不同条件下运动速率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对比图片(填序号) 能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一结论。(2)对比图片A、B可知,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答案】(1)BC(2)分子种类【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1)根据要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需对比分子种类相同,温度不同分析;(2)根据A和B分子种类不同分析。【解答】(1)图BC中分子种类相同,温度不同,两图片对比可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结论。(2)图 A、B 温度相同,分子种类不同,由此对比可得出分子种类影响分子运动速率。故答案为:(1)BC;(2)分子种类。22.(2024七下·宁波月考)如图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消耗水的质量为m,与电池负极相连的试管a得到氢气,与电池正极相连的试管b得到氧气,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2:1,实验结束后,收集这两部分气体并置于同一密闭容器中点燃,完全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为m。图2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液态水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试分析:(1)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 。(2)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 。(3)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 。(4)反应前原有氢气 毫升。【答案】(1)氢气(2)氧气(3)当氧气体积为3mL时,氢气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4)6【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及图像变化趋势分析;(2)根据图像及反应时气体的变化分析;(3)根据交点处为两气体恰好完全反应分析;(4)根据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分析。【解答】(1) 图2中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 则实线部分随氧气增加,剩余气体减少,则表示的是氢气。(2)虚线部分氢气全部反应,剩余气体随氧气的增加而增加,则表示剩余气体是氧气。(3) 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当氧气体积为3mL时,氢气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4)恰好完全反应时氧气体积为3mL,氢气和氧气反应的体积比为2:1,则反应前原有氢气为6mL.23.(2023七下·北仑期中)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为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某小组同学设计下图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先在电解器玻璃管里加满水(含少量氢氧化钠),再接通直流电源。已知:水中加入的氢氧化钠只起增强导电性作用,本身不参与反应。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电解时乙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位置在 (填“a”“b”或“c"”) 处。(2)甲、乙两支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3)请给如图2所示水电解过程中的微粒运动变化排序 。(填序号)(4)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5)电解纯水速率较慢,为探究不同电压和不同浓度氢氧化钠溶液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小组同学进行多次实验,测得产生20mL氢气所需时间如上图3:①电解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改变电压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是 。②上述实验中,电解水速率最快的条件是 。【答案】(1)c(2)2:1(3)④③①②(4)(5)①浓度一定时,随电压的增大,电解水的速率加快;;②10%的NaOH溶液且电压为12V时。【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解答】解:(1)图1中,电解时乙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位置在c处。故答案为:c。(2)甲、乙两支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故答案为:2:1。(3)如图2所示水电解过程中的微粒运动变化排序是④(水分子)③(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①(氢原子向负极靠近,氧原子向正极靠近)②(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故答案为:④③①②。(4)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是故答案为:(5)由图中信息可知,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越大、电压越高,产生20mL氢气所需时间越短。①电解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改变电压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是电压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答案为:电压越大,反应速率越快。②上述实验中,电解水速率最快的条件是电压是12V,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是10%。1 / 1新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 2.2 建构分子模型 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2024八下·苍南期末)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A.小心触电B.原子的结构C.磁铁周围的磁场D.壤土类土壤的组成2.(2024八下·三门期末)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A.电压表B.甲烷结构C.原子结构D.叶的结构3.(2024八下·柯桥期末)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A.磁感线 B.甲烷分子结构C.原子内部结构 D.其他垃圾4.(2024八下·长兴期中)用“”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 B.C. D.5.(2024八下·临海期中)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铁 B.氯化钠 C.水 D.石墨6.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最能表示水汽化后在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A. B.C. D.7.下列关于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模型就是实物B.模型都是将实物按比例放大,便于人们观察C.模型不能按实物大小制作D.模型便于人们研究被观察的对象8.下列叙述中存在科学性错误的是 ( )A.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事物,可避免因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B.数学公式也是模型C.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D.地球仪是表示地球的符号9.(2024七下·海曙期末)关于水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10.(2021七下·鄞州期中)最近很流行一款杯子——富氢养生水杯(如图所示),广告称闭合开关,3分钟快速改变水质,迅速生成高浓度氢气。如果广告是真实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中产生氢气”属于物理变化C.氢气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D.杯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 氢气+氧气11.(2024八下·乐清期中)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原子论,用一些圆圈再加上各种点、线和字母表示不同的原子,如图是道尔顿当时采用的某些原子符号。根据这些符号,下列选项中表示一氧化碳分子模型的是( )A. B. C. D.12.(2024八下·临海期中)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科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图中信息判断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A.该反应是物理变化,因为反应过程中原子没有变化B.图乙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C.分子可以由同种原子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D.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13.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从中获得信息错误的是( )A.两种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1B.生成物中两种分子大小相同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变化D.化学反应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14.下图为甲烷燃烧的过程示意图,图中出现的分子和原子的种类分别为 ( )A.4和3 B.2和3 C.3和4 D.3和315. 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图示为其微观结构模型。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其原因是( )。A.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C.金刚石、石墨由不同种原子构成D.金刚石、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16. 以下是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图中相同的小球代表同种原子,原子间的短线代表原子的结合。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中共有4种分子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可分的C.该化学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D.各种原子以不同的方式可构成多种分子17.(2024八下·黄岩月考)从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B.氢原子和氧原子是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D.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二、填空题18.人类对水分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材料1: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认为水是由氢、氧元素的各一个原子构成的“HO原子”。材料2: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认为分子包括由同种原子结合而成的“简单原子”和由不同原子结合而成的“复杂原子”,并提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观点。材料3:1833年,戈丹根据定量测算的结果绘制了氢氧结合变成水分子的“体积图”(如图)。而后,“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观点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1)水分子(H2O)属于阿伏加德罗提出的 (填“简单”或“复杂”)原子”。(2)请将图中方框“ ”处补全: 。19.(2023七下·余姚期中)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甲试管生成A气体,则b应该接直流电源的 极,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填“可燃性”或“助燃性”)。(2)实验前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 。(3)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20.(2.1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下列两幅图表示的是液态水和气态水的状态模型, 表示水分子。(1)图中表示气态水的是 。(2)液态水温度降低时变成 态的冰,温度升高时变成 态的水蒸气。(3)水在状态变化中, (填“有”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请你概括出物理变化的实质: 。(4)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水在状态变化中,是 发生了变化。三、实验探究题21.(2024八下·长兴月考)用科学方法研究。观察、比较、对比等是常用的科学方法。如图是氢分子、氧分子在不同条件下运动速率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对比图片(填序号) 能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一结论。(2)对比图片A、B可知,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22.(2024七下·宁波月考)如图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消耗水的质量为m,与电池负极相连的试管a得到氢气,与电池正极相连的试管b得到氧气,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2:1,实验结束后,收集这两部分气体并置于同一密闭容器中点燃,完全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为m。图2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液态水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试分析:(1)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 。(2)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 。(3)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 。(4)反应前原有氢气 毫升。23.(2023七下·北仑期中)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为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某小组同学设计下图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先在电解器玻璃管里加满水(含少量氢氧化钠),再接通直流电源。已知:水中加入的氢氧化钠只起增强导电性作用,本身不参与反应。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电解时乙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位置在 (填“a”“b”或“c"”) 处。(2)甲、乙两支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3)请给如图2所示水电解过程中的微粒运动变化排序 。(填序号)(4)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5)电解纯水速率较慢,为探究不同电压和不同浓度氢氧化钠溶液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小组同学进行多次实验,测得产生20mL氢气所需时间如上图3:①电解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改变电压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是 。②上述实验中,电解水速率最快的条件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解答】模型可以反应事物的特征,BCD可以反应对应事物的特征,都属于模型,A为标志,不能反应事物的特征。故答案为:A。2.【答案】A【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 常见的模型有:(1)一幅图、一张表格;(2)一个放大或缩小的模型;(3)一个复杂过程的示意;(4)一个数学公式或化学方程式。常见的符号:公式中的字母、交通标志、logo等。【解答】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实验,或作为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 。A.图示是电压表符号,不属于模型,故A符合题意;B.甲烷结构,是化学分子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对甲烷分子结构的模型表达,所以甲烷结构是模型 ,故B不符合题意;C.图中为原子结构模型, 是对原子这一微观粒子结构的模型表达 ,故C不符合题意;D.图中为细胞的结构模型,属于模型,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3.【答案】D【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磁感线、甲烷分子结构和原子结构,都是模型,故A、B、C不合题意;而其他垃圾的属于标志,故D符合题意。故选D。4.【答案】C【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解析】【分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解答】水由水分子构成,所以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根据水的化学式H2O可知,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原子构成。故答案为:C。5.【答案】C【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解答】铁、石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物质,故ABD错误,选C.6.【答案】C【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根据水汽化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析。【解答】水汽化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没有新的分子生成,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则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C。故答案为:C。7.【答案】D【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 模型是通过主观意识借助实体或者虚拟表现构成客观阐述形态结构的一种表达目的的物件(物件并不等于物体,不局限于实体与虚拟、不限于平面与立体)。【解答】模型不一定是实物,模型可以是将实物按比例方法或者缩小,便于人们观察,所以D正确;故答案为:D8.【答案】D【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模型可以代替和反映客观对象,并可以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解答】A.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以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或由于表达事物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A正确。B.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B正确。C.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不改变,只是分子间距离发生了变化,故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C正确。D.地球仪属于地球缩小的复制品,属于模型。D错误。故答案为:D。9.【答案】C【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组成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 A.水是一种物质,不能由氢气、氧气两种物质组成,故A错误;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B错误;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C正确;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D错误。故选C。10.【答案】D【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物质由分子构成,而分子由原子构成;(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3)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分析;(4)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解答】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或者水由水分子构成,故A错误;B.“水中产生氢气”,由于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氢气在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故C错误;D.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杯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故D正确。故选D。11.【答案】D【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解析】【分析】根据一氧化碳分子的构成分析。【解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分子模型为 。故选D。12.【答案】C【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解析】【分析】水电解模型中,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与氧原子拆散后重新组合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解答】A、该反应中原子虽然没有变化,但是重新组合成了新分子,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B、图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故B错误。C、水分子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属于不同种原子,氧气分子由氧原子构成,属于同种原子,故C正确。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是从它的结构上,还能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D错误。故选C。13.【答案】B【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解析】【分析】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解答】根据图示可知水分解会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A. 由得到的方程式可以看出该反应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分子个数比是2:1,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 该反应的生成物是氧气与氢气,两种分子大小不同,故错误,符合题意;C. 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变化,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 从该反应的图示可知在该反应中水分子能分解生成氢氧两种原子,而氢氧两种原子没有再分,从而可知化学反应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4.【答案】A【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解析】【分析】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解答】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结合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分子的数目、元素的种类。图中出现的分子种类分别为:CH4、O2、CO2、H2O;原子的种类分别为C、H、O;故答案为:A。15.【答案】D【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解析】【分析】根据从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造成了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具有很大差异去分析。【解答】由于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造成了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具有很大差异;故答案为:D。16.【答案】C【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微观模型示意图,分析物质的类别,微粒的变化,原子的变化分析。【解答】A. 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图示中共有四种分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化学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发生没有发生改变,故错误,符合题意;D. 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各种原子以不同的方式可构成多种分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7.【答案】C【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首先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据此解答。【解答】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中,分子分为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原子不能再分,获得的信息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原子没有分成更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是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获得的信息正确,不符合题意;C、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获得的信息错误,符合题意;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获得的信息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8.【答案】(1)复杂(2)【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1)根据资料中 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分析;(2)根据氧分子的构成分析。【解答】(1)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认为分子包括由同种原子结合而成的“简单原子”和由不同原子结合而成的“复杂原子”,水分子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因此属于阿伏加德罗提出的“复杂原子”。(2)每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则方框“ ”处图示为。故答案为:(1)复杂;(2) 。19.【答案】(1)负;可燃性(2)增强水的导电性(3)水氢气+氧气【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2)纯水不导电,普通的水导电是因为其中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3)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解答】 (1)根据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A气体的体积是B气体体积的2倍,则A为氢气,B为氧气。若甲试管生成A气体(氢气),则b应该接直流电源的负极。氢气具有可燃性。(2)实验前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3)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则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水氢气+氧气20.【答案】(1)乙(2)固;气(3)没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分子没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4)水分子之间的空隙【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解析】【分析】(1)根据水分子的间隔的大小分析水的状态;(2)根据水在不同温度下状态不同进行分析;(3)根据分子变化的特征分析回答。【解答】(1)由液态水与气态水的状态模型可知,甲图示分子的间隔较小,是液态的水,乙图示分子的间隔较大,是气态的水;(2)液态水温度降低时变成固态的冰,温度升高时变成气态的水蒸气。(3)水在状态变化中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物理变化的实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分子没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4)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水在状态变化中,是水分子之间的空隙。21.【答案】(1)BC(2)分子种类【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1)根据要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需对比分子种类相同,温度不同分析;(2)根据A和B分子种类不同分析。【解答】(1)图BC中分子种类相同,温度不同,两图片对比可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结论。(2)图 A、B 温度相同,分子种类不同,由此对比可得出分子种类影响分子运动速率。故答案为:(1)BC;(2)分子种类。22.【答案】(1)氢气(2)氧气(3)当氧气体积为3mL时,氢气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4)6【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及图像变化趋势分析;(2)根据图像及反应时气体的变化分析;(3)根据交点处为两气体恰好完全反应分析;(4)根据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分析。【解答】(1) 图2中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 则实线部分随氧气增加,剩余气体减少,则表示的是氢气。(2)虚线部分氢气全部反应,剩余气体随氧气的增加而增加,则表示剩余气体是氧气。(3) 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当氧气体积为3mL时,氢气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4)恰好完全反应时氧气体积为3mL,氢气和氧气反应的体积比为2:1,则反应前原有氢气为6mL.23.【答案】(1)c(2)2:1(3)④③①②(4)(5)①浓度一定时,随电压的增大,电解水的速率加快;;②10%的NaOH溶液且电压为12V时。【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解答】解:(1)图1中,电解时乙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位置在c处。故答案为:c。(2)甲、乙两支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故答案为:2:1。(3)如图2所示水电解过程中的微粒运动变化排序是④(水分子)③(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①(氢原子向负极靠近,氧原子向正极靠近)②(氢原子结合生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生成氧分子)。故答案为:④③①②。(4)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是故答案为:(5)由图中信息可知,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越大、电压越高,产生20mL氢气所需时间越短。①电解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改变电压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是电压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答案为:电压越大,反应速率越快。②上述实验中,电解水速率最快的条件是电压是12V,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是10%。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 2.2 建构分子模型 同步训练(学生版).docx 新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 2.2 建构分子模型 同步训练(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