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 2.3 建构原子模型 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2024八下·金东期末)2024年2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宣布,研发含锥-177抗癌新药取得实质性进展。镥-177相对原子质量为177,核外电子数为71,则其核内中子数为( )A.177 B.142 C.106 D.712.(2024八下·杭州月考)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成功返回地球,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3,而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氦—4的形式存在。如图是氦—3和氦—4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 ”代表(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3.(2024八下·余杭期末)如图是卢瑟福将带正电的α粒子流轰击金箔后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其中能说明原子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的轨迹( )A.a B.b C.c D.d4.(2024八下·三门期末)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下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知识梳理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a为氧分子 B.c为核外电子C.是a的同位素 D.b为中子5.(2024八下·温州月考)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如图是小科建立的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导图,其中①、②应填入的是 ( )A.原子、分子 B.分子、原子C.中子、质子 D.电子、原子核6.(2024八下·三门期末)北京时间2023年11月30日零点,同济大学材料学院许维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最新科研成果:首次成功合成了环形纯碳分子材料,即芳香性环型碳和,1个芳香性环型碳分子中共含有10个( )A.原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7.(2024八下·嘉兴期末)科学家通过艰辛的探索,揭示了原子结构的秘密。如图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该模型不能反映的是( )A.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B.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C.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D.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的很小一部分8.我国已启动“嫦娥工程”探月计划,该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月球新能源“氦-3”。已知“氦-3”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个中子、2个质子。若以“O”代表电子、“”代表质子、“●”代表中子,则下列各微粒结构模型图中,能表示“氦-3”原子结构的是( )A. B.C. D.9.(2024八下·杭州期末)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下列有关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B.如图②模型玻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C.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③模型D.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②③10.下列有关物质、分子及原子之间关系的图示,正确的是( )。A.原子→分子→物质 B.分子→原子→物质C. D.11.(2024八下·拱墅期末)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原子中原子核的质量较大C.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12.(2024八下·杭州期末)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历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得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下列相关科学史描述不正确的是( )A.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B.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且原子是电中性的C.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D.丹麦科学家波尔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13.(2024八下·长兴期末)如图是原子结构发展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因此推测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B.卢瑟福认为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C.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D.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使其更接近事物的本质14.下列有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克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质量D.相对原子质量就是碳原子()的质量的15.(2024八下·余杭期中)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akg,另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 则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 )A. B. C. D.16.已知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a克,若另一种原子的质量为b克,则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B. C. D.17.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④⑤⑥ D.⑤⑥18.卢瑟福通过散射实验(粒子带正电荷)得出: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A.粒子会激发金原子释放出原子内的电子B.粒子中的绝大多数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C.粒子受到金原子的作用,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D.粒子受到金原子内的电子吸引,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19.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C.原子中a 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20.(2024八下·杭州期中) 用“●”“O” 和“●” 分别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如图表示四种原子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互为同位素 B.乙、丁为同一种元素C.甲、丙的核电荷数不同 D.丙、丁为同一种原子21.(2024八下·湖州期中)如图为氯化钠形成的微观模型图。关于氯化钠的形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氯化钠由钠原子和氯原子构成B.钠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C.钠原子失去电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后相互吸引,构成氯化钠分子D.有些氯化钠带正电,有些氯化钠带负电,聚合在一起构成电中性的氯化钠22.如图为物质、元素及构成微粒的相互关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a为分子,b为元素,c为离子B.不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不同C.由图可知,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D.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阳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阴离子二、填空题23.(2024八下·杭州期中)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⑥原子核、⑦阳离子、⑧阴离子这些微粒中:(1)显电中性的微粒有 ;(2)带正电的微粒有 ;(3)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 。24.(2024八下·临平期末)如图是锂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锂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3)下列对原子构成的理解错误的是 (填字母)。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B.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C.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25.(2024八下·余杭期中)C-14 是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碳原子,具有放射性,科学家利用C-14来测定古代遗存物的“年龄”。大气中的C-14 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物先被植物吸收, 后被动物纳入。只要植物或动物生存着,伴随新陈代谢, C-14 就会在机体内保持一定的 平衡。而当有机体死亡后,其组织内的C-14 便以5730年的半衰期开始衰变并逐渐消失。 对于任何含碳物质,只要测定剩余放射性C-14 的含量,再结合其半衰期,就可推断出年 代。请根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1)与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 C-12 原子相比, C-14 原子结构上的不同是 不同。(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填字母)。A.C-14 原子属于碳元素B.C-14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4C.C-14 原子比 C-12 原子的质量大26.(2024八下·乐清期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甲。实验说明: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②金箔—作为靶子, 厚度1μm, 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④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收集证据】如图乙,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猜想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结论】(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的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从【收集证据】中的 现象可以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在卢瑟福之前,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总结为甲、乙两个原子模型。请你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在答题卷的丙方框中简要画出卢瑟福建构的原子模型。27.(2024八下·吴兴期中)已知一个乙烷(C2H6)分子质量是n千克,一个丙烯(C3H6)分子质量是m千克(假设两种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分别具有相同的中子数),若以该碳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则丙烯(C3H6)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表示为 。三、实验探究题28.(2024八下·浙江期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甲所示:①α粒子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原子核带2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弹了回来如乙图所示。【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是 。29.(2024八下·湖州期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进行实验】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甲)。【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如图乙)。【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偏转。于是,卢瑟福推测: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丙)。结合图丙,请列举得出“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这一结论的主要证据是 。(3)基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你认为丁图中最符合实际的原子结构为 (填字母)。【拓展与应用】在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为强化同学们对分子结构模型的理解,老师布置了制作甲烷分子模型的实践性活动,并为此次活动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表:“甲烷分子结构模型制作”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 两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合理 两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不合理 同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失调指标二 形态规整、能很好体现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形态规整、但不能体现分子的立体结构 形态扭曲与实际不符(4)小科、小红两位同学均用超轻粘土制作甲烷分子模型(如图戊所示)。参照评价量表,组长把小红作品的“指标一”评定为“优秀”,而“指标二”评定为“合格”。为使该模型的“指标二”达到“优秀”,请你对该模型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四、综合题30.(2024八下·拱墅期末)人们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材料一:19世纪初,有科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材料三:1961年,国际上采用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1)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支持材料一的是____A.O-16 B.Cl-35.5 C.Ag-108(2)在克鲁克斯的假设中,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这是因为原子结构中的某种微粒数不同,该微粒的名称是 。(3)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自然界氯元素仅有35C1和37C1两种同位素原子。根据材料三可以推出,氯元素中,35Cl和37Cl这两种同位素原子的个数之比为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减去质子数。【解答】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由题意可知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1,则镥原子的质子数为71,中子数为106.故答案为:C。2.【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解答】 由图可知,氦-3和氦-4是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都是2,根据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2,氦-3和氦-4的中子数不同,故“〇”代表中子。故选:B。3.【答案】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几乎集中了所有原子的质量,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空间很小。【解答】 因为原子核带正电,占据的空间很小,集中了几乎所有原子的质量,所以当带正电的α粒子流轰击金箔后,遇到原子核会改变方向,被反弹回来,所以它的轨迹是c,故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故选C。4.【答案】B【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根据物质构成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解答】有示意图可知,质子和中子构成了b,故b为原子核,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了原子,所以c是核外电子,原子构成了分子,所以a是原子。故答案为:B。5.【答案】A【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物质由大量分子或原子组成。【解答】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则①为原子;原子形成分子,故②为分子,则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6.【答案】A【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解答】 1个芳香性环型碳分子中共含有 10个 应该是原子的数量,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一个C10分子中含有10个碳原子,故答案为:A。7.【答案】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结合图片反映的信息分析判断。【解答】 A.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B.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从行星模型无法反映出来,故B符合题意;C.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故C正确不合题意;D.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的很小一部分,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8.【答案】D【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根据“氦-3”原子中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电子数为2分析。【解答】“氦-3”原子中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电子数为2,即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1个中子构成,核外2个电子。故选D。9.【答案】D【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解析】【分析】物质是分子、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电子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解答】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葡萄干蛋糕模型,他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 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1913年波尔提出波尔模型,他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1911年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行星模型,认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D、现代的科学家提出了电子云模型,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四种模型的正确的排列是①③②,故D错误,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0.【答案】C【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根据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解答】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有的物质是由离子直接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故答案为:C。11.【答案】D【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 根据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的现象以及对此作出的推断进行分析。【解答】 A.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方向直接通过,说明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B.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的质量比较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C.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带正电荷,故C正确不合题意;D.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不能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2.【答案】C【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解析】【分析】根据道尔顿、 汤姆生 、 卢瑟福等科学家对原子的模型观点分析。【解答】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有部分α粒子遇到有正电荷的粒子发生偏转,而不是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故选C。13.【答案】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核外电子绕核高速旋转。【解答】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因此推测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故A正确。B、卢瑟福认为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故B正确。C、1913年认为原子结构模型中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故C错误。D、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使其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故D正确。故答案为:C。14.【答案】B【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原子)的质量的 为标准,其它原子质量与之相比所得比值,单位为“1”分析。【解答】A、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克” ,不符合题意;B、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符合题意;C、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质量 ,不符合题意;D、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原子)的质量的 为标准,其它原子质量与之相比所得比值,不符合题意;故选B。15.【答案】B【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分析;【解答】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设该原子的质量为x,即,故选:B16.【答案】C【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它原子与它相比较所得数值分析。【解答】 已知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a克,若另一种原子的质量为b克,则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故选C。17.【答案】A【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的构成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分析。【解答】 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空间运动,而不是镶嵌原子中,错误;②原子是可分的,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正确;③原子呈球形,正确;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正确;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正确;⑥电子质量小,虽然原子核体积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正确;故选A。18.【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根据卢瑟福通过散射实验中粒子的运行轨迹分析。【解答】 卢瑟福通过散射实验(粒子带正电荷)得出: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依据是粒子中的绝大多数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 。故选B。19.【答案】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 A、根据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解答;B、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解答;C、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解答 ;D、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即质子数和中子数上解答。【解答】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c, 故错误;B、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原子中b 与c的数目不一定相同,故错误;C、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故正确。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集中在b和c上,故错误;故选C。20.【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A、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同种元素的核内质子数相同,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甲、丙的核电荷数,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丁、丙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不同,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甲、乙原子的质子数不同,不属于同位素,故选项说法错误。B、乙、丁的核内质子数相同,为同一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C、甲、丙的核内质子数均为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甲、丙的核电荷数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D、丁、丙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不同,不是同一种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21.【答案】B【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A错误;B.钠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故B正确;C.钠原子失去电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后相互吸引,构成氯化钠分子,故C正确;D.氯化钠肯定不带电,故D错误。故选BC。22.【答案】D【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A、根据分子、原子、离子与元素、物质的关系分析;B、根据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分析;C、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D、根据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失电子带正电分析。【解答】A、原子可以构成物质,可以构成分子,与离子相互转化,原子和原子变成的离子总称元素, a为分子,b为元素,c为离子 ,不符合题意;B、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不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不符合题意;D、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符合题意;故选D。23.【答案】①②④;③⑥⑦;③⑤【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根据微观粒子的电性、电量、质量和变化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1)显示电中性的微粒是分子、原子,故填:①②④;(2)带正电的微粒有质子、原子核,故填:③⑥⑦;(3)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质子、电子,故填:③⑤。24.【答案】(1)3(2)3(3)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核中带正电荷的粒子为质子,质子数=核龟荷数分析;(2)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3)根据原子的构成分析。【解答】(1)由图示可知,锂原子原子核有3个单位正电荷粒子,则锂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3。(2)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锂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3) 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正确;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错误;C.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正确;D.电子质量很小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正确。故答案为:(1)3;(2);(3)B。25.【答案】(1)中子数(2)A;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的结构和题干信息分析;【解答】(1)碳12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碳14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碳12原子与碳14原子相比,它们结构上的不同是中子数不同;(2)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碳14是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碳原子,属于碳元素,故正确;B、 C-14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即质子数是6,故错误;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也就是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碳12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碳14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因此碳14比普通碳原子质量大,故正确;故选:AC。26.【答案】(1)原子核(2)实验中的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3)【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 根据原子结构分析解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个实心球体。【解答】 (1)极少数α粒子散射的原因是受到了一个体积小但质量相对而言较大的粒子的斥力,这说明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原子核;(2)【收集证据】实验中的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由α粒子散射实验可推断,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卢瑟福建构的原子模型如下图所示:。27.【答案】【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解析】【分析】根据乙烷和丙烯的一个分子相差一个碳原子,由此计算出碳原子质量,再利用相对分子质量是分子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1/12相比的值分析。【解答】 一个乙烷(C2H6)分子质量是n千克,一个丙烯(C3H6)分子质量是m千克 ,则一个碳原子质量为m-n千克, 若以该碳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则丙烯(C3H6)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表示为= 。故答案为:。28.【答案】(1)不会(2)B(3)质子【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 则α粒子在各个方向受力平衡,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所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答案为:B(3) α 粒子就是氦的原子核,电荷数为2, 氮原核电荷数为7,生成氧原子核电荷数为8, 被打出的微粒 核电荷数是2+7-8=1,所以是质子。29.【答案】(1)原子核(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3)C(4)将中间的碳原子进行适当处理,将周围的四个氢原子安装在对应位置构成一个正四面体结构【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间带正电荷,虽然很小但是质量很大,电子几乎没有质量带负电荷;(2)如果原子内部大部分都是空的,那么大部分α粒子 不会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而改变运动方向,据此分析;(3)根据原子的核式结构分析;(4)根据指标二中优秀与合格的区别分析解答。【解答】(1)卢瑟福推测: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2)出“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这一结论的主要证据是: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3)根据散射实验可知,原子中间为原子核,周围几乎都是空的,故选C;(4)为使该模型的“指标二”达到“优秀”,我的建议是:将中间的碳原子进行适当处理,将周围的四个氢原子安装在对应位置构成一个正四面体结构即可。30.【答案】(1)B(2)中子(3)3:1【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氢是母体,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分析;(2)同一元素的原子质子数肯定相同,而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据此分析解答;(3)根据氯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及所占的百分比分析【解答】 (1)根据材料一氢是母体,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而Cl-35.5不是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故选B;(2)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这是因为原子结构中的某种微粒数不同,该微粒的名称是中子;(3)设35Cl和37Cl这两种同位素原子的个数比为x:y,则35x+37y=35.5(x+y),x:y=3:1。1 / 1新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 2.3 建构原子模型 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2024八下·金东期末)2024年2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宣布,研发含锥-177抗癌新药取得实质性进展。镥-177相对原子质量为177,核外电子数为71,则其核内中子数为( )A.177 B.142 C.106 D.71【答案】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减去质子数。【解答】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由题意可知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1,则镥原子的质子数为71,中子数为106.故答案为:C。2.(2024八下·杭州月考)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成功返回地球,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3,而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氦—4的形式存在。如图是氦—3和氦—4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 ”代表(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解答】 由图可知,氦-3和氦-4是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都是2,根据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2,氦-3和氦-4的中子数不同,故“〇”代表中子。故选:B。3.(2024八下·余杭期末)如图是卢瑟福将带正电的α粒子流轰击金箔后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其中能说明原子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的轨迹( )A.a B.b C.c D.d【答案】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几乎集中了所有原子的质量,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空间很小。【解答】 因为原子核带正电,占据的空间很小,集中了几乎所有原子的质量,所以当带正电的α粒子流轰击金箔后,遇到原子核会改变方向,被反弹回来,所以它的轨迹是c,故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故选C。4.(2024八下·三门期末)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下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知识梳理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a为氧分子 B.c为核外电子C.是a的同位素 D.b为中子【答案】B【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根据物质构成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解答】有示意图可知,质子和中子构成了b,故b为原子核,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了原子,所以c是核外电子,原子构成了分子,所以a是原子。故答案为:B。5.(2024八下·温州月考)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如图是小科建立的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导图,其中①、②应填入的是 ( )A.原子、分子 B.分子、原子C.中子、质子 D.电子、原子核【答案】A【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物质由大量分子或原子组成。【解答】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则①为原子;原子形成分子,故②为分子,则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6.(2024八下·三门期末)北京时间2023年11月30日零点,同济大学材料学院许维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最新科研成果:首次成功合成了环形纯碳分子材料,即芳香性环型碳和,1个芳香性环型碳分子中共含有10个( )A.原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答案】A【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解答】 1个芳香性环型碳分子中共含有 10个 应该是原子的数量,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一个C10分子中含有10个碳原子,故答案为:A。7.(2024八下·嘉兴期末)科学家通过艰辛的探索,揭示了原子结构的秘密。如图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该模型不能反映的是( )A.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B.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C.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D.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的很小一部分【答案】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结合图片反映的信息分析判断。【解答】 A.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B.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从行星模型无法反映出来,故B符合题意;C.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故C正确不合题意;D.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的很小一部分,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8.我国已启动“嫦娥工程”探月计划,该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月球新能源“氦-3”。已知“氦-3”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个中子、2个质子。若以“O”代表电子、“”代表质子、“●”代表中子,则下列各微粒结构模型图中,能表示“氦-3”原子结构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根据“氦-3”原子中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电子数为2分析。【解答】“氦-3”原子中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电子数为2,即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1个中子构成,核外2个电子。故选D。9.(2024八下·杭州期末)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下列有关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B.如图②模型玻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C.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③模型D.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②③【答案】D【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解析】【分析】物质是分子、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电子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解答】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葡萄干蛋糕模型,他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 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1913年波尔提出波尔模型,他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1911年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行星模型,认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D、现代的科学家提出了电子云模型,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四种模型的正确的排列是①③②,故D错误,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0.下列有关物质、分子及原子之间关系的图示,正确的是( )。A.原子→分子→物质 B.分子→原子→物质C. D.【答案】C【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根据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解答】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有的物质是由离子直接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故答案为:C。11.(2024八下·拱墅期末)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原子中原子核的质量较大C.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答案】D【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 根据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的现象以及对此作出的推断进行分析。【解答】 A.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方向直接通过,说明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B.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的质量比较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C.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带正电荷,故C正确不合题意;D.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不能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2.(2024八下·杭州期末)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历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得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下列相关科学史描述不正确的是( )A.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B.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且原子是电中性的C.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D.丹麦科学家波尔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答案】C【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解析】【分析】根据道尔顿、 汤姆生 、 卢瑟福等科学家对原子的模型观点分析。【解答】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有部分α粒子遇到有正电荷的粒子发生偏转,而不是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故选C。13.(2024八下·长兴期末)如图是原子结构发展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因此推测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B.卢瑟福认为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C.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D.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使其更接近事物的本质【答案】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核外电子绕核高速旋转。【解答】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因此推测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故A正确。B、卢瑟福认为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故B正确。C、1913年认为原子结构模型中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故C错误。D、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使其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故D正确。故答案为:C。14.下列有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克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质量D.相对原子质量就是碳原子()的质量的【答案】B【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原子)的质量的 为标准,其它原子质量与之相比所得比值,单位为“1”分析。【解答】A、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克” ,不符合题意;B、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符合题意;C、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质量 ,不符合题意;D、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原子)的质量的 为标准,其它原子质量与之相比所得比值,不符合题意;故选B。15.(2024八下·余杭期中)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akg,另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 则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 )A. B. C. D.【答案】B【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分析;【解答】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设该原子的质量为x,即,故选:B16.已知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a克,若另一种原子的质量为b克,则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B. C. D.【答案】C【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它原子与它相比较所得数值分析。【解答】 已知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a克,若另一种原子的质量为b克,则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故选C。17.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④⑤⑥ D.⑤⑥【答案】A【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的构成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分析。【解答】 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空间运动,而不是镶嵌原子中,错误;②原子是可分的,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正确;③原子呈球形,正确;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正确;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正确;⑥电子质量小,虽然原子核体积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正确;故选A。18.卢瑟福通过散射实验(粒子带正电荷)得出: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A.粒子会激发金原子释放出原子内的电子B.粒子中的绝大多数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C.粒子受到金原子的作用,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D.粒子受到金原子内的电子吸引,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根据卢瑟福通过散射实验中粒子的运行轨迹分析。【解答】 卢瑟福通过散射实验(粒子带正电荷)得出: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依据是粒子中的绝大多数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 。故选B。19.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C.原子中a 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答案】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 A、根据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解答;B、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解答;C、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解答 ;D、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即质子数和中子数上解答。【解答】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c, 故错误;B、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原子中b 与c的数目不一定相同,故错误;C、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故正确。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集中在b和c上,故错误;故选C。20.(2024八下·杭州期中) 用“●”“O” 和“●” 分别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如图表示四种原子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互为同位素 B.乙、丁为同一种元素C.甲、丙的核电荷数不同 D.丙、丁为同一种原子【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A、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同种元素的核内质子数相同,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甲、丙的核电荷数,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丁、丙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不同,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甲、乙原子的质子数不同,不属于同位素,故选项说法错误。B、乙、丁的核内质子数相同,为同一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C、甲、丙的核内质子数均为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甲、丙的核电荷数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D、丁、丙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不同,不是同一种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21.(2024八下·湖州期中)如图为氯化钠形成的微观模型图。关于氯化钠的形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氯化钠由钠原子和氯原子构成B.钠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C.钠原子失去电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后相互吸引,构成氯化钠分子D.有些氯化钠带正电,有些氯化钠带负电,聚合在一起构成电中性的氯化钠【答案】B【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A错误;B.钠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故B正确;C.钠原子失去电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后相互吸引,构成氯化钠分子,故C正确;D.氯化钠肯定不带电,故D错误。故选BC。22.如图为物质、元素及构成微粒的相互关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a为分子,b为元素,c为离子B.不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不同C.由图可知,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D.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阳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阴离子【答案】D【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A、根据分子、原子、离子与元素、物质的关系分析;B、根据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分析;C、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D、根据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失电子带正电分析。【解答】A、原子可以构成物质,可以构成分子,与离子相互转化,原子和原子变成的离子总称元素, a为分子,b为元素,c为离子 ,不符合题意;B、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不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不符合题意;D、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符合题意;故选D。二、填空题23.(2024八下·杭州期中)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⑥原子核、⑦阳离子、⑧阴离子这些微粒中:(1)显电中性的微粒有 ;(2)带正电的微粒有 ;(3)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 。【答案】①②④;③⑥⑦;③⑤【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解析】【分析】根据微观粒子的电性、电量、质量和变化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1)显示电中性的微粒是分子、原子,故填:①②④;(2)带正电的微粒有质子、原子核,故填:③⑥⑦;(3)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质子、电子,故填:③⑤。24.(2024八下·临平期末)如图是锂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锂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3)下列对原子构成的理解错误的是 (填字母)。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B.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C.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答案】(1)3(2)3(3)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核中带正电荷的粒子为质子,质子数=核龟荷数分析;(2)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3)根据原子的构成分析。【解答】(1)由图示可知,锂原子原子核有3个单位正电荷粒子,则锂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3。(2)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锂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3) 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正确;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错误;C.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正确;D.电子质量很小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正确。故答案为:(1)3;(2);(3)B。25.(2024八下·余杭期中)C-14 是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碳原子,具有放射性,科学家利用C-14来测定古代遗存物的“年龄”。大气中的C-14 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物先被植物吸收, 后被动物纳入。只要植物或动物生存着,伴随新陈代谢, C-14 就会在机体内保持一定的 平衡。而当有机体死亡后,其组织内的C-14 便以5730年的半衰期开始衰变并逐渐消失。 对于任何含碳物质,只要测定剩余放射性C-14 的含量,再结合其半衰期,就可推断出年 代。请根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1)与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 C-12 原子相比, C-14 原子结构上的不同是 不同。(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填字母)。A.C-14 原子属于碳元素B.C-14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4C.C-14 原子比 C-12 原子的质量大【答案】(1)中子数(2)A;C【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的结构和题干信息分析;【解答】(1)碳12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碳14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碳12原子与碳14原子相比,它们结构上的不同是中子数不同;(2)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碳14是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碳原子,属于碳元素,故正确;B、 C-14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即质子数是6,故错误;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也就是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碳12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碳14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因此碳14比普通碳原子质量大,故正确;故选:AC。26.(2024八下·乐清期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甲。实验说明: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②金箔—作为靶子, 厚度1μm, 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④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收集证据】如图乙,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猜想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结论】(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的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从【收集证据】中的 现象可以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在卢瑟福之前,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总结为甲、乙两个原子模型。请你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在答题卷的丙方框中简要画出卢瑟福建构的原子模型。【答案】(1)原子核(2)实验中的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3)【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 根据原子结构分析解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个实心球体。【解答】 (1)极少数α粒子散射的原因是受到了一个体积小但质量相对而言较大的粒子的斥力,这说明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原子核;(2)【收集证据】实验中的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由α粒子散射实验可推断,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卢瑟福建构的原子模型如下图所示:。27.(2024八下·吴兴期中)已知一个乙烷(C2H6)分子质量是n千克,一个丙烯(C3H6)分子质量是m千克(假设两种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分别具有相同的中子数),若以该碳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则丙烯(C3H6)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表示为 。【答案】【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解析】【分析】根据乙烷和丙烯的一个分子相差一个碳原子,由此计算出碳原子质量,再利用相对分子质量是分子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1/12相比的值分析。【解答】 一个乙烷(C2H6)分子质量是n千克,一个丙烯(C3H6)分子质量是m千克 ,则一个碳原子质量为m-n千克, 若以该碳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则丙烯(C3H6)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表示为= 。故答案为:。三、实验探究题28.(2024八下·浙江期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甲所示:①α粒子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原子核带2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弹了回来如乙图所示。【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是 。【答案】(1)不会(2)B(3)质子【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 则α粒子在各个方向受力平衡,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所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答案为:B(3) α 粒子就是氦的原子核,电荷数为2, 氮原核电荷数为7,生成氧原子核电荷数为8, 被打出的微粒 核电荷数是2+7-8=1,所以是质子。29.(2024八下·湖州期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进行实验】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甲)。【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如图乙)。【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偏转。于是,卢瑟福推测: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丙)。结合图丙,请列举得出“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这一结论的主要证据是 。(3)基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你认为丁图中最符合实际的原子结构为 (填字母)。【拓展与应用】在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为强化同学们对分子结构模型的理解,老师布置了制作甲烷分子模型的实践性活动,并为此次活动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表:“甲烷分子结构模型制作”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 两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合理 两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不合理 同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失调指标二 形态规整、能很好体现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形态规整、但不能体现分子的立体结构 形态扭曲与实际不符(4)小科、小红两位同学均用超轻粘土制作甲烷分子模型(如图戊所示)。参照评价量表,组长把小红作品的“指标一”评定为“优秀”,而“指标二”评定为“合格”。为使该模型的“指标二”达到“优秀”,请你对该模型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答案】(1)原子核(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3)C(4)将中间的碳原子进行适当处理,将周围的四个氢原子安装在对应位置构成一个正四面体结构【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间带正电荷,虽然很小但是质量很大,电子几乎没有质量带负电荷;(2)如果原子内部大部分都是空的,那么大部分α粒子 不会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而改变运动方向,据此分析;(3)根据原子的核式结构分析;(4)根据指标二中优秀与合格的区别分析解答。【解答】(1)卢瑟福推测: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2)出“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这一结论的主要证据是: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3)根据散射实验可知,原子中间为原子核,周围几乎都是空的,故选C;(4)为使该模型的“指标二”达到“优秀”,我的建议是:将中间的碳原子进行适当处理,将周围的四个氢原子安装在对应位置构成一个正四面体结构即可。四、综合题30.(2024八下·拱墅期末)人们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材料一:19世纪初,有科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材料三:1961年,国际上采用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1)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支持材料一的是____A.O-16 B.Cl-35.5 C.Ag-108(2)在克鲁克斯的假设中,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这是因为原子结构中的某种微粒数不同,该微粒的名称是 。(3)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自然界氯元素仅有35C1和37C1两种同位素原子。根据材料三可以推出,氯元素中,35Cl和37Cl这两种同位素原子的个数之比为 。【答案】(1)B(2)中子(3)3:1【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氢是母体,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分析;(2)同一元素的原子质子数肯定相同,而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据此分析解答;(3)根据氯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及所占的百分比分析【解答】 (1)根据材料一氢是母体,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而Cl-35.5不是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倍,故选B;(2)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这是因为原子结构中的某种微粒数不同,该微粒的名称是中子;(3)设35Cl和37Cl这两种同位素原子的个数比为x:y,则35x+37y=35.5(x+y),x:y=3:1。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 2.3 建构原子模型 同步训练(学生版).docx 新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 2.3 建构原子模型 同步训练(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