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专题集训】浙教版科学八下 专题7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浙教版科学八下 专题7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八年级下册科学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
(
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内容要求:
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认识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
2.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可以相互转化。
3.了解核外电子对化学反应的作用。
4.知道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学会查阅相对分子质量,能够根据化学
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组成。
5.了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专题七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师版)
一、选择题:
1.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对认识对象(系统)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或模拟。下列不属于模型建构的是(  )
A.画校园平面图 B.做小型地球仪
C.搭细胞结构 D.看蜡烛熄灭顺序
【答案】D。
【解析】
A.画校园平面图是对校园这一对象的平面模型构建;
B.做小型地球仪是对地球的模型构建;
C.搭细胞结构是对细胞这一认识对象的模型构建;
D.看蜡烛熄灭过程属于实验,不属于模型建构。
2.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下列属于符号的是(  )
A.学校标志 B.水分子 C.地球仪 D.新冠病毒
【答案】A
【解析】
A.此图为学校标志属于符号,故A符合题意;B.此图为水分子结构模型,故B不符合题意;
C.此图为地球仪属于模型,故C不符合题意;D.此图为新冠病毒模型,故D 不符合题意。
3.用“”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水由水分子构成,保存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
4.科学家们制造出了含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一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针对以上事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新型“氧分子”由2个氧气分子构成
B.氧气分子与新型“氧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新型“氧分子”与氧气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D.每个新型“氧分子”与每个氧气分子含有氧原子个数不同
【答案】A
【解析】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新型“氧分子”是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因此氧气分子与新型“氧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5.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 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答案】C
【解析】 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6. 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m,一个甲原子的质量为n,则甲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2n/m B.n/12m C.12m/n D.m/12n
【答案】A
【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分析解答。
7. 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学习科学的重要素养。某物质X在降温和通电的条件下分别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模型中,不同颜色和大小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
下列模型中,能用来说明保持X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的是(  )
A. B. C.和 D.
【答案】A
【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保持X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的是。
8.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A.氮气 B.水
C.氯化钠 D.金刚石
【答案】D
【解析】
A、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氮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9.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B.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C.分子大,原子小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答案】D
【解析】
A、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也能,故选项错误。
B、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故选项错误。
C、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故选项错误。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选项正确。
10.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多种,如图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能表示分子的是(  )
A.甲 B.乙
C.丙 D.甲和乙
【答案】A
【解析】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则能表示分子的是甲,乙表示原子,丙表示离子。
11.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下是科学家及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B
【解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1911 年卢瑟福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了轨道式原子模型(即分层结构模型)。
所以,先后顺序为③→②→①。
12.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O2)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
A.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答案】C
【解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a是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b是原子核,c是核外电子,观察选项,
13.认真分析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示意图,推断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
A.12 B.16 C.5 D.10
【答案】B
【解析】
由左图,碳12原子的与1个氢原子的质量相等,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
1个碳12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个碳12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个碳12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4倍,则个碳12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右图中,左盘上有1个碳12原子和个碳12原子,则左盘上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4=16;故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
14.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水结成冰不流动 水分子停止运动
B 氮气压缩到钢瓶里 分子的间隙变小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由同种分子构成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A、水结成冰不流动,水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B、氮气压缩到钢瓶里,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是因为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故选项解释正确。
15.2024年12月,使用国内首款磁阳极霍尔推力器的卫星成功发射入轨。霍尔推力器的工作原理包括将氙、氮等气体电离成“离子态”等。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氙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氙原子的原子质量为131.3g
B.氙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8
C.氙与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
D.氙原子电离成“离子态”的过程中,质子数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1.3,而不是氙原子的原子质量为131.3g,故选项说法错误。
B、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54=2+8+X+18+8,X=18,故选项说法错误。
C、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氙与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氙原子电离成“离子态”的过程中,只是最外层电子数发生改变,质子数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16.锂是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重要原料。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
A.锂原子的质子数是2
B.图中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电子
C.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D.由图可知,锂原子带3个单位负电荷
【答案】A。
【解析】
A、由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则锂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电子带负电,图中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不是实心球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锂原子不显电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17.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和微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玻璃管a中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图1玻璃管a、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
C.图2中水分解的微观顺序是甲→丙→乙
D.该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答案】B
【解析】
A、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由图可知,a管与电源负极相连,收集的气体为氢气,氢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错误;
B、电解水的方程式为:2H2O2H2↑+O2↑,则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为2:1,a中收集的为氢气,b中收集的气体为氧气,则图1中a与b的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故正确;
C、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重新组合为氢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为氧分子,则图为乙→丙→甲,故错误;
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
18.水通电分解的实验及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可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检验a、b管内产生的气体
B.④处的微粒为,是实验中b管产生的气体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D.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答案】A。
19.下列对如图所示四种分子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三个原子构成
B.氮分子和氢分子由相同的原子构成
C.比较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能说明分子可由种类不同的原子构成
D.比较氮分子和氢分子,能说明分子可由种类相同的原子构成
【答案】B
由如图信息可知,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氮分子是由氮原子构成,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氮分子和氢分子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构成,故错误,
符合题意;
C.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说明分子可由种类不同的原子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氮分子是由氮原子构成,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能说明分子可以同种原子构成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下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 (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①玻尔:分层模型 ②卢瑟福:核式结构 ③汤姆生:面包模型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B
【解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1911 年卢瑟福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了轨道式原子模型(即分层结构模型)。所以,先后顺序为③→②→①。
21.小金对某元素三种同位素的结构示意图,进行了相关阐述,不合理的是(  )
A.图示的是氢元素
B.“”表示电子,带负电,质量远小于质子
C.“”表示中子,不带电,三种同位素的中子数不同
D.“”表示质子,带正电,与中子的个数和质量都相等
【答案】D
【解析】
A、题图示的各粒子核内质子数都是1,为氢元素,A合理;
B、“"表示电子, 带负电,质量远小于质子,B合理;
C、“”表示中子,不带电,三种同位素的中子数不同,C合理;
D、“”表示质子,带正电,与中子的个数不一定相等,D不合理。
2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akg,另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 则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设该原子的质量为x,即,故选:B
23.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得到钠离子。钠原子与钠离子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核外电子数相同 B.核内中子数不同 C.电性相同 D.属于同一种元素
【答案】D
【解析】
A. 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核外电子数比钠原子少了一个电子,故错误;
B. 因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只是电子发生了改变,核内中子
数不变;
C. 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而钠原子不显电性;
D. 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Na+比Na少一个电子,但质子数不变,所以属于同种元素;
24.R2-的离子核外共有n个电子,则R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A.n+2 B.n-2 C.n D.2n
【答案】B
【解析】R2-的离子是R原子得2个电子形成,其核外共有n个电子,则R原子的电子数为n-2,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n-2,B正确;
25.推理是研究和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
C.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 D.由1个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答案】A
【解析】根据反物质和正物质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氢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一个电子。而反氢原子与它质量相同,即具有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只是电性相反,即它含有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故A正确,而B、C、D错误。
二、填空题:
26.用序号回答: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电子⑤离子、⑥原子核、⑦中子、⑧元素中,选择填空。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   (写出3种),其中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它是由   和   构成的。
(2)元素的种类由   数决定。
(3)Mg和Mg2+因具有相同的   数,故属于同种   。
【答案】(1)①②⑤;②;④;⑥(2)③(3)③;⑧
【解析】
(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故选 ①②⑤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2)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3) Mg和Mg2+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属于同种元素。
27.如图甲是钠和氯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乙是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过程图。
(1)钠元素与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2)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钠原子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   。
【答案】(1)质子数不同(2)失去;钠离子和氯离子
【解析】
(1)钠元素与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钠离子带正电荷,故钠原子 失去电子形成钠离子; 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
28.“”代表氢原子,“”代表氧原子。从氢、氧原子构成不同分子的微观角度分析:
(1)比较C、E可知:   ;
(2)比较A、B可知:   。
【答案】(1)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分子(2)分子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解析】(1)由微观示意图可知,C是水分子,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E过氧化氢分子,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比较C、E可知,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分子;故答案为: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分子;
(2)A是氢分子,每个氢分子由两个相同的氢原子构成,B为氧分子,每个氧分子有两个相同的氧原子构成,比较A、B可知,分子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故答案为:分子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29.如图是锂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2)锂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
(3)下列对原子构成的理解错误的是    (填字母)。
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B.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C.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答案】(1)3 (2)3 (3)B
【解析】
(1)由图示信息可知,锂原子的电子数为3,因为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锂元素的核电荷数为3;故答案为:3;
(2)由图示信息可知,锂原子的电子数为3,因为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锂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故答案为:3;
(3)A、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所带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整体不显电性,说法正确;
B、由图示可知,原子核并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原子核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说法错误;
C、由图示可知,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说法正确;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30.小明同学收集了一些微粒的资料,请你和他一起根据表格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粒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14 14 18
D 14 18 14
(1)表格中和微粒属于原子的是    。属于阳离子的是 。
(2)比较C与D两种微粒,其中质量较大的是    。
【答案】(1)AD; ②B; (2)D;
31.已知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为a克,X原子的实际质量为2a克。
(1)则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某氧原子和X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为3:4,则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答案】(1)24;(2)18。
【解析】
已知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为a克,X原子的实际质量为2a克,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则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
(2)某氧原子和X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为3:4,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成正比,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则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18。
三、实验与探究题:
32.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请用恰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甲是    ,它是化学变化中的    粒子。
(2)图2为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表示氧原子的是    (填序号),氧原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②三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
③B所表示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两个电子形成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
【答案】(1)原子;最小;(2)C;得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S2﹣。
【解析】
(1)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因此甲是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
①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核外有8个电子,分成两层排布,依次为2、6,则表示氧原子的是C,氧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多于4个,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容易得到电子;
②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因此三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③B是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带有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则硫离子符号为S2﹣。
33.科学家对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材料一:19世纪初,有化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整数倍,少数元素如C1是35.5倍,则是由于实验误差造成的。
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家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材料三:1961年8月,国际上采用12C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个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1)在克鲁克斯假设中,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却不同,是因为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而   不同。
(2)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气氘氚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2、3,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则三种原子中百分比含量最多的是   。
(3)结合已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____(可多选)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大于它所有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B.自然界中大部分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由此推测大部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整数。
C.若相对原子质量采用12C的1/6作为标准,则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也会改变
D.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自然界仅有的两种同位素原子35C1和37C1,二者数量百分比各占一半
E.在化学变化中某金属原子失去电子与其他原子化合,计算该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时仍能使用该金属元素原来的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1)中子数(2)氕(3)B;C;E
【解析】
(1)在克鲁克斯假设中,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却不同,是因为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
(2)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气氘氚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2、3,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则三种原子中百分比含量最多的是氕。
(3)A、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一定大于它所有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错误;
B、自然界中大部分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由此推测大部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整数,故正确;
C、若相对原子质量采用12C的1/6作为标准,则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也会改变,故正确;
D、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自然界仅有的两种同位素原子35Cl和37Cl,但是二者数量百分比不一定各占一半,故错误;
E、在化学变化中某金属原子失去电子与其他原子化合,计算该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时仍能使用该金属元素原来的相对原子质量,故正确;
故答案为: B C E。
34.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史料一: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从而建立了西瓜模型。
史料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如下现象:
①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从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史料三: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实验现象的图像是    。
(2)从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发现    。(可多选)
A.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建构原子模型
B.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推翻了汤姆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所有观点
C.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答案】(1)A;(2)AD。
【解析】
(1)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且体积很小,所以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且是很少被弹回,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故A图像符合题意;故选A;
(2)A、汤姆生、卢瑟福两位科学家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建构原子模型,故选A正确;
B、19世纪末,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认为原子是西瓜模型,卢瑟福能过α粒子散射实验验证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不是推翻了汤姆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所有观点,故B错误;
C、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在当时是认为正确的,但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发现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也不全对,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但并没有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完美的境界,故C错误;
D、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故D正确。
35.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甲所示:
①α粒子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原子核带2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弹了回来如乙图所示。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是   。
【答案】(1)不会(2)B(3)质子
【解析】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 则α粒子在各个方向受力平衡,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所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
空的。故答案为:B
(3)α 粒子就是氦的原子核,电荷数为2, 氮原核电荷数为7,生成氧原子核电荷数为8, 被打出的微
粒 核电荷数是2+7-8=1,所以是质子。
四、综合题:
36.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⑥原子核、⑦阳离子、⑧阴离子这些微粒中:
(1)显电中性的微粒有    ;
(2)带正电的微粒有    ;
(3)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    。
【答案】(1)①②④;(2)③⑥⑦;(3)③⑤。
【解析】(1)显示电中性的微粒是分子、原子、中子;
(2)带正电的微粒有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3)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质子、电子。
37.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1)如图1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填序号)。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
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   。
(2)如图2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    (填粒子名称)。
【答案】(1)①BC;②分子种类;③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2)变化I;碳原子、氧原子;
【解析】
(1)
①BC是同种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速率不同,故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是BC;
②由AB可知,温度相同,分子不同,运动速率不同,故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分子种类有关;
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变化I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38.相对原子质量的求法。
(1)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氢、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约为   、   。
(2)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为1,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   ,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因此,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求法:相对原子质量≈   数+   数。
(3)知道某种元素的元素符号,就可以根据元素周期表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1;16;很小;原子核;质子;中子
【解析】(1)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氢、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约为1、16。
(2)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为1,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此,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求法: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知道某种元素的元素符号,就可以根据元素周期表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39.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甲)。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如图乙)。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偏转。于是,卢瑟福推测: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丙)。结合图丙,请列举得出“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这一结论的主要证据是   。
(3)基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你认为丁图中最符合实际的原子结构为   (填字母)。
【拓展与应用】在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为强化同学们对分子结构模型的理解,老师布置了制作甲烷分子模型的实践性活动,并为此次活动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表:
“甲烷分子结构模型制作”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两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合理 两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不合理 同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失调
指标二 形态规整、能很好体现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形态规整、但不能体现分子的立体结构 形态扭曲与实际不符
(4)小科、小红两位同学均用超轻粘土制作甲烷分子模型(如图戊所示)。参照评价量表,组长把小红作品的“指标一”评定为“优秀”,而“指标二”评定为“合格”。为使该模型的“指标二”达到“优秀”,请你对该模型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
【答案】(1)原子核(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3)C
(4)将中间的碳原子进行适当处理,将周围的四个氢原子安装在对应位置构成一个正四面体结构
【解析】
(1)卢瑟福推测: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出“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这一结论的主要证据是: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
的方向前进 。
(3)根据散射实验可知,原子中间为原子核,周围几乎都是空的,故选C;
(4)为使该模型的“指标二”达到“优秀”,我的建议是:将中间的碳原子进行适当处理,将周围的四
个氢原子安装在对应位置构成一个正四面体结构即可。
1.
(
16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让教学更有效精品试卷|科学
八年级下册科学核心概念专题集训
专题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一、选择题:
1.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对认识对象(系统)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或模拟。下列不属于模型建构的是(  )
A.画校园平面图 B.做小型地球仪
C.搭细胞结构 D.看蜡烛熄灭顺序
2.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下列属于符号的是(  )
A.学校标志B.水分子 C.地球仪D.新冠病毒
3.用“”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B.C.D.
4.科学家们制造出了含4个氧原子的新型“氧分子”,而一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针对以上事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新型“氧分子”由2个氧气分子构成
B.氧气分子与新型“氧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新型“氧分子”与氧气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D.每个新型“氧分子”与每个氧气分子含有氧原子个数不同
5.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6.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m,一个甲原子的质量为n,则甲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2n/m B.n/12m C.12m/n D.m/12n
7.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学习科学的重要素养。某物质X在降温和通电的条件下分别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模型中,不同颜色和大小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
下列模型中,能用来说明保持X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的是(  )
A. B. C.和 D.
8.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A.氮气 B.水
C.氯化钠 D.金刚石
9.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B.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C.分子大,原子小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0.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多种,如图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能表示分子的是(  )
A.甲 B.乙
C.丙 D.甲和乙
1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下是科学家及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12.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O2)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
A.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13.认真分析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示意图,推断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
A.12 B.16 C.5 D.10
14.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水结成冰不流动 水分子停止运动
B 氮气压缩到钢瓶里 分子的间隙变小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由同种分子构成
A.A B.B C.C D.D
15.2024年12月,使用国内首款磁阳极霍尔推力器的卫星成功发射入轨。霍尔推力器的工作原理包括将氙、氮等气体电离成“离子态”等。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氙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氙原子的原子质量为131.3g
B.氙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8
C.氙与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
D.氙原子电离成“离子态”的过程中,质子数发生改变
16.锂是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重要原料。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
A.锂原子的质子数是2
B.图中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电子
C.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D.由图可知,锂原子带3个单位负电荷
17.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和微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玻璃管a中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图1玻璃管a、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
C.图2中水分解的微观顺序是甲→丙→乙
D.该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18.水通电分解的实验及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可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检验a、b管内产生的气体
B.④处的微粒为,是实验中b管产生的气体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D.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19.下列对如图所示四种分子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三个原子构成
B.氮分子和氢分子由相同的原子构成
C.比较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能说明分子可由种类不同的原子构成
D.比较氮分子和氢分子,能说明分子可由种类相同的原子构成
20.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下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①玻尔:分层模型②卢瑟福:核式结构③汤姆生:面包模型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21.小金对某元素三种同位素的结构示意图,进行了相关阐述,不合理的是(  )
A.图示的是氢元素
B.“”表示电子,带负电,质量远小于质子
C.“”表示中子,不带电,三种同位素的中子数不同
D.“”表示质子,带正电,与中子的个数和质量都相等
2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akg,另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b,则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  )
A. B. C. D.
23.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得到钠离子。钠原子与钠离子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核外电子数相同B.核内中子数不同C.电性相同D.属于同一种元素
24.R2-的离子核外共有n个电子,则R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A.n+2 B.n-2 C.n D.2n
25.推理是研究和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B.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
C.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D.由1个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二、填空题:
26.用序号回答: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电子⑤离子、⑥原子核、⑦中子、⑧元素中,选择填空。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  (写出3种),其中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它是由  和  构成的。
(2)元素的种类由  数决定。
(3)Mg和Mg2+因具有相同的  数,故属于同种  。
27.如图甲是钠和氯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乙是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过程图。
(1)钠元素与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2)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钠原子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  。
28.“”代表氢原子,“”代表氧原子。从氢、氧原子构成不同分子的微观角度分析:
(1)比较C、E可知:  ;
(2)比较A、B可知:  。
29.如图是锂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2)锂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
(3)下列对原子构成的理解错误的是  (填字母)。
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B.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C.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0.小明同学收集了一些微粒的资料,请你和他一起根据表格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粒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14 14 18
D 14 18 14
(1)表格中和微粒属于原子的是  。属于阳离子的是。
(2)比较C与D两种微粒,其中质量较大的是  。
31.已知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为a克,X原子的实际质量为2a克。
(1)则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某氧原子和X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为3:4,则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三、实验与探究题:
32.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请用恰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甲是  ,它是化学变化中的  粒子。
(2)图2为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表示氧原子的是  (填序号),氧原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②三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
③B所表示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两个电子形成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
33.科学家对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材料一:19世纪初,有化学家认为:氢是母体,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论上都是氢的整数倍,少数元素如C1是35.5倍,则是由于实验误差造成的。
材料二:1886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大胆假设:同一元素的原子,可以有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家定出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其不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材料三:1961年8月,国际上采用12C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确定各个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各自在该元素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和。
(1)在克鲁克斯假设中,同种元素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却不同,是因为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而  不同。
(2)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气氘氚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2、3,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则三种原子中百分比含量最多的是  。
(3)结合已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____(可多选)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大于它所有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B.自然界中大部分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由此推测大部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整数。
C.若相对原子质量采用12C的1/6作为标准,则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也会改变
D.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自然界仅有的两种同位素原子35C1和37C1,二者数量百分比各占一半
E.在化学变化中某金属原子失去电子与其他原子化合,计算该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时仍能使用该金属元素原来的相对原子质量
34.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史料一: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从而建立了西瓜模型。
史料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如下现象:
①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从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史料三: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实验现象的图像是  。
(2)从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发现  。(可多选)
A.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建构原子模型
B.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推翻了汤姆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所有观点
C.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35.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甲所示:
①α粒子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原子核带2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弹了回来如乙图所示。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是  。
四、综合题:
36.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⑥原子核、⑦阳离子、⑧阴离子这些微粒中:
(1)显电中性的微粒有  ;
(2)带正电的微粒有  ;
(3)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  。
37.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1)如图1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填序号)。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
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  。
(2)如图2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  (填粒子名称)。
38.相对原子质量的求法。
(1)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氢、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约为  、  。
(2)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为1,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  ,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因此,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求法:相对原子质量≈  数+  数。
(3)知道某种元素的元素符号,就可以根据元素周期表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39.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甲)。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如图乙)。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偏转。于是,卢瑟福推测: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里“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丙)。结合图丙,请列举得出“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这一结论的主要证据是  。
(3)基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你认为丁图中最符合实际的原子结构为  (填字母)。
【拓展与应用】在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为强化同学们对分子结构模型的理解,老师布置了制作甲烷分子模型的实践性活动,并为此次活动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表:
“甲烷分子结构模型制作”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两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合理 两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不合理 同种颜色,原子大小比例失调
指标二 形态规整、能很好体现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形态规整、但不能体现分子的立体结构 形态扭曲与实际不符
(4)小科、小红两位同学均用超轻粘土制作甲烷分子模型(如图戊所示)。参照评价量表,组长把小红作品的“指标一”评定为“优秀”,而“指标二”评定为“合格”。为使该模型的“指标二”达到“优秀”,请你对该模型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
1.
(
1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