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金丽衢十二校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C【解析】材料三的原文是“数字融合还推动了非遗与现代科技、创意产业的深度
融合,催生出一系列新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2.(3分)D【解析】文中未体现“在国际化传播中可能会削弱非遗的文化价值”。数字融合
通过视像化技术和沉浸式体验,增强了非遗的吸引力和传播力,通过数字版权保护等方式
保障了非遗的文化内涵。
3.(3分)C【解析】不是数字化措施。
4.(4分)【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点在春节作为非遗的国际吸引力,及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②材料二:侧重点在春节的国际化传播进程,及春节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多方面因素。
(每点2分)
5.(6分)【参考答案】
①加强文化传承和弘扬,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②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扩大非遗的传播主体。
③创新数字化传播模式,吸引国际关注和参与。
④构建多维度传播机制,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
⑤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传播渠道和市场。
(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情给分)
6.(3分)B【解析】未详细介绍烧炭的三十六道程序。
7.(3分)D【解析】对比并非为了“暗示生活的变化无常”。
8.(4分)【参考答案】
①“我”对父亲提出烧炭的建议感到疑惑和不解,甚至还有一些抵触。
②父亲巧妙引导“我”参与烧炭,“我”开始理解并接受父亲的决定。
③在烧炭过程中“我”体会到父亲的辛劳付出,对父亲产生感激之情。
(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9.(6分)【参考答案】
①父亲将烧炭这一辛苦的劳动说成给树“洗澡”,是对孩子善意的哄骗,体现了父亲深沉
的爱。
②树经过火的洗礼去除杂质,变成纯净的木炭,象征人在磨难后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
升华。
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③树和木炭都是生活的见证,体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
怀念。
④作者一直相信父亲的说法,表达出对父辈生存智慧的理解和认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
传承。
(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10.(3分)BDF【解析】“荷惟理是从”为宾语前置句,其后应断开,“则”为句首连词,
其前断开。“而”是连词,连接两个并列主谓短语,其后断开:“非天下之大勇”为否
定判断句,其前可断开。
11.(3分)C【解析】C.认为;“引以为流觞曲水”的“以为”是把…作为。A.两个“异”
都是意动用法,认为奇异或感到奇特。B.名词,门人,弟子:名词,服徭役的人。D.结
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
12.(3分)A【解析】原文是“与其乡之业诗者十数橐为诗社”,“橐”指某类人,不是辈
分的意思。
13.(8分)【参考答案】
(4分)(1)我如果不是来到先生的门下,那么几乎就要虚度此生了。
(至于、几、虚各1分,句意通顺1分)
(4分)(2)先生拒绝我的态度太坚决了啊!我不能再等候请求(先生的同意)了。
(主谓倒装句、拒、俟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5分)【参考答案】
①王阳明对年岁长于己的董萝石竟然要拜自己为师这件事,感到很惊讶。
②王阳明把不愿拜师的后生与董萝石相比较,表达对董萝石行为的赞赏。
③王阳明称赞董萝石能抛弃自已擅长且热爱的诗学,并跟从他学习儒学。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15.(3分)C【解析】“生涯半为病侵陵”指一生多为疾病侵凌,并不是一生都为疾病侵凌,
也未说生活中缺乏乐趣与欢愉。
16.(6分)【参考答案】
①巧用比喻,描写春晓时节繁花美丽如锦缎,新酒浮醅翠绿如渑水,色彩鲜丽,给人以
视觉冲击。
②寓情于景,表面描写优美的自然景色与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实则反衬诗人心境的无
奈与悲凉。
③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抒情与描写结合,舒缓了全诗的情感节奏,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
思想情感。
(每点2分)
17.(6分)(每空1分)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5页)】保密★考试结束前
语文试题
命题:龙游中学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试题卷
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
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2024年,“春节一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成果。作为中华大地上
最具“仪式感”的节日,春节包含了许多丰富多彩的非遗实践。2025年乙已蛇年春节期间,
非遗代表性项目纷纷亮相,山东泰山皮影、甘肃秦腔折子戏、广东高桩醒狮…各地举办的
非遗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2025年春节吸引了不少外国朋友来华体验中国年味,享受新春佳节
的欢乐,打铁花、舞龙灯、剪窗花、写春联…地道的年俗活动让他们连连惊叹。非遗实践
体现了中国式的浪漫与情怀,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更加深了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春节,
这份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正跨越国界,成为不同文明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非遗添彩!首个“非遗版”春节年味浓》)
材料二: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聚合式”的传统大节,是传统信仰、天人观念、民俗礼仪的“集
大成者”。时至今日,春节正在走向世界,无论是其自身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不断提升的国
际影响力,都使春节逐渐成为真正的“聚合性节日”。北师大教授宋志明表示,当前春节传
播和接受的主体分为三个层级,即中国大陆民众、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民众,而从文化传播
的“域外辐射力”要素而言,海外华侨华人无疑是国际传播的主体。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
传播力,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否具有强劲的“硬实力”。春节真正体现国
家“软实力”的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政治、军事、外交等综合国力有了大幅提高。中国日益展现出一个开放文明的大国形象,其
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
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得到扩大,春节的国际化传播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当前,海外华侨华人
数量以亿计,这一庞大的传播主体无不重视春节在移民地的个体和社会功能,“出国更爱国”
“我即中华”“春节在,华夏就在”等观念正通过春节慢慢被世界接受。
目前,全球有近20个国家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既有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等
“儒家文明圈”或“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也有泰国、東埔寨、菲律宾、印尼等深受中国传
统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则在部分州或地区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中国春节正成为国际性的盛大节日。
(摘编自《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什么》)
材料三: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间交流不断增强,中国非遗在海外
数字平台上的影响力逐步扩大,数字融合为中国非遗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在大带宽、
低时延、海量链接技术的支撑下,非遗能够通过液态流动完成时空位移,实现全球“在地共
享”。视像化技术的提升使非遗在去程式化的过程中更加生动多元,人们沉浸式体验非遗制
作过程,身临其境地感受“无形”非遗的“有形”魅力。数字融合还推动了非遗与现代科技、
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一系列新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非遗主题数字游戏、在线教
育课程等,通过价值衍生为非遗国际化传播与发展注入“新活态”。
与此同时,中国非遗的国际化传播需构建多维度数字融合机制体系。注重数字版权的保
护和利用,为特定非遗技艺项目设立专门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设立数字融合非遗文化产业
专项扶持基金,为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传播和推广给予资金支持。中国非遗的国际化传播也离
不开具备广泛覆盖能力和强大影响力的数字传播渠道与平台。鼓励非遗传承人与艺术家举办
数字非遗主题展,以故事感、未来感、体验感赋予中国非遗多元时尚的表达方式,强化中国
非遗在国际展示中的亲和力与互动性。此外,重点培育相关数字文化出口企业,积极探索中
国非遗数字文创产品的全新产业化途径;鼓励地方政府参加海外“数字中国年”活动,助力
中国非遗数字化产品走向海外市场:借助中国海外使馆、国际企业、友好合作伙伴等资源,
以多重连接和情景分享的方式让中国非遗“听得见”“学得来”“带得走”。
(摘编自《数字融合助力非遗国际化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节是中国最具有“仪式感”的传统节日,包含了许多非遗实践,春节的成功申遗增
强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B.海外华侨华人重视春节在移民地的个体和社会功能,就文化传播的“域外辐射力”来
说,他们是春节国际传播的主体。
C.数字融合为中国非遗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新路径,视像化技术使非遗去程式化且生动多
元,催生出新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D.构建多维度数字融合机制体系是中国非遗国际化传播的重要一环,我国应该为特定非
遗技艺项目设立数字版权保护机制。
语文试题卷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