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练(一)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桃花源记》全文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②、麻枲③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有删改)【注释】①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②丝纩(kuànɡ):丝和丝绵絮。③麻枲(xǐ):麻。1.解释下列加点词。(1)初极狭,才通人 仅仅、只 (2)此中人语云 告诉 (3)能相容否 容留 (4)杨谢而从之 感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以耕以蚕”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C.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以”的意思是用来。A.认为;B.因为;C.用来;D.用。故选C。3.翻译下列句子。(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4.请回答问题。(1)【甲】文的开头描写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①表现了桃花林的宁静、美丽、隐蔽;②为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做了铺垫;③也暗示了桃花源的不存在;④表达了人们向往和平安宁生活的思想。(答出三点即可)(2)【甲】【乙】两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人人平等,民风淳朴,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乙文参考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这里养着家禽和牲畜,还有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的,是居民的大聚落。到了一户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接近傍晚的时候,(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小石潭记》全文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廊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躁关其老少耶?(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 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摇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1.解释下列加点词。(1)日光下澈 穿透 (2)不可久居 停留 (3)不里许 表示约数 (4)或投饼于左 有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 )A.潭中鱼可百许头/安陵君其许寡人B.以其境过清/属予作文以记之C.皆若空游无所依/烨然若神人D.或投饼于左/于我如浮云【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表示约数,大约、左右/动词,答应、允许;B.不同,连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C.相同,均为:动词,好像;D.不同,介词,在/介词,对、对于。故选C。3.翻译下列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声响的鱼儿,都是几寸长的鱼儿。4.请回答问题。(1)【甲】文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2)【乙】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乙】文表现了作者在西山游玩的欢愉心情。作者寓情于景,如石缝中喷出的泉水、灵动的游鱼,还有作者关于游鱼安静与急躁原因的有趣猜测,这些都表达出其观赏景色时的快乐心情。【乙文参考译文】从香山寺沿着石阶而下,行走在柳林路中,大约不到一里路,便到了碧云寺。寺后有泉,泉水从山脚石缝中喷涌而出,如冰似雪,水波摇荡,奏出幽婉的韵律。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将泉水导入寺中,泉水绕着寺廊流,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水下只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石渠通到殿前成为方池,周围以石块砌就,水深大约有一丈,(但池水清澈澄碧)好像只有一寸深。池中有红鱼上万条,欢快地游动,(一池的红鱼)耀人眼目,阳光照射着清清的池水,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了潭底,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的人把饼投在池子的左边,鱼群便蜂拥向左,投在池子的右边,鱼群便争先向右,一片吞服咀嚼之声。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声响的鱼儿,都是几寸长的鱼儿,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则潜泳在潭底,见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十分安闲宁寂,恐怕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吧?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桃花源记》全文 【乙】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①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②,瀹③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①葺:修补、修建(房屋)。②秫(shú)酒:用黏黄米或糯米酿的酒。③瀹(yuè):烹煮。1.解释下列加点词。(1)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3)且名其台曰“超然” 命名 (4)瀹脱粟而食之 吃 2.翻译下列句子。(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2)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3.请回答问题。(1)【甲】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写出了桃花源人怎样的心理?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写出了桃花源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破坏的心理。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2)【甲】【乙】两文都写了“乐”,请概括桃花源人与苏轼分别因何而乐?两位作者写“乐”的目的是什么?桃花源人因社会平等、生活安定、丰衣足食而乐;苏轼因治园修台、登台游玩而乐。陶渊明写桃花源人的乐是为了寄托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苏轼写乐是为了阐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的观点。(意思对即可)【乙文参考译文】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修补,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谷米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边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小石潭记》全文【乙】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注释】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待:器重礼遇。③禁:皇帝居住的地方。④罹窜逐:遭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经历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ī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1.解释下列加点词。(1)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2)以其境过清 凄清 (3)尤奇待宗元 格外 (4)会居位不久 正好,恰巧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卷石底以出/以刀劈狼首B.全石以为底/为骚文十数篇C.不可久居/居位不久D.水尤清冽/尤奇待宗元【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表修饰,相当于“而”/用;B.不同,作为/写;C.不同,停留/担任;D.相同,都是“格外”的意思。故选D。3.翻译下列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把(柳宗元)和监察御史吕温秘密召入宫禁中,和他们一起商量大事。4.请回答问题。(1)【甲】文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①可以看见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了水的清澈;②水中鱼儿像在空中游动,写出了水的清澈;③日光直照到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写出了水的清澈。(2)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甲】文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②被贬之地荒远。③小石潭环境凄清。【乙文参考译文】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执掌政权,(二人)格外器重礼遇柳宗元,把(柳宗元)和监察御史吕温秘密召入宫禁中,和他们一起商量大事。柳宗元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要重用他,但是恰巧在位时间不长,王叔文便失败了,(他)和一同参与改革的七个人都被贬黜。柳宗元被贬任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遭遇放逐后,经历蛮地瘴疠之苦,加上道路崎岖艰难,积聚起了失意之人的抑郁悲愤,他抒情叙事,把一切都寄寓在诗文中。写成了十多篇骚体文,读者都为之凄婉感伤。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练(一)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桃花源记》全文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②、麻枲③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有删改)【注释】①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②丝纩(kuànɡ):丝和丝绵絮。③麻枲(xǐ):麻。1.解释下列加点词。(1)初极狭,才通人(2)此中人语云(3)能相容否(4)杨谢而从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以耕以蚕”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C.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3.翻译下列句子。(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4.请回答问题。(1)【甲】文的开头描写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2)【甲】【乙】两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小石潭记》全文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廊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躁关其老少耶?(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 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摇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1.解释下列加点词。(1)日光下澈(2)不可久居(3)不里许(4)或投饼于左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安陵君其许寡人B.以其境过清/属予作文以记之C.皆若空游无所依/烨然若神人D.或投饼于左/于我如浮云3.翻译下列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4.请回答问题。(1)【甲】文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2)【乙】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桃花源记》全文 【乙】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①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②,瀹③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①葺:修补、修建(房屋)。②秫(shú)酒:用黏黄米或糯米酿的酒。③瀹(yuè):烹煮。1.解释下列加点词。(1)阡陌交通(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且名其台曰“超然”(4)瀹脱粟而食之2.翻译下列句子。(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3.请回答问题。(1)【甲】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写出了桃花源人怎样的心理?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甲】【乙】两文都写了“乐”,请概括桃花源人与苏轼分别因何而乐?两位作者写“乐”的目的是什么?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小石潭记》全文【乙】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注释】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待:器重礼遇。③禁:皇帝居住的地方。④罹窜逐:遭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经历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ī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1.解释下列加点词。(1)潭中鱼可百许头(2)以其境过清(3)尤奇待宗元(4)会居位不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卷石底以出/以刀劈狼首B.全石以为底/为骚文十数篇C.不可久居/居位不久D.水尤清冽/尤奇待宗元3.翻译下列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4.请回答问题。(1)【甲】文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2)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甲】文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练(一) - 学生版.docx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练(一).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