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西省2025年3月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汉字的发明与应用和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标志着华夏先民从野蛮走向了文明时代。商周时代,青铜冶炼技术已发展到高度成熟阶段,出现了萌芽状态的科学。秦汉时期,冶铁技术更加成熟。隋唐时期丝绸瓷器享誉世界,数学和天文学在多个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当代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首先,中国古代科技传统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借鉴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成果。中国古代科技的巨大成就,是与中华文明特别是汉唐至宋元时期中华文明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强大的吸引力分不开的。从我国古代科技传统的发展来看今天,我们要有高瞻远瞩的全球视野,虚心学习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智慧。其次,中国古代科技传统中的民族智慧,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古代科技蕴藏的古老智慧,是我国确立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我们对古代科技传统要有充分的认识,深入发掘古代科技传统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赋予其科学内涵,将其转化成宝贵的文化资源与财富,增进我们的民族文化自觉,坚定我们的民族自信。最后,古代科技对未来科学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当前,我们面临科学与人文发展不平衡的挑战,科学的社会运用也逐渐成为科学内部需要关注的问题。中国文化价值中的“和谐理念”,既强调伦理价值方面的和谐,也可以避免方法论上的极端,为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需求越发强烈的当代科技文明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中国古代科技传统或将对科学方式提供借鉴,也能够对科技文明的价值理性问题提供有益启示。(摘编自刘小青吴国林《探索中国古代科技传统》,有删改)材料二:在秦始皇陵发掘出的彩绘铜车马被考古学家誉为“青铜之冠”,在2016年被推选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之一”。这两乘铜车马都是单辕、双轮、四马驾车,主体以青铜合金制作而成,是目前出土体形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古代车马。尽管历经千年,这两乘铜车马的门窗依然能够自由启闭,车轮也能够自如转动,不得不令人惊叹当时高超的制作工艺。当考古学家用检测仪器对铜车马的材料进一步分析后,又有了新的发现。虽然铜车马都是用青铜合金制作而成,但因为各个部位的实际功能不同,所采用的合金成分比例也有所区别。马腿、车撑等强度要求高的零件,铜锡合金的含锡量就稍高一些,硬度也高一些;缰绳、辔绳等柔韧性要求高的零件,合金的含锡量就稍低一些,会有更好的延展性。除了精准的青铜合金配比之外,一些特殊的车马零件更加显示出秦人高超的冶铸技术。比如,两个车盖不仅厚度只有2—4毫米,且整体造型也略呈穹隆形。如此之薄的大型青铜铸件,在浇铸时要保证高温铜液在快速冷却之前均匀地分布于曲面复杂、面积巨大的模型的每个角落,这种技术对于今天而言也是颇具挑战性的。而秦代工匠采用了多孔同时浇铸和加热反复锻打等多种工艺,创造了世界舌代科技史上的奇迹。另外一个值得称道的是铜车马的连接工艺。两辆车共由7000多个零件组成。为了把这些零件组装在一起,秦代工匠分别采用了铸焊、钎焊、红套、镶嵌等技术,以及使用铰链、销钉等方式,不仅使这些部件严丝合缝地组装起来,还真实地模拟出飞軨的轻摇、车轮的转动、车窗的启闭。秦陵铜车马还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车马系驾结构。所谓车马的系驾结构,就是通过合理的科学方法,既能让牵引车辆的马匹齐心协力、拉车快跑,又能使车辆均匀受力、平稳前行,更要便于驾驶者灵活操控。古代车马的系驾结构就像是现代汽车的操控系统一样,要使发动机、变速箱、离合器、方向盘、制动器等各个组件都能够协同工作。如何有效地控驭车马是世界上不同古文明都曾面对的技术难题。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马车大多采用颈带式系驾法,就是在马的颈部套上拉动车子的革带。这种系架结构简单,不过马在快跑时,会因气管被颈带箍紧而感到压迫,从而影响体能的充分发挥。经研究发现,秦陵铜车马采用的是更为完善的轭靷式系驾法,马轭架在马的肩胛骨,能够避免颈带式系驾法的弊端,让马匹更大限度地发挥体能。如何在驾驶过程中使几匹马既同力拉车、齐头并进,又不会互相挤撞 考古专家发现,秦陵铜车马的四匹马中,最外侧的两匹马颈部各套有一根系在车衡上的缰索,可以防止马匹向外奔跑;中间两匹马的外侧各挂置一件顶部带尖的部件,古人称之为“胁驱”,当外侧的马匹向内紧靠时会刺疼它们,如此,可以防止四匹马挤撞在一起。秦人就是通过这两个小小的部件,巧妙地使四匹马各处其位、并驾齐驱。铜车马的“方向盘”又在哪里呢 古人是用缰绳控驭马匹的,当时称为“辔”,每匹马各系有一左一右两根辔绳,四马就有八辔。不过因为中间的两匹马各有一根辔绳系在车厢前部的护栏(车轼)上,所以驾驶者的手中只需要握紧六根辔绳即可,因此《诗经》中才会有“四牡孔阜,六辔在手”这样的记载。为了方便控驭,驾驶者将马左侧的三根辔绳都握在左手,右侧的三根辔绳都握在右手,这样一来,只需拉动左手的辔绳就可以让马左转,拉动右手的 绳就可以让马右转,就好像我们今天驾驶汽车时转动方向盘一样。(摘编自.张佳钰《“青铜之冠”秦始皇陵铜车马中的“黑科技”》,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科技传统源远流长,早在滴周时青铜冶炼技术已初具雏形,出现了科学的萌芽。B.中国文化价值中的“和谐理念”,为当今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启示。C.被誉为“青铜之冠”的彩绘铜车马是体形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车马。D.秦人运用“胁驱”防止四匹马挤撞在一起,从而巧妙地使四匹马各处其位、并驾齐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唐至宋元时社会的开放心态和吸引力,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B.能精准运用合金配比决定铸件的硬度和延展性,表明秦代冶铸技术已走在世界前面。C.秦代多孔同时浇铸和加热反复锻打等工艺,即使在现代冶铸中也没有被工匠们掌握。D.先秦轭靷式系驾法的受力点和固定方式更合理,可以让马匹更大限度地发挥体能。3.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方面论证了古代科学技术为当代提供的启示。B.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说铜车马的价值,再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制作技术进行说明。C.两则材料都写到古代科技,前者侧重它的当代价值,后者侧重它在铜车马上的应用。D.材料二提到《诗经》“四牡孔阜,六辔在手”的记载,是为了证明铜车马上也有方向盘。4.作者介绍彩绘铜车马时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5.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对当代乃至未来科学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请结合下面的图文材料,说说“望舒之辇”方案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观点。(6分)材料:2023年11月,清华大学的“望舒之辇”方案入选中国载人月球车研制方案。月球车名中的“望舒”,是古人对月亮的雅称;“辇”,是古代帝、后乘坐的车。 月球车整体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秦始皇陵出土的2200多年前的彩绘铜车马。(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苔藓之美梁 衡苔藓恐怕是植物中最小最古老的品种之一。它是与恐龙同时期的物种,全球分布有23000种,中国有3100种,约占12%。它的家族这样庞大,个体却十分渺小。它没有根,没有花和籽,只有茎与叶,真是简洁到了极点,肉眼看去只是一点绿痕 但是,这么卑微的植物却在干着一件伟大的事情。它不肯在明媚的阳光下落脚,把这里让给那些更需要热量的家族;不肯在人多的地方露脸,把这里让给那些更要人喝彩的花朵。它专找阴暗、湿冷、老旧的角落,用自己微小的身躯为那些被冷落抛弃了的旧物,织成一件细密鲜亮的绿衣,轻轻地裹在它们的身上。让它们不失尊严地屹立,安祥地享受云起日落。它像一个发过大愿的苦行僧,专门引渡苦海中的人。我第一次感觉到苔藓的存在,是在一个原始林子中穿行。当林子足够大,足够幽深时,最刺激你的并不是那些高大的乔木,而是林中一条条绿色的光带,那是苔藓包装过的朽木或者挂于树间的古藤。微风拂动,树缝中的阳光照得它扑朔迷离,就像是夜空下的露天音乐会上,歌迷们手中的荧光棒划破黑暗,伴着歌声。如果赶巧,苔藓裹着了一块有棱有角的石头,那就算你运气,碰到了一块绿色的宝石。幽暗、孤寂的林子顿然有了生气。于是,我就肃然起敬,这才是真正地为他人做嫁衣。其实苔藓之美更在于它对人心灵的抚慰。你看,愈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或门可罗雀的时候就愈显出它的存在。它永在无声地分担着你的寂寞,陪伴着你的孤独,而且总能将这份寂寞转化为一种恬静,将孤独转化为一种自信。古诗文中的苔藓无不都是一种静好的风景。最著名的如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如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纵然是隐居、流亡的岁月里也能找到一份快乐。而现在的旅人去寻访古镇、老宅,也会去留意那墙角的苔藓和旧瓦上的绿痕。说是无情却有情,情到深处只几痕。苔藓虽小,却有极强的生命力。前几年有英国学者在南极1500年的岩心中发现苔藓的踪迹,施以适当的温度它又死而复生。苔藓虽微,却也有它特殊的价值。小时家乡老屋的瓦缝里长着一种藓草,土话名“瓦舍”,专治女人们易犯的“鼻衄”(鼻子流血),而我在黑龙江原始森林中见到的一种藓草,则专治男人们最怕的前列腺病。生活在高寒地带的驯鹿无青草可食,不要怕,专有苔藓来养活驯鹿,而驯鹿又养活了这里的土著。这苔藓就是人类一个最忠实的仆人,它平时不上台面,垂手立于墙脚,一旦有事就立马显身来到面前、我几乎是不写新诗的,也忍不住要为它涂抹几行:致苔藓当枯木已朽,当砖瓦已旧,古道上已经无人行走,老房子里也再无人厮守。这时有一个精灵,轻轻地走来,它抚摸着过去的时光,给每一件旧物盖上一层温柔。它让万物有平等的尊严,它拥抱每一块冰冷的石头。它用绿色填满所有的沟壑,它将寂寞酿成一壶老酒。它让时光无声地轮回,它将死亡转化为生命的永久。2021年5月(有改动)文本二:审美之旅(代序)贾方舟老友梁衡,作为一位受人尊敬的散文大家,一向以“宏大叙事”惊动文坛,他擅长写“大事、大情、大理”,写《千秋人物》,写《红色经典》,写周恩来,写瞿秋白,写张闻天,写辛弃疾,写名山大川,写古迹遗存。现在却跑到“天边”写山花野卉,写老墙歪房,写苔藓之美,写蘑菇之香……这本四万多字的散文集,居然收入41篇短文,69幅彩图,以满足读图时代读者的需求和审美趣味。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的需求有五个层级,从低级的温饱需求、安全需求,到情感和归属需求、到他人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后来,他又在人的最高需求中增加了知识需求和审美需求。人只有在解决了最基本的需求之后才有可能进入需求的最高形态——审美,成为一个“审美的人”。马克思也说过“未来的人都是审美的人”,这意味着未来的人都具有从事艺术的机会,以及享受艺术的能力。《天边物语》以散文随笔的方式阐释作者的审美情怀和艺术见解。悲剧与崇高,让艺术成为一个“征服人的黑洞”,而“最纯之美”和“最真之情”又将人引向至真与至纯。其实,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是未开化的孩子,永葆一颗童心,否则,作者身为一位多年的“官场高干”,怎么还会去留意 一片落叶,并能读出其中的美感 作者在书中还引了一个经典案例:大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二泉映月》,立即感动得跪了下来。这不只表明《二泉映月》的艺术魅力,更证明了小泽征尔是一个真正懂艺术的“审美的人”。这本书正是开启一次审美旅行,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审美足迹,进入人生需求的最高层次,做一个审美的人。(有改动)文本三:序梁 衡物语者,借物言情说事,闲话人生。在我的记者生涯中常碰到一些可奇可异之物,留其影,思其理,撷其趣,遂成片断笔记,今集纳成书并配原图,与读者共享、其取材标准为四个字:稀、奇、美、趣。稀即稀有少见,多为孤存巧合之景;奇即异乎平常,有不可思议之形;美即审美的愉悦,或外形之美,赏心悦目,或情理之美,回味无穷;趣即由物而生的情趣、理趣。凡物皆以稀为贵,但稀而不奇不惊人;奇而不美反成怪;美而无趣无人爱。物本无言,全在人悟。悟则有美,悟则生趣。现四物兼收,文图并存,如王勃所说“四美俱而二难并”。惜时光易逝,好物难再,随即收之于书。计有山水、器物、建筑、石刻、人事六大类。这可看作一本大人的“小人书”连环画;一本插图版的笔记,抑或附有笔记的画图。诸君在公余饭后,挑灯烹茶,把卷共赏,或可会心一笑,沉浸美趣之中。此作者之愿也。在本书将成之时,感谢老友、美术评论家贾方舟先生作序导读。是为序。(有改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运用视觉、触觉相结合的方法,对“我第一次感觉到苔藓的存在”一段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B.文本二记述梁衡既擅长写“大”,如写伟人、胜景,也钟情于“小”,如写一片叶、半瓣花,以满足读者多样的审美趣味。C.《苔藓之美》取材“稀、奇、美、趣”,写出苔藓独特的美,这与作者在《序》中“借物言情说事,闲话人生”的见解相符。D.三个文本都插入了一些文言句式或古诗句,如“此作者之愿也”“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等,给文章增添了典雅的效果。7.下列对文本一中《致苔藓》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抚摸”“盖上”“拥抱”等动词的运用,化无情为有情,凸显了苔藓的温情。B.诗的后半部分运用排比,逐层深化诗意,将个体渺小的苔藓写得无比伟大。C.这首诗和谐押韵,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语言浅显而意蕴深远,读来回味无穷。D.这首诗虽然是闲笔,但与前面的文字相得益彰,使整篇文章富有诗情画意。8.为什么说“这苔藓就是人类一个最忠实的仆人” 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4分)9.请结合文本二和文本三、简要分析怎样才能“做一个审美的人”。(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硕矣。又曰:籴甚贵伤人,甚贱伤农。人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人无伤而农益劝。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熟。上熟其收自四,余四百硕;中熟自三,余三百硕;下熟自倍,余百硕。小饥则收百硕,中饥七十硕,大饥三十硕。故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人适足,价平则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人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节选自《荒政丛书》)材料二:赵王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 ”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 ”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 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 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材料三: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无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阙之水,溉舄卤①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余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节选自《汉书·沟洫志》)[注]①鳥卤,含有过多盐碱成分不适于耕种的土地。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始臣A为间B然C渠成D亦秦之利也E臣为韩延数岁之命F而为秦G建万世之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硕,这里用法同“石”,与材料三“收皆亩余一钟”的“钟”都是古代的容量单位。B.熟,本义指食物烹煮到可吃的程度,又指果实或种子长成,这里特指庄稼有收成。C.所以,指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义和用法相同。D.罢,使……疲惫,与《琵琶行》中“曲罢曾教善才服”的“罢”意义和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面三则材料都主要讲述了如何治理国家,使国家富强,百姓是用,只是三篇材料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B.材料一中李悝提出统治者应注意观察年成的好坏,对粮食统购统销,从而让魏国即使遇到灾荒年也可保障民生。C.从材料二中赵王与平阳君赵豹的对话可知,韩国因为被秦国打败而不能坚守上党,准备把上党献给赵国。D.材料三中韩国派水工游说秦国修建水渠,本想使秦国损耗国力,结果却让秦国因此富强,有了吞并诸侯的基础。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2)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14.我国古代统治者使国家富强的方法有哪些 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3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5~16题。岳州城上姚 鼐高接云霄下石矶,城头终日敞清晖。孤筇①落照同千里,白水青天各四围。山自衡阳皆北向,雁过江外更南飞。人间好景湘波上,却照新生白发归。[注]①筇: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可以制手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岳州城楼的雄伟壮丽,“高接云霄”夸张地写出城楼之高,“敞清晖”写出城楼的开阔明亮。B.颔联写出登临的时间、人物及所见景象,千里夕照下,诗人登楼远眺,周围天水相接,江波荡漾。C.颈联在写景的同时又陈述了事实,写北雁南飞,到了湘江外衡山的回雁峰就更改方向,待春而回。D.全诗前六句写景,分别写出高城、天光、夕阳、白水、远山,层次井然,虚实结合,结尾直抒胸臆。16.“人间好景”本应让人心旷神怡,可这首诗却给人一种淡淡的忧愁情绪,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原因。(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课堂上,苏老师告诫学生们一定要注重实地考察,否则就会像《石钟山记》中的士大夫那样“ , ”事物的真相。(2)杜甫在《客至》中,用“ , ”两句,表达了自己既想殷勤待客又力不从心只能准备一点粗茶淡饭的心情。(3)边塞诗中,古人常借良将镇守边塞来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和实现国泰民安的期许,例如“ ,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你不会捡起来还要吃吧 ”当你伸手去拿掉落在地板上的饼干时,你的朋友这么问道。“5秒规则!”你回了一句,然后把饼干塞进嘴里。有一种流行的信仰:掉在地上的食物,(甲),就还是可以安全食用的。因为人们认为,地面上的细菌来不及在5秒内搭上食物的便车。果真如此吗 美国高中生克拉克对5秒规则进行了实验。她先用细菌污染瓷砖表面,然后把饼干扔到瓷砖上,发现仅在5秒钟之内,细菌已转移到食物表面。这一实验挑战了人们的流行观念。科学家保罗·道森也测试了5秒规则,他的结论与克拉克一样,证明:5秒规则完全是 ① 。英国希尔顿研究了细菌从地面转移到面包的情况,接触时间从3秒到30秒不等。研究表明,食物与地面接触时间越长,(乙)。他指出,这可看作是对5秒规则有利的证据,但不是抉定性的。这触使教授沙夫纳对5秒规则的真实性再次进行研究,他观察不同食物在接触被细菌污染的不同表面时细菌转移的情况。他对接触时间在1秒以内、5秒、30秒等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更长的接触时间会导至更多的细菌迁移,有一些迁移是“瞬间发生的”,不到1秒的工夫就完成了。这项研究一锤定音,由此推翻了5秒规则。如果你只是不愿浪费食物,那么有比信奉5秒规则更安全的选择。比如,(丙),可以减少污染——尽管这并非 ② 。有科学家说:“如果是水果或蔬菜,冲洗是个好主意,但表面粗糙的食物,微生物很难被洗掉。”下次再有饼干掉在地上,你想捡起来吃时,请记住:细菌“爬”得很快。18.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的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6分)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指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21.下面各句与文中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B.灶火里的柴火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C.鱼儿甩了甩尾巴,水花溅了我一脸。D.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22.大词小用是将语义份量重、范围大的词语用来形容范围、概念较小的事物,文中第一段有一处的词语就是如此,请找出并仿照示例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示例: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到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阿Q正传》)勋业:通常用来指重大的、特殊的功绩事业,本处鲁迅大词小用,用来形容阿Q对自己轻薄小尼姑的行为的自我陶醉,形象地揭示了阿Q的内心感受,加强了讽刺效果。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阅读Ⅱ的文本一中说:“古诗文中的苔藓无不都是一种静好的风景。”风景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风景、人文风景……人是风景的构成者,也是风景的创造者。以上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秘密★启用前2025年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参考答案详解及评分说明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19分)1.(3分) B2.(3分) C3.(3分) D4.(4分)①列数字。“两个车盖不仅厚度只有2—4毫米……”,用具体数字精准说明铜车马高超的冶铸技术。②作比较。把铜车马的轭靷式系驾法与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颈带式系驾法作比较,突出了我国铜车马轭靷式系驾法的先进性。③作引用。引用《诗经》的记载,使得“驾驶者的手中只需要握紧六根辔绳即可控驭马匹方向”的观点有了依据。④举例子。列举马腿、车撑以及缰绳、辔绳等零部件的例子,说明先秦已经掌握了合金配比技术。(答出一点给1分,只答出说明方法不给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5.(6分)①“望舒之辇”命名,含义神秘而高贵,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最高规格给予航天员崇高礼遇,突出了中国科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理念。②源于“华盖”的椭圆形多功能车顶、源于马车“缰绳”的显示屏á架以及六轮驱动等先进科技运用,既轻巧实用,又华美尊贵,是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航天科技的完美融合,体现了中国古老的民族智慧对当今科技发展的启示意义。③将“来氏太极图”造型应用到大车轮毂上,融入了中国文化价值中的“和谐理念”,为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答出一点给3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阅读Ⅱ(16分)6.(3分) C7.(3分) D8.(4分)①平时不上台面,垂手立于墙脚。苔藓的习性是“专找阴暗、湿冷、老旧的角落”,在人们注意不到的地方生存,显得很卑微。②一旦有事就立马显身来到面前。它“分担”人的寂寞,“陪伴”人的孤独,“抚慰”人的心灵,医治人的疾病,虽然卑微,却也有它特殊的价值,总是忠实地为人服务。(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9.(6分)①永葆一颗童心。只有未开化的童心才能保持“最纯之美”和“最真之情”,不受外物诱惑,才有了审美的基础。②保持好奇之心。只有好奇,才有审美的动力,才能发现世间“可奇可异之物”的美。③保持一颗悟心。“物本无言,全在人悟”“悟则有美,悟则生趣”,有了悟心,才有了审美的能力。④要有一颗珍惜之心。“惜时光易逝,好物难再”,发现美,并且珍藏美,才能有审美的积累,不断进行“审美之旅”,做一个审美的人。(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三)阅读Ⅲ(20分)10.(3分) BEF (原句标点应为: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11.(3分) C (两个“所以”用法意义分别为:原因/用来……的)12.(3分) A (“三则材料都主要讲述了如何治理国家……”错,材料二主要内容是赵王君臣争论是否接受上党)13.(8分)(1)耕耘田地勤快认真,那么每亩就会增加三斗的收成,不勤奋那么收成也会同样减去三斗。(4分。大意1分, “治”“益”“之”各1分)(2)秦国逐渐侵占韩国的土地,从中切断不让它们相互连通,所以自认为可以安坐而得到上党。(4分。大意1分, “蚕食”“中绝”“坐受”各1分)14.(3分)①尽地力,以增产增收。②善平伞、以平稳粮价。③以牛田,水通粮,改进生产工具和运输方式。④兴修水利,以减少灾荒。(答出一点给1分,给满3分为止)(四)阅读Ⅳ(9分)15.(3分) D (“虚实结合”错,原诗没有虚写)16.(6分)①“孤筇落照同千里”,写诗人独自拄杖登临,面对千里々照 荡漾江波,渺小的个体与壮阔的背景形成反差,带给人孤寂悲凉的情绪。②“山向北”“雁南飞”都带有背井离乡之意,与诗人此时羁旅的心境相呼应,这种情绪会引发对家乡的思念,乡愁意识自然流露而出。③尾联中夕阳下的“人间好景”与“新生白发”形成反差,容易引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从而产生韶华不再的淡淡哀愁。(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17.(6分)(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2)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3)示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燕歌行》)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维《出塞》)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亚相勤王甘苦辛 誓将报主静边尘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若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6分)甲:如果在5秒内捡起来乙:沾染细菌的可能性就越高丙:把掉落的食物冲洗一下(答出一句给2分)19.(2分)①无稽之谈(不经之谈)②万全之策(万全之计)(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处不给分。若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20.(4分)抉定性:抉——决 触使:触——促 导至:至——致(找出并改正给2分,给满4分为止)21.(3分) D (D项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运用了比拟手法)22.(5分)信仰:原指人们对某种思想观念或宗教文化的坚定信奉和崇仰,此处大词小用,指“掉在地上的食物在5秒内捡起还能吃”这个观念,强调这种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带有调侃意味,与后文通过实验推翻这一观念形成反转效果,给人强烈印象。(找出词语1分,解释2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三、写作(60分)23.(60分)参考立意:①世界是丰富多彩的。②景美似由天,风景更由人。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好的风景。作文评分标准与细则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10-6分) 四等(5~0分)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显文采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深意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李悝为魏文侯制定了充分利用土地生产能力的教令,认为土地方圆百里,总共有九万顷,除去山地大湖村居所占的三分之一,还有田亩六百万亩。耕耘田地勤快认真,那么每亩就会增加三斗的收成,不勤奋那么收成也会同样减去三斗。方圆百里土地上的粮食增减一下,就是一百八十万石粟。李悝又说:买进谷物太贵会伤害士、工、商,太便宜又会伤害农民;士、工、商受到伤害,(国家)就会出现离散,农民受到伤害国家就会贫困。因此(粮食)太贵和太便宜,它的伤害是一样的。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会)使士、工、商不受到伤害而使农民更加勤勉。善于按平价购粮储存的君主,一定小心观察每年有上、中、下三种收成情况。上熟能收到原来的四倍,最后余出四百石;中熟收获是原来的三倍,最后还余出三百石;下熟是原来的一倍,最后还余出一百石。小的歉收年能收一百石,中等歉收年能收到七十石,大的歉收年能收到三十石。所以上熟之年就多买入三倍的粮食而留一份(给百姓),中熟之年则买入二倍,下熟之年则买入一倍,使百姓生活富足,粮价平稳之后就可以停止买入。小的歉收年时就发放小熟时所征的赋税,中等歉收年就发放中熟时所征的赋税,大的歉收年时就发放大熟时所征的赋税去卖掉它们。所以,即使遇到荒年和水旱灾害,所买进的不贵就不会造成士、工、商离散,用有余的去补充不足的。在魏国推行这个政策,国家因此富强起来。材料二:赵王召来平阳君赵豹,并告诉他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上党的吏民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都愿意做赵国的臣民。如今冯亭派使者把上党献给寡人,你看怎么样 ”赵豹回答说:“臣听说圣人认为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赵王说:“人们倾慕我的恩义,怎么说 无故呢 ”赵豹回答说:“秦国逐渐侵占韩国的土地,从中切断不让它们相互连通,所以自认为可以安坐而得到上党。再说韩国把上党献给赵国的原因,是想要把祸患转嫁给赵国。秦国承担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有弱小的国家却能从强大的国家手中得到吗 如今大王得到让党,可以说是有缘故吗 况且秦国用牛耕田,用水道运送粮食,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列阵在上党之地,法令严明,政呤畅通,不可以和他们交战。君王您还是考虑一下吧!”材料三: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建之事,就打算使秦国疲惫不堪,使它不能向东方出兵。于是韩国派遣水工郑国秘密地游说秦国,要他们凿穿泾水,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依着北山,向东注入洛水,全长三百多里,想用来灌溉农田。事情在进行过程中被发觉了,秦国打算杀掉郑国。郑国说:“开始时臣的做法是间谍(行为),然而渠成后也是秦国的利益。 臣替韩国延长几年的命运,却为秦建立了万世的功业。”秦国也认为是这样,最后命他继续把渠修成。渠修成后就引淤积浑浊的水流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使收成都达到每亩一钟多。于是关中地区成为肥沃的土地,没有灾年,秦国因此而富强,最后吞并了诸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