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地理试卷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6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山南市地处西藏南部,地势起伏大。干栏式建筑是山南市建筑的一大特色。这类建筑采用底部架空设计,屋顶呈坡状,以小板精心铺设屋面,展现出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高度适应性。生土是山南市隆子县建造民居的优选材料,该地墙体多由生土混合稻草精心夯筑而成。山南市的乡村聚落与其所依存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出当地独特的乡村风貌与文化,成为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图 1示意山南市地理位置。据此完成 1—3题。1.山南市干栏式建筑底部架空的主要作用是A.防潮 B.美观 C.通风 D.保暖2.山南市民居选用生土混合稻草建筑墙体的主要作用是A.防止野生动物破坏 B.提高墙体的透气性能C.增强墙体的柔韧性 D.提升墙体的防火性能3.为实现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优化组合,山南市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①开发草地,扩大居住面积 ②开垦湿地,增加耕地面积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④植树造林,改善局部小气候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复种轮作模式多为连年播麦前深耕(DT),长期单一耕作存在诸多缺点。通过优化耕作模式,将深耕与免耕(NT)有机结合,形成三年循环轮耕(RT)模式,对提高灌浆期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等产生积极效应,为夏玉米增产提供了保障。图 2示意【高三地理 第 1 页(共 4页)】 ·25-255C·不同耕作模式下 0—40 cm 的土壤贮水量。据此完成 4—6题。4.当作物受干旱严重影响时,玉米会出现A.穗粒数、千粒重增加,产量上升 B.穗粒数、千粒重降低,产量上升C.穗粒数、千粒重增加,产量下降 D.穗粒数、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5. DT 模式使黄淮海平原耕作层土壤出现的问题不包括A.土壤结构受损 B.破坏土壤生态C.耕作层变浅 D.短期土壤性能降低6.花后灌浆期是作物籽粒发育的关键时期,RT 模式在灌浆期促进玉米干物质快速积累的原因是A.昼夜温差大 B.太阳辐射增强C.土壤透气性强 D.土壤水分充足2024 年暑假,河北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开展野外考察,发现滨海土壤盐碱化严重限制了土地生产力。紫花苜蓿属于多年生优质蛋白型牧草,享有“牧草之王”的盛誉。种植紫花苜蓿对盐碱地改良效果极为显著,对高效利用边际土地及缓解人地矛盾有重要意义。图 3 为紫花苜蓿景观图。据此完成 7—8题。7.紫花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关键在于其A.产草量高,适口性好 B.生长周期短,易于种植C.对土壤改良效果最好 D.耐盐碱能力强,适应性强8.研学小组发现紫花苜蓿使土壤可溶性盐总量降低,推测其机制是①苜蓿吸收盐分并储存 ②苜蓿促进微生物分解盐分 ③苜蓿将土壤盐分随水分蒸腾进入空气中 ④苜蓿重塑土壤结构促进盐分淋溶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某年 3 月 11 日,西风槽东移过境,河南省普降小雨,20:00 西风槽移至东海,河南大部天气转晴,后东北部开始起雾,并向西大面积生成且迅速加强,能见度下降至强浓雾级别,此次强浓雾持续时间为 3—4 小时。受太行山影响,河南中东部的东南风在山前偏转为东北风。日出后温度上升,近地面湍流加强,促使地表水汽扩散。济源站在近地面暖平流与湍流交换共同作用下,强浓雾爆发性发展,前期弱风尤其是静风利于雾的形成。据此完成 9—11 题。9.此次河南地区强浓雾形成的原因是A.冷锋过境降温 B.暖锋过境增湿C.雨后气温下降 D.地面辐射冷却10.此次河南强浓雾过程中,近地面微风有利于雾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微风A.减少空气垂直运动 B.有利于雾滴悬浮C.促进地面热量交换 D.增强大气逆温强度【高三地理 第 2 页(共 4页)】 ·25-255C·11.河南此次强浓雾持续 3—4 小时后渐渐消散,主要是因为①日出后雾滴蒸发 ②冷空气的驱散作用 ③西风槽迅速回移,改变天气状况 ④大气逆辐射减弱,地面降温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台湾渔民在潮间带饲养蚵仔(牡蛎),蚵架是指用于养殖牡蛎的竹制架子。图 4 为台湾某海岸地区 2015 年与 2021 年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 12—14 题。12.由蚵架分布可推测,该海岸地带的平均潮位大约是A.-2.0m B.-1.0m C.0m D.1.0m13.相对于 2015 年,2021 年该地区海岸线表现为A.局部向陆地移动 B.局部向海洋移动C.整体向海洋平移 D.整体向陆地平移14.该地区海岸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①海平面上升 ②地壳下陷 ③河流沉积物减少 ④海浪侵蚀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图 5 示意某时刻地球光照状况,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此完成 15—16 题。15.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A.0 时 B.8 时C.12 时 D.18 时16.图示时刻,①②③④四地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是A.① B.②C.③ D.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题,共 52 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青岛市作为中国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全力打造全球知名海湾都会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地质环境问题。青岛市作为基岩城市,地质条件总体良好,地下空间开发颇具潜力,正着力构建“地下城市”。但不良地质条件中富水砂砾石层问题较突出,该层在现代河流与冲积平原广泛发育,沉积层结构松散,渗透性高,但砂粒硬度高。2008—2019 年,胶州湾沿岸海水入侵问题凸显,海水入侵多集中于环胶州湾沿岸,红岛经济区的情况尤为严重。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青岛市积极应对【高三地理 第 3 页(共 4 页)】 ·25-255C·地质挑战,探寻合理的解决之策。图 6示意青岛市位置。(1)指出富水砂砾石层对青岛市地铁建设的不利影响。(6 分)(2)简述胶州湾沿岸海水入侵严重的原因。(6 分)(3)从水资源管理角度,简述青岛市缓解海水入侵的有效途径。(6 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永福镇坐落于福建省西南部,隶属于福建省漳平市,是国家级台农创业园核心区。永福镇作为大陆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在农业发展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回溯至 20世纪 80 年代,台湾地区率先提出“精致农业”的发展理念,逐步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随着时代推进,永福台商抓住机遇,将台湾农业理念引入永福高山茶种植领域,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图 7示意永福镇地理位置。(1)简述永福镇适宜种植茶叶的有利自然条件。(6 分)(2)指出与当地传统农业相比,永福镇发展高山茶产业的好处。(6 分)(3)请为永福镇高山茶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 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河流阶地作为河流系统变迁保留下来的阶梯状地貌,记录了区域地貌演化中的构造抬升、气候变化、古水文等信息。图 8为我国贵州高原绥阳盆地某河段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1)说明该河段多级河流阶地的形成原因。(6 分)(2)判断该河段 T 阶地堆积物形成时期河流流速的变化,并说明判断依据。(6 分)(3)推测甲处未出现沉积物的原因。(4 分)【高三地理 第 4 页(共 4页)】 ·25-255C·高三地理试卷参考答案1. A 2. C 3. B 4. D 5. C 6. D 7. A 8. C 9. D 10. B 11. A 12. D 13. A 14. B15. B 16. B17.(1)富水砂砾石层结构松散,开挖面易失稳垮塌,损坏施工设备与周边已建基础设施,并对施工人员安全造成威胁;使隧道结构稳定性差,导致隧道变形、开裂甚至坍塌,增加施工难度;渗透性高,易发生透水事故,影响施工进度与安全;砂粒硬度高,施工设备磨损严重,影响施工进度;需要特别加固,增加建设成本。(答出三点,6 分)(2)海岸地势低平,地下水位低;过度开采地下水及上游蓄水工程建设,使地下水位下降;岩层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答出三点,6分)(3)加强地下水管理,限制地下水开采;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引淡压咸,加强淡水资源调入,提高地下水水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保护水资源意识,减少水资源浪费。(答出三点,6分)18.(1)永福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条件适宜茶叶生长;土壤呈酸性,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山地、丘陵面积大,缓坡多,排水良好;雨雾天气多,漫射光适于茶叶生长。(答出三点,6分)(2)茶叶种植技术先进,资源利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农业技术水平高,产品单价高,单位面积产值高;市场定位高端化,品牌知名度高,产品销路广;生态系统稳定性强,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答出三点,6分)(3)打造永福镇高山茶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全方位体验高山茶文化;开发茶文化节庆活动,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提升永福镇茶产业知名度;以茶为主题,将茶元素与现代文化设计理念相结合,设计开发文创产品;开发特色茶工艺品、茶食品、保健品;推进茶文化影视创作,传播茶文化,扩大永福镇茶品牌影响力;设计茶主题演艺活动,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营造茶文化空间,建设茶文化培训基地,促进产业发展。(答出三点,6分)19.(1)地壳稳定期,河流以侧蚀、堆积为主,形成河漫滩;地壳上升期,河流下蚀作用增强,河谷加深,原来的河漫滩形成高出枯水位的阶地;地壳间歇性多次抬升,形成多级阶地。(6 分)(2)变化:初期流速较小,后增大,再减小。(2 分) 依据:T 阶地堆积物由下至上沉积颗粒由小变大、后又变小,可推知河流流速初期较小,后增大,再减小。(4 分)(3)甲处在沉积时期可能位于该河段凹岸,遭受侵蚀,没有形成沉积物;也有可能是历史时期曾经形成了沉积物,后来由于受到河流的侵蚀,沉积物消失了。(4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