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节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轻质玻璃钢制作的球状设施绿色“苹果屋”,是我国北极科学考察冰上作业的主要装备。“苹果屋”主要作用有防御危险,存放科考设备、工具,作业人员短暂休息地等。下图为北极地区示意图和“苹果屋”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1.不属于绿色“苹果屋”防御的极端气候灾害的是(C)A.严寒 B.暴雪 C.酷暑 D.狂风2.与南极地区相比,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更高的原因是(C)①纬度更低 ②以海洋为主 ③平均海拔更低 ④生物资源更丰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中国南极科考站泰山站(76°58′E,73°51′S)主体建筑造型犹如飞碟,建筑底部架空。泰山站应用了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来减少燃油消耗。读南极部分科考站分布图和南极泰山站景观图,完成3~4题。3.下列有关南极科考站的描述,正确的是(B)A.长城站有极昼极夜B.科考站中昆仑站纬度最高C.所有科考站海拔等高D.中山站位于南极点东北方4.泰山站主体建筑底部架空的主要目的是(A)A.避免被风雪掩埋B.防冰雪融水进入C.防紫外线辐射D.抵御台风侵袭 科技的进步与气候环境变化使得人类探索极地的能力和兴趣与日俱增。下图是极地遥感卫星拍摄的1980年和2012年北冰洋9月份海冰分布范围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5.图中所示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C)A.地壳运动 B.陆地面积变大C.气候变暖 D.风力强劲6.为避免此现象进一步加剧,可采取的措施是(A)A.减少燃烧化石燃料B.禁止使用化肥农药C.全部取消燃油汽车D.大量砍伐森林7.若图中现象加剧,会直接影响到当地哪种动物的生存(D) 为确保全球生物多样性安全,人们在斯瓦尔巴群岛建造了“世界末日种子库”。干燥、低温是保存种子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在-20℃的恒温环境中,密封瓶中的种子可以保存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读斯瓦尔巴群岛位置示意图和斯瓦尔巴群岛气候资料图,完成8~10题。斯瓦尔巴群岛8.斯瓦尔巴群岛位于(D)A.中纬度地区 B.太平洋沿岸C.南极洲附近 D.南极点的正北方9.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世界末日种子库”的优势条件是(B)①气候寒冷,种子不易萌发 ②气候干燥,有利于种子保存 ③植被丰富,种子来源充足 ④人口稠密,经济发达A.①③ B.①②C.①②④ D.①③④10.下列关于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的叙述,正确的是(A)A.狩猎和捕鱼是其传统的生活方式B.主食是米饭C.高脚屋是其传统民居D.咖啡是其主要的经济作物11.[人地协调观] 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也是第三个常年考察站——秦岭站建成。结合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考察站是科考队员在极端自然环境中持续工作最基本的支撑平台和后勤保障设施。拓展新的区域、建设新的考察站,是加深南极考察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必然选择。如图为中国南极考察站分布图。(1)秦岭站位于罗斯海的恩克斯堡岛上,是我国首个面向 太平洋 (大洋)扇区的考察站。与地处南极内陆地区的昆仑站相比,该站的区位条件更有利于开展 海洋 (环境)观测与研究。 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为-50℃,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年平均风速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秦岭站的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下图为秦岭站主体建筑照片(图1为整体照片,图2为局部照片)。(2)简要说明秦岭站主体建筑的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参考答案:南极地区多大风,地表有积雪,主体建筑架空离地,可以防风、抗雪埋。 秦岭站建设采用装配式建设方式,所有建筑设施均在国内完成加工定制,现场只需按要求安装建筑模块等。现场建造之前,工作人员会在国内进行全数字化模拟建造及预组装。(3)秦岭站现场施工时间短,这与南极地区 酷寒 、 烈风 气候特点等有关。同时,为了减少对南极地区的干扰与破坏,秦岭站现场施工面积小,这体现了 保护极地环境 的建站理念。第五节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轻质玻璃钢制作的球状设施绿色“苹果屋”,是我国北极科学考察冰上作业的主要装备。“苹果屋”主要作用有防御危险,存放科考设备、工具,作业人员短暂休息地等。下图为北极地区示意图和“苹果屋”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1.不属于绿色“苹果屋”防御的极端气候灾害的是( )A.严寒 B.暴雪 C.酷暑 D.狂风2.与南极地区相比,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更高的原因是( )①纬度更低 ②以海洋为主 ③平均海拔更低 ④生物资源更丰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中国南极科考站泰山站(76°58′E,73°51′S)主体建筑造型犹如飞碟,建筑底部架空。泰山站应用了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来减少燃油消耗。读南极部分科考站分布图和南极泰山站景观图,完成3~4题。3.下列有关南极科考站的描述,正确的是( )A.长城站有极昼极夜B.科考站中昆仑站纬度最高C.所有科考站海拔等高D.中山站位于南极点东北方4.泰山站主体建筑底部架空的主要目的是( )A.避免被风雪掩埋B.防冰雪融水进入C.防紫外线辐射D.抵御台风侵袭 科技的进步与气候环境变化使得人类探索极地的能力和兴趣与日俱增。下图是极地遥感卫星拍摄的1980年和2012年北冰洋9月份海冰分布范围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5.图中所示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A.地壳运动 B.陆地面积变大C.气候变暖 D.风力强劲6.为避免此现象进一步加剧,可采取的措施是( )A.减少燃烧化石燃料B.禁止使用化肥农药C.全部取消燃油汽车D.大量砍伐森林7.若图中现象加剧,会直接影响到当地哪种动物的生存( ) 为确保全球生物多样性安全,人们在斯瓦尔巴群岛建造了“世界末日种子库”。干燥、低温是保存种子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在-20℃的恒温环境中,密封瓶中的种子可以保存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读斯瓦尔巴群岛位置示意图和斯瓦尔巴群岛气候资料图,完成8~10题。斯瓦尔巴群岛8.斯瓦尔巴群岛位于( )A.中纬度地区 B.太平洋沿岸C.南极洲附近 D.南极点的正北方9.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世界末日种子库”的优势条件是( )①气候寒冷,种子不易萌发 ②气候干燥,有利于种子保存 ③植被丰富,种子来源充足 ④人口稠密,经济发达A.①③ B.①②C.①②④ D.①③④10.下列关于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狩猎和捕鱼是其传统的生活方式B.主食是米饭C.高脚屋是其传统民居D.咖啡是其主要的经济作物11.[人地协调观] 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也是第三个常年考察站——秦岭站建成。结合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考察站是科考队员在极端自然环境中持续工作最基本的支撑平台和后勤保障设施。拓展新的区域、建设新的考察站,是加深南极考察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必然选择。如图为中国南极考察站分布图。(1)秦岭站位于罗斯海的恩克斯堡岛上,是我国首个面向 (大洋)扇区的考察站。与地处南极内陆地区的昆仑站相比,该站的区位条件更有利于开展 (环境)观测与研究。 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为-50℃,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年平均风速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秦岭站的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下图为秦岭站主体建筑照片(图1为整体照片,图2为局部照片)。(2)简要说明秦岭站主体建筑的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秦岭站建设采用装配式建设方式,所有建筑设施均在国内完成加工定制,现场只需按要求安装建筑模块等。现场建造之前,工作人员会在国内进行全数字化模拟建造及预组装。(3)秦岭站现场施工时间短,这与南极地区 、 气候特点等有关。同时,为了减少对南极地区的干扰与破坏,秦岭站现场施工面积小,这体现了 的建站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5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 学生版.docx 7.5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