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复习: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点归纳+练习题《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以下是其简介:基本信息创作时间:创作于1926年9月至1927年7月期间。作品数量:共收录10篇散文。最初发表情况:原名为《旧事重提》,曾以单篇形式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内容概述童年生活回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绘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快乐时光以及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五猖会》叙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背书的经历。对人物的回忆:《阿长与〈山海经〉》刻画了善良又有些迷信的保姆阿长;《藤野先生》回忆了在日本留学时对自己关怀备至的藤野严九郎老师;《范爱农》讲述了与范爱农相识、相知到最后范爱农不幸离世的过程。对社会现象和文化的思考:《二十四孝图》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无常》通过描述无常这一形象,对人间的不公和伪善进行了讽刺。主题思想个人成长与情感:通过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作者的成长历程,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社会批判与反思:对封建礼教、旧道德、旧文化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变革的渴望。艺术特色叙事与抒情结合:以生动的叙事为基础,融入真挚的情感,使文章既具有故事性,又充满感染力。讽刺与幽默并存:运用讽刺手法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批判,同时又不乏幽默诙谐的语言,使文章在严肃的主题中带有轻松的氛围。描写细腻生动:对人物、景物等的描写细致入微,如对阿长的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有关阿长的文章及内容《朝花夕拾》中与阿长有关的篇目名称是《阿长与〈山海经〉》。故事内容如下:阿长的基本情况及名称来历:阿长是鲁迅家的保姆,连真正的姓名都不为人知。先前鲁迅家有个高大的女工叫阿长,后来她走了,“我”家的女工补缺后大家仍叫她长妈妈。“我”对阿长的态度变化:一开始,“我”不大佩服阿长,因为她喜欢“切切察察”,还总限制“我”的行动,夏天睡觉又伸开手脚摆成“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她还教“我”很多繁琐的规矩,如元旦要说“恭喜恭喜”并吃福橘等,这让“我”很不耐烦。阿长讲“长毛”的故事:阿长给“我”讲“长毛”的事,说“长毛”会掳人,还说她们能站在城墙上让大炮放不出来,这使“我”对她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敬意的消失与重拾:后来“我”得知隐鼠是被阿长谋死的,对她的敬意完全消失。但当阿长告假回来给“我”买来朝思暮想的绘图《山海经》时,“我”又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谋害隐鼠的怨恨也随之消失。《朝花夕拾》中除了《阿长与〈山海经〉》外,《猫·狗·鼠》《二十四孝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与阿长有关。具体如下: 《猫·狗·鼠》:文中写到作者的小隐鼠是被阿长踩死的,作者因隐鼠的死对阿长产生过怨恨。《二十四孝图》:提到阿长一看图便可滔滔不绝地讲出许多故事来,体现了阿长丰富的民间故事储备,也从侧面反映出她的一些民间文化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展现出阿长善于讲故事、会用故事来吸引孩子的特点。专题练习一、选择题1. 《朝花夕拾》原名是什么?( )A. 《旧事重提》 B. 《往事回忆》 C. 《童年记事》 D. 《幼时故事》2. 下列哪篇文章不是出自《朝花夕拾》?( )A.《故乡》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阿长与〈山海经〉》 D.《藤野先生》3. 《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哪篇文章?( )A. 《琐记》 B. 《无常》 C. 《二十四孝图》 D. 《狗·猫·鼠》4.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描写了两位极具特色的女性,她们是( )A. 长妈妈和衍太太 B. 祥林嫂和长妈妈 C. 衍太太和杨二嫂 D. 阿长和祥林嫂5.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的“三味书屋”是他( )A. 儿时的私塾 B. 青年时的大学 C. 工作后的办公室 D. 居住的地方6. 《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的性格特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迷信 B. 唠叨 C. 朴实 D. 阴险7. 下列关于《五猖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B. 父亲让“我”背《论语》,使“我”看会的兴致全无C. 体现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D. 文中的“我”对五猖会印象深刻8.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回忆了在( )留学时的学习生活。A. 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法国9. 《范爱农》中,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 )A. 日本 B. 绍兴 C. 杭州 D. 南京10. 《琐记》中,作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时,觉得那里( )A. 教学氛围浓厚,令人满意 B. 乌烟瘴气,很是失望C. 充满新奇,乐趣多多D. 师资力量雄厚,收获很大11. 《二十四孝图》中,鲁迅批判了以下哪种孝道行为?( )A. 子路负米 B. 黄香扇枕 C. 郭巨埋儿 D. 陆绩怀橘12. 《朝花夕拾》中,作者回忆了许多童年趣事,其中在百草园中最令他着迷的是( )A. 捕鸟 B. 听长妈妈讲故事 C. 找何首乌根 D. 看皂荚树13.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多次提到的“无常”是( )A. 一个善良的鬼 B. 一个邪恶的鬼 C. 一个不务正业的人 D. 一个封建官吏14.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给“我”买的《山海经》是( )A. 四本绘图的书 B. 一本破旧的书 C. 精装的古籍 D. 别人赠送的书15. 《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为鲁迅做了很多事,以下哪件事不是藤野先生做的?( )A. 帮鲁迅添改讲义 B. 关心鲁迅的解剖实习 C. 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D. 资助鲁迅生活费二、填空题1.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______集。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______,紫红的桑椹。3.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称长妈妈为“______”。4. 《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的书是《______》。5. 《藤野先生》中,鲁迅因为______事件和______事件,决定离开仙台。6. 《范爱农》中,范爱农是一个______的人。7. 《琐记》中,作者在南京矿路学堂求学时接触到了______等新思想。8. 《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认为可以勉力仿效的是“子路负米”“______”“陆绩怀橘”之类。9. 《无常》中,无常拿着______和算盘。10.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文章回忆了作者儿时去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要求背书的情景,这篇文章是《______》。三、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要内容。2. 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这一人物形象。3. 《藤野先生》中,鲁迅为什么对藤野先生充满感激之情?4. 《范爱农》中,范爱农的结局是怎样的?他的死反映了什么?5. 简述《五猖会》中“我”的心情变化。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 2. A 3. B 4. A 5. A 6. D 7. B 8. C 9. D 10. B 11. C 12. C 13. A 14. A 15. D二、填空题1. 散文2. 皂荚树3. 阿长4. 鉴略5. 匿名信 看电影6. 孤傲、正直、倔强、愤世嫉俗7. 进化论8. 黄香扇枕9. 破芭蕉扇10. 五猖会三、简答题1. 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期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以及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经历。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那里有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和有趣的活动;三味书屋则是作者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虽然学习生活相对枯燥,但也有一些难忘的人和事。通过对这两个地方的回忆,展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2. 阿长是一个饶舌多事、粗俗、迷信、不拘小节的人,比如她喜欢切切察察,夏天睡觉摆“大”字;但她同时又善良、朴实、关心孩子,她费尽心思为“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 ,体现出她对“我”真挚的关爱。3. 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关心鲁迅的学习,为他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他的解剖实习;还向他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等事,对学术有着严谨认真的态度。藤野先生给予鲁迅的帮助和关怀,让鲁迅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所以鲁迅对他充满感激之情。4. 范爱农最后淹死了。他的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对进步知识分子的压迫,范爱农这样正直、愤世嫉俗的人在那个社会中无法找到出路,最终走向毁灭,也表达了作者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5. “我”起初对五猖会充满期待,急切、兴奋地盼望观看;但父亲突然要求“我”背《鉴略》,“我”心情变得沮丧、无奈;背完书后去看会,“我”已经没有了最初的兴致,感到扫兴和压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