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探究世界的本质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探究世界的本质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一课一练(二)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选择题
1.2023年,杭州亚运会。良渚古城遗址、西湖、京杭大运河,这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化作“江南忆”——“琮琮”“莲莲”“宸宸”,向世界传递一个文化自信、温润内敛、创新发展的当代中国。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的形象设计体现了(  )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对事物的正确把握取决于人们的认识
③人的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④人们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江南的雨,跑一阵,憩一阵。奔跑时,天与地浑然一体,苍茫茫一片。休憩时,万物皆清晰爽然,世界若明镜。从哲学角度,上述材料让我们体会到(  )
A.意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3.为满足居民Citywalk的需求,重庆以演绎城市年轮、传承城市人文、丰富市民生活为出发点,按照重庆人文地域实际,打造出“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山林步道”为一体的“山城步道”网络。这一做法表明(  )
①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思维和存在是相互依赖的 ④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秋季,虽没有了热扰心神,但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俗称“悲秋”。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秋季日照时间变短,人体分泌褪黑素增多,抑制了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易使人感到情绪低落。材料表明(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人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③人的情绪不受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 ④意识活动能够把握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在距地球5.6亿光年的类星体“马卡良231”内,人类首次发现了氧气,这次银河系外氧气的发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宇宙物质组成的认识。这一科学发现佐证了(  )
①物质是由人的意识产生的 ②物质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③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3年8月25日,住建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文,推动落实首套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并将其纳入“一城一策”工具箱。“认房不用认贷”政策落地,释放了部分观望和积压的购房需求,给房地产市场注入了暖意。“认房不用认贷”政策(  )
①反映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②坚持了主观思想要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③肯定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推动事物发展
④说明按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人类能制造出大量负离子,自动依附尘埃,这些尘埃微粒在太阳光产生的强热上升气流作用下上升到云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成水滴,大量的水滴最终变成云朵,化作雨滴落到地面。这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和改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B.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C.人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
D.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8.土神为“社”,谷神曰“稷”,合称“社稷”,代指国家。这样的指代,显示了一个古老民族对农业的重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劳动实践中,遵循天人合一之道,孕育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由此可见(  )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必须按规律办事,尊重自然顺农时 ③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④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3年12月,河北省气象部门为了增加降水量,缓解干旱等自然灾害,组织在冀中南、冀东地区开展飞机增雪作业3架次,飞行12小时16分钟,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地面人工增雪作业85点次,发射火箭弹251枚,效果显著。由此可见,人工增雪(  )
①是人们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的表现
②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气象运行规律
③突破自然条件的制约满足人类需要
④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23年10月5日,受台风“小犬”和冷空气共同影响,预计我国东部沿海以及东南部沿海将有大风和暴雨。对此,农业农村部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Ⅳ级应急响应,要求相关省份及时调度反映雨情灾情,盯紧防汛重点,科学统筹外洪和内涝防御,全力确保农(渔)民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安全。当地部门的做法表明(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打破自然规律的制约 ②尊重台风运行的规律是科学防汛的前提 ③人们可以认识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④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2024年是故宫建成604周年。故宫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承者,更是中国文化对外交往的一张亮丽名片。守住文化根脉,维系民族精神,才能让我们的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给故宫的文物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过多游客的“青睐”对故宫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故宫的路面、台阶磨损严重,游客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也对彩绘、局部装饰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害,某种程度上,故宫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仍很尖锐。
保护故宫文化遗产需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作用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24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1周年,20多年来浙江乡村实现了人居环境的极大改善、乡村风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工业发展迅猛,但是在快速发展中,以电镀、印染、纺织、化工为代表的浙江工业企业、乡镇企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也迅速显现出来。面对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直面农村环境问题日渐严峻的挑战,从改善村民人居环境的目标切入,向农村“脏乱差散”的面貌“宣战”。“千万工程”的提出体现了“定位—定标—定法”的思维逻辑。因历史问题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造成农村人居环境较差,这是“千万工程”提出的现实基点;改变农村风貌差的现状,建设美丽乡村,这是“千万工程”实施的奋斗目标;通过改水、改厕、绿化、亮化、农房改造、基础设施拓展,使得乡村生态优美,宜居宜业,这是“千万工程”推进的方式方法。
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千万工程”的实施是如何让浙江乡村变美变富的。
3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