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探索认识的奥秘含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探索认识的奥秘含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一课一练(四)
1 2 3 4 5 6 7 8 9
C B D B A D A C A
1.C [材料未涉及实践对认识的检验,①排除。空间站开展了长期航天飞行条件下失重、辐射等复合因素对航天员健康、行为与能力的影响等原创性机理探索和应用基础研究(科学实验),在人体心血管、骨骼等方面获得了航天医学新发现(新认识),由此可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科学实验为认识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②符合题意。认识来源于实践,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③错误。在人体心血管、骨骼等方面获得了航天医学新发现,促进了航天员健康维护,表明有效改造世界以正确认识世界为前提,④符合题意。]
2.B [针对出舱需求,第二代“飞天”舱外服改变了结构设计,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说明舱外航天服的研发活动及结果具有社会历史性,①③符合题意。太空出舱属于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不属于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②排除。重达100多公斤的舱外服是航天员出舱的“铠甲”,说明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出舱活动受客观因素制约,④不符合题意。]
3.D [材料体现的是未来要进一步对材料中的方案进行研究,未涉及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①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样重要,②错误。未来需要更多精确的研究,使这一方案能在实际运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的认识在实践中逐步得到提升,正确的理性认识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③④正确。]
4.B [材料说明海洋勘探活动是历史条件的产物,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勘探装备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的发展,①③正确。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人们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化不能决定深海资源的开发,②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研发“海经”系统是为了更好指导人们的海洋实践活动,④说法错误。]
5.A [围绕“中国天眼”(FAST)的最新科研成果,得益于“中国天眼”对认识发展的促进作用,该科研成果说明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能够促进认识的发展,①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科学对哲学的促进作用,②不符合题意。揭示了黑洞喷流的复杂动力学特性说明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而没有不可知之物,③正确。对一些简单的事物的认识是可以一次完成的,④错误。]
6.D [材料主要强调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未涉及认识具有无限性,①不符合题意。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错误。继承论者和创新论者对芜湖铁画传承和创新的不同看法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也说明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③④符合题意。]
7.A [这个发现填补了土卫二海水宜居性研究的空白,为人类未来探测土卫二可能存在生命提供科学参考。这一新发现印证了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断发现真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①②正确。“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说法错误,真理是可知的,③排除。真理没有被推翻,而是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④排除。]
8.C [联系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联系,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①错误。我国修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成为中国西部连接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使原本物流不畅的西藏和其他地方联系了起来。这体现了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正确。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奋斗,通过反复论证和实验,我国终于修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这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③正确。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④错误。]
9.A [风云三号06星的成功发射开启我国风云卫星紫外高光谱探测新篇章,体现了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会永不停歇,说明人类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①②正确。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③错误。科学研究可以推动认识的发展,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错误。]
10.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的目的。②湖州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实践中,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提出创建生态城市的目标,也为“两山”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两山”理念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论断,湖州坚持“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导,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生态治理,成为绿色发展标杆之地。
1 / 3一课一练(四) 探索认识的奥秘
一、选择题
1.近年来,中国空间站在人体研究领域开展了长期航天飞行条件下失重、辐射等复合因素对航天员健康、行为与能力的影响等原创性机理探索和应用基础研究,在人体心血管、骨骼等方面获得了航天医学新发现,发明了航天员健康维护新方法和新技术。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科学实验为认识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③源于实践的认识都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④有效改造世界以正确认识世界为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太空出舱是航天员在太空活动的必备“技能”,重达100多公斤的舱外服,就是航天员出舱的“铠甲”。针对出舱需求,我国航天团队研发的第二代“飞天”舱外服改变了结构设计,提高了服装使用寿命和性能,可以最大限度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助力其顺利完成出舱任务。据此可推出(  )
①舱外航天服的研发活动及结果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太空出舱属于人类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 ③航天团队的研发升级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出舱活动受其主观因素制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年8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发布的研究论文显示,他们可以利用潜艇在水下快速前进时,尾流产生的空气泡来进行对潜艇的搜寻和捕捉。未来需要更多精确的研究,使这一方案能在实际运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 ②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重要 ③人的认识在实践中逐步得到提升 ④正确的理性认识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3年12月2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勘探装备“海经”系统,首次完成3 000米超深水三维地震勘探作业,精准描绘出深水深层以及复杂地质结构的“3D立体图”,大幅提升我国在超深水领域油气勘探能力。材料说明(  )
①海洋勘探活动是历史条件的产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深海资源的开发取决于人们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化 ③勘探装备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的发展 ④研发“海经”系统是为了获得对超深水领域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3年7月26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围绕“中国天眼”(FAST)的最新科研成果。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学系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论文“微类星体中的亚秒级周期射电振荡”,揭示了黑洞喷流的复杂动力学特性。该科研成果说明(  )
①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能够促进认识的发展 ②具体科学的进步能够促进哲学的发展 ③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而没有不可知之物 ④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芜湖铁画是我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芜湖铁画的继承与创新议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继承论者强调传统工艺应保存,不宜盲目创新;而创新论者提倡突破传统的局限,努力创新。对芜湖铁画继承和创新的不同看法表明(  )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②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的真理性认识不止一个 ③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发现,土卫二的冰下海洋中可能含有丰富的溶解态磷酸根,能够支持潜在微生物的起源与繁衍。这个发现填补了土卫二海水宜居性研究的空白,为人类未来探测土卫二可能存在生命提供科学参考。这一新发现印证了(  )
①不断发现真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②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④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也有可能被推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奋斗,通过反复论证和实验,我国终于修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它成为中国西部连接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使原本物流不畅的西藏和其他地方联系了起来。这告诉我们(  )
①人可以创造联系,通过联系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 ④人可以认识、把握、创造、利用社会规律造福人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23年8月3日11时47 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6星发射升空。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第100次发射,创造了我国运载火箭发展历程中又一个百发纪录。风云三号06星的成功发射开启我国风云卫星紫外高光谱探测新篇章,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会永不停歇。这一成就充分说明(  )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②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科学研究总是在不断推翻之前认识的基础上发展的 ④对太空的不断认识是推动科学研究的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浙江湖州举行。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也较早遭遇了产业结构低层次、增长方式粗放等“成长的烦恼”,深受发展困扰的湖州决定把矿山等污染企业整改关停,提出创建生态城市的目标。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肯定了湖州的做法,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以下简称“两山”理念)。十几年来,凭借“两山”理念这把“金钥匙”,以安吉县为代表的湖州深化生态治理,做强生态经济,创新生态制度,弘扬生态文化,摸索出了一套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互融共生的新方法、新路径,成为享誉全国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湖州成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的原因。
2 /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