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一课一练5寻觅社会的真谛(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一课一练5寻觅社会的真谛(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一课一练(五)
1 2 3 4 5 6 7 8 9
B C C A D D B C C
1.B [材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的发展变化,认识发展的动力源自社会实践的需要,①正确。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②错误。不断否定超越原有的认识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我们应坚持辩证否定观。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推动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才能接近真理”的说法认为真理不能被正确认识,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③错误。材料表明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④正确。]
2.C [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①错误。全域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综合利用,村民的观念实现了从“不能烧”到“不愿意烧”的转变,说明生产生活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符合题意。与社会存在不同步的社会意识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只有落后的社会意识才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③错误。村民的观念发生转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双提升,说明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④符合题意。]
3.C [材料强调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不涉及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①不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旨在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这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也说明完善上层建筑意在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②③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制定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不涉及调整生产关系,④不符合题意。]
4.A [为了鼓励生育,减轻大家的养育负担,很多地区都发布了一系列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①符合题意。发放生育津贴、育儿补贴属于分配范畴,是生产关系的内容。采取上述措施鼓励生育,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措施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不是上层建筑的调整,③④排除。]
5.D [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而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材料不涉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①排除。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这是在调整和完善上层建筑,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②正确。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③错误。科技部门的改革,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实现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正确。]
6.D [国务院机构改革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状况,也说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②④正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①错误。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国务院机构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③不符合题意。]
7.B [该市将继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在养老、教育、困难群体帮扶等方面,积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回应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这是基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①③符合题意。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错误。]
8.C [社会发展趋势是有客观规律的,不是人民群众能够主宰的,①错误。习近平总书记密切关注受灾群众,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②③符合题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④不符合题意。]
9.C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错误。追求一个“实”字,既彰显为民情怀,又体现工作作风。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上述论断的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②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积极投身于实践属于认识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不属于唯物史观,③不符合题意。干实事,就要倾听人民心声、让群众得真实惠,千方百计排忧解难;谋实招,就要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找到促进矛盾转化的条件和策略;求实效,就要狠抓落实、以实践结果评价实际效果。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上述论断的依据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④正确。]
10.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②“新主流电影”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物形象塑造创作坚持贴近人民、走进人民和服务人民;依靠生活中人民群众真实鲜活的原型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和价值追求;通过人物形象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弘扬时代主旋律,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文化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人民和社会。
3 / 3一课一练(五)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选择题
1.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国生态日”的设立,将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这表明(  )
①认识发展的动力源自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②人的实践总要受到具体认识水平的限制
③不断否定超越原有的认识才能接近真理
④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黑龙江省某县种植水稻、玉米、大豆三大农作物,处理秸秆以焚烧为主,既污染了环境,又使秸秆得不到有效利用。近年来,该县引导农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培育秸秆收储组织。全域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综合利用,村民的观念实现了从“不能烧”到“不愿意烧”的转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双提升。这表明(  )
①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②生产生活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③与社会存在不同步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④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旨在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由此可见(  )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②完善上层建筑意在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④调整生产关系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近年来,人口问题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为了鼓励生育,减轻大家的养育负担,很多地区都发布了一系列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比如发放生育津贴、育儿补贴,加强住房保障支持等。采取上述措施鼓励生育(  )
①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的原理 ②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基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④基于上层建筑服务于先进的生产关系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科技部门的改革是本轮机构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治理的核心目标就是借助系统性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在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基础上协调行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实现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科技部门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②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推动社会进步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对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此,2023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作出了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重大部署,不断增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与活力。下列选项与题意相吻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有(  )
①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国务院机构改革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③国务院机构改革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4年,某市政府工作报告列出2024年民生实事清单,共涉及20件事项。该市将继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在养老、教育、困难群体帮扶等方面,积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回应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这是基于(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3年入汛以来,京津冀和东北等地先后出现多次强降雨,大量农田和民房被冲毁。习近平总书记密切关注全国汛情、时刻牵挂受灾群众的安危冷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专门召开相关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一个个重要部署,一次次关心叮嘱,饱含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情。这是基于(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能够主宰社会发展趋势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③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④满足人民物质文化上的需求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追求一个“实”字,既彰显为民情怀,又体现工作作风。干实事,就要倾听人民心声、让群众得真实惠,千方百计排忧解难;谋实招,就要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找到促进矛盾转化的条件和策略;求实效,就要狠抓落实、以实践结果评价实际效果。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上述论断的依据是(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积极投身于实践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一批弘扬主流价值观、抒发家国情怀、讴歌人性人生的“新主流电影”赢得票房、口碑双丰收。其中,既有重现伟大革命历史事件和进程的宏大叙事,也有以集锦片模式讲述的小人物故事,体现了与时代同呼吸、与家国共命运。
“新主流电影”反映出中国电影在整体创作质量上有了全面提升,展现出真善美的力量,符合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情感和价值判断,获得广泛支持与喜爱。“无论是军人形象,还是快递员、工人、厨师,这些形象都来自中国广阔土地上千千万万可亲可敬的你、我、他。作为电影创作者,我们要把老百姓最真实的情感和生活展现在人物上。”一位塑造了多个观众熟知的电影角色的演员说。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相关知识,阐明为什么“新主流电影”能赢得票房、口碑双丰收。
4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