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课一练(九)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选择题1.把“开学第一课”的课堂搬到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下,邀请南昌市老兵宣讲团成员为同学们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在南昌舰上迎来“开学第一课”,同学们学习旗语、打军体拳……2023年9月,江西省各大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开学第一课”。这些做法( )①让红色精神在青少年中焕发出新的光芒②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爱国情、强国志③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④是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主要途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这表明( )①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③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 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传入中国直接解决了中国的问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潍坊是山东省内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这些革命遗址铭刻着潍坊党组织和潍坊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印记,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源。由此可见( )①革命遗址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③我们应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④革命文化能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故宫博物院和全国29家博物馆举办了“何以中国”文物展览。此次展览共展出我国本土珍贵文物130余件(套)。展览采用了大量的高科技AR技术,使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文物的风采,讲述了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以下对“何以中国”文物展览的正确评价有( )①以物记事,以事叙史,建立了古今文物间的固有联系 ②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既克服又保留,赓续中华文脉 ③用现代表达方式激活文物生命力,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 ④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3年成都大运会吉祥物为一只叫“蓉宝”的大熊猫(如图),其面部有川剧脸谱的元素,呈奔跑姿态,手持“31”字样火焰的大运会火炬,耳朵、眼睛、尾巴都呈现火焰形态。其灵感来源于成都的代表性动物——大熊猫,以及著名的文化遗址——金沙遗址。“蓉宝”的设计( )①有利于更好向世界展现四川地区的历史文化 ②反映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关键 ③旨在增强各国运动员对主办城市的文化认同 ④充分体现了主办城市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特色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3年9月23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开幕,第一篇章文艺表演《国风雅韵》以宋韵文化为基础,使观众既能感知蕴含其中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也可以看到“山水入诗画”“烟雨染江南”等独具韵味的画面。下篇中“水”则寓意着中国和亚洲各国山水相依,携手同行。可见( )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发展 ②文化的精神力量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③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互鉴互融 ④彰显民族精神是文化创新的立足点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3年11月17日上午,“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艺作品展在郑州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集合了诸位优秀艺术家的创作精品。展览共设四个展厅,分别以厚重河南文化行、现代河南发展行、大美河南风光行、幸福河南生活行作为主题。文学讴歌伟大创造,美术勾勒时代肖像,书法书写文化记忆,摄影记录今日风貌,民间文艺展现人民智慧,不同艺术门类作品交相辉映,各美其美。这说明( )A.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反映人民的心声B.艺术家是文化创造和社会实践的主体C.艺术家创作的根本目的是讴歌新时代D.创新文艺表达方式,用科技手段赋予文化时代内涵8.2023年12月,黑龙江国际文化产业暨创意设计博览会(简称“龙江文创会”)在哈尔滨开展,“何所有”、非遗满族旗袍、渤海靺鞨绣工艺品、赫哲族鱼皮制品等黑龙江省各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将“龙江味道”“龙江元素”与潮流文化相结合,与黑龙江冰雪文化相呼应,为观者呈现了独具黑龙江冰雪特色的文化大餐和视觉盛宴。举办该活动旨在( )①展示黑龙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②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和品牌效应 ③把握文化内涵,坚守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民族性 ④涵养家国情怀,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在“丝路瓷缘·釉见敦煌——瓷画艺术展”中,20件来自敦煌的高保真复制藏品集中展出,60件景德镇当代艺术家创作的敦煌壁画主题瓷画荟萃一堂,以现代陶瓷诠释敦煌壁画新貌,为观众带来一场古今融合的艺术视觉盛宴。“瓷画艺术展”成为一场艺术视觉盛宴,这表明( )①各民族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②文化交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③文化发展要在融通资源中不断创新④多彩的文化活动是文化自信的基础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0.2023年8月26日,2022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终选结果出炉,550件网络正能量作品脱颖而出。乡村振兴、保家卫国……以平实质朴的文字、直抵人心的视频和图片等方式,勾勒出奋进中国的大美画卷,鼓舞亿万人民勇毅前行。这启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要( )①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②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忠于祖国、忠于人民③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各地立足城乡特点,打造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2023年7月,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围绕“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主题赴四川开展民主监督性调研。在调研中可以看到,一些地方在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过程中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例如,一些公共场所和设施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场地设施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等。调研组认为,在城乡基层财政投建的一般公益性场所和设施,除了优先保证专项业务使用之外,都应向当地群众开放,实行共建、共用、共享,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2023年10月,全国政协围绕“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会上,政协委员们表示,要健全政策措施和标准体系,加大激励扶持力度,推动社会力量更好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住建部、农业农村部、文旅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也参与了协商讨论。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应如何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中国国庆档电影在“多强争霸”中市场表现平稳,未出现“大爆款”,没有延续暑期档的火爆,也没有达到人们期待的票房“井喷”。一方面,火爆的暑期档影片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观众的观影热情。2023年暑期档影片在题材、制作、宣发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创新,而且大多致力于扎实的戏剧叙事,利用影像语言来营造强劲的叙事动力,刻画鲜活独特的人物。这种戏剧性叙事符合中国观众乐于听故事的习惯,发挥中国艺术和中国电影的传统优势。部分现实题材电影贴近生活、话题性强,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顺应了经由市场检验的符合大众审美期待的创作趋势。另一方面,2023年国庆档影片总体来说题材陈旧,话题较少,没有贴近生活的爆款影片出现,使得国庆档期间的观影需求相对减少。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2023年中国暑期档电影的火爆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5 / 5一课一练(九)1 2 3 4 5 6 7 8 9 10A A D C B A A B B A1.A [把“开学第一课”的课堂搬到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下,邀请南昌市老兵宣讲团成员为同学们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在南昌舰上迎来“开学第一课”,同学们学习旗语、打军体拳,这些做法让红色精神在青少年中焕发出新的光芒,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爱国情、强国志,①②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关,③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做法是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途径,但不能说是主要途径,④错误。]2.A [材料中,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①②符合题意。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③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最终要通过中国人民的实践才能解决问题,④错误。]3.D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故①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革命文化而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中“这些革命遗址铭刻着潍坊党组织和潍坊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印记,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源”,说明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些革命遗址弘扬革命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革命文化能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故③④符合题意。]4.C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中“建立了古今文物间的固有联系”说法错误。展览讲述了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可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何以中国”文物展览经历了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的过程,有利于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文化发展,②符合题意。展览采用了大量的高科技AR技术,用现代表达方式激活文物生命力,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③符合题意。展览立足中国大地,展出我国本土珍贵文物,讲述了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但并没有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④排除。]5.B [“蓉宝”的设计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突出了四川地域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主办城市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特色,有利于更好向世界展现四川地区的历史文化,①④正确。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②排除。外国运动员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而不是认同主办城市的文化,③错误。]6.A [第一篇章文艺表演《国风雅韵》以宋韵文化为基础,这体现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发展,①符合题意。使观众感知蕴含其中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下篇中“水”则寓意着中国和亚洲各国山水相依,携手同行,这说明文化的精神力量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②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了中华文化,没有涉及其他民族文化,③不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立足点,④错误。]7.A [文学讴歌伟大创造,美术勾勒时代肖像,书法书写文化记忆,摄影记录今日风貌,民间文艺展现人民智慧,这说明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反映人民的心声,A正确。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社会实践的主体,B排除。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因此艺术家创作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C排除。材料不涉及科技手段,D排除。]8.B [“何所有”、非遗满族旗袍、渤海靺鞨绣工艺品、赫哲族鱼皮制品等黑龙江省各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将“龙江味道”“龙江元素”与潮流文化相结合,表明举办该活动旨在展示黑龙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涵养家国情怀,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①④符合题意。举办该活动旨在促进优秀文化的交流传播、保护传承,材料没有涉及打造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和品牌效应,②错误。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要促进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而不是坚守不变,③不符合题意。]9.B [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没有体现各民族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①不符合题意。以现代陶瓷诠释敦煌壁画新貌,为观众带来一场古今融合的艺术视觉盛宴,这表明文化发展要在融通资源中不断创新,也表明文化交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②③符合题意。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④错误。]10.A [材料强调宣传网络正能量,这启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①正确。材料中,鼓舞亿万人民勇毅前行,这启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要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忠于祖国、忠于人民,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发展,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人们的道德修养,而不是科学文化修养,④不符合题意。]11.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保障人民群众共建、共用、共享公共场所和设施资源,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②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要鼓励人民群众乃至整个社会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凝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磅礴力量。12.①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2023年中国暑期档电影的火爆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为增强文化自信夯实了物质基础。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2023年中国暑期档电影真正讲好了中国故事,更好构筑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激发了观众深层次的文化自信。3 /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一课一练9答案.docx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一课一练9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