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第二单元 焕发青春活力 第五课 人生当自强 5.2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课程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习主题下的“践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这一内容要求。本课时聚焦于让学生明晰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意义,掌握做自强不息中国人的具体方法,促使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以及道德修养与社会担当意识。课时教材 分析 《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人生当自强》第二框的内容,本框题承接上一课时对自强含义及作用的探讨,深入到民族层面,强调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文化传承与社会实践沉淀的优良传统,突出其在民族发展历程中的核心地位。在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方面,从树立远大理想、求学问练本领、苦干实干磨砺等角度展开,为学生提供了清晰且具操作性的指引。教材内容编排由理论认知过渡到实践指导,层层递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国家发展需求,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规律,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素材与明确方向。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开始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逐渐关注自我形象与他人评价,渴望在各方面展现自我。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珍惜青春时光》中,学生已经了解到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学会了如何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些内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认知的基础,也为他们理解自尊、自信和自强的概念提供了铺垫。但面对成长中的挑战与挫折,部分学生可能在自尊、自信、自强方面存在困惑,需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价值,树立积极心态,培养坚韧品质。 自强是个人不断超越自我、追求进步的精神品质。在青春期,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自强精神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课通过强调自强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自强精神,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教学难点: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核心素养 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自强不息的民族传统及新时代中国人的自强实践,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坚定拥护党的领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深厚的政治认同素养。 2.道德修养:促使学生理解自强不息这一道德品质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学习与生活中主动践行自强精神,克服困难,勇于担当,以实际行动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在社会交往中展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3.法治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法治理念,让学生明白在追求自强、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增强法治观念,确保自强行为的合法性与规范性。 4.健全人格:借助对做自强不息中国人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身不足,培养积极乐观、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在面对挫折与困境时的心理调适能力,使其能够以自强的姿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5.责任意识: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传承到当代中国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作为新时代中国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角色,培养学生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意识,主动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设计思路 总议题 传承“深潜”精神,争做自强不息中国人议题线情境线任务线知识线议题一:“为何自强?—优良传统与时代使命 议学情境一:成语里的中国(播放视频) 议学情境二:时间轴上的自强不息精神 任务一:你知道哪些自强不息的英雄模范的事迹? 任务二:结合英雄模范的事迹,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1、为什么要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议题二:“如何自强?—理想引领与实干担当 议学情境三:立鸿鹄之志(黄旭华的志向) 议学情境四:潜心研究的一生(展示材料+播放视频) 任务三:1、结合议学情境,谈谈我们在树立个人理想时要注意什么? 2、青少年时期确立的远大理想对个人成长有什么意义? 任务四:结合议学情境,分析黄旭华院士是怎样践行自强不息精神的? 2、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旭华院士: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黄旭华院士的人生经历,引发学生对如何做自强不息中国人的思考,激发探究兴趣。议题一 “为何自强?—优良传统与时代使命【议学情境】成语里的中国(播放视频) 【议学任务】 1、你知道哪些自强不息的英雄模范的事迹? 【议学情境】 时间轴上的自强不息精神 【议学任务】 结合英雄模范的事迹,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议学小结】 ①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和社会实践沉淀出的优良传统。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里,我们手握历史的接力棒,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②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未来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自强的青春有未来。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分享;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成语里的中国相关视频和讲述百年党史中自强不息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明晰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议题二 “如何自强?—理想引领与实干担当【议学情境】“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在炮火与动荡中长大的黄旭华,太渴盼祖国的强大。 这个曾经想要学医的青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他立下誓言:“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 【议学任务】 1、结合议学情境,谈谈我们在树立个人理想时要注意什么? 2、青少年时期确立的远大理想对个人成长有什么意义? 【议学情境】1945年,他进入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大)船舶制造专业深造。在校期间,他勤奋好学,这为他之后从事舰船军工科研,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当时西方国家,列强不仅对华严密封锁制裁,还嘲笑“中国要研制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白天黑夜加班加点。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算出了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克服重重困难,黄旭华与同事们攻克了核潜艇研制的7大关键技术——史称“七朵金花”。1970年12月26日,国产首艘核潜艇建成下水。 播放视频 【议学任务】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黄旭华院士是怎样践行自强不息精神的? 【议学小结】 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①树立远大理想。 ②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 ③在苦干实干中磨砺成长,砥砺前行。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分享;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黄旭华院士的人生经历,启发学生思考少年立志的意义,明晰如何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在实干中砥砺前行等,从而培养主人翁意识和担当精神。【启思导行】 以“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为主题,撰写一份“自强宣言”。 撰写“自强宣言”设计意图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国家发展现状和个人实际情况思考“手握历史的接力棒,我们应如何做自强不息的时代新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担当精神。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黄旭华人生故事为主要脉络,融合历史传承和时代责任,通过议题式探究实现知识建构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但从后一撰写自强宣言这一活动来看,部分学生行动方案较空泛,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指导。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