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第七章认识区域 7.5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教学设计—地理商务星球版新教材七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第七章认识区域 7.5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教学设计—地理商务星球版新教材七下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标】第五节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教学设计
课题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来源 七年级下(商务星球版2024) 节次 授课日期
教师 授课对象 七年级下册学生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要 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课标分解 通过地图和资料,能够准确描述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通过比较两者自然环境特点,形成对极地地区独特区域特征的整体认知。
教材分析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第一课时教材内容丰富且结构清晰。教材从独特的科考队员的装备插图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接着点明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及本节课要探讨的核心问题。详细阐述了南极、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通过对比突出二者自然环境差异,如南极地区以“冰雪高原”“白色荒漠”“风库”著称,北极地区相对没那么寒冷干燥且风速较小,并分析了南极更冷的原因。教材还介绍了极地地区独特的生物,企鹅和北极熊展示了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最后的活动设计,通过让学生对比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为后续学习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奠定基础,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的重要内容 。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概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极地地区的神秘性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极地地区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他们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缺乏直观感受,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时,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成因、比较区域差异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引导运用图文资料,逐步培养其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认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海陆分布的不同。2、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并分析南极和北极地区气候条件的差异。3、认识极地地区的科考价值,知道保护极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读极地地区地形图,结合资料,说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等。2.综合思维:运用图片、景观图及资料,知道极地地区独特的生物资源,归纳极地地区的环境特点。3.地理实践力:结合资料,认识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价值,了解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历程和意义。4.人地协调观了解极地地区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树立“保护极地、人人有责”的价值观。
评价任务 利用地图能够说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利用地图能够说出极地科学考察的历程和意义。能够树立“保护极地、人人有责”的价值观。
重点 1.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2.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
难点 分析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并分析南极和北极地区气候条件的差异。
材料准备 地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视频:南极的主人——企鹅 看完宣传片认识到即将学习的内容是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设计意图:视频让学生轻松进入到本节课中。
任务一:独特的极地环境
讲授新课 【自主完成】读图7.611.指图说出环绕南极大陆的大洋。2.描绘南极圈,说明南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3.找到中国的五个科学考察站,并说出秦岭站与昆仑站、长城站的相对位置关系。读图7.621.指图说出环绕北冰洋的大洲及格陵兰岛。2.找出中国北极黄河站,描述其地理位置。3.比较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海陆格局的差。【合作探究】1.南极大陆为什么被称为“冰雪高原”?2.南极地区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的“寒极”“白色荒漠”“风极”?(阅读下面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3.南极地区为什么被称为“资源宝库”?拓展阅读:人类未来的“蛋白资源仓库”4.北冰洋有什么特点?5.北冰洋有什么海洋动物和陆地动物?6.极地动物一般都有哪些生活习性?它们怎样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北极地区矿产资源北极地区的居民【实践活动】对比北极熊和南极企鹅的生活环境查阅北极气温、降水、风速等气候方面的资料,开展一次扮演北极熊和企鹅的对话活动。活动过程:每两个学习小组分别模拟北极熊或企鹅,以对话的方式交流各自的生活环境。活动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能够描述出南极和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自然景观特征。 学生自主学习后完成: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2.从纬度来看,地处高纬度地区;从经度来看,跨全部经度360 ;从自转方向来看,顺时针旋转;站在南极点上,四周都是正北方向。3.秦岭站在昆仑站东北方向;秦岭站在长城站西南方向。学生自主学习后完成: 1.欧洲、北美洲、亚洲。2.黄河站在北冰洋,位于(78°55′N,11°56′E)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3.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即北冰洋,外围有少部分的大陆。南极地区以大陆为主,即南极大陆,外围有少部分的海洋。学生回答:南极大陆面积约为1239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50米,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大陆几乎全部常年被冰雪覆盖,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学生阅读:南极地区的气候具有酷寒、烈风、干燥的特点学生回答:①世界最大的淡水资源宝库②丰富的生物资源③丰富的矿产资源学生阅读学生回答: 北冰洋位于北极地区的中心,是世界最小、最浅、最冷的大洋。这里冬季冰雪约占洋面的4/5,夏季减少到一半。 北冰洋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冬季严寒,多暴风雪;夏季温凉,多云雾。学生总结:学生回答:极地动物一般都能耐严寒;它们依靠厚厚的皮毛和皮下脂肪来抵御严寒。学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模拟情境;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读图能力。(10分)考查独特的极地环境(区域认知)(满分30分)1.南极大陆为什么被称为“冰雪高原”?(4分)2.南极地区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的“寒极”“白色荒漠”“风极”?(4分)3.南极地区为什么被称为“资源宝库”?(4分)4.北冰洋有什么特点?(4分)5.北冰洋有什么海洋动物和陆地动物?(4分)6.极地动物一般都有哪些生活习性?它们怎样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5分)7.对比北极熊和南极企鹅的生活环境(5分)
任务二:极地科学考察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新授课 【合作探究】难忘的科考记事1.请列举实例,说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具有怎样的科学价值。【探究活动】探秘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 南极科考站是对南极开展考察研究的科学实验基地。截至2023年底,已有31个国家和一个国际组织在南极地区设立了76个科学考察站。 1985年2月,中国在南极地区乔治王岛上建成了首个科考站——长城站。此后,在南极大陆上先后建成了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2024年2月,面向太平洋扇区的秦岭站建成开站,成为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1)说一说,我国为什么要建设南极科学考察站?(2)想一想,为什么我国赴南极科学考察多选择在11月出发?南极考察站的建立为什么都选择在1、2月份?(3)议一议,泰山站的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何关系?2.为什么南北极地区建站时间不同?3.为什么南极地区建站时间为1月和2月? 学生总结:1.学生探究后回答问题:南极科考具有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如气象研究价值、冰川研究价值、地质研究价值、海洋研究价值等,我国建设南极科学考察站对于资源保护、气候变化研究、地球科学研究、地球历史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探究后回答问题:11月开始南极进入暖季,1、2月份南极处于暖季,暖季处于极昼时期,白昼时间长,利于科考。学生探究后回答问题:学生回答:南北极地区季节相反,极昼时间不同。学生回答:1月和2月是南极的暖季,而且有极昼。 考查极地科学考察(区域认知)(满分30分)1.请列举实例,说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具有怎样的科学价值。(5分)2.探秘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15分)3.为什么南北极地区建站时间不同?(5分)
任务三:极地保护行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新授课 【合作探究】 全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其他地区人类活动产生的能量和物质会通过大气和洋流影响到极地地区。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强度加剧的背景下,南极地区出现臭氧层空洞、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生物资源减少,北极地区的夏季海冰范围缩小、沿岸永久冻土融化,极地地区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阅读拓展】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南极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核爆炸和处理放射性废物;冻结各国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等。 条约规定:只有在南极建立科考站或派遣科考队等开展实质性科学研究活动的国家,才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只有协商国才有权参与南极事务的决策。 中国在1983年加入了南极条约组织,1985年因在南极开展实质性科研活动而成为拥有决策权的协商国。【实践活动】践行极地保护行动保护极地,人人有责。作为一名中学生应积极行动起来,为极地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1.请针对极地保护行动,提出你的倡议。2.以保护极地环境为主题,设计宣传标语,绘制宣传海报。在“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开展一次宣传活动。 学生探究后回答:学生总结:南极的燃油泄漏消失的家园(全球变暖)饥饿的北极熊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山消融,北极熊很难捕食到猎物了。南极臭氧层空洞冰川融化北极的燃油泄漏学生总结:南极条约学生讨论后回答:1.(1)在极地设立自然保护区 (2)低碳生活,随手关灯,节约用电,一水多用,节约用水,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处理,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纸张双面打印(3)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保护森林,植树造林(5)开发新能源(6)游客到南极地区旅游时,不随意丢弃垃圾(7)禁止过度捕杀极地动物(8)禁止排放损坏臭氧层的气体,保护臭氧层(9)禁止燃油泄漏,正确处理燃油泄漏(10)科考人员不断强化环保意识,保证科考器材、日常用品等全部使用绿色环保产品,正确处理考察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等。学生讨论后回答: 考查极地保护行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满分15分)践行极地保护行动(15分)
素养提升:探寻咸海“消失”之谜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新授课 中亚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气候干旱,荒漠广布。这里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发展种植业需要引水灌溉。20世纪中期,咸海流域开始大规模发展灌溉农业,棉花和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咸海的水量减少了80%。析地索因:1.从海陆位置角度,分析中亚降水稀少的原因。2.描述咸海流域灌溉农业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原因。析地索因:3.说明灌溉农业的发展与咸海“消失”的关联。明理悟道:从“咸海消失”事件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探究后回答:1.深居内陆的地理格局切断了直接海洋水汽来源,多级地形屏障削弱残余水汽输送,而大陆性环流则通过干燥反馈加剧干旱。2.沿河绿洲集中分布,要分布在阿姆河和锡尔河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以及河流上游的山麓绿洲。中亚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天然降水无法满足农业需求,必须依赖河流灌溉。阿姆河与锡尔河发源于天山和帕米尔高原,夏季冰川融水提供稳定水源,支撑下游农业。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土层深厚、肥力较高,适合棉花等作物生长。学生探究后回答:政策驱动灌溉扩张 → 截留河水 → 入湖水量锐减 → 咸海萎缩 → 生态崩溃学生探究后回答:咸海的教训表明,农业需水必须与生态需水统筹平衡,而跨国流域管理机制与节水技术革新是破解矛盾的关键。 考查极地保护行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满分15分)1.从海陆位置角度,分析中亚降水稀少的原因。(5分)2.描述咸海流域灌溉农业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原因。(5分)3.说明灌溉农业的发展与咸海“消失”的关联。(5分)
课堂拓展 北极熊北极熊是熊科熊属的一种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又名白熊、冰熊。身体大而粗壮,肩高可达1.6米。成年雄性体重在300-800千克之间,头体长可达2.5米。雌性较小,体重150-300千克,体长1.8-2米。寿命长(可高达25年),主要以海豹为食,也会食用鲸和海象的尸体 。与棕熊相似,只是没有肩部驼峰。头部比其他熊的头部相对较小,耳小而圆,颈部细长。皮肤为黑色,由于毛发透明故外观上通常为白色,也有黄色等颜色,体型巨大,凶猛。每只脚有五个脚趾,爪子不可缩回,前爪大而桨状,适合在薄冰上游泳和行走。 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圈冰层覆盖的水域。冬季洞穴的深度可达永久冻土层。首选栖息地是北冰洋的浮冰。北极熊通常在4月份交配,一般在12月或1月产两仔,且幼崽在母熊身边至少待两年 。其在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约66.6%不活动,其余的时间29.1%花在走步和游泳上、跟踪猎物1.2%或进食2.3%,98.5%的食物都是肉类。 世界上北极熊的总数目约为2万至2.5万头,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格陵兰岛、挪威和俄罗斯。2008年5月,北极熊正式被列入濒危物种的行列 。
课堂小结 说出两极的地理特征。 学生口头说两极的地理特征
本节课评价等级 及格 良好 优秀
累计总分(90) 54——63 64——71 72——90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有关南、北极地区说法正确的是(  )A.南极地区近年来冰川逐渐扩大B.北极地区的特有动物是企鹅C.南极地区极端最低温度低于北极D.北极地区陆地面积大于南极2.下列为两极地区共同特点的是(  )A.都被称为“冰雪大陆”B.都是面积广阔的海洋C.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D.科考的最佳时间都为每年6~8月3.读南极洲示意图,关于南极洲地理位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极洲被海洋环绕B.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C.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D.南极洲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4.该大洲是世界上(  )A.古老生物种类最多的大洲B.油气储量最丰富的大洲C.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大洲D.跨纬度最多的大洲5.如果你是一位光荣的科考队员,并即将去南极考察,去之前必须明确考察内容,下列不符合南极考察的是(  )A.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考察 B.海洋生物资源考察C.矿产资源,淡水资源考察 D.原始自然环境考察6.北极地区在科研和考察方面的重要地位在于(  )A.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B.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C.有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D.有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特色资源:两极地区独特的景观。吸引学生兴趣。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独特的极地环境 ,通过了解极地地理环境,开展极地科学考察,了解极地出现的问题,呼吁极地保护行动。通过合作学习和老师的引导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困难。通过两极的学习,学生自己归纳两极的地理位置,方法相对比较简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