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11 古诗文阅读(诗歌形象及解题技巧)课件(共81张PPT)【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招生二轮专项突破(湖南专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项11 古诗文阅读(诗歌形象及解题技巧)课件(共81张PPT)【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招生二轮专项突破(湖南专用)

资源简介

(共81张PPT)
专题11
古诗文阅读2
诗歌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在进几年的对口考试中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也有部分省份主观题、客观题同时出现,考查重点主要为诗歌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诗歌内容、炼字、诗歌情感、诗歌意境等,但就题目而言,难度不大。
目录

诗歌相关知识回顾

诗歌形象

诗歌语言

诗歌表达与思想
诗歌相关知识回顾

古体诗
近体诗
句数、字数、格律要求不严格
律诗(八句)
绝句(四句)

诗歌

七律
五律
七绝
五绝
有词牌限制格律,依据长短可分词长调、中调、小令
有宫调、曲牌限制
可分为杂剧、散曲。散曲又可分为套数、小令
句数、字数、押韵、平仄、
对仗
词的风格:豪放派、婉约派
律诗四联:
1、2句首联、3、4句颔联、5、6句颈联、7、8句尾联
诗歌形象

常见的命题方式有: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 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因此,形象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所以要把握诗歌的主旨,形象是必须要把握的。一般说来,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如山川草木等)及事物形象三个方面。
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A.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自己,“诗化的作者”
B.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意象(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偏重写景的诗歌)
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
(主要是咏物诗)
诗歌形象
一、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重抒情的诗歌)“我”(自我形象):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诗中塑造的人物。(偏重叙事的诗歌)周瑜(他人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常见人物形象类举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人物形象描摹:写了谁?
形象概括:特征+身份
人物形象刻画:有什么特征?
弄清诗歌形象三要点
人物形象塑造:有什么意义?
即表现人物怎样的思想、情感、志向、品格等,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写作意图。
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思维切入点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注释]玉阶怨:属乐府《相和歌辞·楚
调曲》,从所存歌辞看,主要是写"宫怨"的。
(1)谢眺的《玉阶怨》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
本诗刻画了一个( )形象.萤虫飞回休息,说明( ),主人公借着缝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     ).诗人借(  )这样一个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   ).
开头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后文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中形象”这个中心来写。最后点明了诗人写作的用意.
思妇
夜已经很深了
对爱人的思念
思妇
苦闷
景物形象内涵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考查意境类。

:诗人主观情感(情意)

意象
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 象
:诗中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物象)
情意+物象=意象
常见意象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注意】意象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别,做出正确的解读。熟悉这些经典意象对于我们理解鉴赏诗歌意义重大。
1.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提问变体: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象?它们有什么特点?诗人通过诗中塑造的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3.解题思路:首先读懂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再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些意象,最后分析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4.意象类鉴赏题的答题步骤:
(1)找出相关意象;
(2)概括意象的特征,一般以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为佳;
(3)分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意境
“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诗人描写的具体景物所构成的画面,它突出的是组合意象创造出诗的思想情感。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试分析诗歌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题思路:所谓意境,是由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构建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图景:找出诗中的主要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不能直译诗句。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析感情: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意境分析常用词语举隅
双音节词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四字词语: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
意境特点 举例
雄浑壮丽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壮阔苍茫 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苍凉悲壮 杜甫《旅夜书怀》:“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闲适恬淡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幽明净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丽清新 刘禹锡《竹枝词(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古代诗歌常见意境特点
意境特点 举例
萧疏凄寂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花红萼。”
高远深邃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淡雅幽远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清冷幽静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三、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多用借物喻人、象征手法。最典型的当是咏物抒情诗,这类诗歌中物象往往较为单一,诗人大多赋予这个物象以特定的内涵,或这个物象具有一定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有的是托物言志,如于谦的《石灰吟》。有的借物喻人,如曾巩的《咏柳》。有的托物言理,如苏轼《琴诗》。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面是在写××,实际上是托物寓意,试作分析。
2.提问变体:这首诗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3.解题思路:物象诗歌主要指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作者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答题步骤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分析物象体现出的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答案构成:
(1)找出主要物象,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分析物象特征与人的相似点,即由物及人(①物的这些特点与人的哪些品质相似,②物与作者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有哪些相似之处,③与社会中哪些人哪些事物相似)。
(3)明确指出作者借此物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志向。
表现手法
1.主要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入某种具体的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2.其他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情感:喜爱之情。
示例:从色彩方面赏析,“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诗歌语言

要进行诗词鉴赏,品味诗词的语言特征很重要。诗词的语言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和跳跃性,因此鉴赏诗词的语言,要找到“诗眼”,这是把握全诗的关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炼字 (2)炼句 (3)语言风格
“炼字”主要考查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
1.炼字
一个好的动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往往是一首诗的“诗眼”。
炼动词
襄邑道中 【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飞花两岸照船红”中的第一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1.“飞”有“飞快”“纷飞”之义。
2.既是船中人眼中所见,衬托出行船之快;又描写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情景。
3.用一“飞”字把一个飞动着的花的世界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解释字义)
(描述景象)
(意境或感情)
炼形容词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诗人写于再次被贬的时候。
联系第三、四句,赏析“乱”字运用的好处
“乱”,有没有嘈杂杂乱。(解释词义)莺鸣本无所谓“乱”。是诗人心绪烦乱,才觉得欢快的鸟鸣嘲哳难闻。(描述景象)“乱”字表达诗人仕途失意,远离故乡的愁闷心情。(表达情感)
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字用得很妙,请说出其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解释词义
描述景象
表达效果
炼副词
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巧妙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
常用最、极、更、尤、稍、分外等副词表示程度。
常用都、皆、尽、一律、只、但、仅、惟、单单、偏等副词表示范围。
常用“再”“又”“还”“也”等表示频率的副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齐己《早梅》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炼数量词
2、炼句
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
【答题思路】
1、简析句意
2、结合文意
3、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
答题步骤:
(1)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
(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联为喜幸之词,你同意吗?为什么?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只是靠着老朋友帮助才能维持生计,对世事也不再有何追求了。(步骤一)
本诗前三联渲染出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闲适地享受着妻子儿女的家室之乐。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满足。(步骤二)
但最后一联表面仍是喜幸之词,实则包藏了多少悲苦与无奈。眼前的闲适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此刻寄人篱下,艰难辛酸溢于言表。(步骤三)因此不同意“喜幸”之说。
简析句意
结合文意
表达的主旨、情感
特殊句式的语句
(一)倒装句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声律的需要
1、主语后置
①宾语放到主语位置
秋兴八首(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2、宾语前置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鲜明地突出“香稻”与“碧梧”两个意象,从而写出京城风物的美好。
三、定语倒装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疏影横斜清浅水,暗香浮动黄昏月。
水和月的特点得到突出,以此来衬托梅的姿态神韵。
四、状语倒装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
“枣花簌簌落衣巾”
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渲染了气氛,令人如闻其声,与缫车纺纱的声响,构成了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曲,充满了乡村情趣。
(二)省略句:诗歌是善于留白的艺术,古诗中省主语、宾语、动词、介词、连词等是常有的现象,省略使诗歌语言更加凝练简洁,丰富想象,丰富诗歌的内涵,营造特定的情境,抒发复杂的情感。最突出的是叠象列锦的手法。如: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①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语言风格
常见诗人的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婉约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宫廷诗:缠绵宛转。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此题有时要结合炼字或句式等特点来回答。)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语言特色答题技巧:
炼字
(诗眼)
炼句
①释字义
②绘景象
语言风格
诗歌语言
③明作用
①释句意
②分析妙处(炼字、手法、结构作用)
③明作用
①明风格
②结合诗句分析
③明作用
诗歌表达与思想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描写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绘声绘色绘形)
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表现手法 比兴、象征、烘托、对比、照应、联想、想象、用典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反问
结构手法 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需要掌握的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
复、排比、设问、反问。
手法 分析 事例
比喻 比喻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贴切地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李白的《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其中五、六两句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梭,倒映在清溪之中。给人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比拟 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包括把人当作物来写和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两种。)比拟能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 如王安石的《定林》:“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其中,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了。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手法 分析 事例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运用借代修辞,以颜色分别代指“叶”“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生动形象,新鲜而又奇特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怒发冲冠”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表意凝练集中,概括性强 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不幸的遭遇
手法 分析 事例
反复 议论说理,强调强化;抒情写景,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感染力强。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 如辛弃疾的《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如《诗经·周南》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排比 排比是指用一连串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运用排比往往取得气势如虹、激情飞扬的艺术效果 如北宋邵雍《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优美的意境
通感 又叫“移觉”。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启发读者联想的修辞方法 如贾岛《客死》:“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将属于听觉的“促织声”用视觉形象的“针”来描述,突出声声鸣叫给自己内心带来的刺痛之觉,从而突出了客思之痛,婉曲而深刻
手法 分析 事例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或问题引入,带动全篇;或中间设问,承上启下;或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用设问句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几个典故,分层次地叙述三国英雄人物的业绩
反问 用疑问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用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末句使用反问修辞,语气冷峻,强调了项羽的失败是历史之必然,已无法挽回
双关 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如韦庄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手法 分析 事例
顶真 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互文 指在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是互文
用典 有用事和摘引前人诗文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目的是强化诗词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引自《诗经·郑风·子衿》,表达对贤才的渴慕
表达方式 特点
抒情 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典抒情/借古讽今
描写 正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周围景物进行描写
白描 不加烘托,不用修饰
动静结合 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相结合,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
虚实结合 实:指写眼前的所见所闻;虚:指写想象中的,写所感
细节描写 塑造人物描写,多为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
多角度描写 上下、高低、内外、声色、色彩、五感等方面描写
表现手法
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1)衬托
别 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
请简析诗的结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诗人抒发情感起着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结句主要运用了反衬(或衬托)手法。因为离别在即,所以诗人在饯别宴会上听到的作为助兴的音乐越是悦耳,内心就越是感到一种难舍和难受。这种以喜送反衬(或衬托)悲离的结句,渲染了诗人与当地民众的深情厚谊,使得诗意余韵不尽。
(2)对比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简析这首词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参考答案〗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上片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快乐,下片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今昔对比的凄凉,突出了词人物是人非的怅惘与悲伤孤独情怀。
象征即托物言志,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可以收到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清人冯浩评论此诗“有神无迹”的象征手法高妙无比,请简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3)象征
象征即托物言志,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可以收到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3)象征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的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却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作答,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里运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4)比兴: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大量运用。
(5)渲染:一般是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描写
琵琶行 白居易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中最后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参考答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描写的是周围环境的寂静,说明听众完全沉浸在动人的艺术境界中,从侧面写出了音乐的美妙动人,用的是烘托的表现手法。
烘托:与渲染不同,烘托多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6)烘托
用典有用事和摘引前人诗文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7)用典
篇章结构
叠词、卒章显志、重章叠句、照应、伏笔、以小见大、以景结情、铺垫等
解题思路与解题步骤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模式:
(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 (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明手法
阐运用
析效果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例如: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例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例如: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例如:杜甫《登楼》。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4.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练习题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天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2)诗人借孤桐形象表达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及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5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出了天气晴朗时湖面波光粼粼之状。
B.第二句描绘了烟雨笼罩时山色迷蒙缥缈之景。
C.后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西湖比作西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西湖之美。
D.从“晴方好”和“雨亦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诗人不喜爱细雨朦胧的西湖。
(2021年湖南省对口考试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 7-8 题。
赠从弟(其一) 刘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7.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 )
A.边塞诗 B.咏物诗 C.山水诗 D.田园诗
B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松树尽管生长环境恶劣,但仍能与风抗衡,枝繁叶茂,傲然挺立。三、四句“盛”和“劲”字前分别加上“一何”修饰,有力村托松树无惧风雨的倔强性格。
B.后四句热情歌颂松柏不仅不惧风雨,而且能经住冰霜严寒的考验,始终保持挺拔俊秀的姿态并点出松柏的优良品质,即“有本性”,具有坚贞的性格和成武不屈之志。
C.诗歌立意高远,诗人以松柏作比,启示人们:只有具备坚强、正直的品格,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勉励堂弟和自己要像松柏那样做人,水远保持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
D.诗歌运用质朴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描绘,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松树的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志趣。诗风婉转缠绵,悲而不壮,很好地体现了汉魏风骨。
D
“悲而不壮”说法错误,而是“壮而不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