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桂枝香·金陵怀古》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 《桂枝香·金陵怀古》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桂枝香 金陵怀古》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王安石及本词的创作背景。
2.鉴赏词章,掌握借景抒情、用典和借古讽今等艺术手法。 3.诵读涵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品读诗歌,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本词借景抒情、用典和借古讽今等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时也给 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
金陵古城,它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更替。我们的前辈们面对这波澜 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 留下了许多咏怀这古迹的不朽篇章。
今天,我们一起赏读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
二、知人论世 1. 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世人又称王荆
公。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
2. 了解背景
《桂枝香 ·金陵怀古》作于公元 1076 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 安石罢相,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 之作。
三、解题
桂枝香:词牌名 金陵怀古:词题
金陵:点明地点,金陵为“三国 ”时的东吴,“两晋 ”时的东晋,还 有南北朝时南朝的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 ”。
怀古:点明题材,即咏史怀古词。
四、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和节奏,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明确感情基调:沉郁悲壮
五、读词章,鉴赏上阙
1.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几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点明事件(登临)、活动(送目)、地点(故国)、时令(晚秋)和 天气(初肃)。
②“登临送目 ”总领上片写景;
“故国 ”点题(金陵),为下片的怀古埋下伏笔;
“晚秋 ”和“初肃 ”共同营造“悲秋 ”的氛围,为下文的写景抒怀奠 定感情基调。
2.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这几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 用?
明确:
①比喻。“似 ”“如 ”运用比喻,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 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②用典。借用了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澄江静如练 ”;王 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③远近结合。远观长江、山峰,近看归帆、酒旗。
④动静结合。澄江、翠峰是静景,西风、酒旗是动景。
⑤色彩搭配。云烟稀淡,彩舟徐行,江水波光粼粼,白鹭翔舞,丹青 妙笔也很难描画这壮美的风光。
⑥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秀丽山川、壮美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小结上片内容
比喻形象,色彩丰富,动静相生,由远而近(手法),描绘了一幅 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 赞美之情(情感)。
而“晚秋 ”“残阳 ”“西风 ”等意象又给人以冷落、萧条的感觉, 隐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为下片的抒情营造氛围。(作用)
六、读词章,鉴赏下阙
1. 鉴赏“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
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的典故,指隋 军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这是亡国悲剧的 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
一个“念 ”字,引发作者对于六朝竞相追逐繁华奢靡的感慨;
一个“叹 ”字,表达作者对于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讽刺和批判;而 “悲恨相续 ”直接抒发各个王朝因奢靡和荒淫而接连覆灭的痛恨与无 奈。
2. 鉴赏“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 绿 ”
谩嗟荣辱: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谩,通“漫 ”,徒然。
批判自古以来的“凭高对此 ”者,面对金陵的山川,只知空叹朝 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之局限,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汲取历 史的教训。不禁让人联想到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借景抒情,表达物是人非的悲叹。
3. 鉴赏“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语出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陈 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
词人用“至今 ”和“时时 ”这两个副词,强调“繁华竞逐 ”的生 活依然不变。作者借古讽今,想要让统治者从这种因奢靡荒淫而误国
的生活中吸取教训,让悲剧不再重演!否则结果只会是“悲恨相续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希望后世的统治者只是对历史 在口头上徒然地感叹,而是要从政治上奋起改革,吸取历史覆亡的教 训,避免重蹈覆辙。
4. 小结下片内容
下片抒情:运用典故,借古讽今。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 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 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 门外楼头 ”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 悲又可恨。
七、总结艺术手法
①借景抒情。彩色缤纷的画船,江中洲上的白鹭,借最美的图画也 难把它画足的金陵美景,抒发了对金陵美景的喜爱之情。
②虚实结合。实写:金陵美景;虚写:“念往昔 ”想象六朝往事。
③用典。“门外楼头 ”“后庭遗曲 ”表达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灭亡的 慨叹,及对北宋的统治者依旧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之情。
④借古讽今。借六朝灭亡的悲剧,告诫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灭亡的 覆辙,要奋起变革,有所作为。
八、了解怀古词特点 1.怀古实为伤今。
2.多将当时的国事身世写入。
3.上片多为写景;下片多为抒情议论。 4.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
5.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
九、课堂小结
王安石作为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 过他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 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同时,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有成就,它体现了 作者“一洗五代旧习 ”的文学主张。
王安石这首词全篇意境开阔,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 合在一起,自成一格。
十、听吟诵,感悟境界
最后,让我们跟随吟诵视频,再次感受这一首雄浑的宋词吧。
【答疑部分】
1.开篇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与众不同,应如何理 解?
在充满六朝兴衰悲剧气息的金陵故都城头,在伤感情绪十足的晚 秋季节,词人登临送目,所感到的不是满地肃杀之气,而是一派生机 勃勃;不是一片萧瑟衰败,而是高远明丽。这里没有一丝的颓废印象, 有的只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词人笔下的暮秋景象所以异于一般, 正是词人精神与众不同的表现。
2.“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用杜牧《台城曲》 “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的典故,这种“悲恨相续 ”的亡国悲剧 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后人以之为鉴了吗?
繁华竞逐:把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揭示了出来。
北宋统治者竞逐繁华的生活依然没有改变,仍旧沉浸在表面的歌 舞升平中而不去警惕繁华背后的危机,他们并没有吸取六朝的历史教 训。
3.“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表达了作者对自古凭高者怎样的态度? 暗示着对朝廷的态度如何?
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 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 中引出历史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 4.“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用杜牧《泊秦淮》 “商女 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典故,仅仅是用来批判商女吗?
作者强调“至今 ”和“时时 ”这两个时间副词,意在说明责任不 在商女,而在于让商女唱曲的统治者。这是最具表现力的直指朝廷积 弊的投枪匕首,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奢靡、荒淫的 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5.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
借景抒情 彩色缤纷的画船,江中洲上的白鹭,借最美的图画也 难把它画足的金陵美景,抒发了对金陵美景的喜爱之情。 借寒烟中 苍绿的衰草之景,抒作者对统治者享乐依旧的不满之情。
用典 “ 门外楼头 ”“商女唱曲 ”,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灭亡慨叹 及对北宋的统治者享乐依旧、昏庸依旧、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之情。
借古讽今 借六朝灭亡的悲剧,告诫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灭亡的
覆辙。
6.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 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念奴娇 ·赤壁怀古》悲叹的是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是对 自我人生遭际的慨叹。
《桂枝香 ·金陵怀古》却更多是对国家命运、 前途的担忧,是对
社会的关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